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范文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范文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

2003年以来,中国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开始出现“迈大步、看多步”的战略转变。这既是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区域合作一体化趋势的浪潮所迫,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后与国际经济紧密融合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入世以后实现各种承诺、发展双边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1、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与东盟成员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分别开展的经济合作。中国启动自由贸易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是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的。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在文莱召开的第5次10+1领导人会议上达成协议,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FTA,会议正式签署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谈判从此开始,并迅速展开了区域建设的谈判,焦点主要集中在例外产品清单和关税减让幅度等一些技术问题上。200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中国总理参加了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字仪式,双方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补充议定书等文件。从10月中旬开始,中国与印度和新加坡也分别就自由贸易区的双边协议展开谈判。

2、东北亚经济合作。2003年10月7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尼的巴厘岛举行会晤,并发表了三国间第一个联合宣言——《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至今中日韩之间合作仍停留在官方磋商阶段,并没有形成制度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使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以及东盟与东北亚“10+3”合作迈出新的步伐。

3、中国经济圈。从2003年6月开始,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进程大大加快了。新的区域一体化进展有:6月29日,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根据中国内地与香港和澳门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协议和六个附件,双方承诺分别在2004年1月1日之前和2006年1月1日之前对不同类别的港澳产品实行零关税;同时,内地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对港产品的非关税措施(进口配额、许可证)和关税配额,内地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对原产于澳门的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双方互不采用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内地与香港、澳门《安排》的主要内容包括内地与港、澳逐步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各项措施。CEPA迈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步。

4、中国与欧洲、南美地区经济合作。2003年9月23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举行了六国会晤,着重讨论了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问题。中国总理主持会议并代表中国政府发言,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合作提出长远目标,倡议逐步建立上海合作组织FTA。自此,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浮出水面。10月13日,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公布《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制订对欧盟政策文件,旨在昭示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规划今后5年的合作领域和相关措施,加强同欧盟的全面合作,推动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同样是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一步。根据中方的提议,中国还将与包括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等国在内的南方共同市场展开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此外,中国与澳大利亚、南非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也在积极酝酿当中。

二、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非常重视东亚地区的一体化合作,然而东亚地区一体化进展缓慢。东亚地区至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而着手与南美、欧盟及中国香港发展自由贸易进展迅速,呈现出“迈大步,看多步”的特点。这是由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决定的。

1、中国自由贸易能力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到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对外贸易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增长水平。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了37%,总额达世界第四位。对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11.3%,居世界第1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1990年至2004年,我国进口额累计达2.8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世界进口平均增速10多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进口量占亚洲进口总量的1/5,2003年我国从美国进口增长24%;从日本进口增长39%;从欧盟进口增长38%;从东盟进口增长52%;从韩国进口增长51%。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发动机之一。但是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在上升,已经超过了60%,相对1978年对外贸易依存度9.8%的水平来说,有了极大的跃升。显然中国已成为出口大国,但在世界前十位出口大国中,只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在出口量上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而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却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同等结构。中国按目前的出口产品结构继续扩大出口,可能引发以下不利结果:第一,在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上,与处于同一出口产品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发生更激烈的竞争和贸易摩擦,将受到更多的反倾销指控。第二,进一步降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造成贸易流与利润流分离的现象,即出口额增长引起出口效益下降。

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以互补为主,这种强互补性虽然有利于开展对外贸易,但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利于协调贸易政策。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工业化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竞争能力差距过大,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而作为东亚唯一的发达国家,日本虽然在提供加工用原材料、零部件、技术、资金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近年来日本吸收中国的进口和直接投资明显下降。日本在长期不景气和衰退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充分说明了其市场能力有限。事实上对东亚整体来说,至少在数量方面日本的作用正在逐渐下降。这种情况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加了一层阴影。

2、中国是东亚复杂的战略关系中的一环。第一,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有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各方长期努力才能解决。主要有:三国发展经贸合作的目的各有侧重。日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后院,有利于振兴日本经济;期望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合作,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利用地区多边机制来制约中国的崛起。韩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除了要振兴经济以外,主要目的还在于建立地区对话机制,以利于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中国则是希望通过加强同日韩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推动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利用东亚市场、技术和资源加速自己的现代化建设。由于三国的合作目标不完全一致,在许多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很难协调行动。第二,中国与日本的历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正常发展。第三,中日韩在领导权问题上难以协调。日本想保持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大力扩充军备,追求政治和军事强国地位;中国在发展迅速,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不可忽视的一极;韩国经过战后的发展足以在东亚形成巨大影响力,想成为中日之间一体化组织的纽带。第四,美国的影响。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受到美国的阻碍和干预形成了外部制约因素。第五,南中国海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东南亚国家地区认同感和整体利益观念很淡薄,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功能认识不够,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制度性合作的难度。

3、中国面临日益激烈的能源竞争。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近30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遇到了资源紧缺的问题。从2004年3月起,各地油价普遍上调。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在过去10年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与产量之间存在巨大缺口,石油进口数量上连续多年高增长,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10%。根据预测,在未来10年,中国石油的净进口仍将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今年石油进口量将达到1亿吨的进口安全警戒线。伴随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能源的需求造成了客观压力,是近来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无果而终,中日这两个亚洲能源需求大国已为激烈的能源竞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面对这种问题,中国和日本如果继续进行石油争夺,将会使两国关系更加冷淡。然而联合就要让步,一体化很难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实践证明需求联盟比生产者联盟更不稳定。

三、展望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东亚地区尤其引人注目;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更取决于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和制度等要素的动态变化;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的规则日益强化,以往推行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的政策措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迫使各国转向更加开放的竞争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区域一体化必然迅速推进。区域贸易协议具有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双重效应,有利于成员国企业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配置资源,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分工深化带来的效率提高,区域内贸易将由此增加。尽管参加区域贸易协议会对国内部分原有产业造成冲击,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区域贸易协议采取更积极的态度。

上述形势变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近年来,中国出口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逐年增加,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经贸环境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提升出口竞争力,而是要维护一个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通过开放市场,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让贸易伙伴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机遇,努力创造一个共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