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分析范文

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分析范文

时间:2022-03-19 05:25:12

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于法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此时就需要高等院校能够实现法学专业人才的有效培育,但从当前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历程来看,实际培养路径比较单一,培养环境也比较差,导致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与社会岗位诉求之间出现不吻合的情况,对此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去进行调整和改善。本文首先对当前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接着论述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希望可以引导高校法学专业人才教育朝着更加有效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教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对于众多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进行探究,发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在此方面的改善和调整也渐渐展现出对应的效果,但是从整体来看当前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社会对于法学专业人才的诉求,还是存在很多不匹配的环节。详细来讲述,其集中反馈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单一化。对于当前很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设置过程进行探究,会发现都是在国家大力号召的背景下,跟随高等院校的设定模式来进行的,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实际人才培养目标,都是相互模仿的,因此有着千校一面的特点。也就是说,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处于相对单一化的状态,很少有高等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的创新和探索,这样造成的格局就是在忽视社会岗位诉求的基础上来开展教育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法学毕业生往往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即使毕业从事法学相关工作,也可能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才能够跟上岗位节奏,这就意味着原本在高等院校接受的法学专业教育处于低效的状态。其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环境不理想。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环境,而对于当前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环境进行调研,却发现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详细来讲述,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部分高等院校法学办学的基础比较薄弱,原本师资中并没有能够担负起法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力资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毫无疑问这会对于实际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驱动,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当前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维度来看,大多数的课程内容都是以法律通识,法律专业知识为主导的,很少会将执法者法律人格的培养,公正执法意识的培养作为焦点,这种法学教育课程体系的不严谨,很有可能培养出只懂法理的人才,一旦进入到实际工作岗位很有可能因此失去职业道德,做出错误的选择,由此影响到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进程。关于实际法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忽视了应用实践环节的占比问题,也就是说当前很多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依靠灌输式的方式来进行,静态的课程交互往往难以实现知识应用能力的培育,但当前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学习的实践环境不是很理想,这就可能对于实际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效能的全民发挥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上述提及到的诸多问题,长期存在,无疑会对于实际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

二、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结合当前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需要从长期规划的维度入手,实现人才培养思路的调整,制定更加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由此改变当前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窘境。详细来讲述,主要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实际情况,采取高校法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法学基础知识比较广泛,法学人才的未来岗位方向也比较多元化,形成了法理、民学、商学、刑学、民事诉讼法等主干课程,这些课程与未来岗位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了满足未来法学人力资源的诉求,完全可以走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路线,改变以往统一化人才培养的思路。也就是说,高校结合自身教育师资,依据对于未来法学人力资源诉求的调研,确定某一个或者几个法学岗位为基本方向,由此建立特色教育体系,确保高校成为供应特色法学人才的重要行为主体。某高校以知识产权和刑事法为专业特色,形成了培育知识产权和刑事法相关法务人员的教育方案,在确定该教育方案之后,高校就聘请更多在此方面的权威专家参与到实际专业课程体系的重塑中去,由此学生接受到的教育,除了基本的法理知识外,与知识产权相关,与刑事法相关的课程就成为专业课程,由此可以使得学生进入到实际的岗位角色的状态,这对于引导实际的法学专业教育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依照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会引入更多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刑事案件来进行诠释,在角色扮演教学法中,教师会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的相关关联人作为对应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其中,继而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应的法学知识,锻炼专项的法学素养,由此确保其能够很快的进入到岗位实践中去,发挥自身在实际法务中的效能。也就是说实际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方式都需要以特色教育为主导,由此营造相对理想的特色教育格局,这对于完成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注职业素养,融入高校法学专业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推崇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之外,还可以将专业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渗透其中,也就是说要高度重视法学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法理知识灌输上,而是需要进入到更加职业性的培养格局。详细来讲述,这种模式主要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围绕着职业素养培育的中心,实现执法者法律人格和公正执法意识的贯穿,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两者在未来职业规划中的价值,也就是说确保其能够正确看待法律,形成核心职业素养,这可以确保其在未来的法务工作岗位中走得更加平稳;其二,高校应该以当前法务工作岗位胜任力为基本方向,开展调研工作,实现对应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依照这样的模型实现法务学生学习指标的构建,将这些指标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实现实际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整,由此引导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得到更加好的培育和锻炼。

(三)推崇深度学习,渗透高校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之一,还体现在对于法理的学习处于浅层次的状态,这样会使得实际高校法学人才的应用能力处于欠佳的状态。为了改变这样的格局,就需要树立深度学习的价值观,渗透高校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方面需要积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从实践性师资力量打造的维度入手,邀请在法务部门或者企业组织工作的人员,到高校来进行实践案例的讲解,职业规划教育等活动,使得在校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多的实践性内容,这对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增强理论应用价值认知而言,都是很有价值的。或者说让这些有着法务实践经验的人群,成为学校课程内容重塑,教材编订的重要行为主体,由此是的实际的课程内容朝着更加实践性的方向发展;其二,注重模拟法庭,模拟诊所,校外基地等方面的投入,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探究会更加深刻,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应用素质会不断提升,随着案例分析工作,研讨工作,演练工作的不断开展,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良好的锻炼,无论是收集证据还是撰写法律文书,都可以进入到更加实践性的环节,这些都将成为后期学生迅速进入职场的重要基础;其三,鼓励学生建立法务相关的社团,在社团架构中,大家可以围绕着对应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模拟,比如引入社会热点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在这样的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使得自身的操作素养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同步思考中,可以拉近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由此引导实际的学习探究进入到常态化,这对于实现学生自身实践素养的全面培育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结语

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树立长期规划的意识,懂得当前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培养思路单一化,培养投入不足,培养环境欠佳,这些将成为我们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出发点,因此需要将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到实际该校法务人员培养中去。

参考文献:

[1]党日红.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劳动保障世界,2019(33):51.

[2]刘坤轮.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素展开[J].人民法治,2019(21):40-43.

[3]刘坤轮.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结果及评价[J].人民法治,2019(20):42-45.

作者:孙佳丽 单位: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fxsxlw/74707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