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让数学知识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学生如果能够领会最基本数学的思想方法的话,能加速学生通往“光明之路”的速度。比如,数学知识中的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间的迁移,让学生运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来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这也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利时机。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要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要分析当前知识与今后要学习的新知识间的相似点,有效地让学生在掌握本知识要点的同时,为以后学习的有效迁移奠定好基础。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相关内容前,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思考:比如,图片中每个小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大家能又快又准确地得出相关图形的面积吗?学生间通过讨论交流,很快就能够得出解决的方法,这样也能为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等的相关面积公式的推导,构建了有效“迁移”的思想储备工作。

二、渗透时要讲究循序渐进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也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领会到形成以及从巩固到实际应用的一个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师引导——逐步渗透——适时总结”这一教学方法再结合教学的内容来设计教学的过程,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有意识地反复渗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渗透“数形结合”这一教学方法来教学数学知识,在学习“和倍应用题”的时候,可以以线段图的方式进行数形结合,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去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等以后学生再学习图形的面积、体积或者解答复杂的问题时,也会很快地用到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循环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符号是数学学科独享的,符号也是学习数字知识的重点内容之一。符号化的数学思想的运用能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渗透到知识的讲解当中,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更好地去掌握和使用。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比和按比例分配”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讲解“:”的具体定义,这样也能让学生将“:”灵活地加以运用,接着,再为学生举例“比与比例”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一些应用,让学生可以利用有关“比”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种形象直观地对学生符号化的数学思想进行的渗透与引导,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使用效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例如:计算97-40等于多少?这样的题对有些学生可能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来解决。教师在讲台将解决方法演示出来。先将小棒摆成9捆和7根,每一捆10根,9捆7根也就表示9个十和7个一,然后从9捆中拿出4捆,也就是说从9个十中减去4个十,还剩下5捆,就是5个十,最后将这剩下的5捆和7根加起来,也就是5个十加上7个一,得出57。所以97-40=57。通过对这一计算原理的演示,学生能更直观地得出结果,明白其中的原理,从而在以后的计算中从数量关系联想到图形,从图形中联想到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的过程将抽象的算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初步认识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图式。

二、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概念教学中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概念才能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题。小学生普遍对于直观的、具体的图形和事物比较感兴趣,也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兴趣不浓,接受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其中,运用直观的、具体的图形使概念形象化、简单化,以便于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从而掌握概念,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题。例如,在初步学习乘法时,数学教师可以运用摆苹果的例子。用PPT课件先出示一排苹果,问学生有几个苹果(5个),再出示一排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算式?(5+5=10),再出示一排苹果,继续问学生此时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算式?(5+5+5=15)……依次出示至求7排苹果一共有多少个时,学生依旧将八排苹果的个数相加得出总的苹果数。然后问学生如果有20排苹果、30排苹果,怎么计算呢?此时,学生肯定会犯难,如果继续用相加的方法计算,肯定会很麻烦,学生会绞尽脑汁寻求其他的方法,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当求多个相同的数的和时,可以用乘法运算。例如5+5=10,用乘法运算写作5×2=10或者2×5=10,5+5+5=15用乘法运算就是5×3=15或者3×5=15。这个例子中,教师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进行乘法概念的教学,出示相同的图形来引导学生列出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正是乘法的初始状态。学生在算直观的、具体的一排排苹果的总数时,运用抽象的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来求,然后又将抽象连加算式转换为更为抽象的乘法算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换,从中不仅理解了乘法的概念,还懂得了怎样运用乘法更快的解决问题,懂得了相同加数相加是乘法的简便运算。可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进行抽象概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入木三分”的理解,有效地避免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一知半解”。

三、结语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我们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认知方面、个人素质方面、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教学,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因材施教。但是我今天想说的“材”是教材的材。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我们前边所说的不讲的内容,一定要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阅读、运算、自主探究等过程来完成获取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例如,对“分类计数原理与分布计数原理”的学习,学生可通过阅读、比较、例证、练习、纠错等过程很容易掌握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力所难及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学生自己很难靠个人的能力独立完成,这就需要合作学习,高效课堂必须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简单内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加深拓展;靠自己力量不能完成的,需要大家彼此合作研讨,发挥群体优势和集体力量各个击破,在共同获得新知的同时实现了情感的交融,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例如,“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学习,学生是在刚刚学完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有些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过程也能获得部分知识,但可能不够全面,通过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深化拓展、练习巩固,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获得新知。

(三)学生力所不能及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必须由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教师要摸清学情,找到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化解难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求曲线方程的方法”该部分内容必须由教师通过例证由浅入深、分析过程,总结方法,并让学生通过练习体会和巩固求曲线方程的各种方法。

二、合理的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需求的教学,是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因此,高效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课堂教学。首先应做到的就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这是提高学生参与热情的重要条件,也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心理需求。我们可以利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先自己解决然后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收到预期以外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我并不这样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学生自己总结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就可以减少我们讲解学生已经理解内容的时间,从而提高我们的时间利用效率,真正达到我们的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有效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培养学生学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合作精神。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好一定策略,以便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教师要做到扬长避短,经常反思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教师具备了“有效教学”的理念,这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否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师要把握好每一阶段的实施行为方式。

二、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基础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以往导致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教师的观念陈旧;有惰性,缺乏创新精神;教学反思不够。因此,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灵魂,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有多高,行动就有多快。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2.不断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学就是肤浅的,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积极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教师的知识厚度和知识广度增加了,课堂教学就能深入浅出。

3.经常反思。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吃透新教材是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探索新知识,实现全体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要做到这这些,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吃透新教材的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要经过仔细加工再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只有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才会感到亲切和自信,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四、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教学中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愿望就强烈。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事例,使学生学起来学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爱”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以表扬为主,以鼓励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

五、实施有效教学,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苏格拉底开展教育活动时,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堂,他从不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动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仅仅依靠教师来评价,来修正,仅仅教给学生各种检验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也不符合教学目的,还需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加强自我体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将两个无安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学生发现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学生就有这样的认识,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我们也说这句话是正确的。但在一道判断题里,是将这句话倒着过来说的,就是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不假思索地打了对号。针对这一错误认识,教师给学生分发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的两个三角形,动手拼一拼。问学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在错误的认识里找出正确的答案,及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又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关系的理解,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二、自己纠错,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的错误。教学过程包括分析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时,有这样一道题:75-30,有部分学生得出72这样的答案。我并没有去批评他们,而是问:“30里面有几个什么?”“3个十。”学生马上知道了应该从十位上去减。应该是45。我又出了56-3的题目,他们也很快地完成了。在了解学生的“错理”后,就可以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纠错,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让理解学生的错误成为教师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起点,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数学!

三、保存错误,体会成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为了使日常课堂教与学中产生的错误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师生可以建立纠错本。教师建立纠错本为的是尽可能提高以后的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者独立建立纠错本,学生的纠错本记载的不仅是自己学习中出现的不足,记载的更是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常翻看自己的纠错本,不仅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中也能体会到对某知识点学习的成功感和愉快感,更能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教师要想在小学阶段运用多元化的解题方式,并充分的发挥多元化的解题优势,首先应该认识到多元化教育发展的未来前景以及教育的价值。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遇到解题上的困难时,教师要多多的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的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成功的解题之后,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增强,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学生能力也有一定的增强。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解题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的解题方向、解题的角度、解题的深度,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进行不断的推敲和反思,掌握多种解题方式,这能有效的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过多的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多元化的解题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教学中首先是要强化学习,不断的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增强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检查,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知识,进而再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只有学生在熟练的运用知识之后才能进行思维的创新,才能创新多种解题方式。如果学生只是有创新的思维,而没有实际的知识作为基础,也不会创新出多种解题方式。所以在多元化的解题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是基础,要不断的强化学习力度,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

(二)多元化解题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要求小学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实际的生活场景给学生一些暗示,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模拟生活情境,通过情境模式让学生进行推敲和反思,进行思维的发散,能找出多种解题思路。例如:将枯燥的习题进行生活化,小明和小红约好一起去玩耍,两家相距500米,小明到小红家需要5分钟,小红到小明家需要10分钟,那么请问两人相遇时,各自走了多少分钟,走了多长距离呢?学生普遍的都会采用路程公式来运算,这是传统的解题方式,不具有创新性,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式积极的引导学生,利用距离的一定性,时间和速度成反比的比例关系来进行解题,这更有创新意义,更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总结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以问题激趣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巧妙地提出问题,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展开主动的探究,从而为探究性学习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游戏激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爱玩耍,运用游戏教学机制,正是顺应了学生的天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游戏中来学习,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故事激趣

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点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可以改变以往教学的枯燥无味,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从而在无形中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良好探究条件

(一)民主的教学氛围

专制的教学,只能将教师与学生置于教与学的对立面上,而陷入教学的机械灌输,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根本无法展开。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民主的教学氛围之上。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探究主体身份来展开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这样的探究活动才不会只是做表面功夫,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让探究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二)充分的感知材料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一个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充分的感知材料,能够将学生的生活积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材料,这样才能为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来收集和制作了许多常见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五角星、圆以及各种三角形与梯形等图形。这样学生在探究中便可以通过亲自动手来深入地体会图形的特征,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哪些图形对称、哪些不对称,这样便可以推动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来总结规律性认知。

三、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做中学。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也要引导学生让动手操作中来完成,这既符合学生的天性,能够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同时也利于学生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剪切几个圆形纸片,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来求解圆的周长。学生通过积极动手与动脑,总结出了许多求解方法,如绳测法、滚动法等。此时再让学生思考,黑板上的圆、现实生活中足够大的圆能否用上面的两种方法来进行测量。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这两种直接测量法的局限性,进而会产生更为强烈的探究热情,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这样再次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生便可以在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中来完成探究。

四、运用赏识激励学生探究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一个不断强化、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评价在这其中正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与否定,那么就很容易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让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与激情,而对数学学科失去兴趣,这样的探究活动就无从开展。而表扬与鼓励,会强化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感受到探究所带来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探究充满激情,对数学充满喜爱,学生才会以源源不断的激情与动力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实施以赏识为主的激励评价机制,不要吝惜表扬,要以赞赏的话话、表扬的目光、爱抚的动作来给予学生正面肯定,带给学生正能量,激起学生正面情感。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有更足的把握来学习数学,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取得成功。

五、结语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8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确的方法使人终身受益。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呢?

(一)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读

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阅读训练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凡是学生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有目的地观察、比较、思考,并让学生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阅读。同时,教师应大力挖掘数学阅读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可利用早午读时间,专门进行数学阅读,读数学概念、收集的数学故事、数学普及读物、报刊、师生自办数学阅读材料集等,让学生能真实地进行数学阅读,形成阅读数学的大环境。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1.抓关键字,以“辨”明读。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有“历尽关山未解围”的苦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却显得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大多因为学生没有把数学语言读懂、读透。在阅读中,必须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能凭感觉随意读,造成知识理解错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反复琢磨,细细品读,体会含义。例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品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再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勤思多想,以“疑”导读。数学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指导阅读时,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勤思好问的好习惯。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读完题后,学生知道了有余数的除法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什么是余数。如果只有阅读没有思考,学生只能从表面识记,只会模仿,在解决问题就不会灵活应用,不会创新。所以,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1)为什么叫余数?(2)商是怎么来的?(3)为什么题中只能商这个数,其他数行吗?(4)想一想,余数是怎么求出来的?这样,不仅让学生在结合具体分的过程中分析算理,理解了知识,同时也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3.反复比较,以“辨”促读。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是存在着一定的分辨难度的。为了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清楚概念、规律间的差异与联系,避免计算方法的滥用、误用,需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此,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在阅读中甄别,找出联系和区别,对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例如,在学习分数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出现数量和分率混淆,如一根绳子剪去“xx米”和剪去“几分之几”的理解常常会出现偏差。对于这样相似度较高,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结合相似点,设计“姊妹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强化体验。如:(1)一根绳子长6米,剪掉1/6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6米,剪掉1/6,还剩多少米?如此,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去伪存真,深入理解。

二、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