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

新闻传播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通过新疆地区大众传播活动的范围来看,对民族习俗的应用应该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新闻活动中。2)广告活动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活动要突出的一个重点就是民族团结。新闻活动的传播者为汉族,受众却是包含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所以说传播方式必须要结合少数民族的习俗。有些习俗性的传播方式可以直接被新闻媒体加以采用。例如服饰和色彩使用习俗。比如说电视台在对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进行的采访中,记者可以穿戴少数民族的服饰。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女记者穿着这种哈萨克姑娘特有的服饰会给哈萨克族以亲切感,自然就在心理上易于接受,传播效果势必要好的多。

电台节目由于更突出语言,所以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应注意结合当地的语言习俗。针对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受众的电台节目一般采取以汉语播出,少数民族参与的方式进行。例如2010年在古尔邦节期间,新疆伊犁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905天天说事》制作播出了一期特别节目——《快乐的节日》。节目以电话连线、直播间访谈的形式为穆斯林群众营造了喜庆的节目氛围。这是一档以汉语主播的节目,但是由于伊犁是哈萨克自治州,主要住民是哈萨克族,因此新闻传播活动在宣传党的政策、指导人民生活的同时也需要也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因为是一档轻松快乐的节目,所以主持人在使用语言时适当使用了口语化的语言,也就是内地人常说的新疆话。比如新疆人喜欢把“你在干什么”说成“你干撒的呢”,把“我没理他”说成“我没尔视他”。诸如此类的新疆方言更有助于加强维吾尔族群众对节目的亲切感,切实感受到这是为他们而办的节目。因此这一期特别节目很好的将汉族和少数民族统和在了一起,对各族同胞来说都是一次美的听觉盛宴。对语言习俗的应用使得这档节目更加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比起单纯的用标准汉语主持节目来说,此次节目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新疆地区有许多的特产,新疆地区的商品营销包括对内和对外。对内指对新疆本地人进行营销,对外指对新疆以外的地区进行营销。对内和对外营销都需要注意语言习俗的应用。这样对内营销时,受众有利于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就会倾向于购买此类产品。这体现了语言习俗之为特定人群所喜闻乐见的特性则又使其对于特定的社会成员具有了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力。而对外营销时会增加新疆特色,让外地人能够更多的了解新疆。同时广告传播中也必须注意与特定的作为广告对象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传播习俗相契合。例如一个哈密瓜的广告“:什么亚克西,什么亚克西,我们的哈密瓜亚克西!”(亚克西是“好”的意思)。新疆伊犁一家薰衣草店的广告:“阿尔曼薰衣草,丫头子喜欢,巴郎子也喜欢!”(巴郎子在哈语中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两种产品广告的受众即包括汉族又包括少数民族,应用了语言习俗的这两则广告语不仅赢得了汉族的认同和喜欢,也赢得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和喜欢。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在文字新闻稿中,引语是新闻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多变的引语既能增加报道的人性化色彩,也能保持新闻的真实感,增加信息量和趣味性等。而对于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广播来说,现场音响可以说是广播新闻的“直接引语”,特别是广播时政新闻,如果能恰当运用现场音响,则能很好地提升新闻可听性。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中央要求党政负责同志要在民生领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多倾听、多走访。由此,时政报道中的典型现场音响也随之增多,而这些都是广播时政报道很好的素材。比如: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就城乡接合部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以及农民转居安置等民生问题多次实地调研。调研中,郭金龙与百姓交谈的亲切话语,责令有关部门负责人时坚定的语气,以及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的现场表态等,都是广播时政新闻可以运用的典型音响。如果这些信息仅仅是通过播音员叙述,显然达不到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同时也不能准确传递出时政新闻中蕴含的真实信息。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自然灾害,从7月21日当晚,市领导紧急出动指挥救灾到7月28日市领导在房山受灾最严重的河道向遇难者致哀,以及现场督促救灾安置房加紧建设的连续报道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大量运用了现场音响和领导讲话录音,广播现场音响的运用反映了现场气氛、当事人的语气,拉近了时政新闻与听众的距离,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做好时政新闻的延伸报道

时政新闻可能会给人一种刻板、生硬的感觉,若要淡化这种感觉,除了适当运用现场音响之外,还可以对时政新闻进行延伸性的报道,例如对调研类事件做后续跟进、对政策类事件做解释性报道等。时政报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报道中的新闻主体是具有决策权的领导人,言语中能映射出一些隐含的信息或延伸性的新闻。比如:2012年5月3日上午,北京市政府领导来到正在施工中的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进行调研,并慰问建设者。调研中透露,今后北京轨道交通要与纽约、伦敦等世界著名地铁城市比肩。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也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一信息,记者随即进行提炼并做了延伸性采访,一篇《今后北京轨道交通将与纽约等世界城市比肩》的时政报道应运而生,丰富了时政新闻的信息量。要做好时政新闻的延伸性报道,记者需要提前做功课。时政新闻大多是预发性事件,时间、地点和大致内容事先要有所了解,记者采访之前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记者在拿到领导活动行程时,需要了解基本事实、搜集相关的背景信息,这样才能在新闻现场捕捉到可以追踪或者深度挖掘的新闻点,从而丰富广播时政新闻报道内容。

三、多用体验式叙述和细节描写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接触的信息更加广泛、多元,人们更喜欢接受个性化、轻松化的新闻语言风格。虽然时政新闻的定位决定了其严肃的基调,但是这种严肃也可以巧妙地进行“软化”处理。例如,可以多运用记者自我体验式的叙述语言以及生动有趣的细节描述等方式,增强广播时政新闻的可听性,从而使新闻更加立体化、个性化,使领导人形象更加鲜活、富有人情味。2012年底,新华社记者采制的一篇时政新闻《冒雪再访老朋友》中,有一段叙述很好地运用了细节描写:时隔近五年,再次来到恩施龙凤镇龚延强家。他与龚家人围坐在火塘边,问收入多少、口粮够不够、儿子打工能寄多少钱回来。他还到卧房和灶间察看,他说,收拾得比五年前干净,年货也开始备了。“来,咱们以茶代酒,祝你们生活越过越好。”①在新媒体语境时代,这种简短、生动、信息量大的细节描写远比平铺直叙更吸引人,更具有感染力。时政新闻中使用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不但使报道变得生动,领导人的形象也变得立体、鲜活。

四、积极运用新媒体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1.1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传统的新闻传播渠道有广播、电视、报纸等,这些传播方式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局限,面临一些突发的新闻事件,传统的新闻媒体往往力不从心,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和信息。微博的出现,增加了新闻传播的方式,拓展了新闻传播的渠道,逐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实现新闻传播媒介的多元化。

1.2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传统的新闻媒体,诸如报纸等,新闻传播的方式较为保守和滞后,传播的速度较慢,一条新闻信息的往往经过诸多繁杂的步骤,这一过程往往耗费太多的时间。而微博的出现,使得一条新闻从发生到得到关注传播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者传播者,而不再是被动的接收新闻信息,这一点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并且得益于微博自身的交互关注的特点,一条新闻可以短时间的扩大受众,被更多的人看到,进一步提高新闻的影响力,最大化新闻的价值。

1.3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微博作为一个开放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微博新闻的便捷快速,使得信息得以共享化,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微博不仅为广大的普通用户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机构组织政务公开,政策解读,汇集民意等提供了独特的平台。诸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公安系统相关微博用户的入驻,为民主发表民意,献言献策提供了途径,使得民众更加近距离的关注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方针,微博同时也为民众与政府机构组织交流提供了平台。

1.4降低了对于主流媒体的依赖长久以来传统媒体处于对新闻的掌控与垄断地位,传统的新闻媒体收集编辑都要经过严格的流程监管,新闻从业者是新闻传播的绝对主体,普通民众只能被动的接收一些经过严格筛选处理过的新闻讯息。微博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处于新闻传播的主体地位,民众可以自主的选择接收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讯息,从多角度看待和了解新闻事件,不再单纯依赖于传统媒体经过处理的信息,增加了新闻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了对主流媒体的依赖。

2微博应用于新闻传播的弊端及解决措施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微博应用于新闻传播也不例外,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自身的特性,微博在新闻的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微博应用于新闻传播的主要弊端有以下两点。

2.1虚假信息泛滥微博的低门槛,简便和快捷,一方面使得新闻传播能够更加具有实时性和快速性,但是同时也正是由于微博的这些特点,加之微博系统的监管体系不完整以及没有有效的过滤和拦截手段,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不受限制的新闻信息,一些哗众取宠别有用心的用户,就会恶意一些虚假消息、过激言论以及社会谣言,这些不良信息不断涌入微博市场,造成虚假信息泛滥。微博新闻时代的传播速度较快,一条微博一经会短时间的被众多微博用户看到,获得较大的受众群体,人们阅读微博往往对谣言不会有充分的辨识能力,一传十十传百,也就造成了虚假信息谣言短时间的快速传播,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2.2新闻信息的碎片化众所周知,一条微博的字数限制是在140以内,这也就造成了微博新闻不能充分的表述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发展过程,使得阅读微博的民众没办法完整的把握新闻事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信息的碎片化。新闻者由于受微博字数的限制,同一个新闻事件往往需要多条微博加以描述,人们通过精简的微博接收到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没办法获取连续完整的脉络,并且普通的微博用户的新闻往往缺乏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就会造成人们对一些新闻事件的误读,理解上极易出现偏离。为了更好的发挥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需要有关部门以及民众共同努力,克服微博应用于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弊端及不足。针对虚假信息泛滥这一点,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措施来规范微博用户新闻的方式,对于滥发虚假信息,传播谣言的行为主体进行大力打击。同时民众也应该提高谣言辨识能力,不轻信谣言,不做谣言的二次传播源,微博用户之间还可以进行互相监督,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微博新闻传播氛围,拒接虚假信息,垃圾谣言。微博自身特点决定的微博新闻传播的碎片化问题,则可以通过微博与其他传统媒体优势相结合的方式,将碎片化信息构建完整的结构模式,以应对由于碎片化带来的新闻深度不足的问题。

3微博作为新闻传播新兴媒介的前景

3.1微博将逐渐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渠道微博不仅是普通民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社交平台,也可以成为公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一些政府机构入驻微博,使得民众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国家政策的最新动态,关注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方针,并且积极主动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建言献策。相信只要政府微博能够遵照微博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基本特性,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做到及时准确,公正透明的报导新闻事件,听取民众的心声和建议,就能够进一步发挥微博新闻在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作用。

3.2微博将逐步与传统新闻媒体相结合,完善新闻报道机制微博具有传统新闻媒体所没有的方便快捷,实时性,简洁性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碎片化的不足,如果把微博自身的优势与传统新闻媒体相结合,势必会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新闻报道运作模式。快捷的获取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进行新闻当事人事件采访等的过程可以在微博中较为快速的完成,而最后的则可以通过传统媒体来进行,以便形成更加权威,准确有效的新闻信息。微博新闻与传统媒体相结合,一定会迎来新闻报道发展的崭新篇章。

4结论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内蒙古大学新闻学专业是经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全区第一个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根据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媒的人才需求取向,确定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具备较强“全媒体意识和技能”,具有较为宽厚的人文与社会知识及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编辑出版行业的法规与政策,熟练各种现代新闻传播手段与技术,能在政府部门、新闻与出版单位、宣传以及企事业单位、军队等行业与部门,从事新闻宣传、采编策划、书刊编辑、网络策划、管理等工作的全媒体复合型专门人才。由此,确定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即始终关注本学科前沿成就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现代新闻理念与全媒体新闻报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修养,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断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运用现代数字传播技术,掌握全媒体新闻采编技术,全面提高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搭建完善的全媒体实践教学平台

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是自治区级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良好的实验、实践设备。以此为依托,在突出传统新闻传播学与网络技术融合的教学特色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媒体发展方向,建成了完善的全媒体实习平台。包括网站平台:内蒙古文化(www.nmgwh.com);电子杂志实习平台:支持数字出版专业学生编辑出版全媒体电子杂志《渴望》,现已连续出刊30期;IPad版电子期刊实验平台:由学生分组制作;电子纸阅读器出版实验平台:由学生分组制作电子书。通过全媒体实验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培养出集采、写、编、录、摄互联网运用和现代设备使用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2013年6月26日,组织学生外出到禾华农牧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移动采编训练,历时三天,全面训练学生移动采编技能。这次采访通过微博、微信、网络即时上传新闻稿件20条,采写编新闻稿件50篇,拍摄图片200余张,拍摄的电视新闻片《希望》,制作图片展板《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次采访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充分感受到现代企业的发展状貌,同时,也领略了全媒体新闻采访的特点,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意识。2010年,以新闻学系学生社团“鑫源报社”创办的刊物,并获校学联“优秀社团”称号。马强老师指导的“内蒙古大学新闻学官方微博”,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制作的电子杂志《渴望》、新闻学专业学生主办的“内蒙古文化”网站、拍摄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建系五十周年专题片》(2009年)、《国旗班的故事》(2012年)、《流流狗的诉说》(2012年)、《深视满洲里》(2013年)在校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建立系统的全媒体实验教学模块

新闻实践教学中要加强全媒体技术和理念训练,依托新闻实验平台,逐步建成全媒体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学生全媒体新闻采制编播能力。

1.报纸模块。

提高学生纸质媒介新闻编辑与策划能力。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应用方正飞腾软件处理数码报刊编辑等业务,利用Photoshop软件加工处理图片,培养学生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专业图像处理等业务流程、步骤以及实践层面应采取的关键技术。

2.广播电视模块。

学生通过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影视高清影视多媒体制作手段,培养从事电视新闻节目和访谈节目采制、演播、视音频节目编辑、主持、网络直播等工作的能力。

3.数字出版模块。

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数字出版教学、实习与科研系统。培养学生较强的数字出版物编辑、设计和制作、能力;熟悉国内外先进数字出版业务系统的运行流程。

4.数码摄影模块。

以室外拍摄、摄影用光布光、彩色胶片扫描等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系统的影像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国内影像后期制作业务系统的运行流程。应用设备及常用配套软件的安装使用,具备影视多媒体前期采集到后期编辑的相关知识技能。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摄影课程的教学、实习与科研系统。培养具备专业摄影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在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从事影像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5移动采编模块。

学习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的关键技术,了解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动态追踪报道,深度报道和预警报道的步骤、作用,理解危机管理视域中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开展全媒体技术演练。

全媒体实验教学模块实施以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了极大提高,特别是学生网络数字传播技术的掌握获得了较大提高,在网络媒体及相关机构就业的学生逐年增加,包括:国际在线、新华网、人民网(英文版)、搜狐、新浪、CCTV内蒙古电视台、公安部网络宣传处等。2009年至今,学生在《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海峡都市报》、中央电视台、搜狐、新浪、《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晨报》、《北方新报》等区内外百余家新闻媒体上发表新闻报道作品近1000余篇,其中报纸260篇,广播电视120余篇,网络编辑稿件近500余篇。2009级新闻学生拍摄的《那年》、《一种念想》、《校园面对面》、《水壶终极转》《止战之殇》、《屌丝男生》在网络传播中引起了较大反响,点击率达到5000以上,2009级新闻班为学院新闻实验中心制作的4部专题片风格迥异,上传至在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视频网站,如优酷、土豆、YouTube等,供网民分享。

四、建立稳定的多媒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全面贯彻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计划,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自1987年新闻学专业创办以来,内蒙古大学新闻学专业始终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先后与内蒙古地区十多家媒体签订了实践教学合作协议,建立起涵盖内蒙级新闻媒体、盟市级新闻媒体、行业媒体、中央级新闻媒体驻内蒙古自治区记者站,覆盖平面媒体(报纸、期刊、图书)、电子媒体(电视、广播)、网络媒体(蒙汉文网站)、新媒体(手机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体系。2012年,与内蒙古电视台合作建成了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在呼和浩特市绿篱摄影沙龙影视公司建立了摄影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新闻传播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新闻传播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近百名实习生提供新闻采编的真实环境,让学生们在新闻实战中了解并掌握新闻媒体运行的基本流程,掌握真实情景下新闻实地采访、写作、编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方面的素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2010年以来,新闻学专业学生多次参与内蒙古电视台《蔚蓝的故乡》、《百姓热线》、《都市全接触》、《新闻天天看》等栏目的节目录制。2013年11月13号内蒙古日报社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合作到包钢集团采访。学生采写消息、通讯、人物专访52篇,拍摄新闻图片近千张。11月22日《内蒙古日报》5版发表教师与学生合作采写的消息《包钢稀土:今年年底将实现稀土工业废水“零排放”》(郭志菊李婧曹敏);12月11日《内蒙古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的形式,发表《我们眼中的包钢》(视觉版),集中了近10位师生的文字、图片新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开展创新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每个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近四年来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电视台两大媒体的人员招聘中,几乎每次都招聘了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招聘比例达到30%—40%。这些毕业生经过历练很快成长为媒体中的业务骨干。

五、提升专业品牌效应

内蒙古大学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本地区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且有一定的辐射作用。自治区高校范围内同类专业纷纷来我校观摩,交流经验。20多年来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始终保持在80%—90%以上。2010年至2013年本科生整体就业率为92.9%,2009年至2013年本科生专业对口率为51.6%。适应现代传媒需求的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加之系统扎实全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就业中才显示出独特的优势。2009级数字出版专业学生王超,大三在搜狐视频实习,因经全媒体实践教学培训,很快适应岗位,面试一周后即确定正式录用。2007级新闻班的远辉带着他发表的新闻作品,成功考入大型上市媒体公司光线传媒股份公司工作,并于2013年进入搜狐网总部工作;2006级新闻班的李文明,则凭借他的获奖作品专题片《来时,我们还年轻》在报考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时获得了考官的好评,并考入《内蒙古日报》要闻部,成为一名自治区级的主流媒体记者;2011年新闻系学生的就业范围不断拓宽,2007级新闻班的孟颖靠着优秀的业务能力和大学作品微电影《鹿城故事》的加分,考入光线传媒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光线传媒王牌节目《最佳现场》的主要负责人。还有一批学生进入国家、自治区党政网络管理机关和企事业网络宣传部门。

六、结语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虽然科技新闻传播如此重要,但是,实践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极大地削弱了科技新闻在传播业中的地位。传播能力不强。首先表现为科技新闻传播的媒介资源占有比例很低。在全国近2000家报纸、数千家电台电视台、近万种期刊和数量更为庞大的网站中,专门的科技媒体屈指可数,在综合类媒体中只有少数有科技栏目(节目),而且这些栏目(节目)多处于从属地位。中国科普研究所2007年科普报告表明,党报科技新闻报道占版面比例为7.5%,晚报仅为1.9%,科技报作为专业类媒体的比例虽然是最高的,但也仅为25.3%。①至今这一比例仍无明显好转。《人民日报》每周144个版,《科技视野》仅4个版,占版面总数的2.7%,是数量最少的栏目之一。中央电视台设有专门的科技教育频道,其他14个中文频道除军事农业频道有《科技苑》一个栏目外,均无科技类栏目。国内大型门户网站中,腾讯、新浪、网易、凤凰在首页中有科技栏目,但大多是IT行业、数码技术的内容,其他科技内容凤毛麟角,搜狐网则直接在首页分设IT和数码两个栏目。其次表现为科技新闻报道的数量少、篇幅小,深度报道匮乏。②中央电视台的军事农业频道,科技栏目播出时间占该频道的4.2%。在密集的时政消息、社会新闻和热火朝天的娱乐节目中显得微不足道。再次,专职科技新闻记者、编辑队伍弱小且不断流失,不少媒体甚至没有专职科技采编人员。科技新闻传媒资源和传播力量的严重短缺,与国家科技实力的迅速增长形成巨大反差,与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多把科技新闻放在与国际国内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并驾齐驱重要的位置,科技新闻内容丰富,采编人员专业等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新闻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对许多富于新闻价值的科技信息,对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所蕴含的科技内涵,传媒常常视而不见。如近期非常引人注目的转基因食品问题,一直未有主流媒体从科学角度给予充分的权威报道,任由各种小道消息和观点肆意传播。科技新闻报道多小而碎、浅而薄,陷于具体科技事件的表面,难以涉及深层次内容。在一些地方,科技新闻追求猎奇性,热衷制造神秘感,故弄玄虚;还有的将科学与娱乐“强行挂钩”。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重视报道信息本身,轻视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现象,使公众缺乏渠道培养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造成伪科学和不讲科学有机可乘。宣传效果不佳,科技新闻的受众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群体,更难说忠诚度,每年国内评出的“十大国际科技新闻”、“十大国内科技新闻”的具体情况,并未有多少人知晓。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新闻的价值常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虚假报道现象比较突出。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和灵魂,科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更不容置疑。然而科技新闻报道虽然总体数量不多,却频频出现严重偏离新闻专业主义和科学理性精神、夸大其词甚至虚假不实的新闻。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轰动一时的“水变油”、“永动机”等假新闻。进入21世纪后,科技虚假新闻的形式更加多样,尤其在各类网站上,“地球生命只剩50年”、“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等各种荒诞不经、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假新闻常被当做吸引点击率的诱饵,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新闻记者》杂志自2002年起,连续13年上年度虚假新闻研究报告,共评选剖析假新闻典型案例128条,其中与科技有关的假新闻16条,占12.5%,2002年甚至高达30%,远超出科技新闻在各类新闻中的比例。这体现出科技新闻媒体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较为严重,也说明科技虚假新闻的社会影响更加恶劣。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科技新闻传播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因素或市场因素是导致科技新闻弱势传播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新闻媒体具有文化企业的性质,很多已经是企业,追求社会关注度及其带来的利润,是市场化媒体的天然本能。因此,在市场的压力下,媒体的报道取向有很强的功利性。“二次售卖”价值高、广告效应好的新闻题材受到追捧。由于科技新闻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的先天不足,发行量、收视率、点击量很难提高,招徕广告的市场行情不好。在现实状况下,媒体难以自觉重视科技新闻;在利益的胁迫下,科技新闻传播中的娱乐化、虚假新闻、恶性炒作等现象难以避免。科技新闻的学术性、专业性很强,报道难度较大,对科技新闻从业人员有较高的门槛和条件要求。在西方,科技报道通常是由专家或者接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科学素质比较高、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人来担任。我国科技新闻的采编人员变动频繁,非专业化现象非常普遍,既懂新闻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尤其缺少科技素质高、科学精神好、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的高级人才,对科技新闻既会操作、又能研究的专家型记者和编辑更为稀少。由于科技新闻采写专业要求高、难度大,很难多出稿、出好稿,对从业人员吸引力差,因而造成科技专业记者、编辑不断流失,其他新闻工作者对科技选题也常常敬而远之,不愿涉足。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新闻队伍及其业务水平难以壮大和提高,造成科技报道数量少、质量差,表面化、形式化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科技新闻传播的效力。在现行管理机制下,科技新闻难以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改革开放后,经济大发展,经济报道大幅增加。而今,体育、文化和娱乐新闻又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抓好经济效益必须兼顾的传播环境下,媒体难以在科技报道上用心。同时,媒体依赖从政府获取消息和线索,而政府相关部门,包括科技部门对科技宣传的重视和支持力度都很有限,科技新闻传播的推动力不足。虽然一些重大科技工程的宣传声势强、力度足,但是并不完全是媒体自觉参与而形成的,而是政府为了实现应对公共危机、凝聚民族士气、塑造国家形象等目的采取的策略,科技新闻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政府实现社会动员、公众管理的工具。③另外,由于传统科普不太强调传媒的作用,公众媒体运作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宏观指导,对科技新闻传播自然不会给予太多重视。在这种机制下,科技新闻政治色彩较重,报道形式呆板,“八股”化明显。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一倍多。尽管如此,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仍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公众科技素养较低,造成科技新闻缺乏受众基础,由此带来的科技新闻的弱势传播又与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缓慢形成恶性循环。当前讲求速度和效益的社会氛围,对科技新闻的传播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科技新闻多侧重于报道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注民生等科技的社会责任方面则有意无意地被忽略。另外,现实中的虚假新闻、虚假广告、传播伪科学、新闻炒作、娱乐化倾向等现象,不但严重侵蚀和损害了传媒的科学形象,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受到传媒领域的冷遇,进一步削弱了科技新闻的影响力。理解科技新闻难度较大,先天影响了科技新闻的传播。科技新闻的报道对象常常具有知识产权属性,广泛传播有时存在利益障碍。另外,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科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科技与经济、文化、体育等之间并非排他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具备科技属性的新闻也同时具备其他类型新闻的属性,很多新闻虽未列入科技栏目,特别是有关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新闻,实际有很多的科技内涵,与科技新闻无法严格区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新闻的数量或许并不那样少。

三、提高效率的思考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6篇

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作为媒体的两项功能,处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既有个样性又有趋同性。新闻报道不是没有立场,但它的立场表述是在于报道的选择上,包括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从什么角度去报道新闻;相比之下,新闻评论就显得直白,它就是赤裸裸的立场表述,是观点、舆论引导。既然是对舆论的引导,那就意味着引导方即媒体具有前瞻性、主导性,被引导方即公众具有滞后性、被动性。而服务呢?接受服务方常常是前瞻的、主导的,提供服务方只能提供相应的服务,是滞后的、被动的。引导如果滞后,人家认为你见识不够,会不屑于你的引导;而服务相对来说不太强调超前的意识,而更强调体贴、细微、周到。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作为媒体的两项功能,处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必须分别进行,不能混在一起。如内蒙古电台的《纵横118》节目,其定位是新闻评论性节目,但栏头语是“追踪社会热点,透视新闻背景,评说百姓话题,服务大众生活”,这与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定位不相吻合。以2014年11月8日的节目为例,前两个话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将给我区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我区首家新闻道德委员会在包头市成立”,后一个话题才是“呼和浩特市将增加2500辆公共自行车”。然而,笔者以为,这最后一个才是“百姓话题”“大众生活”。以百姓话题为主打的节目,百姓话题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挤到最后一个位置,百姓要想明白“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内容,就必须先到“海上丝绸之路”绕一圈,再旁听“新闻道德委员会”。这样的节目安排,表明节目的定位飘移不定。当然,在操作层面上,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的关系又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趋同的、含蓄的、微妙的。生活服务节目也不能一味地投其所好,它同样具有导向性,只不过它的媒体引导是潜移默化的把握而已。而新闻评论节目在张扬舆论引导的同时,同样要切中听众的收听心理和兴趣所在,让听众获得类似接受服务的满足感。否则,人家不爱听甚至根本就不听,你说得再好也发挥不了引导的作用。因此,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又有趋同性,即在服务的过程中完成引导,实现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上的相容性。

二、评论员与嘉宾同一平台身份各异

一些主持人总是把特约评论员当做嘉宾,进行访谈,这种现象有着相当的普遍性。其实,评论员与嘉宾虽处在同一平台(被媒体聘用),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特约评论员与嘉宾的差别,从规格上看,特约评论员是某台的特约评论员,而不是节目组的特约评论员,嘉宾才是节目组邀请的,二者的规格有高低之别。从身份看,特约评论员的言论代表着台的观点,其身份应当是主座;而嘉宾的言论不代表台的观点,如股评,其身份如同接受采访,应当是客座。特约评论员与主持人也有明显的差别。从地位上讲,特约评论员是台“特别邀请”的,自然是上座;主持人是台“聘用”的,当然是下座。从职责上讲,特约评论员是直接代表台发表言论的,而主持人是代表本节目。由此可见,特约评论员在节目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主持人虽然也是主座,其言论只能代表节目,不能和特约评论员的言论等量齐观。而嘉宾既然是节目邀请的客座身份,主持人当然处于主导的地位,要掌控节目的运行。操作上,主持人不宜对特约评论员过多插话。访谈节目,主持人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主座,嘉宾是客座,主持人可以插话,或者对嘉宾提一些要求。比如,打断嘉宾的发言、要求嘉宾说话简短一些等。在评论时间上,主持人在简要回顾新闻后,可以直接请问特约评论员的观点,不宜做分析性引导甚至在表述自己看法后再请特约评论员发表观点。如果这样做,就是主持人的越位。当然,如果特约评论员的观点有悖于常识时,主持人要用巧妙的方式救场,以维护媒体的荣誉。如内蒙古电台《新闻播报》2014年9月7日9:00~10:00这一时段,就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展分析评论。评论员说,传统节日的传承不应拘泥于仪式和形式。笔者以为,这一观点与人类学背道而驰。仪式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程序化的语言和行为组成,没有仪式,所承接的文化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期评论中,评论员以全知的身份评说传统节日,而主持人以无知的听者给予附和,严重损害了电台和节目的整体形象。在这种情形下,主持人应假借第三者的口吻向特约评论员提问。比如说,“有的人可能认为仪式对于传承传统文化非常重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把观点引导上正确的轨道。通常的做法是,或以特约评论员的评论直接作为话题的结束语,或主持人概述、强调特约评论员的评论观点后,征询特约评论员的确认,以特约评论员的认可性语言作为话题的结束语。主持人如果认为有必要强调一些评论的内容,可以说“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样征询性的语句。历史上,我党领袖的文稿多次以新华社评论、《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可见特约评论员位隆名赫,言高语重,不可轻忽怠慢,可谓评论员与嘉宾处同一平台而非同一性。

三、记者与主持人角色不同立场相同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7篇

1.1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科研、服务的三大功能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生更重视实验课程。虽然学术型研究生也有一些类似的实验课程,但教学效果的优劣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重视程度甚至低于本科生),有些甚至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其更重视理论和学理性的探究,技能性的课程只是了解一下而已。专业硕士生则不同,学会技能是其就业的“看家本领”之一,因而学生和教师都格外重视。实验室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服务、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课堂演示、操作和学生实际模拟、操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实事求是地说,良好的实验教学是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型硕士的重要硬件之一。实验室也是完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承担或参与媒体或导师的部分课题,并在实验室完成。教师的涉及实验的课题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甚至本科生的有关传媒的课题绝大多数也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传媒实验室是学生和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出产地和科研的基本场所,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也同样很好地发挥了服务的功能。除了服务师生的教学科研以外,至少还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服务。对内,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本校的新闻中心兼职做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策划、采访、摄像、剪辑、制作、播出等环节,展示了学校的风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把实习岗位的部分工作转移到实验室来做,或是承担的媒体的课题也拿到实验室来完成,这既缓解了社会媒体的资源紧张状况,又使社会媒体受益,同时也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1.2专业硕士生有研究成果,增加了学生就业前自信心相对于学术型的硕士来讲,专业硕士生似乎更容易在媒体找到工作。这是因为媒体固然需要学有专长的研究人员,但更需要上手快、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且这部分人占媒体聘用人的大部,如编辑、记者等。专业型研究生在实验室制作的作品,可以参加省里组织的“DV作品大赛”、“专题片大赛”、“图书装帧设计大赛”、“杂志封面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获奖作品可以作为就业求职的成果,用人单位自然愿意录用有成果的应聘者。也就是说,在学校就实现了由“校园传媒人”向“社会传媒人”的转变。专业硕士生有自己的获奖成果,就为求职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命中”的可能,从而缓解了以往许多研究生由于手里没有“过硬的成果”,面对用人单位的种种提问,倍加忐忑的尴尬状况。

1.3倒逼了导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验课一部分由校外实践型导师来上,但大部分实验课是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一部分非导师来上。校内导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但媒体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相对缺乏,带学术型的研究生还能凑合过关,带专业型的研究生就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导师必须适应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强化技能。新闻类的实验课要掌握电视片的拍摄、剪辑、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传播类的实验课要掌握广告的设计和制作,图书的装帧设计、排版和印刷等技能,报纸、杂志的排版,杂志的封面设计,网页的制作等相关技能,这对学术型的导师来说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虚心学习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倒逼理论型导师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使导师自身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赢。

2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中的实施方案

2.1实验室的配备要实现全媒体模拟培养职业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没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是难于奏效的,实验室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一是从规模上看,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模拟。也就是说媒体有什么设备,实验室也要有什么设备。媒体大体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实验室也需要具备同样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只是程度、精准度不同而已。二是从水平上说,实验室设备的型号、参数、配置要与现代媒体同步,至少要不低于当下媒体的水平。具备了这2个要件,学生才能把媒体的工作拿到实验室来做,才能实现媒体与实验室的“兼容”。实验室的全媒体模拟,为相关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关高校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要像建设工科实验室一样建设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如果仍然沿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建实验室,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便无法实现。

2.2完成平时作业、结课成果和社会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专业硕士生考查的重点,因而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和结课成果时,一般是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是媒体或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拟题目完成一项应用性的成果,而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室又为专业硕士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必备条件。学术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个别研究生找个单位开个证明蒙混过关。专业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可以很好地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实验室既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学校的新闻中心兼职,担任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在实验室拍摄制作节目,为校报、杂志社排版,承担校报和杂志社的部分编辑任务,设计、校园公益广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亲身感受校园传媒的实际情况,增长见识,积累经验,为进入社会媒体岗位实习打下基础。

2.3完成毕业论文专业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大致分为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2类。其中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作品+报告”的形式,如新闻学专业的可以是“新闻调查片+报告”,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可以是“专题片+报告”,广告专业的可以是“广告设计+报告”,编辑专业的可以是“图书装帧设计+报告”等,这些离开了实验室是难于完成的[9]。调研报告可以以媒体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选题,重点考查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不仅要有调研采访,更要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这些内容也离不开实验室。实验室是毕业论文的出产地和加工厂。

2.4吸纳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保障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长远发展,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如实验室与社会媒体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实验室+媒体”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是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11]。另外,联合培养基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应该在挂牌之后切实发挥基地的培养作用。导师在平时作业、岗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要加强和社会媒体培养基地的合作,多吸纳先进的社会经验,与时俱进。

3结束语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第8篇

“共建”新闻学院,正是通过交流与互动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教学人员和媒体工作者产生知识和功能的互补,共同从理论抽象和基础学术层面来深入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正确理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跟上时展的步伐。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前期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下面选取了共建方案的部分主要内容,作如下推介。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立足于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加强高校新闻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传播创新”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成都市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共建任务1.建立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机制。建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教育局、市广新局,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成都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市记协及各主流新闻单位等共同参与,成都学院组织实施的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推动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方面的共建,鼓励成都学院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2.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师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师生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3.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按照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更加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原则,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三)共建内容1.办学设计。结合现代媒体业的发展,顶层设计新闻学院的教育教学,努力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推进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提高教育。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支撑成都市作为首位城市,在领跑全川发展中对各级各类新闻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结合学校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计划,致力于把成都学院的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建设成省级、市级普通高等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切实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入媒体实战项目置换现有学校课程,推进实战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力求在部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在教材选用和编写中强化教学与教改建设,体现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性(职前职后一体化)、广泛性(学生涉猎的知识面)。学校加大投入,组织教师、行业专家合作编写出版培养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相关教材。3.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成都市委宣传部每年定期从新闻单位挑选1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成都学院兼职或挂职任教,从成都学院选派1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1~2年,或到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习。派出单位在人员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每年推荐1~2名学界知名学者、业界知名专家、媒体精英、优秀从业人员到成都学院兼职授课或从教。引入“双导师”制,聘请业界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在选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等方面指导学生,推进教学与行业的接轨,让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加强学生一线体验和业界专业训练。4.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共建“成都市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开展新闻传播趋势研究,指导成都市新闻传播行业的实践。成立“成都市新闻传播培训中心”,开展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成都学院与市新闻单位合作,共建5~10个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平台,强化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5.构建评估机制。健全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相关单位、专家阅评组、市级媒体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新闻学院开展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办学效果。

(四)保障措施1.组织领导。成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市级单位、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与成都学院共同参与的院务委员会;制定共建新闻学院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在多方面加强深度合作。院务委员会要发挥共建优势,加强和完善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领导机制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实施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质升位、新闻传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智力支撑。2.政策支持。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给予成都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所需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支持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的合作,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新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与新闻宣传单位从业人员的互聘制度;支持参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新闻宣传单位与成都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3.稳步推进。强化统筹,有序推进,根据各项工作特点,做好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师资引进工作规划,科学安排工作步骤,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1.加强重视,凝聚共识,突出制度建设。组织机构是工作运行的平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高度重视新闻学院建设工作。成都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以副部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学院筹备工作组;成都学院在学校党委书记统筹安排下,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牵头,学校宣传部、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认真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思想宣传工作会议要求的基础上,双方结合地方新闻事业发展实际和学校新闻后备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通有无,凝聚共识,有力有序推进新闻学院建设工作。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双方在全面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了新闻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共建方案、领导小组、共建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既考虑了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又考虑了各级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精神;既考虑了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要求,又考虑了地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既考虑了学校当前的自身条件,又考虑了今后新闻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

2.找准定位,“计划”驱动,打造特色品牌。成都学院在主管副校长的组织下,先后多次召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单位负责人、各专业负责教师、学界和行业专家等召开了共建新闻学院研讨会。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定位,并结合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就校地共建新闻学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展开研讨,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成都学院坚持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驱动,在办学设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等都有新突破,为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成都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证。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共建新闻学院,全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国家的改革精神,符合国家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成都特色、“成大”特色,将以共建新闻学院为契机,打造一批学界与业界的特色品牌。

3.汲取经验,追求卓越,推进改革创新。俗语说,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在2013年已率先实施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积极正视和借鉴。成都学院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多次向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知名院校进行调研,搜集了大量参考资料,汲取了国内知名院校在新闻学院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主要做法,并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融入到了成都学院新闻学院的各项制度中。成都学院在汲取这些好经验的基础上,力争顶层设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构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新闻人才教育培养、地方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