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农村建设范例范文

新农村建设范例范文

新农村建设范例

新农村建设范例范文第1篇

农家乐的发展主要依托当地的自然田园风光,结合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习俗,给都市人提供了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建筑的变化,讨论了新时期乡土建筑的复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新农村建筑文化传承。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地域性建筑;农家乐

1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建筑的变化

近些年来,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伴随着新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推进,城乡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开发了农家乐旅游的地区,农家乐业主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现代人的需要,在保持住原有的乡土建筑风格上开始建设起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确保城里人在农家乐可以得到身体上的舒适和精神上的放松。

1.1新农村建筑景观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市化得到不断地推进,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然而与城市建筑规划井井有条的局面不同的是,农村建筑规划却不尽如人意。在实践中农村建筑和城市建筑有很多雷同,使得农村固有的乡土气息遭到了不同破坏,淡化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新农村建筑景观现状,笔者觉得有以下二点可以改进的缺陷:第一,农村建筑现在杂乱无章,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的发展;第二,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仿造城市建筑建设自己的居住环境,使得农村特色景观在逐渐消失。

1.2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对农村建筑景观规划的影响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拓展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开发起了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农家乐的发展,带动着农村建筑的不断改进,在此情况下,农村建筑有以下几点变化:第一,开发固有老建筑的自身特色,在建设中和新建筑结合,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农家乐的主要休闲方式为特色的农村景观,舒适自然的田园风光,其次为了生活方便舒适,日常生活设施也要达到城市标准。第二,建筑造型应该在统一中塑造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建筑在不断发生改变,建筑也越来越雷同于城市。农村建筑是农家乐需要首先关注的,既要保持住整体的和谐,也要开发出每个农家乐自身的建筑特色。

2新时期乡土建筑的复兴

2.1建筑的地域性乡土地域性,指的是在建筑设计时,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文风俗,乡土建筑在设计规划时没有统一的模式,相反为了使建筑的整体风格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一般都会在建筑设计中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这样一来建筑就具有了浓郁的乡土风味。乡土建筑是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的形成与人们世代积累的经验有关,是一种无意识间形成的成果。

2.2乡土建筑的变化1997年吴良镛先生在清华举行的“当代乡上建筑”国际会议上,当代乡土建筑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并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现代乡土建筑可以看成是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它是利用传统文化因素和当地气候、物质等条件在建筑设计上做出的具体表现,并将这些传统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在建筑中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来表达和反应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当代乡土实际上就是地域性建筑的一种创作原则,体现了传统的本土文化与当代的世界文化的融合。这一理论讨论了新形势下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方向,对亚洲国家经济腾飞时期,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

2.3农家乐旅游形式的发展对乡土建筑的影响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新的旅游形式得到开发,即农家乐休闲旅游。随着农家乐旅游被都市现代人广泛接受,中国地域主义建筑也逐渐受到关注。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已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建筑。比如说,我国西北地区农家乐所用建筑,一般都是利用当地的天然黄土建设的新型窑洞建筑,这类建筑造价低廉且保温隔热效果良好,延安率园村住宅就是一个成功的建筑范例。另外,江浙地区的农家乐建筑一般都是延续对砖瓦等乡土材料的使用,所建成的也多半是红砖小楼,还带有青瓦屋檐。

3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新农村建筑文化

目前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普遍具有千村一面的缺点,而农家乐发展有利于改变这一发展缺陷。农家乐的建筑设计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和原生态,要求村庄面貌各具特色。它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地方建筑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乡土建筑和地域建筑的大力发展。农家乐的建筑的特点主要在于,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吸收借鉴当地的建筑形式,从而延续和传承当地的建筑文化。

3.1新农村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协调农家乐在建筑在建造之初,为了适应自己的经营特色的需要,比较关注对乡土气息的营造,强调对于建筑的选址、形态与布局。为了更好地体现农家乐的特色,一般情况下,新农村建筑都注重与自然相适应,尽量让都市人体会到自然的秀美,并感受到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地缘、血缘和情缘。具体来说,农家乐建造常根据环境,依山就势,利用坡地,选在“负阴抱阳”的地段以取得充沛的阳光和获得良好的通风。区别对待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村落形态,尽量使建筑与村庄布局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遵循周边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

3.2新农村建筑呼应传统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美丽乡村的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美丽的田舍,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关联。新农村建筑对于文化的传承,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景观,还带有特别的精神寄托。农家乐保持着传统的建筑形式展示了传统习俗,比如定期举行的农艺活动和民俗表演,都是农村一道充满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观。农家乐为都市人提供了城市少有的自然风光和传统风俗,旅游者还可以再农家乐中亲自体验农民的生产过程,认识乡土风貌、民风民俗,这样一来还有助于传承乡情,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4结束语

在未来,农家乐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开拓领域,为了更好地发展农家乐,传承农村建筑的文化底蕴,建设者们需要使用好竹、木、石等天然材料和砖、瓦等人材料,这些乡土材料建设出的乡土建筑带有浓郁的地域主义风格,还传承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范例范文第2篇

加强环境保护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环保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回顾总结2005年环保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各项环保任务,进一步动员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努力开创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使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环境质量有一个明显改善。一会儿,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长还要做重要讲话,希望大家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找准差距,全面总结2005年的各项环保工作

2005年是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全面实施“八精六建”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也是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将环保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年初向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人民群众做出的空气质量控制在三级标准以内,二级天数突破150天的承诺,各项环保工作都取得了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优异成绩。

具体讲:

一是大气污染整治战果辉煌。我们将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蓝天工程”列入2005年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80项重点工程,锅炉烟尘治理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有87台安装了脱硫消烟除尘设施,有17台更换了环保型锅炉,16台改变了取暖方式,15台茶(浴)炉改烧无烟煤,70余家炉灶使用清洁型燃料,有效缓减了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城冬季大气环境污染。冶炼废气治理有晋源、亿通和天源3家冶炼企业进行了高架料仓和高炉出铁场两个部位的治理试点,现已投入试运行。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22家冶炼企业269个治理部位全部完成治理,总投资达4100万元,此项治理可使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每年减少烟、粉尘排放量9万余吨,回收精粉6万余吨,利用高炉煤气14亿立方米,发电2.3亿度,增加经济效益1.2亿元。另外,翼钢公司焦化煤气治理在完成化产回收、酚氰废水处理等6项治理工程的基础上,落实治理资金1800万元,于05年8月份实施了焦炉除尘工程,现已投入试运行。

二是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城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去年以来,我们重点实施了南环公路、浍河河道治理,巷道改造等8项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城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6400万元的南环公路于去年11月全线建成通车,投资2800万元对6.5公里浍河主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投资2500万元完成了解放街、桐封路、益苑路等主干街巷改造硬化,翼鹏住宅小区、政府住宅小区和铁路家属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2万平方米,投资300余万元在解放大街铺设煤气管道3100米,同时,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城污水和垃圾处理两大工程已完成可研报告,正在加紧进行前期筹备工和作。以上一系列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有效减少了城区汽车尾气、交通噪声、二次扬尘等污染,城区全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160天,同比增加40天。浍河XX段化学耗氧量年均值达到31.93毫克/升,同比下降11%。

三是建设项目管理规范有序。2005年新建的华晨纺织公司、鸿鑫纺织公司、吉利煤化公司等11个项目全部进行了环评并审批,审批率和执行率分别达到100%。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全面编制完成并通过了专家技术评审,正在上报审批之中。

四是生态保护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大力实施生态林业工程,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植被覆盖率稳步提高,达到41%;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生态恶化现象得到有效扼制;投资3500多万元建设沼气池10560个,大大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环保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各乡镇、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广大企业大力支持,环保战线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晋源、亿通、天源等一批企业在市场不好效益降低的情况下,仍然出色地完成了治理任务,成为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环保工作的先进典型。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委、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政府,向为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环保事业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各级干部、各届有识之士、各位厂长经理和全体环保卫士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加之环保历史欠帐仍未还清,可以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很突出。一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以冶炼、煤炭等重污染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未得到根本改变,许多重污染企业环保治理仍比较滞后,三废利用不够,排放量居高不下。二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煤改气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医疗废物焚烧站等工程仍处在立项或启动阶段,大量的垃圾与污水不能得到安全处理,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城集中供热面积小,机动车尾气和二次扬尘污染治理进展较慢,大气、水污染问题仍很突出。三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将使耕地受到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四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仍难以改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治理任务依然艰巨。五是许多排污企业仍存在着偷排、漏排废水的现象,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今后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六是随着全社会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环境污染信访案件将呈上升趋势,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奋力开创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2006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环保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全面推进“八精六建”发展战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国务院于近日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我们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各重点企业,必须站在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长远发展的高度,把环境保护提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今年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突出抓好浍河水污染治理,巩固和提升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成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促进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努力推进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均衡协调发展。

今年环保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环境质量要在2005年基础上持续好转,空气质量稳定在三级标准以内,城区二级天数突破180天;浍河XX段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主要污染物削减指标达到上级规定要求;饮用水质全面达标。

围绕完成上述目标,我们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严把环境准入关,切实削减排污总量

所有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和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凡不符合产业政策、生产工艺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的项目,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发展改革局、中小企业局等坚决不予立项,环保、土地、工商、电力等相关部门不予审批,切实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凡是立项审批的,必须优先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坚决制止新污染源产生。切实加大对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所有企业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执法检查力度,对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的限期补办,对补办时发现违反产业政策、不符合规划要求、污染重且无治理技术的企业依法实施关停。进一步加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畜禽养殖的监督管理,禁止在城市规划区、风景旅游区和环境敏感区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新建的要合理选址,已建成的要积极采取建设沼气池及有关防治措施,减轻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严把矿山资源开发项目“环评”关,切实从源头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国务院《决定》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目前环境污染严重,三废利用不够,循环经济发展滞后,这都说明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改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还在继续,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必将进一步加大。为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要大就大,要转就转,不大不转,一律停产,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国务院《决定》细化了循环经济的三个环节: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今年,我们将重点推进冶炼废渣的综合利用,对废渣堆积场所要采取填埋、造地、绿色等措施加以治理,鼓励支持水渣制砖和水泥粉磨站建设,使废渣利用率由40%提高到60%,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循环经济发展。

(三)、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长在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进一步改善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环境质量。目前,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水体污染已日趋严重,但从直观上讲,仍被比较明显的大气污染所遮掩,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水是生命之源,水的污染比大气污染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水污染影响具有滞后性,不易发现,一旦形成,治理的难度更大,时间更长。尤其是地下水没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净时间,难以恢复。所以,今年我们必须把水污染防治摆上突出位置,坚持预防为主,加大治理和保护力度。一是重点实施浍河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加强浍河两岸排污企业废水治理,完成翼钢公司污水处理厂建设,这一工程已被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委、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政府列为今年40项重点工程之一。二是要加大饮用水源地监管力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污染企业,已有的要限期搬迁,坚决禁止向饮用水源地排污,环保部门要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监控,建立饮用水安全应急机制,确保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人民饮水安全。三是要继续引深以锅炉烟尘、冶炼废气、焦化煤气和小型污染源为重点的大气综合整治工程。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城锅炉治理要进一步扩大治理范围,力争各类茶浴炉、营业性炉灶、夜市摊点等都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治理,做到达标排放;冶炼业要在去年治理基础上全部完成既定的12项排污部位治理,包括出铁场和高架料仓,晋源、亿通、天源治理试点基本成功,今年要在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推广;翼钢公司1#焦炉除尘工程已投入试运行,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达标排放;四是小型污染源整治要进一步深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和要求,该关停的关停,该取缔的取缔,决不姑息迁就。

(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工业企业已在农村集聚成工业园区。同时,农业“三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也将不同程度地出现因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单靠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是无法推进的,也是难以奏效的。国家之所以提出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这种形式,就是要把农村环境保护的任务交给乡(镇)长,交给农村群众,这也是衡量乡镇一级农村环保工作的一个标准。因此,我们将继续实施乡(镇)长环保目标责任制,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迫切要求。

今年,我们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从水、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同时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和畜禽废渣污染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查环境违法行为

2003年至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今年仍要继续深入开展,结合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的实际情况,我们要严查六类环境违法行为:一是严查违法建设项目,控制源头污染,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该关的关,该停的停。二是严查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的排污企业,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严查土小企业死灰复燃,巩固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果。按照“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的原则,严处,绝不姑息迁就。四是严查拒交排污费的违法行为,对漏缴、欠缴、拒缴的要依法进行追缴,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减少排污量。五是严查矿山生态破坏行为,遏止生态恶化的趋势。六是严查饮用水源地的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所有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让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通过从严查处,公开曝光、群众监督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保氛围,大力促进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保障人民群众环境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城环境质量

去年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组在检查我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2005年环保工作时指出,XX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发展中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市,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城区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周边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市,四项基础设施除在几个住宅小区实行了集中供热外,其余三项均没有实质性进展,严重影响城区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而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是解决城区环境污染的治本之策,今年,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委、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政府已将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城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工程列入40项重点工程之一,年内将建成投入运行。其它三项工程,希望城建、环保、发改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快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以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城环境质量的各项重要问题。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环保任务圆满完成

同志们,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各乡镇、各职能部门、各重点企业和全体环保干部职工要紧紧围绕服务和促进“八精六建”的大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制定措施,狠抓落实,打好环境治理这场硬仗。

一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环保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决不能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如果一味地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发展的脚步就难以走远。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立足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实际,在本乡镇、本部门的工作规划中,充分体现环境优先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按照市、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两级政府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干部考核体系,积极落实乡(镇)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在发展辖区经济过程中,要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用正确的政绩观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促进各项环保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是切实履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到股室,到人头。发展改革局要把环保项目列入计划,尤其要加强环保基础项目管理,做好建设资金的争取等工作;财政局要做好环保工作经费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安排和管理工作;中小企业局要对工业项目进行严格把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城建部门要重点抓好集中供热、城市供气、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之发挥应有效果;水利、林业、农业和国土资源、公安、交警等部门也要根据自身职能抓好各自项目的实施;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一定要落实到企业和企业法人。

三是严格执法,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环保局要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深入开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且健康危害大的污染企业必须坚决治理,绝不允许以任何借口袒护和延缓这种治理。尤其是对小纸厂、小化铁、小水泥、小耐材等死灰复燃的土小企业要坚决取缔,对生态破坏行为严肃查处,减轻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遏止生态恶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大环境信访案件的查处力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用为民谋”,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健康。

四是加大环境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环保舆论氛围。环保工作是一项关系百姓利益和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绿色工程。要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一要大力宣传环保法律和产业政策,不断提高政府环保决策水平、企业治理意识和群众的参与监督能力。二要围绕“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大节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宣传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调动全社会参与环保治理,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三要突出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对象、标准、要求的宣传,使我们的整治目标人人皆知、户户皆晓,接受社会的监督。环保局要联合新闻媒体对环境整治进行深层次跟踪报道,对整治快、标准高、效果好的单位进行总结推广,对行动不力、拒不整治的单位公开曝光。要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监督,在全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营造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大打一场环境保护的人民战争。新晨

五是要加强督查,严格奖惩。国务院《决定》明确提出,要将环境保护作为干部奖惩的依据之一,并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各乡镇要坚持辖区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积极按照任务目标及要求,将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落实到人,并排出工作日程,一件一件抓落实。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政府将不定期派出督查组,深入到各乡镇督促检查落实。此文来源于中国范例环保局要根据工作重点,分组包片,深入到各乡镇、各企业检查督促;各乡镇要加大对辖区内的巡查力度,对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2月20日联合颁布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剑锋直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环境保护各职能部门和企业中相关人员的环境违法违纪行为,我们就是要严格贯彻执行《暂行规定》,坚决查处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严肃查处,公开处理,决不允许违法分子逍遥法外。

新农村建设范例范文第3篇

*地处豫南大别山革命老区,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和部级贫困县。*经济社会曾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相当缓慢。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还是“三不过一”,即GDP不过一亿,只有7700万元,财政收入不过一百万,只有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过一百元,只有86元,被外界称为大别山深处的“工业死亡区”;九十年代初,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还是河南省111个县市的倒数第一。但是,依靠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工业强县”战略,通过全县上下不懈努力,到20*年,*GDP总值已达39.85亿元,人均1.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8810万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4年内上升32个位次,居河南省全省第52位,写就了一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诗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年8月,在国家科委大别山科技扶贫开发团的帮助下,*创办了河南省信阳羚羊山制药厂,在此基础上,与香港锐星企业公司合资,组建了河南羚锐制药有限公司。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坚持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于20*年10月成功上市,成为鄂豫皖革命老区和全国橡胶膏剂药业中的首家上市企业;公司实施“科技兴企,质量创优”战略,近年来,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始终保持30%以上的良好增长态势,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资产总额10亿元,年创利税超过一亿元,已发展壮大成为国内优秀中医药上市公司。说起羚锐,大家大概不会陌生,不是有一个广告词嘛:“羚锐牌通络祛痛膏,骨质增生一贴灵!”说的就是羚锐产品。

依托工业快发展,老区*社会面貌大变样。今日*幢幢高楼拔地起,个个小区独具特色,座座工厂鳞次栉比,铁路、高速、省道纵贯全境,县城五桥沟通东西,城区面积也扩展到14.5平方公里……你可不知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县城东西只有一条街道、南北只有两条街道,当时流行一个通俗的说法是:“一个灯泡亮全城,一个喇叭响全城、一支香烟转全城”,足见城区之小。*的变化还在于,这两年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等10多项部级荣誉。

如今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城更靓了,家园更美了。看到*的变化,20*年4月,河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等领导连连称赞:“干得很好,发展很快,变化很大。”

新农村建设范例范文第4篇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景点特色明显,旅游接待初具规模自2004年以来,兴十四村积极立足厚重的关东拓荒文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先进的乡村工业、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浓郁关东文化乡土风情的红色、特色、绿色旅游。现已建成村史教育参观区、单体花园式别墅群观光区、万亩人工松林旅游观光区、影视拍摄基地、拓荒人创业园、龙头石雕、珍禽养殖参观区等二十余处旅游观光景点,同时积极开发影视拍摄基地体验游、关东拓荒文化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成功接待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哈尔滨铁路局等部门以及北京、辽宁等多省市地方学习培训班,成功承接各类中小型会议。

(二)住宿设施逐步完善,硬件建设稳步推进例如,景区内设三星级宾馆一座,是集客房、餐饮、商务会谈、康乐、洗浴于一体的涉外旅游宾馆,宾馆内设有大、中、小型餐厅8个,可同时容纳三百人就餐。村内的高、中、低档客房和高档花园度假别墅可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各种住宿选择。

(三)旅游服务功能欠缺,软件建设急需加强兴十四村的旅游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于旅游景点较为零散,个体规模较小,有些景点可观赏性差,旅游服务功能欠缺,发展水平不高,配套要素滞后,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旅游业发展硬件部分需要完善,软件建设急需加强。(四)旅游形象设计缺乏,市场营销环节薄弱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旅游地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它是吸引游客的关键。任何旅游地只有形成统一而鲜明的旅游形象,才能有效吸引并保证稳定的客源。市场营销策略是提高旅游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科学、有效的营销手段是旅游形象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目前,兴十四村在整体形象塑造方面定位不高,整体设计缺乏,在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也相对薄弱。

二、旅游形象设计

旅游形象设计可以使公众对旅游地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产品定位和发展目标有更清楚的认识,并有效地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使旅游地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以统一、鲜明的形象出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使该旅游地更具市场竞争力。兴十四村旅游区的形象设计应以弘扬兴十四村改革开放前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拓荒牛精神和新时期开拓创新、示范带动的龙头精神为主线,利用《龙头岭》《那些年,那些事》电视剧集的拍摄、播放的契机,在全国范围塑造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品牌,进而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区名牌。

(一)旅游区形象设计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

旅游区形象的吸引力在于其差异性。兴十四村与普通乡村旅游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个被称为“东北地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成功模式”的典型代表,代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结出的丰硕成果,并享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其形象的差异性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充分体现出来:第一,兴十四村是1956年由山东临沂地区移民响应党中央开发北大荒号召组建起来的移民村;第二,兴十四村先后受到国家、省、市、县各级表彰奖励110次,被评定为首批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明村镇,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佳范例;第三,兴十四村被原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钱运录誉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典型,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杆”;被原任农业部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杜青林誉为“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已经走向了世界,达到了国际化水平,堪称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被现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称赞为“黑土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在这里,人们能够看到中国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的希望。

2.标准化原则

兴十四村旅游形象对外传播应突出差异化,对内构建则应强调标准化。兴十四村旅游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复杂过程,包括旅游形象的核心与原动力———理念识别(MI)、旅游形象的传播媒介和物质载体———视觉识别(VI)以及旅游形象贯彻执行的保证———行为识别(BI)。兴十四村旅游形象的构建就是兴十四村旅游信息对外传导的过程,应该通过规范的CIS系统来统一旅游形象,丰富兴十四村旅游形象内涵。旅游地形象构成越繁杂,实现统一化和规范化就越必要,将兴十四村旅游形象、理念、精神等运用统一的整体传达系统展示给旅游者,使旅游者获得从视觉到行为到理念上的反复认同感,从而在心目中反射出兴十四村独特的旅游形象。

3.精神引领与价值提升原则

以兴十四村特有的创业精神和龙头带动作用为主线,以展示这两种精神的相应旅游产品为载体,以美丽的乡村景观和淳朴的山东民风为依托,以宣传和推广兴十四村物质与精神风貌为目标,应将兴十四村建设成为集精神升华、典型示范、风情体验、假日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针对海内外游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样板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样板区形象的打造不仅为兴十四村自身的发展搭建了新的起飞平台,而且也展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旅游整体形象及宣传口号

在三农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的大背景下,兴十四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已经成为展现兴十四村自身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在此平台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一次得到证明和彰显。因此,结合兴十四村现有旅游形象,遵循“差异化”、“标准化”“、精神引领与价值提升”的形象设计原则,可以将兴十四村“龙江第一村”的原有形象进行升级,将其旅游整体形象定位为“中国北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旅游宣传口号是支撑旅游整体形象,展示旅游整体形象精髓的重要手段。在宣传口号的设计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宣传口号:“兴十四村———中国北方第一村”、“兴十四什么最神———拓荒文化、拓荒人”、“游北国第一村,看兴十四新农村”“、亲切的乡村,感性的兴十四”、“生态之村,时尚的兴十四”、“兴十四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兴十四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缩影”、“看!兴十四村!原来农村还可以是这个样子!”“、兴十四,你真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村民都能住别墅,兴十四村,你真的很酷!”、“现代高科技农业基地,农业产业化样板区”“、团结的兴十四、开创的兴十四、富裕的兴十四、豪迈的兴十四、开放的兴十四———兴十四村欢迎您!”。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区强势品牌的打造

兴十四村旅游区要想成功打造强势品牌必须引入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运用统一的传达识别系统,将兴十四村旅游区的理念与文化传达给内外公众,使其对旅游区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兴十四村旅游区品牌打造的初期,是旅游区传播新信息、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时期。它会使潜在旅游者对兴十四村旅游区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关注旅游区的信息,并可能付诸旅游。此时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可以使兴十四村旅游区的开发取得新景点促销和新形象塑造的双重效果,从而塑造旅游区的整体形象,打造旅游区的强势品牌。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管理理念———理念识别。首先,从社会方面考虑,要体现兴十四村领导的新思维、新观念,能够顺应时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旅游业摆到新型支柱产业的地位,出台相应的旅游产业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维护旅游者权益。其次,从经济方面考虑,要反映兴十四村打造绿色旅游产业的经营理念和思想,要做大做强旅游业,进而带动其它关联产业,要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不断扩大客源市场,从而提高兴十四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再次,从文化方面看,要展示兴十四村的历史文化和自身的企业文化。兴十四村的富华集团员工多数都是山东人的后裔,他们的骨子里蕴含着孔子家乡齐鲁文化的仁义、诚信、宽厚、善良、勤劳、不畏艰难困苦、勇于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最后,从环境方面考虑,要强化干部群众了解兴十四村、热爱兴十四村、发展兴十四村的意识,使村民更富、风景更美。以开发旅游区为契机,让道路更通畅、灯火更通明、建筑更宏伟、布局更合理,为兴十四村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旅游者创造一个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的新型生态环境。

二是统一行动———行为识别。兴十四村旅游区的领导层和员工层的行为要与景区的经营理念保持一致。旅游区要逐步培养高素质的景区管理队伍,要强化系统理论培训,可以采取将旅游区干部送到专业院校进修或请旅游专家上门培训等方法,要走出去学习成功旅游区的开发经验,要强化实践环节。对基层服务人员要强化培训,使一线对客服务人员系统掌握旅游服务的专业技能,增加服务的科技含量,提高服务的文化品位,打造一流的服务团队,进而打造金牌旅游区经营管理梯队。另外,要编制兴十四村旅游区员工行为手册,作为员工培训与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能够促进兴十四村旅游业发展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对损害兴十四村旅游形象的当事人员予以惩处。

三是企业外观设计统一化———视觉识别。首先,在旅游地品牌名称方面。应将名称统一为“兴十四村旅游区”。其次,在户外广告方面。在黑龙江省内各大城市的主要街道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兴十四村的巨幅广告,广告要求突出兴十四村现代化的特点,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再次,在徽标设计方面。新颖别致的徽标设计是视觉识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视觉识别与理念识别的高度统一。徽标的设计应以兴十四村特有的创业精神和龙头带动作用为主题,突出美丽的乡村景观和淳朴的山东民风,彰显中国北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形象。标识采用圆环形状,外环的底色为蓝色,环内是十四条飞舞着的形态各异的金龙,蓝色代表广阔的蓝天,金色代表财富与幸福,象征着兴十四村在村领导的带领下实现了共同富裕,起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的龙头带动作用;内环底色为绿色,绿色是生命之色、生态之色,给人以安谧、清洁、温馨的感觉,可体现出兴十四村的“绿色生态,环境优美”。内环的中间为一头金色的拓荒牛形象,象征兴十四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户外广告、运输工具、旅游区接待人员的服饰,办公用品、交通运输车辆的、旅游纪念品的产品包装上均使用此标识,通过标识信息的反复传达,不断强化兴十四村在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

四是在标准字体设计方面。采用隶书和楷体两种字体,其中隶书突出文化的厚重性,楷体则体现欢快性。考虑到入境游客的可视性,建议一些重要标识(如厕所、指示牌等)配备英文和俄文说明。五是在主体色设计方面。主体色为绿色和金色,绿色体现自然生态性,金色与旅游区的标识颜色相呼应,代表富裕与幸福。主体色应广泛应用于旅游区的风光牌、指示牌与旅游纪念品的包装方面,以烘托和强化旅游区的形象对视觉的冲击力度。六是在旅游商品设计方面。旅游商品是旅游目的地形象体现、延伸和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兴十四村应策划食品、土特产、手工艺品等系列旅游商品,以突出兴十四村的地方性和独特性。七是在旅游交通工具设计方面。应将旅游交通工具地方化、特色化,如采用电瓶车等生态交通工具,不但环保,而且让游客有一种入乡随俗的感受。

三、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兴十四村旅游区形象塑造和品牌打造离不开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但目前兴十四村在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兴十四村旅游区的市场营销策略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赢得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兴十四村要想实现旅游营销目标,要不断取得齐齐哈尔市及黑龙江省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应当经常邀请相关的领导到兴十四村实地视察,争取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和落实。二是加强与相关媒体的联系和沟通。兴十四村应成立专门接待媒体的机构,准备各种资料,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相关媒体,提供资料,通报信息。三是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力度。兴十四村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展本地旅行社业务,加入本地各大旅行社经营网络;依托齐齐哈尔有影响的旅行社建立旅游业务联系,发展旅行社业务;同时,争取到哈尔滨一些有影响的旅行社的支持,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四是有奖征集广告创意和广告口号。一则好的旅游广告必须有一个好的创意、好的点子,富于亲和力、渗透力和震撼力,可以通过媒体有奖征集兴十四村旅游广告创意和广告口号,有奖征集过程本身就是广告,而一旦产生出一则好的广告创意和广告口号,就会不胫而走,家喻户晓,会成为一个独特的卖点。五是巧妙选择广告媒体。首先,编绘、印刷《龙头岭》和其它在兴十四村拍摄的电视剧连环画,将广告口号印刷在封底上;其次,开发“游兴十四村”大礼包,将广告口号印刷在精美的礼品包装盒上,内装当地的各种土特产,这些都可以成为流动的广告。再次,可以在娱乐休闲广场周边竖立“游兴十四村留影留言展示版”。每个有兴趣的游客都可以将自己的照片和手迹留在上面,既满足了游客“到此一游”渴望留下点儿纪念符号的心理感受,也起到广告宣传作用。最后,必须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这是一种可以赚钱的广告宣传品。六是加大人员推销力度。建立一支素质过硬销售队伍。兴十四村应挑选一些形象好、沟通能力强的人员建立销售队伍,分为销售代表、业务经理,直奔目标市场进行促销。可以聘请旅行社、旅游公司等专业人员作为推销人员,也可以聘请老年大学、老干部局的工作人员和大专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协助推销,按业绩付给提成和奖励。七是积极利用各种展会机会增强宣传效果。在各种有旅游项目的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上进行现场旅游区介绍,散发各种宣传品。八是积极开展有奖旅游。凡来兴十四村旅游的游客,每人赠送一张抽奖券,抽奖可以有各种形式,奖品可以是旅游纪念品或其它服务项目。

新农村建设范例范文第5篇

一、建设和发展和谐新农村需要制度创新

历史地看,农村制度变迁的深刻背景在于农村制度结构的非均衡状态或不合理,导致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政府强制抽取农村集体剩余与农民瞒报收入的矛盾;公社干部阶层与农村社员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农民之间为争工分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原因实质是制度的内在缺陷,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农业生产中的监管相当困难,且成本很高,在一个强制型农业社会中,劳动的激励很低。加上国家重工轻农和重市民轻农民的发展战略,国家、集体与农户之间产权与分配关系没有理顺,农民的利益诉求被忽略。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导致的社会利益冲突刚性增长,农村改革由农民发动,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引发了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有趣的是,在农村改革中,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在农村经济生产技术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集体拥有的机械生产工具很少“承包”到户,这就和吴敬琏“制度高于技术”的观点一致,和经济学家邹东涛提出的“制度更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也相吻合。

在改革后期,随着农民负担增加,形成新的利益冲突。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以资代劳”及各种税负,全国人均180元,约占上一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0%,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16%,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农民负担不得超过上年人均收入的5%”的最高限额。从本质来看,这是一个制度现象,是农村制度结构和具体制度安排不合理的产物或表现。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农村的基础设施、基层的公共服务在逐步发展,农民的收入也逐步提高。若把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与党和政府的“惠农”(各种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等)制度或政策演进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经济的增长和政府的“惠农”制度或政策之间存在极强相关性。按此“经济规律”,本文认为,政府政策或制度安排的适宜且有效的供给是我国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原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农村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制度变迁过程,本质上就是利益主体博弈的利益调整过程,这也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研究表明,利益随着制度安排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均衡状态,为此,要想协调利益冲突,构建和谐的各利益主体间关系,就必须进行不断的制度创新。

二、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分析

农村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利益调整过程或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的过程。在农村社会,由于利益存量的有限性和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能力、参与能力等的不同,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利益非均衡状态。

那么,农村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利益相关者和利益冲突呢?基于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农村现实的简要检讨,本文认为利益相关者和利益冲突主要有三:

首先是基层政府及其利益。一般而言,政府靠权力来配置资源,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它能配置的资源是财政资金、公用土地等。财政的大部分都是靠税收,历史地看,每个朝代的正规农业税是很低的,但由于制度性腐败、政府的“自我膨胀”特性和不当的财政分权(政府资金的拨付方式是制约乡镇机构运转的重要因素。面向农村的各项专用资金是通过“条条”关系下拨的,上级官员对资金的拨付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一项资金能否拨付给某个乡镇可以有多种原因,而乡镇机关中是否设置对应上级拨款单位的机构或专职人员是上级机构或官员考虑是否拨付资金的重要因素。因此,乡镇政府为了多争取资金来源,不得不设立对应机构,从而使乡镇机构难以精简),正规税收不能满足政府众多职能和事务开支所需,故此,政府可以有预算外收入,这就为乱收费、乱摊派埋下了伏笔,从而产生了政府“夺民之利”的不法行为。另外,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背景下,基层政府大兴土木、上马开发区和房地产项目等,政府的征地行为产生“夺民之地,与民争利”的利益冲突。

基层政府之所以能“与民争利”,主要是因为其拥有资源配置的工具——权力。按照政府理论中关于政府起源的社会契约观,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民为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等需要而对政府的权力授予或委托。但是,怎样才能使基层政府手中的权力“为民所谋,为民所用”呢?本文认为,主要应该从权力使用者的选择机制和非政府组织与公民对权力决策的参与机制创新人手。

其次是农民及其利益。本文认为,农民拥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就土地要素而言,由于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加上政府许多规则对此种“权益”的侵蚀和弱化,农民在城市化浪潮伴生的征地过程中难以获得真正的由要素市场决定的土地价格和可持续的补偿。另外,就农民的劳动力要素而言,从事农业劳动,其要素收入可能会被所谓的“费”或“摊派”间接地剥夺一部分,从而降低该要素的价格与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在城市里工作的农民工的劳动力价值或劳动力要素价格因为户籍的差异而降低。杨天宇认为,现行的户籍制度虽已不能禁止农民进城打工,但各级政府仍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不利于农民迁入城市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明确规定诸多岗位不允许雇用外地劳动力。同时,政府还以“再就业工程”等名义,通过奖罚手段诱导企业用本地失业工人替代农民工,防止农民与城市就业者争岗位。应该说,这种做法严重地扭曲了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剥夺了农民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这表明,不同的制度安排界定了农民的劳动力要素能为农民创造的价值或利益之不同。

三是农村的非政府组织及其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优化社会结构。在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下,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政府与社会的职能不分,社会的国家化程度很高,社会自治的空间很小。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限制和规范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的自主权,让非政府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但是,我国农村许多非政府组织的产生都是根源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比如一些规模较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会,实际上是官办的,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和延伸机构,或者就是官方机构的翻版。有的是政府为了收费而建立起来的,不为农民谋福利,反而“与民争利”,如村民委员会这类群众自治组织,虽然是依法成立,但在运行中的行政化倾向严重,主要职责是完成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只对上级政府而不对本村村民负责,不仅不能有效保护和代表村民利益,而且还常常损害农民利益,以致于发生涉农恶性事件。另外,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利益表达功能薄弱,农村大部分非政府组织都处于经济领域,发挥经济职能,而社会领域的组织发展薄弱。政治领域的组织发展由于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而没有发育和生长的制度空间,因而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对于组织的服务功能来说,组织的维权功能和利益表达功能非常薄弱。在西方,许多农民组织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对国家农业立法和政府的公共政策施加影响。在我国的实际中,“由于村民自治的行政化、分散性、基层性,村委会甚至与农民之间存在矛盾,其表达农民利益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三、利益协调之制度创新

利益冲突与分配中所产生的利益分化问题,需要通过注重公平、效率和正义的制度构建来解决。罗尔斯认为,制度构建最为关键的是要具备一种正确的理念,一种正确理念是一系列这样的原则:它们在性质上是一般性质的,在应用上是普遍适用的,它们要被公开地作为排列道德人的冲突要求之次序的最后结论来接受。当前,该理念就是公乎、效率和正义,着眼于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力参与和谐和利益分配均衡,而制度由于具有界定资源或生产要素价格和协调利益均衡状态的重要功能,其构建为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提供了有效保障。

第一,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农民的土地和房产权是农民立足社会最基本的权益。构建和谐的农村产权制度应该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人手,用农民集体成员按份共有的实现形式,改造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使其所有权主体具体化、人格化;按起点公平和长期不变的原则,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用法律明确界定“长期不变的土地使用权”,而不是只有债权性质的承包经营权;把农民宅基地的所有权归还给农民,按私有财产权利予以保障;用法律确定农民土地被征能获得相当于市场的价值补偿和可持续的“生存”分红等。

第二,改善权力运用的监督机制。监督的功能应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监督各类行为是否受到制度的规范制约与引导;另一方面,监督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是否受到惩处,监督机制的改善是为了保证制度的有效运作,对抗违反制度规定、以权坏制、以权乱制的行为。哈耶克认为,监督和约束权力的最好方式是控制和缩减“公共权力总量”,这样的话,监督规模也就相应得到降低,假定监督投入不变,则监督效果或效率会得到提高。因此,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非常必要,应该尽可能让权力把公共财政收入配置到农村公共服务中来。

第三,创建利益表达机制与渠道。在利益主体已经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的问题,特别是弱势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已经无法回避。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建构和谐新农村的重要环节。建立容纳利益表达机制的制度安排,应当把形成解决利益冲突的能力,看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利益调整,但利益调整并不是要利益均等或收入平均,而是要做到机会平等和过程公正。

第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公共服务制度安排。一是政府职能转变。随着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确立,政府职能转变日益迫切,其关键是解决职能上“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如放松行政性管制、减少行政性审批等;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增加和调整政府职能,如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政府要逐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同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国民均等地分享公共资源和公共福利。

第五,创新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籍的“差别待遇”。制度在经济运行中很多情况下表现为对生产要素的市场准入进行制度约束。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制度理所当然地在市场经济下对中国的生产要素产生约束。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市场是人为地控制着的所谓“市场”,商品的交换在严格意义上说属于一种半经济半行政的混合行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制约是显见的事实。在中国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户籍制度是对准人控制得最彻底、影响最为深刻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户籍制度是使劳动力价值降低最大的因素。同时,依附在不同户籍上的受教育权、最低社会保障等权益也使得不同城乡利益主体的劳动力要素的价值具有实质性的差距。

第六,推动农村非政府组织建设,通过组织创新来协调利益冲突。为此,我们应该重点改革村委会及其附属组织,使它们不仅要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更要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自治组织。另外,政府要善于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间接地管理非政府组织,这是非政府组织保持生命力的前提条件。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在政府治道变革的背景下,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其广泛而多样化的服务功能,来实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从而形成和完善社会化服务的支持系统,解决农村发展中所遇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不足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范例范文第6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和谐,找准定位,发挥促进作用;围绕中心,搞好调研,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围绕发展,激励带动,发挥示范作用;围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育人环境,发挥传帮带作用,努力把全镇“四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

一、老区、扶贫工作。

1、认真学习,统一思想。

以重大纪念日、老区刊物、镇党校、镇广播、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及形式多样的报告会为载体。宣传各级党政部门,扶持老区,建设老区的优惠政策措施。宣传广大干部群众热爱老区、建设老区的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关注老区、支持老区建设的舆论氛围。重建老区历史地位、弘扬老区精神、增强老区意识、关心支持老区发展、激励老区人民继往开来,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认真贯彻落实市老区扶贫三届五次会议工作要求以及镇党委政府2013年总体工作部署,坚持富民优先、科技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不动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为白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全省进百强,再进位,姜堰保第一”的活动中再作新贡献。

2、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中肯建言献策。

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是老区促进会和扶贫开发协会的基本工作内容和方法,是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的基本前提。镇“四会”将按照省老区促进会通知要求,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展开调研。力争在2013年上半年拿出立言有创意、选题有新意的,可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注重集中民意、民智,反映民生,为党委政府提供真实准确的决策依据。

3、落实帮扶责任,扶贫到村、到组、到户、到人。

为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年初要抓好调查摸底,掌握扶贫对象的第一手资料。经民主评议,张榜公布,确认扶贫对象,认真分析扶贫对象的贫困原因,找准工作的切入口,对因灾、因病返贫的农户要继续帮扶。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因户因人制宜,分别帮助自主创业、民企安置、劳务输出,协会帮助、大户带领、党员干部结对等办法进行帮扶,并逐一签订责任书。镇“四会”全体成员每人帮扶1户,确保年内帮扶对象纯收入增长10%以上。

二、关心下一代工作

1、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这些都为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创造了新机遇。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立足青少年的自身实际,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做文章,为把青少年培养成“四有”新人作贡献。

2、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

(1)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依托各种载体、组织“五老”向青少年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少年;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激励青少年;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青少年;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青少年。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倾注爱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好事、办实事。

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和特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一如既往为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做好事、办实事。对家庭困难面临失学的青少年,发现一个帮助一个,不让一名学龄儿童辍学。对外来打工者子女继续实行“三不、四同、一减免、一补贴”的优惠政策。使外来务工者安心为我镇经济建设服务。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孤残儿童、特困儿童、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3)扎实抓好科技培训,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五项工作。

一是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培训1000名青年;二是选送10人到大专院校深造;三是引进高科技人才10名;四是扶持农村科技大户10户;五是为企业培训科技创新人才10名。通过深入开展“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活动。使农村青年掌握致富本领,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4)加强法律、法规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关爱工作团”作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建立健全预防青少的犯罪的工作机制。结对帮教失足青少年、参与网吧义务监督,各学校要配齐法制副校长、聘请法制教育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5)积极完成《周报》征订任务、巩固《周报》征订成果。

关心下一代《周报》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最直接、最主导的宣传媒体。《周报》刊登的内容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典型总结和工作范例,对我们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有着不可缺失的指导价值,学好用好《周报》有利于巩固《周报》征订成果,有利于与时俱进开展工作,促进关心下一代工作再创新业绩。

三、老年体协工作

1、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和指导我镇老年体育健身活动。

2、培训各类健身运动骨干20名。

3、完善已建的健身活动场所,抓好未建村的场所建设。

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四会”的服务能力。

新农村建设范例范文第7篇

1林地流转的成效

1.1提高了造林实效林地流转大户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机械设备提高整地质量和效率,选用良种壮苗,施足底肥,加强抚育管理。通过精心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改变了过去重栽轻管“、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增加了森林总量。

1.2优化了林种结构裕安区森林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林分质量不高,林种结构不合理。流转后的林地,优先用于发展油茶、油桃、盐肤木等经济林以及花卉苗木。同时开展间作套种,发展林下经济,优化了林种结构。

1.3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通过林地流转,解除了林地对林农的束缚,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农民一方面可以获得租金;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可到林地承租方打工,获得不菲的工资收入。

1.4改善了林区的基础设施林地流转大户为便于生产、保持水土、预防山林火灾,注重林区道路、防火隔离带、当家塘等基础设施建设。青山乡蚂蚁山和储冲油茶基地修建道路13km,修建防火隔离带12km,整理开挖当家塘9口;独山镇钱店等5村油茶基地修建道路25km,整理开挖当家塘20口。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不规范目前林地流转机制尚未健全,在流转手续、流转程序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纠纷隐患不少:一是无序流转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农户将承包的林地采取口头约定的方式流转给他人,没有办理流转备案和林权证变更手续。二是部分流转合同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当事人认定不当,林地出租方本应是承包户,而有些合同却是承租方与村民小组或村委会签订的;内容不全面,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具体,合同期满后处置办法以及违约责任不明确;签字手续不合法,有的合同在没有当事人书面委托的情况下,由亲戚或村民组长代签;合同未经司法部门公证。三是价格差异过大。乡镇之间、村村之间、同山场不同地块之间流转价格差异较大,低仅为80元/667m2•年,高的甚至达到600元/667m2•年。

2.2政府定位也欠妥当主要表现为部分乡村组织直接充当林地流转的主体,不尊重农民意愿,随意改变林地承包关系,进行强制性流转。甚至把林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或者作为突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

2.3市场不完善裕安区林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低,行政推动多于市场推动,还存在市场信号失真、垄断现象不断、交易成本过高等方面问题。流转中介组织较少,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中意的出让者,影响了林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现行的林地流转价格未经资产评估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林地定价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较大,流转价格偏低。

2.4法规制度不健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中与林地流转有关的规定是林地流转最重要的政策和法律依据,但是这些政策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不利于林业资源盘活。如《物权法》和《担保法》中规定了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而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中则规定“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林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森林或林木资产抵押时,其林地使用权须同时抵押”。

2.5政策扶持少,资金压力大林业生产周期长、经营风险大、所需资金多。以发展油茶为例,从造林整地到有经济收入一般要5年时间,这期间每667m2总投入预计在3000元左右,发展133.33hm2的油茶林,就要投入约600万元。省财政对油茶新造林验收合格后,每667m2补助300元苗木费。对林区内修建道路、渠道等基础设施尚无补助,目前该区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尽管政策规定可以用林权证办理抵押贷款,但实徐本国:裕安区林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际上商业银行不愿受理,真正获得贷款的只有少数,且数额不大。

2.6林地利用不尽合理,监管不到位部分业主由于资金不足或存在投机心理,先把地圈起来,等待时机转包以获取地租差价或再开发,造成林地资源的闲置浪费;有的业主在林下发展生态养殖,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易出现林木受损、地表光秃、土层被破坏等现象;有的业主在坡度25°以上的山地使用挖掘机全面清理树兜、深挖全垦整地,对林地土壤、植被造成破坏,如不及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容易造成大量土壤和养分的流失。

3对策

3.1健全林地流转体制针对林地流转中的突出问题,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健全林地流转体制,指导和规范林地流转工作。以裕安区林业发展规划、森林分类经营以及森林资源二类清查为依据,明确流转范围、明晰流转程序、落实监管责任,根据区位、交通、地类、质量等因素确定林地流转指导价格并适时进行微调。

3.2加强流转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区级林权交易中心已成立,在林地流转方面主要开展收集林地流转信息、进行林木林地资产评估等工作。乡镇应依托林业站建立林地流转工作站,审查业主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合同签订,调处流转纠纷,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及时依法办理林权变更手续。

3.3完善林地流转合同对已流转的林地要组织开展一次全面清理。对没有签订书面合同的,要督促双方补签;对流转手续不全的,要尽快补齐;对内容不全,流转价格以及权利和义务等约定显失公平的,由林业站会同司法所,引导合同双方进行修订。

3.4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加强财政支持。对流转大户优先申报财政农发项目,捆绑涉农资金项目用于林区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二是加强信贷支持。协调金融机构简化手续、实行利率优惠或进行贷款贴息,缓解流转资金压力;三是加强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林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对大户使用的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实用新技术,帮助流转经营者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引导、推广幼林套种豆类、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业,实现以短养长。

3.5落实监管措施。林业主管部门及乡镇要加强对林地流转的监管,对于弄虚作假骗取林地流转登记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制止;对于流转后迟迟不开发或等待时机再流转的行为,要及时加以引导,敦促林地流入方开展经营活动,对于陡坡地整地造林,要落实水保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于林下发展生态养殖的,要严格控制养殖密度,确保不破坏生态环境。

作者:徐本国单位:裕安区林业局

第二篇

一、加快湿地公园建设,推动河道景观改造

湿地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有非常大的作用。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一种新模式,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已取得成功经验,并得到广泛赞誉和认可,在我国湿地公园建设才刚刚起步。

我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几十年来河道景观破坏严重,有些河道甚至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各地河道景观改造刻不容缓。河道景观改造工程往往与河道整治工程同时进行。河道景观整治好后,通常成为市民休闲游园的重要场所。河道景观改造有建设整治和便民休闲有双重功效,地方政府应该对此提起高度重视。“2012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为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了一个参考范例。该年会发出3项倡议:一是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的绿色转型。要建立完善的湿地政策支撑体系,鼓励在长江流域内开展地方立法及普法工作;结合国家政策调整,积极探索流域内湿地生态效益有偿服务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围绕“十二五”规划设定的目标,启动并实施系列重大湿地保护项目;科学地管理湿地资源,严格控制并杜绝重要湿地被侵占、破坏和非法流转。二是实现长江流域湿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在未来的5年~10年内,继续借助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这一平台,共同推动流域内湿地保护;加强国际国内协作,促进流域间合作共享机制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的保护。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因地制宜地开展湿地资源利用,创新并推广一批科学合理利用湿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恢复湿地的结构,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三是创新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社区公众、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之间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源管理湿地的参与渠道,进一步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事业,创新流域管理的社会化模式。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实现林业建设的均衡化发展

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环境建设将处于优先地位。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规划和建设十分落后,农村村落破败,赃、乱、差现象十分普遍。与欧洲和美国的乡村相比较,那里的乡村非常整洁美丽,乡镇规划整齐有序,绿化覆盖率很高,我国乡村的面貌相差太大了。我国已经在一些地区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效。治理农村环境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农村的林业建设,使农村的园林绿化水平上一个台阶。

新农村建设范例范文第8篇

(一)农业景观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的不同农业景观中虽然包含了许多自然因素,但是农业景观与纯粹的自然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自然和农业景观作为环境而言,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变动性,但自然的对象拥有的是自然的过程,瀑布的倾泻而下,云彩在天空自由地飘浮,动植物的自生自灭,这些都没有经过人类的规划或者制作。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而农业景观本质上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控制,虽然四时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但这种景象要依据人的目的才能得以说明,而不完全是自然过程。其次,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我们所需要具备的主要是科学的知识,了解自然的形成和演变的原因会有助于把握其特征,能够更好地对自然进行欣赏。而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不仅需要科学的知识,还需要对人有深刻的了解,因为农业景观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农业景观体现了人类的要求、情感,是人的价值观在环境上的投射,充满了人赋予环境的意义。这样,农业景观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充分了解当地人的文化更容易加深理解其景观的含义。英国兰开斯特大学从事环境美学研究的爱米莉•布雷迪认为,对环境的欣赏还应该包含当地的知识,包括一种环境日常的本地的知识。Saito也强调民间知识,认为民间知识对于理解景观中的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背景。第三,自然环境并非人类进行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环境,人们并不直接生活在其中,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和游览价值大于其生产和生活的价值。而农业景观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它是田园,也是家园,人们欣赏农业景观,某种程度上也是欣赏人的一种古老的生存方式。

我们对于农业景观的欣赏,需要从家的角度进行理解。农业景观传达出丰富的生活信息和生活意义。我们在分析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时,指出这种价值和其他各种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分割开来。第四,对于自然来说,不需要通过人的意图来对其加以考察,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与我们的意图无关,我们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时候,可以就自然本身的美来欣赏自然景观,获得审美愉悦。但农业景观不是这样,农业景观的面貌必须依据人才能够得到说明,人类的要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和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因而对农业景观的解释可以用人的意图和目的来进行解释。通过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尽管农业景观和自然景观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存在着重大的区别。理解这种区别,我们会更好地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虽然艺术和自然的审美范例对农业景观的欣赏都有影响,但我们应从农业景观本身出发,设定合适的标准,依其所属的范畴进行欣赏。

(二)农业景观作为审美对象与城市的不同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它们都是一种功能性的景观,都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一种家园感,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的美都是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美,都兼有自然和文化两种因素。但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因为各种因素在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景观特色。首先,从自然的角度进行分析。城市景观和农业景观的基础层面是自然,都是在自然的层面上产生出来的,两者都是人造的环境。但农业景观是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景观,主要是农作物和牲畜的景观。如驯化家牛、改良水稻。可以说,农业环境是满足人们功能性需要的自然环境,其中保持了很多自然的东西。农业环境模仿自然,仿制自然,在农业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农民在劳作中直接和大自然对话,用他的农具、或者手和脚。城市是人工构筑而成的,人工环境在城市景观中占据支配地位,自然在城市景观中成为点缀。

密集的建筑物是城市景观最突出的特征,城市环境是对自然环境的完全改造,而不是对自然的模仿。城市中的工业生产把自然物变为原料,进行加工,重新制造,把自然排挤出去。所以,我们在农业景观中能欣赏到更多的自然性。其次,从建筑上来分析,中国农村风光的美与具有中国传统的农舍有联系。一般来说,农舍的建设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建设,与环境和谐一致。农舍没有城市建筑的高大和整齐,也没有城市建筑的拥挤。但它错落有致,朴素大方,亲和自然,富于地方色彩,因而独具魅力。第三,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虽然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景观,但农村生活具有很强的人情味,家庭味。农村邻里之间关系亲密,人际关系和谐。农村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劳动单位的,生活单位与劳动单位合一,家庭的温馨感自然就更强,天伦之乐也许在农家体现得比城市更为突出。最后,虽然城市和农村都是一种功能性的环境,但乡村的功能较为单纯,土地的生产功能是主要功能。而城市综合了多种功能,甚至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有的城市突出了政治功能,如首都;有的城市突出了商业功能,还有的城市突出了交通枢纽的功能。

由于城乡需要满足的功能不同,我们对于一座好的城市的要求是给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城市生活节奏较快,较为喧嚣,而乡村生活悠闲、较为宁静。我们常常依据是否很好地实现了其所肩负的功能对城市进行评判。需要注意的是,当代人对乡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下促成的。城市环境中所涌现出来的问题,使城市面临着尖锐的批评。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然和健康。人们发现,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水果,绿色的植物,纯净的水和清洁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从政治和社会拘束中摆脱出来的自由,乡村中所拥有的这一切,对城里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当前,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农村有可能丧失自身的特点,变得与城市景观雷同。我们主张城市景观和农业景观保持各自的特点和特色,使两种景观模式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

二、审美主体的不同

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不能脱离审美的主体。我们不仅要问,农业景观的审美主体是谁,或者说谁在欣赏农业景观,人们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是否有所不同?人们通常认为,农民是实用主义者,要么对自然界感到恐惧,要么努力在土地上劳作以谋生。农民对农业景观的美是视而不见的。就我所碰到的情况来看,有三种典型的说法,有的学者说,农民所关心的只有一个字:钱。还有学者说,你研究的农业美学缺乏审美的主体,最好能证明审美能够带来经济的利益。第三种说法认为,这个问题太超前。如某乡镇的书记说,农村的老人问题已经超前,更不用说审美。还不如深入研究农村的治安问题,治安问题更加迫切。我认为,农民也是农业景观的欣赏者,但与脱离农业生产的人群对于农业景观的欣赏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审美的主体,在本文中大致划分为两类,分别称之为内在者和外在者。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两者与景观的关系不同。内在者多是农村本地人,是这片土地的生活者和创造者,他们与这片土地有较为复杂的联系,具有更多的熟悉性。而外在者不是这样,他们多是非本地人,包括旅游者、规划师等。内在者和外在者都能够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但他们感受到的农业景观的美却有所差别。

(一)空间性和时间性之分

外在者多从空间性入手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把景观当作呈现在面前的空间,而较少感受到农业景观的时间维度。所以,外在者在面对农业景观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农业景观的色彩美、形式美和生态的美,如绿色的田野,金黄的麦浪,整齐的田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对土地的保护,村舍飘出的袅袅炊烟。这种如画的景象常常可以在画家的笔下看到。但是这种对农业景观的审美欣赏往往脱离了景观的历史和意义。而内在者不同,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如画性”的景致对于他们来说司空见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见证了景观的变迁,对景观历史的深入了解赋予了景观更多的意义在其中。这样的景观是充满故事和记忆的,这样的景观成为意义的载体,这种对于景观的记忆,有些是群体共同的记忆,有些则是非常个人性的。如村庄或者田野中的某棵树,那是他父亲的父亲就在此游玩过的,饮水的水井,也是祖辈开挖的,或者村中的池塘,他小的时候在此饮过牛,再或者河畔树林里,他和恋人曾互诉相思之情。他对景观的感知离不开过去所有的岁月和所经历的事情,他的所有喜怒哀乐都发生在其中的某个场所。不仅过去的时间融入当下的感知和体验,未来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长势良好的麦苗,预示着会有好的收成;冬天的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春天土地会获得良好的墒情。所以内在者在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之中,不仅有时间的过去维度,还有时间的未来维度,农业景观蕴含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对于丰收的期盼。外在者较容易感受到农业景观的空间性,而时间性在内在者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二)视觉观赏与身体劳作之分

内在者和外在者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涉及的感官不同,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也不同。外在者通常只是在农业环境中作短暂的停留,对农业景观的体验只是通过眼睛,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伴随农业景观欣赏的是他们旺盛的购买力。外在者把农业环境当作视觉上把握的风景进行欣赏,并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而是与农业劳作保持一定的距离。贾斯丁•温克勒(JustinWinkler)认为,这种美学是视觉的和距离的美学,他致力于建构一种工作的美学、过程的美学和亲近的美学,探索这种美学如何发挥作用。这种新的美学不同于以往那种风景般的景观美学,而是一种工作的美学和农业劳作的美学。它涉及到的不只是视觉,不只是学术研究,它包含了人全部身心的投入。

它是身体性的,是农夫常年在土地上的实践和活动。我们强调要重视感知在审美体验中的中心位置,可是感知是否只是限于视觉的感知呢?在对环境的感知之中,视觉的感知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非视觉途径的感知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当我们谈论的是农业环境的时候,它包括了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的全部身心的感知。这一点极其重要。在对农业环境的关注中,手的意义通常被忽略和不被接受。如果说受过教育的人士通过写作和绘画,通过眼睛和距离可以传达和表现自身的世界,那么,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农民如何表达自身的世界?他们的劳作能否也体现着这些无声的乡下人的美学?身体尤其是手是农民感知世界的一种真实的工具,手与视觉是相对的,视觉需要的是距离,而手不可避免地指向耕作的土地,必然与土地建立亲近的关系。所以内在者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是一种结合式(engagement)的欣赏。

温克勒认为,农民的审美欣赏是体验、分辨和实践的表达方式。如农民对场所的感知建立在长期劳作基础上,农民对于气象有自己丰富的经验,通过声音、颜色辨别天气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收割计划,以及农民长期劳作形成的特殊的分辨能力,这些都是一些地方性的知识,都包含进了他们对场所的感知。这种劳作者身体感知的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既是感知的又是技术的。投入全部身心对农业景观的感知是一种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农业景观不仅是内在者的欣赏对象,也是他们的工作台。在农业景观的欣赏中,我们不仅仅要突出农业景观视觉的美,还要突出在土地上身体劳作形成的对农业景观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在传统的农业实践中,感知的领域与行动、实践活动是紧密结合的,而现代化的农业则使这两者分离。

(三)对于意义的不同解释

桑塔亚那(Santayana)在他的《美感》(1961)一书中探讨了审美经验的三种层次,分别标识为感觉的、形式的和象征的,桑塔亚那用“表现”这个词来指代这三种层次中的第三个——象征层次。这三种层次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集中关注对象的外观或对象向感性呈现他们自身的方式。在审美经验的这三种层次中,只有第三种即象征层次超出了对象自身而涉及到对象的意义。桑塔亚那提出象征美事实上指的是意义如何显现,而不是意义本身。杜威也提倡对意义和表现(meaningandexpression)进行分析。农业景观是一种文化景观,它是充满含义的。对农业景观的审美体验包括了对农业景观意义的解释。与艺术相比,艺术品的意义可以由创造者即艺术家进行解释。与自然相比,自然没有创造者,自然的意义我们可以赋予。但是农业景观不是如此,它没有单一的创造者,也不是没有创造者。

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欣赏农业景观时,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符号体系,所以他们从农业景观中所获得的意义是不同的。其中,特别是本地人与非本地人之间对于农业景观的意义更是有较大差异。当地人会依据景观对日常生活的实际意义而看待它;而非本地人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关注或尚未意识到景观的这种实际意义。这就造成了农业景观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

内在者所拥有的地方性知识和对景观的熟悉性,使他们从自身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景观的意义。他在这里劳作,他在这里生活,他对土地充满了希冀,他对丰收充满了喜悦。他们对景观是怀有功利目的的,农业景观的功利和审美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任何自然现象,他们所感受到的喜悦中蕴含了功利的目的,如果有利于庄稼的生长,会获得好的收成,就是令人高兴的,也许他们更欣赏“好雨知时节”,而不是欣赏春雨的诗情画意。而在外在者看来,外在者对农业景观意义的理解较少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解释,较少涉及农业景观的功利色彩,是脱离开景观的历史的。所以,纵然后现代主义主张意义解释的多元性,但是,本人认为,内在者的解释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优先性。

即使同为景观的内在者,景观的意义对于他们也不尽相同。这里又分为几种情况。如按照性别,男人和女人在对环境的感知有差别。某些场所对于女性特别重要,如乡村中以水井为中心形成的公共空间,妇女们在此洗衣,挑水,交流情谊,这些场所的意义对她们而言就更为重要;按照经济能力,有些人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而有的人经济上较为窘迫,他们会对景观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评价。在对农业景观进行解释的时候,还有个人和群体之分,即有时大家的解释较为一致,已经成为地方性知识,而有时对于农业景观的解释存在个体的差异。所以,景观不只是客观的存在,它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和评判在其中,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

(四)静观的方式与积极介入的方式

静观的方式是传统美学倡导的欣赏方式,康德是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在美学史上,康德主张审美和实践的分离,他认为,与涉及欲望的道德感不同的是,审美能力与实践活动无关,审美活动是不涉及利害的。康德之后有不少哲学家遵循康德的分析模式,主张审美是无功利的、无利害的,不涉及对象的实际功用,并能普遍产生美感的,赞同审美欣赏的模式是一种无利害性的同情式的关注和凝视。自康德以后,静观和无利害成为审美的两个重要原则,宣称审美经验是一种脱离实践活动并且无涉实际利害关系的特殊的审美经验。

与此不同的主张以杜威为代表。在杜威看来,这种思考脱离了日常经验,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审美经验又应该把这种实践意义考虑进来。杜威认为,审美具有实践上的意义,审美经验是日常经验的一种介入或提升的特殊浓缩形式,而且是从生物体与他的环境相互影响的最基本模式中生发出来的。杜威主张审美与日常经验结合起来,恢复审美体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与康德宣称审美经验是一种脱离实践活动并且无涉实际利害关系的特殊的审美经验相反,实践性的关注必定要影响到审美价值,这种困境清楚地表明了审美经验的疏离性模式是不充分的。汲取了杜威的思想,许多环境美学的研究者都主张人与自然的结合、审美与实践的结合,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最有影响的是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先生,在他的多本专著中详细阐发一种“结合的(engagement)”的模式,“介入”、“参与”成为环境美学研究者谈及环境欣赏时常常用到的词汇,主张欣赏者应当全部身心都投入景观之中,向对象敞开自身,面对对象的性质,发展感知的和情感的能力。

农业景观脱离不开功能和实用,所以用静观和无利害的方式不能涵盖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但也不是说,只有结合的欣赏方式才是对农业景观最适合的一种方式。因为,农业景观本身具备了多种可能性,它本身含有大量的自然性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幅风景画那样来进行静观的欣赏。当作风景的景观审美源于18世纪,也就是“如画性”,对这种如画性景观进行描绘的绘画在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如画性的景观需要具备两个因素,首先欣赏对象具有自然形式美的要素,其次这种景观人类能够控制。如画性的景观是景观向我们呈现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与艺术那样的“画框”的欣赏角度和模式相关联,在我们的审美心理中占有一定地位,不能完全摆脱其影响。

同时,农业景观又是一种真实的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所以,介入的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用内在者和外在者进行划分,而不用本地人和非本地人进行划分,这是因为通过一定的途径,外在者也可以成为内在者。我们说,外在者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的时候,常常采用静观的欣赏方式,脱离了景观的历史底蕴,脱离了景观的功利性的一面,与景观保持一定的距离,把农业景观当作一幅画来进行欣赏,如对象模式或者风景模式。当然,在此逗留得越久,对当地的历史和风俗了解得越丰富,与当地人的交往越多,就会对景观了解得越深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内在者的视角。而内在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够和切近的生活拉开距离,而去欣赏景观的形式美。所以这里的关系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有四种。一种外在者采用了静观的方式,就像欣赏一幅风景画那样欣赏农业景观;一种是外在者采用了介入的方式,沉浸于农业景观之中,有了对景观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一种是内在者采用了介入的方式,和自身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欣赏;最后一种是内在者采用了静观的方式,脱离开当下的生活,去欣赏景观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形式方面的审美特征。上述四种模式可以交叉,可以变换,给人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三、新型农业景观的审美欣赏

当代,中国多种景观类型并存。一方面,传统的农业景观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指引下,全国各地都积极探索各种建设新农村的具体途径,并涌现出不少样板工程。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资源的日益珍贵、土地流转的日益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承包到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分配模式正在经历新的改革。土地适度集中是新农业景观的重要特征。我认为,中国建设的新型农业景观与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型农业景观是不同的。西方工业化的农业景观通过技术化的手段,土地规模宏大整一,而且由于农业人口数量少,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在进行土地利用再规划的时候,侧重经济方面的考虑,不需对农村社区的营建考虑太多。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含了土地流转、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工程。

新型农业景观的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但我们从已有的这两种主要模式中,可以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作出自己的选择。土地集中无疑有利于发挥土地的生产功能,可以大面积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把农业的生产功能发挥到极至,农作物的生产、收获、加工、销售完全机械化和工业化。运用现代科技可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管理,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降至最低。但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仅只是土地集中利用这一个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还会有许多人生活在农村。我们要考虑失去土地农民今后的就业和致富问题,要考虑新社区的生活环境建设。

新型农业景观的建设要防止盲目建设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要尽可能做到以下五个方面:首先,要使其依然能使人产生家园感。传统的农业景观是人们劳作和生活的场所,它在肩负生产功能之外,还肩负了重要的生活功能。农民生活在他们劳作的土地上,这里是他们的家,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此。农业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记忆,我们在欣赏农业景观时一定程度上把它作为家园来欣赏,家园感对我们产生最大程度的吸引力。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迁户并村形成居民区,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居住形式、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的一种挑战。但是,如果新社区的规划不当,农民不喜欢新的生活环境,不仅使农民的幸福感降低,而且会造成民怨民怒,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其次,景观要具有一定的感知丰富性。传统的农业景观让人产生丰富的审美感知。牛儿在草地上安详地吃草,空气中混和着干草和粪肥的味道,一道道树篱和蜿蜒的沟渠,门前屋后种植的果树和散养的小鸡、小鸭,村妇们在河边洗衣,儿童在尽情地打闹。新型农业景观中,土地虽然集中利用,但并不意味着单一种植,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而言,要避免农业景观显得巨大而单调。

第三,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保存。农业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不仅人类居住于此,同时也是众多动植物生存和栖息的场所。如在农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类型的昆虫,它们影响了许多生态过程并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西方现代工业型农业的发展曾经大量毁灭了动植物的栖息地,我们发展新型农业景观要避免重蹈西方的覆辙。在农业环境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农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这些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活态形式存在。新型农业景观的特征虽然改变了,但并不意味着同时也把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一同抹煞。在新型农业景观的建设中,要尽可能创造出利于民间文化生长的土壤,创造出有利于发挥农民聪明才智的环境。

第四,承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新型农村社区要尽可能利用一切科技成果,如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统一建设沼气池供居民做饭,替代燃气、煤等不可再生资源,利用中水灌溉绿化系统,力争打造节能环保的新型社区。农业生产单纯依靠化肥和农药不仅破坏生态,也与可持续发展相悖。可以利用沼气池的沼气为温室大棚供暖,可以利用社区生活垃圾生产有机肥料,生产高产量、无公害的水果和蔬菜。要变废为宝,发展循环农业。

第五,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活力。要避免仅仅建设了一个漂亮的社区外壳,而缺乏内在发展创新的动力。在土地集中利用的同时,应同时积极推进农民的就业和致富,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系统,培养农民成为各种技术能手。可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一方面使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能够拥有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使农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要对老弱病残人员进行不同形式的帮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