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想象顶碗少年每次失败后的内心活动,然后想象当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想、怎么做,最后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自己是怎么做的?以后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我们该怎么办?这时,学生能自然而然地以少年为榜样,正确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失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如《松鼠和松果》一文,学生从小松鼠的身上知道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了爱护环境,创造美好生活。《七颗钻石》一文,可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一面五星红旗》一文,让学生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理解,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美好情感……

二、通过优秀人物与现实的对比,形成适应当代的正确价值观

课例中的人和事很多也许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教师一味地说教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当然也就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要适机地将课文内容与当前发生的实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再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学生在感受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我们身边的具体体现,从而明白每个人只要心中有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必然换来“人人为我”的境界。学生的情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与升华,美好的心理品质也在耐人寻味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得以塑造。

三、以优秀人物为榜样,优化教师的评价策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错误”,比如,上课开小差、与同学交头接耳、作业马虎等,面对如此众多的问题时,直接评价“你真让老师失望”或“你这样做不好”等,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学过的课文人物故事对他们进行引导,如《学弈》一文,通过学习两位学弈者的不同表现,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对比自己的行为。只有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接受教师的建议,改变不好的习惯,进而产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

四、让优秀文化渗透课堂内外,在阅读与写作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有些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特殊情况的影响,成绩十分不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往往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班级活动中总是自己在一旁,表现低沉。上课时安静低头,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自卑的心理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不如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一学生可上可下的表现,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要多开导、多鼓励,帮助多这些孩子走出自卑,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2.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落后,儿童教育的不完善、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到到了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呵护的关怀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而全面的关注,不仅除了从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心理上都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教师也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上的言行举止,多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2.2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定期将家长或者看护人请到学校,指导他们如何管教孩子。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长辈们要多拿出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家长们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去指导教育孩子,使他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除了校园,孩子生活最久的地方就是家庭了。所以一个良好的蒋婷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长自身的人格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切实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他们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讲叙给他们。

3.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需要时刻关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人基本需要是否满足有不同的个人标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这些需要是否满足要及时监控,否则就会出现问题,进而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在高校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对学生自我实现非常重要。

(一)各个班级设置心理委员

在高校内,每个班级都设置心理委员作为班干部的一员,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心理动态的观察员,平时多关注那些有心理问题或者一段时间内,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时与相关辅导员教师反馈班级心理动态。同时各个班级心理委员要定期以文本的形式,上交一份班级最近一个月的心理动态发展状况,让相关辅导员、心理教师了解学生最近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二)成立心理宣传社团

在高校中,社团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学生组织,通过学生社团举办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会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

(三)成立心理朋辈导师队伍

在高校中,从高年级学生中,选出一批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以及有心理学学习背景的学生组成心理朋辈导师队伍,为低年级的学习解决心理困惑,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生活,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去关心指导低年级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以师兄师姐的身份去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中,各个层次需要的满足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低级层次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才会出现高级的需要,而低级需要是否满足会因人而异。所以是否能够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否使每一个人都能自我实现,为他们提供自我实现的环境,就需要去关注每一个人的需要,特别是基本的心理需要,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及时关注个人的需要,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及时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心理帮扶。

(一)个体面对面心理咨询

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个体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追踪关注,这样能更大化地提高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二)开展网络咨询服务

在高校内,设立专门心理咨询的电子邮箱、网络QQ等,为学生咨询开辟新的渠道。有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对心理咨询有一定排斥,当出现问题时又不好意思到心理咨询中心,而又急切需要心理辅导,那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帮助其走出心理困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积极性。

(三)开展信箱咨询

在各系部、各个宿舍楼区设置心理信箱,通过信件的方式把困扰自己的问题传递给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家都急切关注的问题,心理咨询中心会通过团体辅导、开展相关活动讲座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培养高校优秀心理咨询团队的专业素养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决定了国家栋梁的未来。很多学术很强的学生心理却存在一定问题。只有从各个层次满足学生基本生理心理需要,那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仅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有问题时可以获得及时的帮助。高校中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是有限的,如何满足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定期安排心理教师参加专业培训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心理咨询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去参加各种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高校为心理教师提供再进修,外出学习的条件,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会议与培训,掌握最新的心理咨询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高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咨询团的培养

为了满足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需求,高校可以在心理委员、心理社团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中选拔出一批优秀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作为学校的学生组织心理咨询团。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这些咨询团的学生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如果无法解决再转到心理咨询中心来,这样学生可以更及时地得到心理帮助。

四、加大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设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出合适的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每个高校的主要任务。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我们就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安全和尊重,感受到和谐健康的校园,那么心理健康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注。

(一)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

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也有待提高,很多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而是挂靠在某一个部门,做心理辅导的教师更多是兼职或者兼任,并没有一定的专业资格。在所有高校中都应推行设置专门的机构,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批出专款经费,提高心理教师咨询水平,鼓励心理教师进修学习,为教师职业生涯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二)学生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

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

(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甘肃省各地州市的民警进行调查。问卷4050份,有效问卷为3857份,有效率95.23%。其中,男性占74.7%;女性占25.3%。平均年龄36.28岁。婚姻状况:已婚占81.5%,未婚占18.2%,离异占0.3%。学历上:研究生占0.7%;本科占55.8%;大专占38.7%;高中和中专占4.8%。

(二)方法

症状自评量表,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本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该问卷包括3个分量表共22个项目。工作倦怠问卷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skson联合开发的,最初包含三个纬度: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PersonalAccomplishment)。MBI在面世之后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和检验,已经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再测信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等。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是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度。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

二、结果

(一)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1.民警SCL-90测查结果与国内常模的比较与国内常模相比,民警SCL-90各因子分都高于国内一般人群,且达到非常显著的程度,表明说明我省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普通人要差,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是心理卫生问题高发群体。具体结果见表1。2.民警SCL_90结果的性别比较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在男女民警SCL_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中,除“躯体化”与“恐怖”因子中,男性基层民警的得分均比女性基层民警高,而且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方面,因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女性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要高于男性民警。3.影响民警心理健康其他因素分析影响我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因素分析从人口统计学变量来看,民警的学历、婚姻状况、年总收入等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民警的年龄(F=5.463,p<0.05)、工作年限(F=3.649,p<0.01)、行政职务(F=4.349,p<0.01)在躯体化因子上产生显著差异,且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年限的增长,在躯体化方面的不适感越来越严重。甘肃省基层民警不同警种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一样的,在所有因子上差异显著(F=7.473,p<0.01)。刑警与交警的得分高,治安警与巡警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不显著,而刑警、交警分别与治安警,巡警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从地区来看,甘南与庆阳两地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甘肃总体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2.473,p<0.001)。

(二)健康状况、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根据图1可以看出,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两因素均对民警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具体而言,职业倦怠与SCL_90的相关为0.56,社会支持与SCL_90的相关为-0.10。

三、讨论

(一)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状况

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民警在症状自评量表的各个因子上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是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发人群,有中度心理问题以上的警察占50%以上,主要表现在偏执、躯体化、敌对、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

(二)提升民警心理健康的策略

1.个体心理保健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就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造成的。公安民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今后要努力达到的目标,那么就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工作,避免和减少了心理问题的产生。第二,加强各种正确观念的修养。警察保持心理健康,要注意加强自身的正确观念的修养,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观念的修养: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律观念和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一定时期国家各种政策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学习。第三,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保持了积极的、健康的情绪情感,也就保持了心理上的健康。公安民警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体验,形成与社会占优势的情感相一致的情感,在这种和谐情绪环境中,使自己保持心情愉悦,保持心理健康。第四,协调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有助于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压抑、苦闷,甚至产生疾病,破坏心理健康。我省基层民警的人际关系因子的得分偏低说明我们应该从人际关系着手加强心理保健,因此,公安民警在工作、生活中要愿意同其他人交往,并将其作为生活中的乐趣,要具有正确的交友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学会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并与自己所接触的绝大多数人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在与周围人群相互友好的关系中,提升自己心情的愉悦指数。第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各种业余活动。良好的兴趣爱好有益于心理健康,警察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应该具有一定的业余爱好。从事自己所感兴趣的活动,可以使自己得到放松。公安工作是富有高度应激的职业,容易造成疲劳、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反应,警察在工作之余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使原来的不良清绪反应得到缓解,这实际上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而且使人体验到了各种愉快的感觉。

2.甘肃省民警心理保健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2014年应届大学生数量高达727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的大学生还受到行业潜规则现象的伤害,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特殊群体缺乏心理宣泄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心理调适问题,导致大学生特殊群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1情绪反应紧张大学生特殊群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常表现出高度的情绪反应紧张、焦虑、空虚感,且可伴随恐惧、愤怒、羞惭、罪恶、烦恼等其他负面情绪。

2.2认知反应过度大学生特殊群体遇到困难或挫折很少向其他人倾诉,大学生特殊群体应对突发事件容易产生心理失败感,并产生严重的心理不良影响。

2.3心理和情绪失态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突然发生变化时,其内心心理和情绪失态。大学生关注的日常生活中发生剧烈变化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打破了大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导致内心受到负面影响,大学生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机制无法有效地处理心理危机。

2.4应激行为剧变由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是完全成熟,面对突发事件,往往更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和不良行为。

3从问题入手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3.1建立健全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高校要从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做好预防与准备大学生特殊群体复杂性和可变性心理状态的工作,重视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困难特殊群体,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动态报告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制度,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帮助其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在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状况保障制度。

3.2建立健全高校、家庭、院系、班级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构高校、家庭、院系、班级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心理调适为主,积极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其中,高校与家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第一层,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力度,针对其心理问题根源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策略。院系、班级为第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院系各级领导应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活动,负责监控和跟踪院系学生的动态情况,及时干预并上报各种隐患与异常情况,高校、家庭与院系、班级相互通力合作,建设咨询、普查、培训、干预调节、评估各环节为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1基本途径———“全面渗透”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向“全面渗透”的方向前行,所谓“全面渗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校园环境等方方面面,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全面渗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生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成长变化的重要阵地,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重要资源也蕴藏其中。如果加以利用不仅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同时可以充分调动更多的人力资源参与其中,借以打破过去仅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单枪匹马的局面,让全体教师参与其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体现全员参与。学科渗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内容中渗透。二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如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自主—合作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构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体学习的课堂环境,在促进学习发展的同时,对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人际交流、团队协作等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1.2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的集体活动是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素来有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学校一年春秋两届校园文化节,师生文艺汇演、校园文化衫展、学生美术作品展大大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印时话剧社“”沐聆心理社”“春晖广播社”“蓝球社”等学生社团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会了与人协作、沟通,也培育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1.2支持保障近年来学校注重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把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看作是学校心理健康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2.1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学校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成为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和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已建立起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网络和人员培训,每年都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近两年我校投入大量经费,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立了包括个体心理辅导室、箱庭室、教师心理解压工作坊、音乐放松室、心理社团活动室等11个功能室。这些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全方位优质心理健康服务。

1.2.2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仅凭几个专职老师来进行,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育人最重要的是“育人心”,如此推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一个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在参与心理辅导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和教育能力的过程。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树立起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才会落到实处,产生效果。我校在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青年教师培训中无一例外都把完善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放在首位。大力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意识、应对生活困扰能力及提高他们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设计的技巧,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驾驭能力。

1.2.3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成长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为促进家校联动,形成合力,我校从2010年起开设家长教育系列课程,分年段、分类型、分阶段开展培训。学校还创办了家教专刊、根据3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及家长在教育中可能碰到的难题和重点编辑家教辅助教材,分发给每位家长阅读。这一系列的做法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和谐关系的构建,使得我校的家校合作进入了新的境地。

2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

学校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工作理念,形成不拘一格,全面开花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确立专项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此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研组的老师们多年来还在本校和本地区召开了心理健康观摩示范课、送教下乡等活动,为条件不足的学校提供帮助,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本地发挥着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广受学生、同行和领导的好评。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具有开创性的独具特色一套模式,这一模式走在了全市、甚至全省的前列,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同。

3今后的工作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导师是高等院校中对研究生最具权威性的人物,在研究生的科研学业、毕业深造乃至就业推荐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研究生思想的引导者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导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其心理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人格及至终身发展。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能够让导师成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名副其实的主导,从容而科学地应对研究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也在参与、体验和互动中,更大程度上促进导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外界环境;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在面对压力时,合理控制并即时疏导,保持良好心态。由此可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可以让导师既助人,又自助,与学生一起构筑美好的心灵家园。

2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

2.1培训理念淡薄:从教育理念上看,高等院校对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认识普遍不到位。由于学科背景、学识经历的不同,多数导师尚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资质。没有相应的培训和经验交流,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就无法准确把握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对研究生的心理危机缺乏敏感;面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找不到恰当的对策,错失了最佳教育时机。此外,导师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默默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人事制度的改革、科研教学任务的加重、研究生问题和师生关系问题的多样化等,让导师的职业压力不断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疾患也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近年来,高等院校教师因心理问题而出现极端行为,以及与学生关系紧张而出现的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无论对于导师的职业生涯,还是研究生的健康成长,高等院校都亟需提高对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认识与重视,通过对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促进导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科学地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适时地对教育对象心理层面施加影响,以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2.2培训投入不足:从教育实践上看,高等院校对导师参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投入明显不足。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师资建设中,导师培训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大多数培训是针对新增导师而展开,以推进新手导师迅速成长为专家型导师为目的,因此在培训内容上一方面力求让导师短期内熟悉研究生招生管理、学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侧重于提升导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而在培训形式上,多为专家报告、优秀导师经验交流、研究生院领导政策解读等讲座模式。鲜有高等院校尝试着同时为新增导师和在岗导师提供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交流、观摩、互动。此外,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导师认为应该是职能部门和研究生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相应专业储备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责,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产生消极和推诿的态度。目前从培训内容和形式来看,基本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以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心理危机干预为主题,形式较为单一,且无明确的课时计划。

3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制的探索

3.1明确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职责:培养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首先要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作为研究生导师,也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育人功能,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时准确地把握研究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但要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必须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职责。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将导师纳入高等学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有效补充;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具体任务,规范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确保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制订具体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激发导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充分发挥导师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3.2制定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制度:“不以规矩,无以方圆”,必须要在制度层面上规范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才可能不断提高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与专业化水平,促进导师内外成长并确保参与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首先,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将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渗透在新聘导师上岗培训、在岗导师提高培训、骨干导师高级研修等导师培训项目之中。其次,要加强导师培训基础建设和培训课程建设,保障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培训过程的科学性。学校要列出专项培训经费,包括培训教师的课时报酬、导师活动经费等,并列入学校预算,切实为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再次,要由专门行政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定详实的培训方案,加强培训管理,在授课时间、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效果上要予以充分保证。最后,还要落实导师培训考核制,即要求导师完成一定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3.3理清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不等同于心理咨询,所以从工作理念上应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3]。心理咨询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方法来自于心理咨询,遵循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需要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去影响教育对象。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导师重在合理采纳心理咨询中的方法,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般心理问题的疏导,而非专业性的治疗或矫治。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更侧重于发展性心理教育,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困扰会越来越多地和得不到解决的发展性问题相关联,因此导师应更多地帮助学生解决发展性的问题,如职业规划、人际沟通等。

3.4优化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对于非专业出身的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训,培训内容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须经过精选且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各种理论、方法、技术层面上的面面俱到。首先,必须强化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遵守保密性原则,严守学生的秘密和隐私;尊重学生、以诚相待,与之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其次,在专业知识方面:学习普通心理学,了解人类心理现象共同规律;学习青年心理学,把握青年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习变态心理学,了解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和婚姻咨询知识,为学生的学业、工作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在心理咨询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方面,导师需要掌握用于师生交往的咨询技巧,以及一般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诊断技能。对有轻度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能早发现、早疏导;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或严重心理疾病时,能敏锐察觉、及时识别。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恰当开展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生活理想是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最基本的理想;职业理想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期盼;道德理想是对完善人格的设想和追求;社会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预见、向往和追求。[9]理想作为奋斗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引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故应恰当开展理想教育。鼓励学生要有理想,在树立、追求理想过程中,既要有志存高远的胸怀,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理想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注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结合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避免过于抽象的、空洞的理想教育;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社会实践中通过多感官信息输入渠道接受理想教育,从而在深刻体验中更有效地树立起积极的理想信念。此外,理想教育可灵活、充分借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2.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了解并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大学生未来取向如何,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职业规划状况,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需要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为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保持较高的未来取向水平,建议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涯始终,而不能仅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或仅在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进行。同时笔者认为,大一阶段是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关键时期,让大学生在大一时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规划,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生涯规划,如该重点学习哪方面内容,该选修什么课,该参加哪些实践活动等。此外,可通过个体心理咨询途径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通过与学生、任课教师的交流,观察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表现,心理测验(如职业倾向测验)等途径了解其未来取向,引导其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未来取向。对于低未来取向的学生,教师应多与其交流,并加以引导,使其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适时调整未来的目标,但经过深思熟虑确定未来目标以后,最好不要轻易改变,摇摆不定的状态往往会使学生内心充满矛盾,难以安心学习。要充分发挥未来取向的积极作用,需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使学生乐观地看待未来;重视学生务实精神的培育,使学生能脚踏实地把握现在。

3.增强大学生的积极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预防或干预大学生的拖延个性具有积极自我认同的大学生不仅有积极的未来取向,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支持和帮助。增强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同感除了需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环境(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外,也需从以下方面着手:尊重、关爱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如感恩)、自信、移情能力和交往能力;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鼓励学生尝试应对挑战,使其在尝试中不断认识自我。大学生积极自我认同感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此外,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目标;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学生寻找恰当的榜样供学习借鉴与自我激励;适当表扬和奖励学生;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为人处世之道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等也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由于高拖延个性的人往往有较低的未来取向水平,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可以拖延个性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拖延个性的预防或干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及时考虑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问题。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情绪调控能力;预防或干预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个性;给予大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使其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培育大学生的心理韧性;适当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4.培育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从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研究可知,影响个体未来取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外因往往需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除了尽量减少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外,还可从培育大学生的自立人格着手,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性,减少其依赖性、脆弱性和受暗示性,使其能真正坚持走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迷失自我、随波逐流。大学生自立人格的培育可从以下方面考虑:开设自立人格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5.重视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意义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有研究显示,“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验”能较好地预测大学生的未来取向[8]。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来取向程度及其未来取向质量,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可包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如生存知识、危机应对方法、逃生的本领等;生命价值方面的教育,如“人”的生命价值,自己活着的意义何在;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接纳他人,欣赏他人,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10]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可多样化,如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或讲座;举办生命教育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看守所、医院、殡仪馆等及相关知识展览;利用网络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咨询中渗透生命教育。[10]

6.注意同伴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学生“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意识,建议学生多和积极向上、职业规划较明确的人交往,减少或不要和社会上那些“不良”青年交往,从而使自己能着眼未来,积极向上;建议学生营造积极的寝室氛围和班级氛围,为自身心理成长营造积极的人际环境。构建积极、融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故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并持之以恒。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般由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小组成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等构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由于身处学生中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也更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对同伴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应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尤其是实务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含恋爱关系)、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方面,不同年级的培训内容应有系统性和渐进性。可适当安排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跟随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实践学习,以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实践能力。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邀请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不仅能协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助于其学以致用、提升素质。

7.重视社会、文化及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取向等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会受挫伤,对未来可能悲观、迷茫。女性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往往也使女生自我控制感缺失,降低其未来取向。因此,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考虑并积极应对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文化因素对学生未来取向的无形影响,充分发挥积极文化的作用,减少消极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着力预防消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家庭因素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取向,因此,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学校辅导员可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其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父母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树立起积极的榜样,父母对于未来是悲观失望还是积极向上,往往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的态度是忧虑还是乐观;父母不能包办孩子的未来,应尊重孩子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婚恋选择等。

8.重视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史的学生,应鼓励其树立梦想,积极期待未来,努力把握现在;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遇到困惑时,学会求助他人。对于有行为问题(如欺负行为、网瘾、酗酒等)的学生,应引导其多思考问题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灵活运用内观疗法,让其就内观疗法的三大主题———“他人为我做的;我给他人的回报;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进行反复思考并记下所思所想,使其产生积极的内疚感,实现积极的改变。对于特困生,要让其克服自卑、自弃、自我封闭心理,树立起奋发图强的决心。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学生,要帮助其克服对未来高枕无忧的乐观偏差,打消其“啃老”想法,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自强自立。对于学习动机缺乏的学生,可通过提高其未来取向水平来激发其学习动机。

二、未来取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1.高校应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足够支持,着力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学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和经费支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有效开展。如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课时和场地;为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之一,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度还不够,寻求心理咨询的意愿较低。要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有必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借助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的未来取向。而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需要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咨询常识,需要心理咨询师提升自身职业胜任力,需要为实施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创设条件,如优化心理咨询中心的设置(含场地设置和设备、人员配备)等。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幽默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不仅能使教师自身保持乐观,促进自身人际关系和情绪健康,减少职业倦怠,也有助于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温馨愉悦的心理咨询氛围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能为大学生幽默感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途径有:多看幽默影视;博览群书;丰富阅历;和幽默的人交往;多发现和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素材;了解并尝试运用幽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行为示范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至少应在两方面起榜样作用:一是积极心态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育自己的积极心态,举手投足间体现自身的良好示范作用;二是人生规划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明晰的人生规划,以更好地开展生涯规划辅导。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明显成效,需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需重视日常生活中与大学生的灵活沟通,对大学生加以积极引导。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辅导员来开展,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和有机互动,也要注意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校园活动等创设条件,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将会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创设多样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4.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高校应重视在校园网中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园地(包括刊登心理文章、介绍或在线播放心理影视、设置留言版块进行互动),为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提供良好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大学生将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期计划和心理咨询热线、面询安排,从而有针对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途径开展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通过网络(如电子邮箱)定期内部发行电子心理刊物等[11]。网络不仅能有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能为师生沟通提供平台,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渠道,也能为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提供有效途径。总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5.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仅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师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这些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方向背景的其他院系教师及辅导员。某种程度上,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多优势,如可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遇到工作困惑(如难处理的心理咨询个案)时也可和心理学系教师进行交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是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之一。

6.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化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如何,与大学生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心理品质及其所处环境有关。未来取向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强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育其积极心理品质(如自立、自信、乐观、感恩、希望感、心理韧性),为大学生创设积极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途径等应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色彩。

7.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制度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为了有序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应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经费投入、人员配备、工作内容、工作计划等实行制度化要求。例如,心理档案建立、管理和使用制度;心理咨询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每一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相对稳定、计划性强的安排,包括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周、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心理社团骨干等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应给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突显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现校本性。为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每学年可对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候选人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等)进行表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