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脑血管病杂志范文

心脑血管病杂志范文

心脑血管病杂志

心脑血管病杂志范文第1篇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病预防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70例进行心脑血管病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心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优质心脑血管病预防护理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饮食控制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饮食控制有效率94.3%,对照组患者的饮食控制有效率65.7%,观察组饮食控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脑血管病治疗有效率(85.7%)高于对照组(60.0%)(P<0.05)。结论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和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增加患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意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心脑血管病;预防;临床治疗分析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在心脑血管病中,高血压和高血脂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的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比重较大,导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也较高[1]。分析心脑血管病预防和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随机选取在本院进行心脑血管病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心脑血管预防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质的心脑血管病预防护理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饮食控制,心脑血管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9月在本院进行心脑血管病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7.4±10.6)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8.68±3.54)年;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9.8±11.2)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8.54±3.64)年。所有患者中,22例患有高血压,18例患有血液粘稠,18例患有糖尿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心脑血管病预防护理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质的心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方法如下。

1.2.1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

1.2.1.1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加强疾病预防措施对于防止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讲解心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发病的原因,进行药物治疗的方法,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同时提醒患者生活中需要进行注意的事项,从而加强患者对于疾病的预防。

1.2.1.2防止出现剧烈刺激情况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要严格防止激烈刺激的发生。外部刺激和心脑血管的发病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根据统计发现,冠心病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患者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因此医护人员要提醒心脑血管病患者尽量避免剧烈刺激的发生。如果要进行运动,要先从动作轻缓的体育运动开始,逐渐加强强度,同时在运动时,身体如果感到不适要马上停止运动。另外,要提醒患者保持情绪平稳,防止出现紧张情绪,对烟酒要进行控制。

1.2.1.3合理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是造成心脑血管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心脑血管患者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饮食的讲解,鼓励患者在生活中多食用蔬菜瓜果,这对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具有较好效果。

1.2.2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1.2.2.1他汀类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选择性降低胆固醇含量,因此被用作一种抑制剂来使用[2]。他汀类药剂的治疗机理为通过对胆固醇合成的抑制,降低细胞代谢率,组织细胞的合成。同时他汀类药物对于降低患者血脂,加强血管功能也有较好的作用。

1.2.2.2抗凝药物治疗方法对于心血管病患者采取抗凝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常用方法。抗凝药物可以控制血液发生凝固,对于血栓类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包括肝素以及阿司匹林类药物。抗凝药物通过组织纤溶酶原转化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止蛋白溶解的作用,进而起到止血的作用。

1.3疗效评价标准饮食控制有效:患者的饮食结构比较科学,饮食中以清淡饮食为主,主要是新鲜水果和蔬菜;饮食控制无效:患者的饮食结构仍然以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为主。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预防方面,观察组饮食控制有效率94.3%,对照组饮食控制有效率65.7%,观察组饮食控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脑血管病治疗有效率(85.7%)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后,由于病程较长,容易出现反复,因此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不便[3]。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预防工作需要依靠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解,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在保证营养的同时,尽量以清淡饮食为主。在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并根据患病程度的轻重将药物随身携带,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4]。

在本研究中,经过护理和治疗,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起到了预防和治疗的效果[5]。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控制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患者的饮食控制有效率为65.7%,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控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脑血管病治疗的有效率为85.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0.0%(P<0.05)。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和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增加患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意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冬梅,蒙继青.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6):704-705.

[2]高欣.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调脂疗效的临床观察.大连医科大学,2014.

[3]陈群英,夏苏娇,阮筱珠.心血管系统疾病病人院内感染情况分析.护理研究,2002,16(7):399-400.

[4]陈容.导管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管理措施.实用医技杂志,2010,17(4):389.

心脑血管病杂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临床内科治疗;综合疗法;临床疗效

引言

糖尿病属于老年人群中一种高发症状,在患病的同时很容易与其他类疾病并发,在其并发症之中较为常见的便是人们日益关注的心脑血管疾病[1],两种疾病合并后,不仅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重要影响,而且还会加重病情,使治疗的难度增加。为了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现择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7月于本院诊疗的100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当作一般对象,对其有效的疗法进行研究,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7月于本院诊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当作此次研究的一般对象,同时通过随机的方式将入选患者进行平均划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分得50例患者。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4-78岁,平均(62.69±2.52)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6-79岁,平均(62.74±2.61)岁。此次研究已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同意,且此次研究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已于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两组通过对一般资料对比,并未出现显性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明显,P>0.05,两组可比。

1.2主要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后需要对患者的饮食加以控制,并于清晨取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检测,主要检测FINS、FPG、HbALC。对照组实施常规疗法,即给予患者胰岛素注射治疗,并根据患者体重、血糖情况掌握用量,持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治疗,即在胰岛素注射的前提下给予患者格列美脲加以治疗。并以患者血糖水平为依据掌握用量,连续治疗2周。

1.3评价标准。本次研究主要对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疗效可分为治疗显效、治疗有效及治疗无效。治疗显效: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正常,症候总积分的下降幅度≥75%,脑部供血得以有效改善;治疗有效:心电图S-T段降低位出现回升,回升幅度≥0.05mV,症候总积分的下降幅度介于50%-75%之间;治疗无效:治疗后结果与治疗前未产生明显变化或是出现加重症状。总体有效率可表示为治疗显效的实际例数与治疗有效的实际例数之和除以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以χ2进行检验,通过(±s)表示其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通过率(%)表示其计数资料,当差异明显时,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

2结果

如表1所示,观察组治疗之后的总体有效率与对照组相较更高,两组间形成显性差异,统计学意义比较突出,P<0.05。

3讨论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并且较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加重,各类疾病的发生都比较频繁。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疾病的发病率也日趋上升,导致各种疾病并发出现[2],其中,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尤为常见。而心脑血管病之所以与糖尿病并发,主要是由于患者血糖出现波动性的上升或是下降,导致患者低血糖和高血糖症交替发生。此并发疾病的治疗在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并将患者血糖、血脂以及血压的控制作为治疗的重点,但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仍不能达到预期,临床中,常规疗法主要通过胰岛素注射进行治疗,但疗效并不十分明显,格列美脲属于第三代磺酰脲类药物,属于糖尿病的专用药,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增加,通过药物综合治疗可提升疾病疗效,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及血压。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通过综合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96%,与对照组的76%相较更高,两组间形成显性差异,统计学意义比较明显,P<0.05。成灵芝[3]在对此课题研究中表明,研究组通过综合治疗方法的应用,其总有效率为96%,比参照组的总有效率76%更高,这与此次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见,综合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明显。综上所述,对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取综合疗法能够提升治疗的总体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北,侯巧玲.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0):102-103.

[2]张春燕.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J].医学信息,2015(29):350-350.

心脑血管病杂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血脂检验;甘油三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目前其发病情况更是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加之疾病的发病较急,病情变化也具有快速的特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1-2]。因此,及时的诊断以及治疗非常重要,为了分析血脂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择50例心脑血管疾病病患以及健康体检者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在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时段到我院就诊的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归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时期到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0名,归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女比例28:22,收集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5.44±2.48)岁,29例脑血管疾病者,21例心血管疾病者。对照组中男女比例29:21,收集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45.47±2.49)岁。所选择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统计学分析组间各项基线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所选择研究对象均行血脂检验,均保持空腹状态,抽取3ml静脉血液并进行检验,将凝血酶加入到采集的血液样本中,然后放到促凝生化管里面,放置1h之后方可行离心措施,分离血清之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行检验,主要检测的指标有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酰、载脂蛋白白apoa-1。

1.3评判指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脂检验结果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酰、总胆固醇等多项指标水平进行比较。1.4统计学方法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选择(±s)表示,并行成组t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选择研究对象血脂检验结果比较经过血脂检验分析之后,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甘油三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水平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poa-1指标水平明显较低(P<0.05)。详见表1。

2.2观察组治疗前后血脂检验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甘油三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水平下降明显(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水平上升明显(P<0.05)。详见表2。

3讨论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患在临床中,其血脂大多都会存在异常现象,并且与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关系;除此之外,其也是造成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随着病情的发展,血脂指标水平也会发生更为明显的变化[3-4]。当机体血浆中所含有的脂蛋白含量降低的时候,血脂载体量也会随之而减少,此时血脂指标水平便会上升,因此在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早期诊断的时候,则可以对血脂指标水平进行检测,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5]。当人体的甘油三酰、总胆固醇指标水平上升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发生动脉硬化,对血液循环产生影响,引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6]。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血脂检验的时候,若发现其甘油三酰以及总胆固醇指标水平升高,则需要及时进行预防、治疗。除此之外,对载脂蛋白apoa-1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指标水平进行检测也能够帮助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同正常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如果其水平较低,那么也提示患者可能会存在心脑血管疾病[7]。在临床中,如果患者存在冠心病家族史,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或者体型肥胖、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吸烟习惯,应当纳为进行血脂检验的重点人群范围,便于能够尽早的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防以及治疗,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性的支持[8]。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血脂检验分析之后,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甘油三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水平明显较高;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poa-1指标水平明显较低,差异均显著。观察组治疗后甘油三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水平下降明显,差异显著,提示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血脂检验的效果理想,通过对指标高低的观察,判断疾病的发展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帮助。综上所述,临床中在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时候,行血脂检验能够有效帮助进行诊断,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成文.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6):133-133.

[2] 刘新记.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28-28.

[3] 石沙.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0):3-4.

[4] 张辉,丁江丽.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的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5):2825-2825.

[5] 陈曦.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评价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163-164.

[6] 邵海荣,陈锦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6):739-741.

[7] 姚雪.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的临床运用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5):51-51.

心脑血管病杂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病;脑卒中;微蛋白尿;叶酸;依那普利;血管紧张

素转化酶抑制剂;痰浊;血瘀;阴虚阳亢;黄连温胆汤;相关研究;综述H型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伴有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cy),H型高血压约占中国成人高血压75%,是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疾病的元凶。研究证实在心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之外,蛋氨酸代谢中间产物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子。陈光亮等[5]研究表明H型高血压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显著增加。因此,早期发现并实施有效干预H型高血压,对于有效控制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定义

一般认为正常人空腹血浆Hcy水平在5~15μmol/L,因此当Hcy水平大于15μmol/L时,称之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目前研究表明,当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0μmol/L时定义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合并有HHcy的原发性高血压者称为“H型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

2发病机制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通过饮食摄取的蛋氨酸代谢产生。发病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Hcy通过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舒张功能下降,总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②Hcy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弹性蛋白/胶原比例下降,使动脉弹性减退,僵硬度增加[10],引起收缩压升高。③Hcy升高可促进脂质沉积于血管壁,改变血管壁的弹性,顺应性下降。④高Hcy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破坏凝血与纤溶机制,血栓形成[12]。⑤高Hcy诱发血管重构[13]。⑥高Hcy可诱导细胞凋亡,损害血管。

3冠心病

高Hcy也是冠心病危险因素。杨莉莉等相关性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294例,H型高血压是ACS独立危险因素〔OR=4.675,95%CI(2.614,12.393),P<0.01〕;Hcy也是其危险因素〔OR=1.226,95%CI(1.060,1.418),P<0.01〕;表明H型高血压与ACS密切相关,且Hcy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曹梅等研究也表明高Hcy血症是ACS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钟静敏等研究证实H型高血压患者血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具有相关性。目前认为高Hcy通过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内皮素分泌,消耗一氧化氮等机制,损害血管组织,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加重心肌梗死。因此,高血压与高Hcy同为冠心病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血Hcy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血管狭窄和堵塞。

4脑卒中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已成共识,国外学者分析现有流行病学资料后发现,高血压和Hcy是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郑重研究显示H型高血压组脑卒中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H型高血压组中急性脑梗死患者Hcy水平显著高于非脑卒中患者,提示高血压和高Hcy水平是脑血管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随着血浆Hcy水平升高,脑卒中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Hcy水平每降低3umol/L,可减少脑卒中复发风险10%。另有调查表明,我国高血压人群TC和LDL-C明显低于美国,但Hcy水平则明显高出美国人群,这种差异使两国在心脑血管发病方面呈现不同特点(美国以冠心病为主,我国以卒中为主),导致我国人群高血压导致卒中的强度远高于美国。因此,H型高血压可能是我国人群特有的一种现象,且与脑卒中有着密切关系。

5肾病

Hcy在血液中被氧化产生大量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在肾小球中损伤则是增加其通透性,出现微蛋白尿。何世安等研究发现H型高血压尿微量蛋白较非H型高血压显著增高(P<0.01),尿微量蛋白增加同Hcy增高具有重要相关性,随着Hcy增加,尿微量蛋白也增高。因此,针对伴尿微量蛋白的H型高血压,应降尿酸、降血压,双管齐下,对降低尿微量蛋白和减轻肾功能损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6临床治疗

6.1西医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致残和致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Hcy血症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并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低有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将血Hcy列为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H型高血压的治疗就是降压和补充叶酸。WangX等认为补充叶酸能够使Hcy下降>20%,进而使脑卒中风险显著下降25%。在五大类降压药物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联合叶酸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王丽丽研究表明依那普利叶酸联合制剂治疗H型高血压具有良好临床疗效,能有效控制血压水平,降低Hcy水平。Albert等临床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和叶酸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上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所以,补充叶酸或含叶酸的降压复方制剂(ACEI类)对于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6.2中医

对H型高血压中医药治疗相关性研究较少,辨证分型尚无统一客观标准。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多与痰浊、血瘀密切相关。王强等研究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为主。王俅俅等研究表明黄连温胆汤不仅具有降压作用,且具有降Hcy及调脂作用。刘粉叶等实验证实益肾活血胶囊可明显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大凡涉及到中医诊治,均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出发点,对H型高血压中医治疗仍要遵循辨证论治,从整体上把握H型高血压的中医本质,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对于进一步探讨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有借鉴意义。

7小结

H型高血压是国内外研究热点,在我国有非常高的发病率,且可能是心脑血管事件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西医多倾向于ACEI类降压药联合叶酸的复方制剂。中医着眼于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以多环节、多途径、多方向和多靶点干预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医学的缺陷。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研究,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和循证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新的治疗靶向。

参考文献

[1]冯仕勇,赵迎新,许勇.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4,33(4):224-231.

[2]李建平,霍勇,刘平,等.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疗效和安全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6):614-618.

[3]陈光亮,霍勇,李建平,等.复方Ⅰ类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的创新思路[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17):1590-1593.

[4]王洋,王希柱,宋巧凤.H型高血压临床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2014,38(3):132-134.

[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6]张明玺,罗俊.H型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2):253-256.

[7]胡大一,徐希平.有效控制“H型”高血压—预防卒中的新思路[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2):976-977.

[8]陶国枢.加强H型高血压管理预防心脑血管病[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3,15(4):293-295.

[9]赖文利,林雪金,曾道亮.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变化[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7):660-661.

[10]王东霞,吴俊.叶酸对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2):205-206.

[11]郭玲,王丽华.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08,6(9):32-34.

[12]何广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3):252-254.

[13]杨莉莉,赵宁,邵海峰,等.H型高血压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相关性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609-2611.

[14]曹梅,李南方.冠心病、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对比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2):136-138.

[15]钟静敏,许庆波,叶海鹏,等.H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5):34-35.

[16]孙欣,柴凤云.H型高血压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7):800-802.

[17]郑重.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4):536-537.

[18]刘杏瑜,梁卫权,王良.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测定的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0,8(7):879-880.

[19]胡大一,徐希平.有效控制“H型”高血压-预防卒中的新思路[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976-997.

[20]何世安,卢华文,刘铁牛,等.老年H型高血压和非H型高血压尿微量蛋白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4):358-360.

[21]陈健,张金枝,程龙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21(2):75-78.

[22]刘利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23]王婷婷,陈杰,吴迪,等.H型高血压患者基因型与叶酸补充治疗的相关性[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4):486-489.

[24]胡咏梅,付秋玉.H型高血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4,29(8):908-909.

[25]王丽丽.依那普利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价值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82-83.

[26]韦启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中医证素初探[J].新中医,2010,42(3):3-5.

[27]王强,何劲松,王庆高,等.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226-2227.

[28]王俅俅,徐京育.黄连温胆汤治疗H型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147-148.

心脑血管病杂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依折麦布;临床疗效;瑞舒伐他汀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且在动脉壁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作为一种非感染性的慢性炎症反应而存在[1]。另外,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转变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此病也发展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血脂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内皮损伤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因素[2]。当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调脂治疗,且在预防及治疗中,他汀类药物已获得广泛化的应用,可降低患者死亡率以及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预后。但是,在接受足量他汀药物的时候,一些患者血浆LDL-C水平依旧难以达标[3]。依折麦布可作用于小肠黏膜刷状缘细胞,有效降低血浆总胆固醇、LDL-C水平,抑制食物胆固醇的吸收,其作为一种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在临床上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另外,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4]。本研究探究依折麦布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5~85岁,平均(52.2±1.1)岁。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1~84岁,平均(51.8±1.3)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血压控制良好,住院前未常规应用调脂药物。排除标准:血液病、肝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严重心力衰竭及感染性疾病者。1.2方法观察组实施瑞舒伐他汀加依折麦布治疗,对照组择单纯性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晚餐前用药,瑞舒伐他汀10mg,每天1次,同时给予每天1次,10mg的依折麦布治疗,疗程为6个月,稳定病情之后出院继续服药[5]。对照组同观察组一样,均于晚餐前服药,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天1次,同时加用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日常用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与治疗前基本一致[6]。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指标。治疗前后两组选择用HDl500型彩超,实施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中膜厚度(IMT),线阵探头频率5~12MHz,假设同时存在数个斑块,则选择的观测目标是最大者,计算斑块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测量纵切面上对斑块最大厚度Tmax,计算体积及数量[7]。治疗前后两组选择空腹静脉血,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总胆固醇(TC)等,同时选择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TC,选择一步法测定LDL-C、HDL-C。另外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用贝克曼CXP型,测定患者的肌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水平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LDL-C、TC、HDL-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脂水平指标更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治疗前后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Smax、IMT、斑块体积、Tmax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更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期间,调脂药物停用后,观察组出现肝功能异常1例,对照组3例,超出正常值2倍,均为一过性ALT升高,停药后缓解,剩下66例均完成疗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未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经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当加用依折麦布后,肌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未升高。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发性、慢性、进行性血管内膜疾病,最常见的是以脑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会侵犯中大型动脉。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脂代谢异常为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和血脂升高程度相关,因HDL-C降低对三酰甘油(TG)及TC的促AS作用产生增强性,且升高HDL-C及降低HDL-C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措施[9]。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前的LDL-C、TC、HDL-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脂水平指标更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Smax、IMT、斑块体积、Tmax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更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停止应用调脂药物之后,观察组出现肝功能异常1例,对照组3例,超出正常值2倍,均为一过性ALT升高,停药后缓解,剩下66例均完成疗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未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经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当加用依折麦布后,肌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未升高。证实,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药物,可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促进肝脏合成的负向影响,提高HDL-C血浆含量,同时还具有稳定及削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功效。综上所述,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加依折麦布治疗,能够降低血清TC、LDL-C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宁文娜,张大庆,赵琳,等.依折麦布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8):981-985.

[2]铁春苗,张娜,高康璐,等.依折麦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7):646-649.

[3]铁春苗.依折麦布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

[4]于熙滢,徐冉,周大亮,等.依折麦布辛伐他汀对兔粥样硬化斑块逆转作用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7):748-751.

[5]位冒冒,申虎,杨廷桐,等.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对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6):453-456.

[6]顾明,谷惠敏.依折麦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52(1):74-75.

[7]邹云丞,吕云,白洁,等.依折麦布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5):464-466.

[8]侯亚菊.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3):151-152.

心脑血管病杂志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广西白裤瑶族;流行病学;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Hcy)在体内蓄积可引起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1]。本研究采取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广西南丹里湖乡白裤瑶农村常驻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指标检测。通过探索广西白裤瑶族人群Hcy分布特征及高Hcy血症流行特征的影响因素,为干预白裤瑶族高Hcy血症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广西南丹里湖乡白裤瑶人群中≥35岁的农村常驻人员,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6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指标检测。其中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相关病史、家族史、饮食习惯、吸烟和饮酒等项目。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等。血生化指标包括血浆Hcy水平、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采用循环酶法进行测定。分析Hcy水平与年龄、性别、行为习惯、饮食特征等的相关性。分析高Hcy血症流行病学特征,在了解高Hcy血症患病率的基础上,对高Hcy血症患病人群的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特征以及不同人群Hcy血症流行的时序特征等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血清Hcy水平经对数(Lg10)转换后近似正态分布,以几何均数和相应的95%置信区间(CI)代表血清Hcy平均水平,两组均值比较采用独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校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

基本资料(见表1)2.2Hcy水平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年龄、性别、饮酒和高血压是广西白裤瑶族人群发生高Hcy血症的影响因素。详见表2。

3讨论

同型半胱氨酸是能量代谢和许多需甲基化反应的重要中间产物[2],任何原因的代谢酶缺陷(如维生素B6、B12和叶酸缺乏等)均可造成Hcy在体内蓄积[3],造成高Hcy血症和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临床中关于Hcy的研究日益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是Hcy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4],有多项研究证实血浆中Hcy每下降3μmol/L则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下降16%[5],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下降25%[6],脑卒中发病率下降24%[7]。Meta分析也发现血清Hcy每增加5μmol/L,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6倍~1.8倍[8]。高Hcy血症除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和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相关,也是造成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重要因素[9],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有研究对Hcy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遗传、饮食、年龄、性别等均显著影响血浆中Hcy的水平[10]。北京地区血浆Hcy水平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病人中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农村高Hcy血症的患病率是城市的3.6倍[11]。白裤瑶族是我国南方瑶族的一个支系,总人口约3万人。有研究显示,白裤瑶族的某些遗传特征和一些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存在差异[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高血压是广西白裤瑶族人群发生高Hcy血症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器官功能退化,导致Hcy代谢异常,加上胃肠道功能退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对维生素B的吸收,乙醇的摄入也会对Hcy水平产生影响[13]。本研究发现广西白裤瑶族人群日常生活中经常饮酒,长期饮酒会损害肝脏,而肝脏功能受损也可能与高Hcy血症有关[14]。有研究显示Hcy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15],分析其机制可能是因为Hcy水平升高会促进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血管内皮氧化损伤,刺激血管平滑肌,引发高血压。高Hcy存在引发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但针对白裤瑶族的饮食习惯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手段,如减少酒的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但临床研究发现,叶酸在干预高Hcy血症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16],高密度脂蛋白和维生素B12[17]可促进高Hcy血症干预成功,而低密度脂蛋白会阻碍高Hcy血症干预成功[18]。叶酸对患有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高Hcy血症病人更不容易干预成功[19],提示需要进行早期干预,特别是针对广西白裤瑶族人群,在饮食中可多食用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入。提示高Hcy血症的干预需要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改变,积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实现健康生活。庞绍杰等[20]对潮汕人群中高Hcy血症的流行病学进行研究发现,两组性别、年龄、血压、腰臀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和收缩压增高、体力活动降低是高Hcy血症的危险因素,鱼类海鲜的摄入是高Hcy血症的保护因素,其认为潮汕人群需要戒烟、限酒,改变烹调方式,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控制体重和血压,以降低高Hcy血症的风险,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是由于研究人群及饮食习惯不同,因此其影响因素不同,干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综上所述,白裤瑶族人群需要适当改变现有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多摄入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以减少高Hcy血症的发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庄微,蔡晓敏,张启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5):433435.

[2]李志强,张建平,赵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聚集率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3):3840.

[4]姚伯昕,黄银辉,陈雅芳,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19):20442047.

[5]刘佳,徐援,高霞,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8):576580.

[8]丛广志,贾绍斌,罗彩琴,等.叶酸拮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Bcl2基因低甲基化研究[J].卫生研究,2012,41(2):268272.

[9]姜怡邓,杨安宁,王菊,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ApoE(/)鼠心肌酶谱的影响及与P53基因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21(1):1621.

[10]上官士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病人MMP9、尿酸与脉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0):11611163.

[11]叶增纯,黎燕,张俊,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及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37(6):869874.

[12]杨德寨,胡细江,尹瑞兴.广西黑衣壮族和白裤瑶族人群血脂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6):871877.

[13]杨亚丹,程道梅,孔海燕,等.533名中老年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6):554556.

[14]刘剑波,覃健,杨莉,等.广西白裤瑶族、壮族及汉族代谢综合征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1):10171020.

[15]胡细江,杨德寨,尹瑞兴.广西黑衣壮族和白裤瑶族人群血压水平及其危险因素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1):15.

[18]卫亚丽,赵玉英,丁超,等.叶酸联合维生素B12治疗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6):709711.

[19]邓鹏飞,李递通.脑血管介入治疗与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6):738740.

心脑血管病杂志范文第7篇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248例,按预防方式的不同,将接受常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的1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12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访3年,统计对比两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6例(12.90%),低于对照组61例(4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应用,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预防

在1899年,有学者首次提出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镇痛的治疗,属于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经临床对该药物药理作用的不断探索,发现阿司匹林可用于痛风、风湿痛、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治疗中,疗效显著,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其受到医疗工作者及患者的高度重视。由此,本文对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48例健康志愿者,纳入标准[1]:年龄超过50岁;入选前无心脑血管疾病。排除标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者。按预防方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124例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55例,年龄50-82岁,平均(65.8±2.4)岁。对照组124例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53例,年龄51-82岁,平均(66.2±2.5)岁。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构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按常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进行预防治疗,加强饮食指导,进食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减少钠盐、脂肪的摄入;加强运动指导,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散步、跳健身操、打乒乓球等,注意运动强度适宜。观察组在常规预防治疗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3021185)75mg,1次/d。随访3年,对两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1.3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组整理的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组间心绞痛发生率(%)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时则表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6例(12.90%),对照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61例(49.19%),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人数逐渐增多。有大量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对抗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该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后被分解为水杨酸,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同时小剂量使用可对血栓素合成酶的活性进行抑制,上述两种酶在血小板聚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环氧化酶的作用下,其内部花生四烯酸被分离出的血小板可生成前列腺素H2和G2,而在血栓素合成酶作用下,其生成的前列腺素H2可生成血栓素A2,可诱发血小板聚集。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阿司匹林药物应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血栓形成,可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合理使用阿司匹林药物,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发生风险[2]。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为29.03%,低于对照组8.06%,与文献报道一致。有学者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随访3年,发现未应用阿司匹林药物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应用阿司匹林药物患者的发生率增加2倍。有研究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分析,发现其溶栓效果较好,可起到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3]。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在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方面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阿司匹林的应用,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文献报道一致[4]。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发生,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应正确合理、适量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可起到显著效果。但对血液病、低凝血酶原血症等疾病者,应禁止服用阿司匹林[5]。

综上所述,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服用阿司匹林可起到良好效果,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可降低死亡风险,加上该药物经济实惠,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吴皎,周刚,李燕辉,等.阿司匹林与心脑血管疾病[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13(7):172-174,177.

[2]霍勇,陆菊明.国内外指南推荐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10):882-885.

[3]蔡伟,焦洁茹,杨蓉,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3):236-239.

[4]金英玉,刘倩,于修楠,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9):1494-1496.

心脑血管病杂志范文第8篇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高血压情况。方法:收集健康体检且资料完整的老年人863例,按年龄分组,第1组:≤70岁349例;第2组:71~80岁302例;第3组:>80岁212例。按有无高血压疾病及是否合并其他代谢异常分组:非高血压非代谢综合征组、高血压并代谢综合征组、非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组、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有其他1项代谢异常伴发组。对比临床特征。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占61.9%,且随年龄增高,患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第2组与第1组比较,第3组与第2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患病率53.7%,高血脂38.7%,超重和肥胖37.2%。结论:老年人群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发生概率,高血压为本病最常见的异常组分,且随年龄增高,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老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特点

代谢综合征临床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由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决定,机体多种物质代谢异常导致[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加之不良生活方式增多,其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2]。高血压为代谢综合征主要致病原因,本次研究以老年体检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分析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高血压特点,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2月收集健康体检且资料完整的老年人863例,年龄60~103岁,平均(73.6±7.9)岁,男769例,女94例。体重指数(BMI)平均(24.7±2.9)kg/m2,舒张压(DBP)平均(77.3±20.4)mmHg,收缩压(SBP)平均(132.0±17.3)mmHg。按年龄分组,第1组:≤70岁349例;第二组:71~80岁302例;第3组:>80岁212例。按有无高血压疾病及是否合并其他代谢异常分组,共5组,具体:非高血压非代谢综合征组、高血压并代谢综合征组、非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组、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有其他1项代谢异常伴发组。方法:均由专人负责对体重、身高测定,静坐测量血压,行腹部B超、12导联心电图等检查,测定尿酸、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疑似糖代谢异常者,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按WHO199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评价结果。冠心病诊断为查体心电图与明尼苏达编码冠心病诊断条件符合者或参考以往专科诊断,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各类心肌梗死;脑血管病诊断与既往病史结合,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脑梗死;肾功能异常诊断为血肌酐(Cr)异常,即检测值>110μmol/L。评估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2004年制定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3]。①超重和肥胖:经测定患者BMI≥25kg/m2;②血脂异常: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男性<0.9mmol/L,女性<1.0mmol/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TG)(经测定TG≥1.7mmol/L);③高血压:DBP≥90mmHg和(或)SBP≥140mmHg及(或)已按高血压诊断并治疗者;④高血糖:FPG≥6.1mmol/L或已按糖尿病确诊并治疗者。上述符合3条,即可按代谢综合征诊断。统计学方法:数据均输入SPSS13.0,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代谢指标异常对比:本次选取病例代谢指标异常761例(88.2%)。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占61.9%,且随年龄增高,患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第2组与第1组比较,第3组与第2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患病率53.7%,高血脂38.7%,超重和肥胖37.2%,见表1。高血压伴其他代谢异常: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组249例(28.9%);非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组29例(3.4%);高血压有其他1项代谢异常伴发168例(19.5%);单纯高血压122例(14.1%)。

三、讨论

有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增龄性较明显,本次针对老年人群展开调查,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及各代谢异常组分的聚集最高年龄组71~80岁,对原因展开分析,为与BMI有关的机体各项代谢异常在>80岁组下降所致。本研究中,>80岁年龄组BMI异常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老年人代谢异常最常见的为高血压,达61.9%患病率,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表现,与其他研究结论一致。表明高血压在老年代谢异常患者中较常见,且高血压常与机体其他代谢异常疾病合并存在。不同的代谢异常相互作用,明显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已有报道指出,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较密切的关联,现阶段,有关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时心血管病临床死亡率迅猛增高的报道明显增多,社区动脉硬化危险性研究示,冠心病发生率与组成代谢综合征各因子数量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有报道指出,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心脑血管疾病率无差异,但从构成比分析,代谢综合征组心脑血管疾病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4,5]。

综上所述,老年人群有较高代谢综合征发生概率,高血压为本病最常见的异常组分,且随年龄增高,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康明.大理白族自治州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7):71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