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自卑感、历史悲情叙事与文化矛盾心理中西“会通”问题依然在延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面临新的学术转型。恰当而有效地认识、理解与阐释“半殖民性”命题,不仅需要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实际状态与情形进行再考察、再理解,还需要看研究主体应具备怎样的胸襟、气度与立场。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压抑、恐慌境遇中,是…
一、多重身份的形塑(一)现代文学批评系统的建构者近代以降,众多青年才俊远赴欧美,寻求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良方,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异域思潮时却有了不同的抉择,胡先骕就为新人文主义学说所折服。这派学者延续了新古典主义者的思考,鄙夷科技发展与物质层积带来的现代文明病,主张以“人的法则”取代“物的法则”,他们揭批了培根、卢梭崇奉的…
借助这些现代的媒介形式,风起云涌的大众文化产品正在全面地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娱乐一切的文化工业面前,他们已经丧失了对严肃问题思考的热情,不断沉溺于平面化、碎片化的精神幻象里,在虚无主义泥潭里怡然自得。最后,教学体制的改革也给现代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1990年代末开始,在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理念的指导下…
一、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在文学语言中得到强化虽然“民族”的概念有很多种,不同研究者对民族要素的强调也不同,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都强调“共同的语言是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到阿拉伯世界而言,阿拉伯语是阿拉伯民族认同的基础。关于阿拉伯语对民族主义形成的作用,美国的中东学者凯马尔•H•卡…
一、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原则文学作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因此,文学作品就汇集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人的认知与情感。基于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要遵循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原则,站在创作者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赏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站在特定的历史背…
一、代表人物及著作现代文学时期的日本文学形成两大派别,分别是左翼文学和艺术派。其中左翼文学以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为代表,最具代表性的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和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被称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艺术派早期以新感觉派为主,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是主要作家,后期则以新兴艺术俱乐部成员为代表,小林秀雄、同舟桥圣一…
一、诗歌意象艺术的初步探索20年代后的新诗,清理地基、重建大厦是其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任务。这时的诗坛分为以闻一多和徐志摩所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新格律诗派的领军人物——闻一多,他一方面将五四新诗运动中的探索精神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反思了在这场运动中脱离中国传统诗文化、盲目追求西化的倾向。审视闻一多的诗歌…
一、基础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要求(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内容涉猎相当广泛,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杂家”。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实现语文…
一、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有一些在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样也是与现代文学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中国文艺界传播开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三十年代受到苏联左翼文艺的影响、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双重变化、民族形式与文艺大众化相关问题的讨论等等。由此可见,涉猎与现代文学的课程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对于这种课的上课方式与文化知识讲解上要有一…
1.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加强中学语文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能够“授之以渔”,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与能力作为自己最终的任务。使用合适的阅读方法与方式,能够正确理解所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是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者,所以他有义务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训练中掌握阅读要领,找寻出…
一、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怨恨比较相比之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不是古代“恩德易忘,怨毒难消”的个人情感发泄,也不是古代忧国忧民忧天下的个人命运生不逢时的怨恨,而是已经属于全民族全国民的集体心理体验。正如所言:“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①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神的喜怒哀乐产生了世界的风雨雷电;但在…
一、重视课程改革(1)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课程体系,重视阅读能力培养。把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环节着眼于学生阅读和评价文学现象和作品实际能力的提高。我们改革课程体系,编制了现代文学课程实践大纲,让学生在实践、试讲过程中体会、揣摩,总结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方法,对能力欠缺的学生,也应多鼓励,肯定他…
一、基本品质的培养:回归文学现场的现场教学模式在现代文学史上,许多文学现场都承载着作家的生活记忆和文化记忆。个体生命经验是作家初入文坛的主要创作素材,这些文本中的生活记忆在作家的生活居所等文学现场中都能寻得痕迹,而文化记忆又将他们的作品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这些带着生活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文学现场多为名家故居、山水故园以及地…
一、欧美生态文学兴起及意义(一)生态文学批评的产生及影响由于生态文学旨在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因此,具有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1972年,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到20世纪90…
“实存”观念认为,事物和人的实存是特定的“这一个”的“在场”方式,它先于本质,对可能的存在方式也具有优先性。具体到文学研究,每一个文学现象、作品、作家都是实存的,需要置于具体的历史之中去考察,而不能以某些类别或本质简单涵括。解志熙本人的文学研究基本上遵循的是这样的路子,对单个作家的研究在其中占据了大部分——这在同代学人…
一、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的分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期是指1928年到1949年这段时期。这段时期的典型特征是文学思潮的多元化。由于政治斗争的加剧,社会变革处于交叉路口,各种文学思潮相互斗争、对立。主要的文学思潮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普罗文学思潮,这一思潮是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一种革命文学思潮,先后经历了左翼文学思…
一、重视影视产业在文学世界化过程中的作用视觉文化逐渐在中国现代文化传播过程中崭露头角,取得一定的地位和成就。但紧紧依靠传统的印刷作为传播方式的话,取得的成就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跨越国界以及现代文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通过视觉让大众深刻感受到该文化所要传播的主要思想,从而取得不错的成绩。举个例子,初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
一、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素养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素养是指在中国现代文学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或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修习涵养,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学科素养属于专才的培养,表现上更接近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修养。学科素养必须有科学、健全、合理的学科成分,所以中国现代文学的…
一、关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宏观意识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并不缺乏宏观意识。吕钦文、铁峰、冯为群、李春燕、张毓茂、高翔、黄万华等人的文章和史论著述从宏观的角度或综合探讨,或整体审视,或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阐释与论析,使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在整体上呈现出成熟与厚重的特色。有些研究在对某些作家的分析和评价中,也能够做到全面把握整体透…
从丛教授也指出,无论是汉语“交流”,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ion”一词,其所表示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如果说,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那么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从丛,2000)。文化的传播要借助于语言…
一.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社会的到来,全世界形成了一个“地球村”,国际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一个全球通用语言,其在国际交流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已经上升为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实践和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现今,英语教学已经贯穿了从学前教育到博士培养的中国整个教育…
一、先锋与日常:现代海洋意识的内在向度作为一个开端的五四文学,其在现代中国的多重意义已多经阐发,不过由于晚清视野的引入,“五四”在诸多方面独领的开创性意义似显模糊。然而,如果审视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海洋书写,犹可感到五四时期一种突变的新质所袭裹而来的冲击。应该说晚清以降,一种建基于新的物理时空和世界版图之上的海洋认识已为国…
自学会成立起,两年就举行一次研讨会,直至1980年代末。为了促进研究的开展和研究人员水平的提高,也为了扩大影响,1981年四川社科院出版了内部刊物《抗战文艺研究》。两年之后,也就是1983年,省委宣传部批准该刊全国公开发行。这个刊物前后共出了31期(1988年由期刊改为了丛刊)。1990年终刊。刊物的创办,无疑对抗战文…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文学语言的差别,“言文合一”是新旧文学转型的重要标志。因此,“言文合一”文学主张的提出无疑是确定现代文学起点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严先生指出,“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学所依据的“言文合一”说早在黄遵宪1887年定稿的《日本国志》中就已提出,它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
一、网络时代的学术研究就学术研究资源来说,情况也与以前发生了改变,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纸媒学术资源和网络学术资源。相对于以前的纸媒学术资源,网络学术资源虽然已经被大多数研究者所悄然利用,但对其较为深入的认识、归纳、研究还没有被提上日程。如一位历史学界专家所称“我们对学术的研究往往落后于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
1、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学创作的基本思维的影响。现代大众传媒对现代文学的强势介入要通过大众传媒的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出来。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国民的启蒙性上,无论是新文学的文化启蒙还是市民文学的道德启蒙,中国现代文学有别于古代文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强烈的社会批评和国民教育的价值观念。文学创作是启蒙国民的启…
一、三种精神(一)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敬畏负责和执著。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精神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石。早在20世纪初,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鲁迅的敬业精神体现在他对读书的热爱与时间的珍惜…
广大农民的麻木愚昧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不幸,也是国家与民族的不幸。如果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觉醒,而要去追求社会革命的光明前景,那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即使革命发动起来,也许都无法取得预期的目标,甚至出现事与愿违的悲剧结局———要么是阿Q式的革命,要么像《风波》的隐喻叙事一样,革命的果实反而被地主等权贵阶级所摘取,要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