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综合论文范文

文学综合论文范文

文学综合论文

文学综合论文范文第1篇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完全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发展走向了多元、融合、生态的发展趋向。尤其是21世纪初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并且要求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要体现整合性,突显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关注艺术与幼儿生活及经验的关联性。

(一)学前综合艺术教育的整合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逐渐重视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的经验,提倡学前艺术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并且,注重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关注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生成性,有利于儿幼儿整体性的和谐发展。学前综合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实现艺术领域内各艺术门类的的综合,也可以实现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间的综合,也可以是不同领域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整合在一起的超领域综合。《纲要》(2001)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纲要》(2001)的提出,明显地体现了学前艺术教育的综合倾向,更多地着眼于儿童的发展安排教育内容。

(二)学前艺术教育突显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强调幼儿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关注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个性化表现,旨在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和谐发展的经验。例如,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建构幼儿的生活经验,注重艺术教育的生活化、经验化,教师努力发挥儿童的课程主体地位,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幼儿,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以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前艺术教育内容突出关注艺术与生活及经验的关联性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艺术。学前艺术教育只有与日常生活连接,才能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不断提高艺术能力和丰富内在情感,而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幼儿才能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所以,学前艺术教育将幼儿的生活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并且积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及日常生活事件进行认真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其声音和图像的节奏、韵律、秩序、结构,不断发现其变化的规律和形式的奥秘,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和创造力。《纲要》中规定,要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要使艺术教育回归幼儿生活,还应充分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园外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艺术教育内容,设计情趣化、生活化的艺术主题活动形式。

二、当前学前艺术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近年来,学前艺术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学前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艺化倾向,存在着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实践相对滞后,学前艺术教育地域差距比较明显等问题。

(一)学前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艺化倾向尽管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清楚艺术教育应该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艺术教育功利化的现象,如迎合家长要求,或者幼儿园自身的利益等。家长和社会大众在评价儿童艺术教育质量时往往只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如儿童画得怎样、唱得怎样、跳得怎样等显而易见的“效果”,而不关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学习过程。简言之,家长衡量的标准在于幼儿的艺术技能技巧水平。因此,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能有“好”的表现,仍过于注重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

(二)学前艺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实践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后,很多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开始遵循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特点与规律,重视幼儿的审美感受与体验,鼓励幼儿的自由表现与创造。然而,由于理念到实践转换的过程较为缓慢,加之传统观念与先进理念的矛盾复杂,教育体制、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导致不少幼儿教师在开展艺术教育时与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比如,幼儿教师知道儿童是艺术学习的主体,应给予儿童自由表现和创造的空间,可还会在实践中经常代替儿童思考和行动,过于强调幼儿艺术学习的结果。

文学综合论文范文第2篇

知识具有工具性.学习活动实质上是学习者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提高参与实践活动能力的社会化过程,并将外化的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将外化的知识经验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知识就像生活中的工具一样,不被使用的工具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经过使用,才能获取财富.同样,如果学习者没有在有意义的情境或社会活动中充分运用知识,那么,学习者和知识之间是割裂的,外化的知识依然游离于学习者之外,无法提高学习者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学习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正如玛雅女孩从最初的信息传递、取器械等简单事情的参与开始,最终成长为可以进行产前按摩、协助分娩的熟练的助产士一样,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运用和实践,经过从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过程,外化的知识才有可能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者的经验才有可能得以增生与发展.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所使用的活动、情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影响着学习者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知识与情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知与行是不可分离的———知识应该在情境中认知并在行为中得到内化与发展[3].

2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应用

2.1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市场营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策划.根据情境学习理论对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课题组将市场营销学课程分为3个模块进行实践教学.一是市场营销原理实践模块.该模块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是营销理论概述、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与消费者行为分析,主要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认知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与行为分析能力,实践训练主要选择自我推销演练、现场模拟实践的方式.二是目标市场营销模块.该模块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定位,主要培养学生目标市场的营销能力,实践训练主要选择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的方式.三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模块.该模块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组合策划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营销沟通能力等,实践训练主要选择角色扮演、现场模拟实践、参观实习等方式.

2.2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应用中主要包括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制、实践共同体3种教学方式[4],在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课题组将这3种教学方式进行了有效地融入.

2.2.1创设真实情境,实现准确抛锚在情境教学理论中,抛锚式教学的“锚暠是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暠.抛锚式教学包含“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暠等环节[5].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是选择一个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真实情境,确定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交由学习者来解决,也就是“抛锚暠;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源去探索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不仅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还需要与同伴相互协作,讨论交流,加深对问题的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记录学习者的表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习者应该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而不仅仅是教师关于知识的介绍和讲解.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准确地设置一些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市场营销的真实情境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来创设.譬如在促销与沟通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引用“把木梳推销给和尚暠的经典案例设置任务情境,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要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探讨和尚对于木梳的消费需求是什么,案例中的4位营销员各自的销售策略有什么特点,共同研究更多的把木梳推销给和尚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通过实验室软件提供与真实情境尽量保持一致的模拟实验环境,以及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方式进行,同时在增加学生接触企业实践的机会,与企业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接轨,使在真实情境中习得知识的学生能够更快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

2.2.2进行师徒角色定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传统学徒制是最为自然、最为常见的学习方式.如医学、语言、制造等领域,在师傅进行专业工作的过程中,学徒通过观察、模仿、训练等参与方式,在从边缘参与到完全参与,从学徒到专家的身份转变过程中获得了该专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制中的核心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整合,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制关注的不是学习者对于概念和知识的获取,而是重在培养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专家在现场对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示范,学习者如同学徒学习一样,通过参与专家的实践活动,与同伴及专家进行讨论与交流,与社会真实的情境进行交互,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要找准角色定位.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师傅暠,为此教师本身须改变传统的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理念,多渠道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以胜任“师傅暠的角色.譬如在市场调查实践中,传统实践教学大多是在老师讲完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之后,布置一项调查任务由学生去完成,评价实践效果时发现,大多数同学感到很吃力,理论不能有效地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学习的效率较低;如果教师作为“师傅暠带领学生一同去完成一项调查任务,包括市场调查的设计、实施、数据分析等,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市场调查的流程和技巧,然后再通过自身实践去巩固加深,实践学习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同时校外专家也可以作为“师傅暠参与到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聘请知名高校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来校开设讲座,或聘请有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企业营销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师傅暠整体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作为“徒弟暠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而不是传统中的被动接受),善于观察,认真模仿与探究,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3创建实践共同体,提供使用知识的机会人类学家莱芙与温格最早在情境学习理论中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共同体暠实际意味着在一个活动系统中的参与,参与者共享他们对于该活动系统的理解[2].一个实践共同体是诸多个体的集合,强调在特定的共同体文化或情境中个体各自担负的责任和共同的任务,而不是任一群体的集合.学习实质上是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暠开始,逐渐成长为该实践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组织中,应以学生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整为辅的方式组建市场营销团队.团队推选一名组长,成员在组织能力、营销策划能力、营销沟通能力等方面应能互为补充.在每次实践课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设定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分配,共同体成员合作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一个个真实的问题.在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以及独特的风格和专长,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从而使得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完成边缘向核心、学徒向师傅的转变.如在以新产品市场推广项目为实践任务的实践共同体内,共同体成员分别承担市场调查、新产品设计、产品定价、渠道设计和市场促销与沟通等各项任务,并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参与讨论,对任务进行充分地分析,制定任务的解决方案,在相互配合与协调下,共同完成一项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任务完成后,团队成员把各自任务完成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形成总结报告,在共同体内分享;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和总结报告的质量给予效果评价.由此,学生获得了充分运用知识的机会,强化了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理论知识得以内化,动手能力得以提升.

3结语

文学综合论文范文第3篇

英美文学课在期末的测试形式为考查,通过对往届学生的调查和任课老师们的交谈发现,学生们最终的成绩有些是检查学生的教学笔记,有些是以开卷考试的形式,有些写一篇文学作品赏析,等。这些使考查形式最终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体现评价的作用。最终同学们的普遍反映为虽然上了英美文学课,结果什么也没学到。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大胆地对多种评价体系做了尝试,在英美文学课上,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设计为形成性评估,期末成绩设计为终结性评估。于2014年对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12届六个班学生进行了以形成性评估为主的实践,具体操作如下:

(一)评价标准的制定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形成性评价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形成性评价标准有别于传统的终结式评价标准。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比例的不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评价形式和内容,并按百分制的形式给出了最终的分数。并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不同形式来使同学们得出最后的分数。

(二)评价过程的实施1.形成性评价部分(1)书面评价部分书面作业:英美文学课的课时安排仅有一个学期,每周只有一次课。而英美文学作品又极其丰富,为了使同学们尽可能多地了解文学作品,笔者要求每周同学们要按照要求完成一定的书面作业。另外,结合教师上课对一些作家代表性作品的介绍,要求同学们课下,根据他们对作品的了解,以书面形式写150个字左右的作品简介。课堂笔记:为了使同学们对英美文学史上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有更深的了解,笔者上课用多媒体课件,对课本上提到但没有详细介绍的作家及代表性的作品都做必要地介绍。要求同学们课上做好笔记,并在期中和期末进行两次检查。作业检查:为了使同学们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笔者设计了同学们互评作业。具体操作方式为每个同学每周的作业完成后,都要互相找个同伴来互评作业。评的过程中不仅对同伴的作业进行了语法、拼写、句子结构等知识的检查,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相似问题。教师隔周对同学们互评的情况进行检查。(2)口头评价部分课前提问。每次上新课前,教师都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对上周所讲内容进行课前提问,这样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也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学习计划完成的情况,促进下一阶段的学习。课前提问的另外一部分内容为作品赏析部分的作业,同学们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再次进行表述,不仅可以避免简单抄写情况的发生,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背诵。对于一些经典诗歌,教师恰当地安排了一些背诵任务。除了教师课堂上抽查外,笔者还采取了分学习小组,通过小组长互相检查的方式,小组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背诵热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外阅读。这部分教师主要通过抽查的方式,在课前进行,主要检查同学们对教师在课堂上推荐的名著课后阅读的情况,有些同学已经以书面的方式完成。通过口语的再次抽查,一方面可以提高被抽查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同学了解了更多的文学作品。课堂提问。为了使同学们紧跟教师讲解进度,激发同学们的思维,这部分笔者采用了量化打分的方式。对于课堂表现活跃,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及时予鼓励,并加分。这样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也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的情况,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好。2.终结性评价部分通过对往届同学们和任课教师的了解,笔者发现文学课期末的评价方式大多以书面的方式进行,有些要求同学们把讲过的作家及作品进行整理;有些以开卷的方式做一些题;有些只是简单地写一篇和文学作品相关的文章。同学们普遍反映没记住多少。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在学期开始时和系里进行了沟通,并得到了支持,在将近学期末时以口头的方式进行一次文学常识的比赛。虽然每个班只有几个同学能够参加最后的决赛,但为了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成果,笔者要求所有的同学都参加选拔赛,作为他们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这部分笔者采用的是对本学期所介绍的作家和作品,每个同学以口头方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促使同学们去掌握更多的文学作品,在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也更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能力。

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估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只是不同的评估方式,对于教学都是非常有益的。笔者对12级6个班级英美文学教学中采取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得到了师生的肯定,很受大家的欢迎。在高职师专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激发了学生英美文学课的学习自觉性高职学生多数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加之英美文学课中的大多数文学作品理解起来又比较抽象,致使长期以来都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在整个英美文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使学生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始终都是参与者,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学习上的进步和成功,激发学习动机,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积极的知识学习者和课堂活动参与者,从而有效地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有利于师专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师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文学课的教学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方面很难体现。笔者所进行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实施,为学生语言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尝试。课前让学生背诵经典诗、讲述文学作品的故事梗概,既检查了同学们对文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情况,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讲台上的展示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因为作为师专生,他们需要多一些这样的机会去体验站在讲台上如何得体大方地展现自己。

(三)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本次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部分也是口头评价的形式。因此营造了相对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有助于建立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评价过程中,即使在学生自评,生生评价阶段,教师始终有效的监控评价的进行,并能真正关注到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随之增多,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语

文学综合论文范文第4篇

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临床医学人才应是紧贴医疗、保健、康复全能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2]我们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为指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深刻理解高等临床医学教育内涵,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化“适应成都市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的专业特色,努力培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为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加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奠定基础。

二、加强基础与临床医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未来工作有保障的必要条件。基础医学课程的师资主要在医护学院,临床医学课程的师资主要由附属医院提供。因此,学院和附属医院都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基础医学师资。学院通过采用引进、培养和外聘三结合的机制,提升专业整体师资水平,逐步优化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能够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1)引进。医护学院现有基础医学教师18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2人;实验技术人员2人。教学、实验人员严重不足,计划在3~5年内引进教师15~20人,实验技术人员8~10人。(2)培养。以脱产进修、访问学者、学历提升、课程进修等形式送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学院采取按学期教学计划,提前一学期将要开设的课程的相关师资送往四川大学或成都医学院全程听课,系统培养的方式培训教师。目前已经有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化学等课程的相应教师全程听课,已开设课程的教学得到同行认可,学生满意度高。(3)外聘。2012年特聘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的3位专家作为我院的客座教授,指导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工作。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外聘加内培的方式,聘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相关教授参与教学,以促进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师资。临床医学师资主要由学校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组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是提高临床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始建于1901年,前身为法国天主教会举办的圣修医院。2010年4月21日市政府决定将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成建制划转我校作为附属医院,更名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作为新建附属医院,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繁重,要在学生进入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前建立起一支医德医风高尚、医疗技术精湛、教学水平优良的临床教师队伍,为临床课程的教学做好准备。目前,附属医院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树立教学意识,明确附属医院的职责。附属医院不仅仅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学与实习基地的主体,而且其本身就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核心组成部分,担负着临床医学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任[3]。由于新建附属医院对医学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命感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临床教师教学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临床教学是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临床医师正确处理医、教、研三者关系,教育医务人员转变重临床、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不断增强教学意识,以教促医,以教促研,逐渐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2)实行教学师资准入制,选拔较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担任临床教师。实行教学师资准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师及以上职称,临床工作5年,从事本专业3年以上,有临床教学经验者担任临床教学工作。优先选拔专业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热爱医学教育,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担任临床教师。(3)加强临床教师高校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附属医院积极配合学校人事处为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师进行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该项工作进展顺利,已有52名教师通过了四川省高校教师职业技能培训,32名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4)建立教学管理机构与制度。附属医院已经成立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立专职教学管理人员,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10个教研室,下设各教学组。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条件与临床教学相适应。

文学综合论文范文第5篇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发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发性使课堂成为了“快乐的场所”,它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快、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质疑,可以猜想、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在这种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有效地参与教学,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他们思维异常活跃,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建立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观念。只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课堂上“乱一点”儿又有何妨?学生答非所问又有何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和想象能力,尤其应当大力表现那些突出奇想,专提怪问题的同学,只有让他们去说,让他们去做,学生才能人人有感受,个个有收获,才能在活动中张开创新的翅膀。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创设有针对性的、开放性的课堂训练项目,教学的“训练”应在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既能进行知识训练,又包含创新成分的作业题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在训练中扩大想象,在训练中巩固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可选用以研究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知:D、E是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两点,要证明△ABE≌△ACD,还应补充一个什么条件?

2、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为此,研究性学习必须发展其“实践性”的优势,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将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离开了实践经验,书本知识就难以消化。如果要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必须使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另一方面,必须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融探索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实践为一体,在“做”、“考察”、“实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发展其综合实践能力。

如针对我学校颁布了节约用水、用电的若干规定,本人观察到住校生洗衣服时存在着很多同学一直放着水漂洗衣服的现象,为此提出“研究漂洗衣服合理用水的问题”。

洗衣服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平常的事情,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思考,合理假设,提出猜想,数学论证,探究问题的解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增强保护意识。这比颁发几个规定更能起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自觉性。

文学综合论文范文第6篇

目前,为了降低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多数企业都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因招聘大学生而带来的附加培训成本、风险成本以及机会成本。但由于大学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工作经验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就业时碰壁现象比较严重。

二、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想要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公平就业的制度保护;此外,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就业环节中的重点要素,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保证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公平就业。

(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决定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主要因素就是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此,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首要因素。首先,学生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保证其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前提。由于经过了高考,大部分学生将大学视为是一个享乐的场所,心态的适度调整是该阶段的一个难题。由于我国大学秉承着严进宽出的理念,多数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对于就业的意识还不够深刻,为此,大学生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将就业的客观压力转换为学习的动力。其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大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干部也要意识到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把握机会锻炼自己。最后,大学生要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由于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自主学习,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

(二)调整就业预期和就业意愿在双向选择体制下,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风险,只有打破传统的被动就业模式,树立灵活的就业观,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压力。对就业的预期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就业范围,从而增加就业难度,“高也成、低也就”的就业意愿,能够帮助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调整。此外,大学生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意识,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短期就业率的思想,致使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十分慎重,担心求职人员跳槽从而增加企业成本,为此,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让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行业行为也不够规范,为此对就业机会选择的主动性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简历的设计、投递以及对面试环节的充分准备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选择就业机会的主动性。要知道,作为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资料,简历的设计一定要简练、别致,此外要把握好投递简历的数量,并根据个人偏好对面试单位进行适当舍取,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公司。

三、小结

文学综合论文范文第7篇

项目教学法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它将有利于学生在完整的项目中得到实践训练。这种方法在国内外一些高校已经被充分证明是一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在很多知名大学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早在1969年就建立了学术研究资助计划(UROP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据统计,至少有80%的MIT在校学生至少参加过一次UROP计划。实践证明,这一计划对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可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项目教学法需要师生共同创设情景、合作完成。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再单纯是一个知识传授者或百科书的角色,而是一名顾问或导师。根据课堂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对具体实践项目进行“研讨式”学习。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超市营销课程,其中的商圈分析、卖场设计、陈列设计等知识,学生在经过教师基本知识的教授之后,还应当相应性地作很多创新拓展项目,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和学生协作完成,共同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各种全面的分析,充分达到知识和智慧的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也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二、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商业竞赛活动

营销知识的灵活运用、综合的应变能力、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是当代营销专业大学生的一项必备素质,需要在不断的实战中积累经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创造和提供条件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类活动,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商业类竞赛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具体包括各种社会或者校内组织的营销策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商战模拟竞赛、广告创意竞赛等。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在全面、综合的实践平台中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将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专业技能。如果能够在竞赛中获奖,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社会组织的竞赛活动通常组织得比较完善,影响力也较大,应当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但是这些活动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不能达到全面提高所有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校内根据学生培养计划和教学具体进度,自行灵活地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实际操作中,根据营销专业学生每个学期教学计划的进展,按课程进度配合组织开展系列竞赛。比如上公共关系学课程时,就可以配合课程进度向所有营销学生开展公关礼仪知识竞赛;上现代推销学课程时,就可以配合课程进度面向所有营销专业学生开展终端销售竞赛。这样的校内竞赛活动,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积极性,全班分为若干实践小组,比赛以定时或定量的方式进行,通常以一周时间为限。除了针对课程设置竞赛外,还可以组织职场模拟挑战赛类型的综合素质竞赛。除了考查同学们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观察视角、思维方式、待人接物、应变能力等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查设置,例如公司竞标、人员招聘等形式的比赛,可以利用面试的方式考查学生,以此锻炼学生将来求职的应聘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三、通过校企合作、支持创业等形式为学生实践创造更多机会

校企合作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通过合作基地的建设和巩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鼓励在校学生以到企业实习、兼职等形式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之中,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本专业,从而更好地锻炼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技巧和走入社会的自信心。基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还应当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融入人才教育的全过程,成立专业性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服务中心可以由学生应聘自主管理,校方可以提供基本的建设资金,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活力进行服务中心的综合管理,可以为学生们创办的虚拟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人员、创意等服务。虚拟公司与团队创业的运作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学校也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学生虚拟公司转变为真正的实体公司,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利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成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心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性,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志愿者活动,既令学生了解了社会实践,又培育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四、举办企业家营销专业讲座或沙龙,增进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活动

高校需要定期聘请成功企业家、商界精英或知名学者作为客座教授,组织常规化、系统化的专业讲座。企业家及商界精英能够以“教授”的角色进入学校讲台,向在校专业学生传播自己的财富实践与理念价值;知名学者的专业讲座,可以开拓学生眼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前沿理论知识和企业营销实践经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这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而且,通过现场与学者和企业家的交流与互动,学生们更可以了解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成功人士的经验,并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建议,这对他们今后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工作实践都是极有帮助的。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营销沙龙”,通过邀请一些从事营销实践的毕业生或者企业营销人员,也可以是参加过某项营销活动的在校学生,就某个营销实践主题或就自己从事营销工作的经验与学生们进行座谈与交流。这种形式与讲座相比,形式更加自由一些,沟通和交流也要更充分一些。尤其那些从事营销实践的毕业生或是有营销经验的高年级学生,他们与大家的交流,会令学生感到更加贴近一些,相对来说经验和教训也更具有参考价值。

五、发挥现代化营销模拟软件在体验式仿真实训中的作用

文学综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长盛不衰的强大动力。在2018年国务院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53次,他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与手段。但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研究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分流成为共识入学后多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为主,一两年后再分流,如分为实践型和理论型两种,前者多瞄准未来工作方向,划为文秘、师范等方向,后者以培养鉴赏性或者理论性人才为出发点,注重学术能力的提高。这种分流制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学生个性长足发展唐贤清指出,创新人才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1]现代学分制、选课制等普遍建立,在有的大学还建立了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本硕连读”制等,为学生更多个性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教学设备的更新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图书馆检索系统互联和网上图书馆的存在,为学生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搜集和整理提供了诸多便利,为学生准确、迅速获取资料成为可能。

(三)课程传授模式单一学校大多沿用“大班教学”模式,推行的是“大水漫灌”式教育,以“老师讲授学生听”为主,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不够。学生处于“填鸭式”被动学习之中,强调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严重妨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写作能力培养不够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创新性表达的重要方式,但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缺乏系统的写作训练,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学大多会开设写作课程,但多是浮光掠影,理论性强、实际操作不够。而关于学术论文的规范和写作,有些大学甚至没有开设相应课程,学生对学术论文写作的了解只能借助于其他课程的渗透。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为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重要一环,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课程论文多在期末布置,且课程结业相对集中,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学生常是复制粘贴他人已有的成果敷衍了事。老师对学生论文未能提供反馈意见或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忽视文学原典阅读温儒敏指出:“现在人都比较实际,也比较浮躁,难得静下心来认真读一点书。中文系毕业了还没有完整读过《论语》《孟子》《红楼梦》和《呐喊》等经典的,大有人在,读的都是些文摘、选本,或者以看电视代替读作品,可是胆子很大,开口就可以大谈什么‘中西文化’,其实不着边际。”[2]汉语言文学专业系统性知识来源于对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很多学生虽然背了一大堆描绘作家艺术特色的术语,对作品具体的内容知之甚少;不少学生获取知识过分依赖网络,获取信息不全甚至错误,从而导致知识的碎片化。而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自身知识结构、社会体验的差异,如果只是不断重复他人的观点,缺乏个人的体悟和思考,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六)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一直是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大学招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一大批专科学校专升本,二本院校升为一本院校,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但由于新建院校起步较晚、底蕴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师队伍配备严重滞后,缺乏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型教育工作者,教师普遍缺乏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教育理念滞后高校教育依然受“三个中心”理论支配,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严重阻碍创新人才培养。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离不开对他人结论的批判性接受,离不开对问题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普林斯顿大学卡茨教授坦言:“我不认为我能提供一切答案,我的功能是使学生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对学生们的答案提出质询,帮助他们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之处。我最大的希望是我的学生带着满脑子的疑问离开课堂。”[3]与这种启发式教育不同,中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活动是单向的传授与接收。往往重知识积累,轻推理分析;强调对已有结论的接受传承,缺乏批判精神;多使用求同思维,忽视求异思维。“以教师为中心,以及由笔试所强化的标准答案意识等,都是强化收敛思维而抑制发散思维的。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构建创新能力的基本思维方式难以充分发展。”[4]此外,没有发挥好教材的引导作用,学生创新的种子往往因不符合标准答案而被扼杀。学业成绩是大学生评定奖学金、推优入党、各类荣誉证书的重要依据,请老师划重点、进行考前突击的投机取巧成了高校教育的真实写照。大多数高校把教师工资与职称评定与科研挂钩,教师更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教学往往被视为副业。尽管学校建立了教学评价机制,由于学生往往不敢表达真实的诉求,对老师的督促也就无从谈起。

(二)学生参与不够一方面,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偏重于对学科基础知识死记硬背,缺乏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有的学生由于单一的评价方式、陈旧的教学内容,主观能动性受到很大压抑,缺乏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还达不到创新的层次,扼杀了创新的动能。另一方面,尽管有部分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愿,但缺少有效指导。或是找不到研究方向,对于海量信息倍感茫然;或有自己的想法,缺乏表达和展示的途径;或面对困厄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导,难以找到研究的突破口。

(三)课程设置欠科学创新的发生,离不开开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知识积淀,缺乏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束缚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注重文史知识的学习,对相关学科的关注不够;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践常常安排于考研复习冲刺阶段,学生多选择分散实习,打个证明敷衍了事;概论性课程较多,应用性、操作性课程较少,即使开设了基础写作之类课程,但由于实际性也不强,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写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重必修轻选修,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创新性,知识更新慢。此外,课程设置过于专门化,专业课程多,综合课程少,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素养密切相关的美学、哲学、历史学相关学科联系不够。

(四)传统文化制约传统文化讲究中庸,即“不偏不倚”。但创新的观点常常是尖锐的、甚至是犀利的,与这种传统精神相悖。在学术研究传统上,多讲究对师道的传承而不是批判性发扬,以至于创新之路越走越窄,直至销声匿迹。一系列古训如“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乐意做平庸者,也不愿做创新的叛逆者和弄潮儿。此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教导他们从小要听话,做乖孩子,很少怀疑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是否合理,而创新讲求的恰恰是一种求异思维。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创新人才培养,要紧紧抓住两个主体和三个环节,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实现“教—学—评”三位一体,有的放矢,既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又让他们有更多自由表达个性的空间。

(一)改变教学理念第一,教学理念上鼓励创新思维,老师不应棒杀学生有悖于常理的“叛逆性”问题,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解决疑问。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已有结论的质疑和批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与教材、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建立平等、自由、对话的课堂氛围。第二,引入小班教学模式。小班教学能建立更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因材施教,方便老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指导。第三,教师要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成为学生探寻问题答案的伙伴,而非知识的直接灌输者。要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转变。甚至可以尝试将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搜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型人才既要有广博的知识积淀,又要有较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博大而精深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发散和聚合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课程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它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决定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创新人才,应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既要有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业课程,又要有历史、哲学、美学甚至地理等交叉学科课程,更离不开文学鉴赏技巧、材料收集整理以及资料分析方法、论文写作技巧、教师基本技能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以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为抓手,以文学作品创作和鉴赏批评为试金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基础上,建立主辅修制度、跨院系跨专业选修制度,甚至使相近地域(如大学城)课程联动起来,本科课程、硕士生课程相互贯通,专业必修与选修互相结合。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利用其它平台自主学习,如慕课、精品课程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线上视频学习与线下面对面指导相结合,给学生个性发展留足空间。

(三)建立导师制和“导生制”导师制广泛存在于研究生教育阶段,在本科教育阶段也应逐渐普及。导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术指导,更对学生思想品质和管理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研究强调原创性,以导师为纽带所建立的学术团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导生制”很好地弥补了导师数量与精力有限的不足,借助优秀学长学姐的帮带,发挥朋辈指引的作用,缩短低年级学生与创新的心理距离,有利于营造学校良好科研创新氛围。

(四)丰富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培养创新人才各种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在校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首先,学校要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进行项目申报,为他们提供平台及项目帮扶;鼓励学生参与校级、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如大学生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其次,写作能力是中文系的核心素养,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再到语言运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个人的创造,注重写作无疑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如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等,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指导学生论文写作。同时关注学生文学创作能力、新闻写作能力和公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以学院学生会和社团为依托,定期邀请知名作家、新闻记者来校开展讲座,多组织原创性活动,如写作大赛、读书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省市级、校级写作竞赛,支持学生自己创办报纸、杂志,并向报刊推荐学生作品。

(五)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首先,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学生评教是反映学生诉求的窗口,是学校了解教学质量的晴雨表,更是促进老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动力。但评教前学生被要求输入自己的身份证或是学号,以让学生为自己评价的公正性负责,却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表达的自由,让评教活动成为一种摆设。保护学生隐私,让他们公平、公正地评价,才能得到更为真实的反馈结果,推动教师真正关注教学,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育人质量。其次,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多采用结业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应该在结业考试的内容和题型设计上体现创新,以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为考察重点,而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的背诵,评定考试成绩时应对有独立思考的学生给予肯定。同时,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不应该仅仅关注一场考试的结果,还应对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加以评价,将读书笔记、课堂讨论结合起来进行考量,也可采用成果展示,如欧美戏剧课程以表演、朗诵形式进行考核,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展示课程所学的技术手段;基础写作、散文写作、公文写作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师生共同讨论、修改,最后将成果刊印成册。此外,可以适量增加开卷考试的科目门数,那些在相关课程上取得相应成果的同学,还可以申请课程免修。第三,发挥创新学分引领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术科研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皆可申请创新学分。使创新成果成为综合测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研究生入学的入学重要依据。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成果的指导,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

(六)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国家、各省区直辖市设立专项教育扶持资金,对除重点大学外的其他高校加大资助力度,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学校也要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科研结合起来,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高校学生和老师与其他高水平大学、甚至国际高校的互聘互换,拓宽师生学术视野。

参考文献:

[1]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91-93.

[2]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者[J].中国大学教学,2002(11):14-16.

[3]肖木,丽日.普林斯顿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