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无线网毕业论文范文

无线网毕业论文范文

无线网毕业论文

无线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该文以高职院校为立脚点,对高职院校的统一身份管理平台进行建设分析和技术探讨。并从建设者的角度从基础服务、集成接口、身份管理控制台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技术层面,对标准化、可扩展、集成化、开放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文章最后提出了进行统一身份认证的必要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统一身份管理;建设分析;技术探讨

1概述

据不完全统计,在高职院校,绝大多数职能部门都自己独立的资源系统或者平台。教务处为了方便教学管理和教务管理,搭建了教务系统和排课系统,为了方便开展毕业生论文答辩,搭建了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为了方便顶岗实训,又搭建了顶岗实训系统;学生工作处为了方便学生的管理和宿舍的检查,搭建了学生管理平台和宿舍管理平台;科技处为了统计教师每年的课题和科研工作量,搭建了自己的科技量统计平台;人事处为了随时能够了解教职工的学历提升情况、师资建设情况,搭建了自己的人事管理系统;有些高职院校,为迎接各种示范建设或者骨干建设,还成立了示范建设办公室,这个办公室为了能够快速收齐相关的资料,也会搭建自己的平台。

每个职能部门,自己搭建的平台都是相对独立的,完全不共享,是孤立的,独立存在的,数据不是共享的。这样会导致很多不良的后果,比如:同一个高职院校的同一名教师,手里面可能有数十个由各个系统分配过来的账户和密码,不便于管理;再比如,因为各职能部门的系统是完全独立,数据没有得到共享,如果教师在教务系统里面填制了一次个人信息,到人事系统、毕业系统、顶岗实训系统、科研系统、学工系统等其他系统里面又要重新填制一次甚至数十次的个人信息,看似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的系统,到了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却变成了累赘、鸡肋。再比如,各个职能部门的系统分别由不同的厂家开发,研发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没有形成统一的身份认证之前,系统之间都是不通气的,会形成大面积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以上这些繁琐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针对高职院校的统一身份管理系统建设。

2建设分析

统一身份管理平台,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发展,同时要降低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在系统设计、新系统开发和业务系统集成整个流程中,尽量减少身份管理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在技术上的依赖,确保身份管理平台(或功能模块)在未来发生变化(减少、增加和变更)时,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功能模块组合或修改(二次开发),以适应学校管理的新变化,将整个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减至最低,同时,不影响其他应用系统和整个信息化校园基础平台的运行。身份管理平台,要求采用B/S结构,可运行于Unix、Linux等高安全性操作系统。开发技术应遵循J2EE标准、组件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整体架构采用SOA架构来实现,各个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一个基于总线的核心基础平台有机的集成到SOA架构中。所有的服务都能通过标准的Web服务提供,采用SOAP协议传输。所有的服务通过基础平台实现统一的注册、、注销、管理等,所有的应用系统之间的整合都是通过调用基础平台的服务来实现统一的数据交换。各个应用系统要充分利用现有先进技术手段,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体系结构和运行平台,基于多层架构和组件技术进行构建,做到系统结构层次清晰合理。身份管理平台应能实现身份数据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实现高职院校各类应用的单点登陆,以及各类访问与操作安全审计。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基础服务、集成接口、身份管理控制台三个方面。

2.1基础服务1)SSO认证服务;2)身份数据存储;3)账号数据同步服务;4)账号初始化密码服务;5)采取分级授权。

2.2集成接口1)集成接口;2)目录服务;3)集成方案:提供blackboard、sharepoint等第三方产品的集成认证方案;4)与中国移动网络或者中国联通无线网认证集成。提供解决方案,并在后期完成于网络认证系统的对接,使得无线认证通过与统一身份认证进行身份数据对接,身份数据用户名密码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同步到无线网认证数据库中,当用户修改个人密码,身份认证管理员增加账号等操作的时候,身份数据通过身份认证的对外同步接口同步到无线网中,实现统一认证。能够实现认证平台与学校各应用系统的无缝对接。

2.3身份管理控制台1)负载均衡;2)身份自助服务;3)图形展示;4)帐号管理;5)认证管理;6)授权管理;7)审计管理;8)监控管理:监控内容包括总体状态、会话状态、进程状态、服务器状态和监控配置功能;9)系统管理:包括操作日志管理、管理员管理和配置管理功能;10)对外服务:提供对外的账号同步和对外密码同步插件,如果需要对外实行同步操作,通过开发并注册相关的插件即可完成,插件的注册和启动支持热拔插。另外,还为REST身份管理接口提供安全访问和授权的管理功能,从而保证了REST接口的安全。

3技术分析

在进行统一身份管理平台建设时,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去考虑系统的实用性或者价廉物美,更要从系统的长远入手,从系统本身的标准化、可集成性、可扩展性、开放性、安全性、高性能、可管理性、高效特性等方面,去考虑系统的后续维护性、持久性和先进性。建设系统的目的,是让系统能更好为学校服务,而不能让系统后期的建设和高额的维护,限制了系统本身的发展。所以,在系统建设之初,规划者就应该把这些不必要的因素考虑进去,做好技术分析,最好是能做好SWOT的全貌分析。本文着重对系统本身的技术层面进行系统分析。

3.1标准化1)采用基于LDAP标准的目录服务器存储身份数据,并提供身份认证。2)平台基于J2EE标准架构,要求在安全认证方面基于JAAS技术。3)遵循CAS2.0协议规范。

3.2可集成性1)提供多种认证接口的异构支持,包括认证和LDAP目录服务接口。2)支持多种语言的接口方式,包括Java、.Net、PHP、C、C++等。3)单点登录从实现技术上基于session、cookie、rewrite技术和采用portal等几种方法,根据用户的情况可以选用其中的任何一种。4)支持Unix、Linux、Windows多种平台,完全支持跨平台的部署。

3.3可扩展性1)身份、授权、认证功能相对独立,可以灵活的与第三方产品对接。2)可实现用户名/口令认证模式,支持动态口令认证接口、CA证书认证接口、智能卡认证接口等认证方式的平滑扩展。3)支持集群、热备、负载均衡集成。4)支持同一个域内的多个应用系统间的单点登录,具有开放的跨平台SSO实现技术。

3.4开放性支持移动设备的无差别接入。包括通过移动设备访问身份认证系统。主流的移动端有三种系统:苹果系统、安卓系统、微软系统,针对这三种系统,进行重点开发。

3.5安全性1)系统需提供用户密码加密功能,支持扩展MD5、SSHA、CRYPT、SHA、RC4等多种密码加密算法,并可以快速扩展用户属性信息。2)对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日志记录,以追溯用户的行为过失,确保数据安全。3)用于单点登录的cookie不能在子域中共享。4)账号数据可进行自动备份,确保数据不丢失。5)在服务器端设置相关检测系统,对客户端的浏览端进行木马检测,后门扫描。3.6高性能1)可为数百个应用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同时保证亚秒

级的认证操作时间。2)支持20万级的用户容量;常用服务器配置下应能,单机部署时支持最大1000人的并发用户数,双机负载均衡部署时支持2000人的并发用户数。3.7高效特性提供灵活的同步策略配置,并通过小工具将权威数据源中新建和变更的用户身份数据同步至身份管理平台。

3.8可管理性1)友好易用的界面,更符合国人的操作习惯。2)集中的身份数据管理,不仅提供用户帐号的维护,还能提供便捷的批量导入、批量迁移等功能。3)平台应提供相关服务器的软硬件环境的监视,发现异常自动发出告警,并通知责任人。4)平台应提供历史事件的查询和认证会话的相关操作,建立完善的事后追溯机制。

4结束语

实现统一身份管理、单点登录,这是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化校园建设、云平台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是为了学校更好发展、更快发展的良好铺垫。统一身份的目的,是为了学校管理者、全体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方便的使用学校的数据资源,盘活学校的资产,创建节约型数字化校园。但在真正的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道路并不是那么平坦,每个学校的建设思路、建设技巧、建设出发点都可能完全不一样,考虑的因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本文针对大部分高职院校针对统一身份认证的通用做法,提出的通用的建设需求分析和技术分析,必然存在不足和瑕疵,这有待后期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高大鹏.企业体系化统一身份管理平台设计[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11):126-133.

[2]刑宝存.统一认证与身份管理平台建设方案[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5(10):52-55.

[3]艾飞.数字校园统一身份管理模型及关键技术[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2):126-128.

[4]李石师.统一身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8-10.

[5]刘冰张明扬,虞闯.基于目录服务的数字化校园统一身份认证[J].科技创新导报,2007-12-21.

[6]贾峰,王丰.浅析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研究及实现[J].科技展望2014-12-10.

[7]陈培君.基于SOA的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

[8]张智秀.基于URP理论的新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9]王秋平,赵兰庚,王新艳.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

[10]邱鸣.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5).

无线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高校自建的网络资源主要是指高校自主创立、集成的相关网络信息和网络资源。高校自建的网络资源主要有:一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精品课程建设网、校园网FTP资源共享服务、随书光盘下载、教务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和网上选课等。二是为管理沟通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学籍学历查询系统、财务查询系统、校务公开系统、心桥网、西山论坛和校长信箱等。三是为生活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如后勤服务系统、维修申报系统等。

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网络资源是教师获取信息资源、提高教研水平的重要载体

高校教师通过校园网络资源获取教学科研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采集最新信息,可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2、校园网络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

高校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资源,比如公务员模拟考试系统、四六级模拟考试系统、司法考试模拟系统及图书馆中国知网等获取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服务。

3、校园网络资源是加强沟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高校通过校园的网络论坛、博客及其它网络平台和沟通工具等,能够发挥一种联结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校园网络也是高校进行管理沟通、开展无纸化办公的重要工具,各种教学文件、通知、申请等均可通过校园的网络系统进行传输,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还提高了办事效率。

4、校园网络资源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现代信息素质的重要渠道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掌握信息资源就掌握了成功的关键。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现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资源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对信息与信息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信息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切的认识。充分地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使用校园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摒弃大量无用的、有害的信息,获取健康的、有用的信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1、宣传不够,相关培训和配套工作不到位

目前,有为数不少的人不知道校园网络资源有那些、不知道如何去下载相关资料或是不会使用。有些学生到大四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知道如何从校园网上免费下载相关的学术期刊资料,如何从校园网上查询各类图书信息,如何将各类资料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使用上面的科研资源为学习服务。甚至有学生毕业了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少数老师教学也未能用到目前已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很少吸纳和借鉴别人的观点,将所讲的与现实、与大环境结合起来,而仅仅是照本宣科。

2、校园网络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许多高校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相关实验设备增加,硬件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但是反观在软件方面却没有跟上来,系统维护不足,从而使校园网络资源利用不够,计算机沦为普通的文件传输和上网聊天工具。《南方日报》曾以头条新闻报道《莫使校园网成大摆设》,据统计目前投资数百万建成的校园网,有50%以上的计算机仍处于不完全使用状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高校自身开发创建的网络资源较少

校园网络资源中除本校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检索到的网络资源、校园PTP、校园精品课程建设网、各类教学管理系统外,其余通过校园网可触及到的网络资源大部分来自于网络共享,或通过付费购买获得,学校自己开发的网络资源相对较少。

4、校园网络资源存在不丰富,管理不完善

一些高校校园网络资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集中于一些学术期刊等,对于一些外文文献、古旧图书涉及相对较少。同时校园网络资源存在管理不完善问题,很多网站内容空洞,更新速度慢,页面设置老旧且不合理,使用起来极不方面。而且校园网络还存在网络不稳定、速度慢、日常维护跟不上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校园师生对网络资源的使用。

提升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运用效益的措施

1、加大对校园网络资源的宣传和使用力度

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校园网络资源宣传教育,让全校师生都知晓校园相关网络资源状况,知道如何去正确使用校园网络资源。针对大学生,可以借助高校的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平台,举办相关的讲座或者进行一些文字宣传等,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让广大学生知道有校园网络资源、校园网络资源具体有那些,然后让大家知道应该如何去使用,将那些有用的校园网络资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利用网络来加强对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学习。

2、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水平

高校针对教师,可以举办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网络技术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等,让其对网络教学资源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能够更为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熟练地从网上获取相关的信息,更多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各项校园网络资源为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科研能力更上一层楼。

3、开发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的校园网络资源

首先,可以对自己本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学生的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课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园创业计划大赛获奖作品的优秀成果等进行电子化,利用校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其次,结合本校和本地的特色开发相关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立足永州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如女书文化、舜文化、瑶文化等,多开展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将地方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电子化,开辟专门的网站,建立校园资源共享平台,并派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

4、建立开放式的即时交流,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建立诸如论坛、博客、专业的学科网站等实现教师在课下的和学生的互动。在博客中教师提前告知学生下堂课的讲课重点,布置相关作业。学生针对教师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开辟网上论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平台,在网上交流分享自己考证、考研、工作、学习方面的心得,探讨相关问题,拓展学习空间。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让师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5、建立校园网络资源使用的长效激励机制,提高使用效率

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络资源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师多上网和学生交流,诸如一些博客论坛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给学生答疑。可以将教师的这部分工作适当予以量化,按课时计算给予一定的补助,学校在这一方面还应该给予表现突出的老师适当奖励。

无线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1周到的流通服务

流通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工作,流通部门也是图书馆服务读者人数最多的地方。香港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在借还书服务、网上续借及预约、签发联校证等方面做得较为出色。

1.1借还书服务

图书馆开放时间是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标准之一。香港各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以流通借阅时间来计算的,香港大学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最长,每周开放时间达91.5小时,星期一至星期五从早上8:30开放至晚上11:00,周六开放10.5小时,周日开放9小时。开放时间最短的岭南大学图书馆每周了达78小时,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浸会大学图书馆在考试前期和考试期间还延长开放。开放时间长,读者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近几年,香港各高校图书馆的借书量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浸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借阅率连续3年都在50%以上。

香港各高校图书馆借书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他们允许读者借书的数量较多。从表2中可以看出:为了满足读者教学、科研的需要,各图书馆在借书数量上明显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

为了方便读者还书,各图书馆都在入口处设立24小时开放的自动还书箱,读者可随时将待还的图书投进还书箱内而不必考虑图书馆是否开放。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还规定,读者以电脑方式借出的图书可在任何一间分馆归还。

1.2续借及预约

各图书馆通过“网上检索目录”让读者自行办理续借及预约,图书馆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过期通知、预约通过及催还通知。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规定:读者所借出的图书可续借两次,如欲续借的书已有人预约,则该书不得续借。借出两个星期以上的图书,如有其他读者需要,可随时对借阅者发出催还通知,规定新的还书日期。据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统计,该馆2001~2002年的续借量为74804册,2002~2003年为76164册,2003~2004年为76882册。

1.3签发联校证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及开展馆际之间的合作,香港地区的8所大学成立了“香港高校图书馆咨询委员会”(简称JULAC),签发了JULAC图书馆通用图书证和读者证。通用图书证的签发对象是8所高校的教师及研究生,持有者可以在网上检索目录查询其他图书馆目录;可以借阅、复印各馆馆藏文献,并可在各大学图书馆归还所借图书。读者证的签发对象是8所高校的毕业班本科生,使用期限3个月,仅限于阅读及印复印各馆馆藏文献。联校证的签发,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使各馆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2专业的参考服务

香港图书馆界的办馆理念是:图书馆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信息传送的效果。基于这种理念,香港各高校图书馆大力发展参考服务,将其作为读者服务的重中之重。从事参考服务的工作人员一般是专业馆员,要求既要有某一方面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要有图书馆学方面硕士以上的学位。各馆参考咨询部同流通部一样设在图书馆最显眼、最方便之处。近几年,各馆的参考咨询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如浸会大学图书馆2001~2002年参考咨询量为10858次,2002~2003年为31020次,2003~2004年为35245次。各馆的参考服务主要包括:

2.1参考咨询

主要有柜台咨询服务和电子咨询服务两种形式。

在柜台咨询服务方面,各馆推行“一站式服务”即在参考咨询台一处,派熟悉业务的图书馆专业馆员解答读者的种各问题。如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台白天由一名专业馆员和一名图书馆助理值班,晚上则由一名专业馆员值班,并实行全馆轮流值班。全馆专业馆员轮流在参考咨询台值夜班,即可解决开放服务的人手问题,也可使从事采购、编目等工作的专业馆员熟悉馆藏资源的分布和检索方法,了解读者需求,有利于做好所承担的主要工作,同时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人员的交流与彼此了解。

在电子咨询服务方面,各馆将主要精力放在数字参考服务(DigitalReferenceService,DRS)上,引进了QuestionPoint系统。为了发展DRS服务,各馆电子邮件为手段,利用网上表格、视像会议、网上实时咨询,并积极地与其它各校图书馆联网进行馆际合作的数字参考服务。

各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门还根据学校教师、研究生的需求开展一对一的研究咨询。形式为:读者可根据自身研究需要提出某一课题的咨询请求,以电子表格形式提交参考咨询部。参考咨询部根据课题涉及的学科,将咨询分配到相应学科专业馆员,由该馆员对需求课题进行分析、准备,与咨询者商定咨询时间,一般咨询时间为1.5~2小时。

2.2读者培训

为了指导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各图书馆积极开放读者培训,如2001~2002年浸会大学图书馆培训服务的次数为6257次,2002~2003年为5593次,2003~2004年为5898次。培训形式主要有:(1)研讨会:参考部经常举办介绍图书馆资源的研讨会,读者也可要求图书馆主办特定学科的研讨会,以介绍有关的资料及其使用方法。(2)网上指南:在网上可查阅到图书馆资源介绍、特定学科的书目指导及购买的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等。(3)新生及新教职图书馆辅导:在每一新学年开始时,参考部会为他们提供图书馆辅导,使他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4)指导小册子:参考部门备有图书馆资源使用介绍的小册子取阅。(5)根据读者需求开课:参考部经常会应教师的要求,为特定的主题提供指导课程。他们根据培训计划,接受学生从网上报名,达到一定人数就开班授课。

2.3制作课题数据库和剪报资料

香港图书馆界的专业人士普遍认为:数字时代的读者表现出一种对信息增值服务的需求,他们要求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部门在信息服务上要随时随地进行,要符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提倡一种高效率、有价值的服务。为此,一些图书馆参考部开展了一些增值服务,如:(1)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参考部根据教师的课题制作数据库,对教师免费提供定题服务。他们将教师研究的课题存入数据库中,一旦有新的资料进入数据库,就会自动与研究课题相匹配,并将结果送给研究者。(2)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参考部制作了时事专题剪报档案、公司的剪报档案等。3出色的馆际互借服务

港地区各高校图书馆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资源共享搞得相当出色。近些年来,有三个原因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共享。一是经济压力,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三是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在合作上,他们主要是开展馆际互借服务。他们规定馆际互借的申请必须符合香港版权条例,一般来说,视听资料,参考书籍、某些毕业论文都不能通过馆际互借取得。对于教师及研究生,各馆的馆际互借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为了进一步加强服务,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名为ILLiad的馆际互借自动系统,读者可在网上提交馆际互借申请,并可查阅其申请进度。

为确保读者能享有快捷和可靠的文献供应服务,各馆之间馆际互借书籍的传递由外聘的速递公司负责,借阅一般只需2~3个工作日即可完成,且差借率很小。对于急需文献的互借传递,各馆之间采用传真方式,或以电子形式传递互借文献,大大方便了读者。

4富有成效的指定参考书服务

为了支持校内的教学活动,各图书馆都开展了“指定参考书”服务项目。一般在新学年开始的前三个月,要求各系任课教师把自己所教课程需要要的参考资料(包手:图书、论文、教学笔记、习题等)交到图书馆,图书馆把所有教师推荐的参考书全部集中到“指定参考书阅览室”,并按课程排列,以开架形式存放,学生可随意浏览及自行取阅。指定参考书一般对学生实时2小时~7天不等的限时阅览服务,原则上在馆内阅读。各馆还在网络上提供以教师姓名和课程名称为检索点的指定参考书书目数据库,并将不涉及版权的资料,如课程网页、课程表、讲义、功课及答案等,存放在资料库内,供学生在网上查阅。指定参考书是滚动的,随着课程的变化而调整更新。这项服务较受读者的欢迎,据岭南大学图书馆统计,该馆指定参考书的借书量2001~2002年为15804册,2002~2003年为13673册,2003~2004年为12852册。

5创新的电子选书服务

为了保证图书馆的馆藏质量,使图书采购更合理、更科学,各馆都由专业馆员和各系教师共同参与图书选购。为了让各系教师更方便地参与选书,2003年9月岭南大学图书馆开发了“电子选书”系统。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有:(1)可随时添加新书商和新书单。(2)可根据系别,提供相应的选书单。(3)各系负责选书的主任可在系统中对教师和图书馆员选购的图书进行最后核准。(4)可将购书的开销情况上网。(5)可进行选书。(6)可将选书结果在网上保留6个月。

下一步该系统将进一步完善,提供如下新功能:(1)用关键词选书。(2)教师可定期查询图书采购状况,当自己需要的图书到馆时系统可用e-mail通知。(3)将选书单转换成MARC格式的采访数据等。

>6方便的自助式服务

各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内每个服务区域都没有供读者自行操作的检索终端、复印机和打印机,有的图书馆还提供彩色打印和复印。大多数馆的复印和打印需要付费,但只收取成本费,一般为A4纸每张为0.2~0.3元港币。名馆在一些楼层还建有电脑无线网络系统和提供上网接口,并在阅览桌上清楚地注明如何使用无线网络系统。读者可自带手提电脑,插上网线即可上网查询资料和学习。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了方便读者还开设了24小时自动电话查询服务,读者可随时通过电话查询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资料,包括开放时间、电话号码、申请图书证手续、参考安排及复印服务,还可通过传真获得图书馆的藏书位置图、开放时间表、服务简介及馆际互借申请表格。

7畅通的沟通渠道

无线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调动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是学生学好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1•了解就业前景,确定就业方向

学生在高考时选择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但是多是老师和家长填报的志愿。进入大学后,不知道自己将来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显然这些学生的学习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缺乏目的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因此入学后,开展就业前景和就业要求的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内容、特点,所学专业在国家现代化工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专业可覆盖的一些职业,这些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以及他们的发展前景。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和热爱,确立将来就业方向,提高学习职业技能的自觉性。

2•明确培训目标,实现训练预期

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拥有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仪器设备组装与维护、电子仪器测试与测量等基本职业技能,必须具有运用单片机、CPLD/FPGA、DSP等各种实用技术,从事软硬结合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学生只有明确了训练的目的,才能形成完成训练目标的内部动因,更加自觉地、认真地对待训练,避免在训练过程中产生枯燥感,失去对训练的兴趣。训练前的目标教育对于学生掌握特定的职业技能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教师在讲解训练目标时,一定要与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形成主动的进取意识。同时,训练目标的制定,不能空洞、不切实际,一定要具体,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训练预期。训练目标的制定,要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训练的实际意义,有利于学生把当前的训练与今后的工作、生活和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积极的动机和训练态度,提高训练的热情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对行为能力和结果的评价与预期[1]。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开放式实验室,提高工程操作的训练时间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一走上岗位,就能运用当前先进的电子技术从事设计、研发、制造、运营管理等实际工作,这给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以及配套的实验室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开放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水平分类开放。对低年级或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查漏补缺、复习巩固已做过的实验为主,重点选择需要加强或重做的实验项目开放;对中、高年级中等水平的学生巩固和提高为主,推荐开放难度适中的实验;对高年级或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探索创新为主,重点选择综合创新实验开放。对学生开展科技制作、实践设计等竞赛活动和生产实训、毕业论文研究全天开放,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类开放实验,既可使层次不同的学生施展自己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逐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可以获得远远超过课内实验学时的工程操作的训练时间,通过自主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的设置,在学习效率和质量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生产管理的真实氛围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我院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模拟操作训练主要在实训中心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实习工厂结合实际生产进行。校外培训基地是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随着学院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仅靠校内实训基地已难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尤其是随着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应用,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还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能及时掌握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我校已与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德科仪表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

3•实验与实际结合,实习与生产相结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平台由电工电子基本实验和专业技能实验构成。电工电子基本实验主要采取集中实验课程方式,强调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重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常用仪器的操作与使用,例如,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使用和数据处理以及掌握电子板卡的制作工艺。专业技能实验主要采取小组实验方式,强调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侧重于不同方面技能的培养。比如更多要学习微机原理、电子产品设计、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CAD等课程。同时注重电子设计软件的学习,熟悉开发环境,并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训练,掌握行业前沿以及通用设计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4]。实习教学与生产相结合,通过开拓市场,或外协生产或自主开发,让学生在实习中“真刀真枪”地干,在产品加工中严格训练学生操作技能,增加学生的产品意识、质量意识,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生产中获得实际应用的生产知识、检测技术、工艺知识和动手技能,改消耗实习为效益实习。现与慧通机电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慧宇集团、同创集团等企业建立横向联合,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产品开发。如与慧通机电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汽车电子组合仪表成套专用设备已投入生产,项目投资20余万元。开发的温度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局域有线呼叫系统、智能信息显示系统、矿山使用的低压防爆开关控制与显示系统等已经在省内外投入使用。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这是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成功发展的关键。因而要把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作为我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学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培训学习,不断吸收、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做到紧跟企业需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其掌握和具备指导学生实践所必需知识和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学习考取相应的“双师”证书。并且从行业一线引进或聘请有实践经验、学历又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实习教师,把企业技术工人的实践经验融入实习教学中,与本学校教师互相配合,积极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技能[5]。

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保证职业技能培养长期有效地开展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学习和提高,必须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1•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每学年在固定的时间举行一次,报名参与的学生可以提前准备,并且本院实行“导师制”,每名学生在大一确定了自己的导师。备赛期间,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提高自己实践技能。技能大赛根据年级进行分组,扩大学生参赛范围也体现了公平性。根据临场表现,评出一、二、三等奖,除了丰厚的物质奖励还要颁发证书。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也让学生懂得职业生涯中充满生存竞争和发展机遇,只有不断竞取,艰苦创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无线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网络化背景下我国成人教育管理,需要尝试先进的管理手段,改变教育实施手段,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调整课程教学环节,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化教学新模式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教育管理模式跟随时展转变势在必行。

关键词:

网络化;成人教育;管理

0引言

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成人教育作为我国当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跟随社会的发展进步,及时调整教育管理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当前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成人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显现出各种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1管理方法落后

当前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基本都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单一,过于强调行政管理中的规范化、标准化,忽视了对教学环节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没有针对教学环节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成人教育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管理效率打折扣。

1.2教育内容陈旧

从教育内容看,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是从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中演变而来,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都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成人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仍与全日制教学内容雷同,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实际工作以及学科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前沿的了解,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创新技能、自学技能并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教育内容没有体现出当代社会、企业和个人对人才的要求。

1.3授课缺少灵动

从授课方法来看,大多数成人教育授课老师仍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学以集中面授为主,学时有限,教学目标达成困难;成人学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集中面授学习,而集中面授的教学模式又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教师在短时间内“填鸭式”的大批量讲授课本知识,并不能关注到学员个体差异,如接受能力、知识储备基础等。单一的、单向的、机械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员的学习要求;在自学环节,学生因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有问无答的窘境又严重挫伤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计划,显然十分困难。

1.4工学矛盾凸显

主体缺失,学习效果难以保障。目前,成人教育学员绝大部分是在职工作人员,一般很难抽出时间来参加面授,只能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或“碎片时间”来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工学矛盾为主的客观原因,加之个体主观思想认识原因,导致出现了课堂出勤率较低,学员参与度较差,学习主体缺失的现象。学员学习时空界限的突破,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总之,当前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过于呆板,灵动性较差,缺少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没有彰显出时代特征。

2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加强成人教育管理质量的对策

把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结合成人岗位特点,不断深化改革,秉承“以人为本、开放、灵活、个性、实用”的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开展远程网络教学,着力于解决学员工学矛盾,努力拓展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空间,积极探索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新模式。

2.1尝试先进的管理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人员分布广的现状和特点,应加大现代化管理手段使用比例,充分运用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技术,逐步达到数据信息化,从原先的人工电话联络学员,过渡到短信联络学员,再发展到微信公众平台及网络,以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加大投入,加强软件平台和硬件设备建设。在软件平台建设上,开发继续教育系统,实现网络报名、录取、注册、缴费、选课、教学、考试、毕业论文等全程的网络化管理。开发拍照软件,从拍摄到照片自动制作处理,再到打印一步到位,以方便照片信息采集工作。拍照打印系统,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失误,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利用网络,学校加强对函授站点教学的管理,以维护学校的良好办学声誉。

2.2改变教育的实施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水平。在硬件设备保障上,学校要加强投入,建设录像室、小型演播教室,购置专用服务器,接入电信光纤宽带,建设课件编辑制作室;购置课件录制软件,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支撑服务平台系统。在课程资源建设上,与高校合作开发针对性的网络教学学习平台,组织技术力量对课程资源进行编排,制作网络课程网站,每门课程独成体系,使其具备可扩展性、延伸性,方便后期课程内容更新,材料添加等,同时也使其具有兼容性,可与其他学习支撑服务平台兼容,方便学习管理平台升级。

2.3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知识的储存、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成人教育中教学手段的革新是必然的。电视、录像、教学光盘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计算机网络程序等将大量被运用到教学中,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室将不再是学员唯一的、主要的学习场所,更主要将是利用学校之外的场所来学习,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将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员的学习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主动性、创造性的个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体现。学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网络教学模式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工学矛盾突出这一问题。使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了最大程度扩散。学员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完成学业,实现工作和学习的“双赢”。

2.4调整课程的教学环节

重视实施调整各门课程教学环节。在课程资源充足和软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组织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将每门课程的学习分成三个阶段,即“教师导学—学员网络自学—教师辅导答疑”的三段式学习。教师导学,即重点讲授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方法、重点、难点、作业和复习范围等。学员网络自学,即登陆网上教学平台,观看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学。教师辅导答疑,针对学员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强调重点与难点,发放考试复习提纲。从空间上来说,就是“面授+网络+面授”的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克服成人分布广,分散学习的不足,进行网上答疑和作业指导等。批量建设网络资源课程,逐步实现学员的无障碍学习,打造了具有特色的网络教学新模式。

2.5传统与网络的优势互补

网络教学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平台,能够极大地满足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让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化新模式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3结语

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成有教育原有的管理和教育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成人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改进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势在必行,教育管理模式跟随时展转变极其重要,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

作者:王颖 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第二篇:成人教育管理移动终端探索

摘要:

随着当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更新,信息与网络技术运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及课程平台建设已经相当普及。我校原有的学习管理平台是基于B/S架构的WEB网站,已经制约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因此,本文作者尝试了将部分管理与教学的功能模块向智能移动终端转移,以实现多平台多种学习方式交互的学习环境,能够规范学员的学习认知和行为规范,丰富学员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

成人教育;微信平台;移动终端

随着当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更新,信息与网络技术运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及课程平台建设已经相当普及,从教学到管理逐步实现数字化、高效化、绿色化。今年,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体现了“计算、数据、知识”组合在网络应用上的融合创新,同时对信息技术提高实践效率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文件精神,对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高效性提高要求,进一步加强多种学习途径对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辅助作用,建立了智能移动设备端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教学功能模块。这样做可以增加学员的学习渠道,加强教与学的信息交流,提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培养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学习兴趣。因此基于PC计算机与智能移动设备的教务管理与教学功能的探索和开发工作日显重要。

一、研究现状

目前针对于移动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OA系统”结合“SMS(短信服务)”模式。通过现有的PC端“OA教务办公管理系统”进行短信下发,实现向教师、学生推送信息、通知的功能。这种模式依旧实现技术难度小,但功能单一,且仅基于2G技术设计,不能充分运用现今成熟的移动数字技术。

2.WAP网页形式的B/S架构模式。WAP技术的成熟使采用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网页,实现在线教务管理系统成为可能。但移动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在浏览WAP站点时,一直存在操作习惯、分辨率、网页格式、数据传输稳定性等问题的困扰。

3.C/S架构的APP应用程序模式。毋庸置疑,通过开发移动端的教务管理系统应APP程序,可以充分展开移动数字技术和移动硬件设备的核心功能。但应用程序的软件开发成本高,服务器硬件要求高。以IOS系统为例,仅每年上载APP程序的服务器租金就有几百美元。当前主流即时通讯平台———微信平台,是一种基于C/S架构之上,再次搭建B/S架构的平台,以WE-BAPP的模式实现移动OA管理系统。目前国内对于运用微信实现教务管理功能的研究还仅限于运用微信APP应用程序自身的功能,但已为本文的尝试提供初步的实践经验。随着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中国3G、4G网络通信技术、局部局域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技术已十分成熟。智能移动终端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电脑,往常只能在电脑上实现的操作及功能如今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因此智能移动终端与电脑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而智能移动设备上的教务管理、教学应用是一种崭新教学模式。这是指依托当前主流即时通讯平台,并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的一种新兴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在智能移动设备上有两种软件应用方式:①设计研发基于IOS与安卓系统的APP。②基于即时通讯软件,以B/S架构形式接入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平台。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基础投入较大,推广费用高,推广效果差,但是开发方拥有所有的知识产权及其他相关权利。第二种方式投入较少,推广便利,但需要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对平台依赖较大。当前较为主流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有6亿的安装量,3亿的活跃用户。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逐步开发,它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具潜力的平台级应用软件。微信公众平台本身是一个社交网络应用的客户端,同时也还是一个庞大的广告靶向目标群体。本文期望通过对微信软件的应用软件平台,接入B/S架构的数字教务管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以达到实现移动教务管理的目的,为智能移动数字教务管理开辟新的方向。

二、系统设计

微信公众平台,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最终定位为“公众平台”。微信已经有了亿级的用户,是平台发展初期更重要的方向。利用公众账号平台进行自媒体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单位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五个类别的内容。微信公众平台支持PC端网页、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登陆,并可以绑定账号进行群发信息。公众平台内容包括:申请微信平台公众账号,注册账号,然后在开发者中心中代码管理内编辑代码,实现对公共信息的查询。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平台下设了三个分支菜单,分别为:身份认证、在线教育、学院信息。

三、系统实现

1.微信平台后台管理注册及登录。微信公众平台本身由公司提供了管理界面,需要使用WEB端登录微信官网,根据网站导航里的“公众平台”点击进入。若有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直接输入账号和登录密码进入,没有则点击右上角的“立即注册”,进入账号注册界面进行认证,如果是企业的,点击企业的选项卡,需要提供企业的营业执照,和法人代表的身份证照片。

2.微信平台的学员管理。学员在微信平台需要绑定学号才能使用相关功能,依托于微信公众平台、学院数据库学院信息接口,每个移动设备通过输入学号、学号的密码进行验证,通过接口,调用学院数据库的学生信息进行匹配,验证成功之后,成功绑定微信帐号和学生的学号之后,每个设备的ID和学院操作的信息记录在数据库中。①查询成绩。不拘束于PC端,使用更便利,通过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发者中心,编写微信端绑定模块,将微信公众号和学员学号进行绑定,对学员的成绩进行查询。移动设备的方便性,使学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查询到成绩信息。学员绑定之后,通过学号和学员数据库接口对接,生成唯一信息的数据记录集,实现学员信息的查询。②申请非学历培训学员学号。非学历学员均为社会生源,因此需要学员自行申请培训学号,通过微信公众号的申请培训学号选项,申请学员资格。由非学历教育平台提供接口给微信平台,实现学员通过微信平台申请,填写相关的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单位等信息。

3.在线教育。①爱答题。微信爱答题模块,实际上是一个自助式的在线答题模块。通过接口调用学员数据库,从中随机列出对应的专业的题库数量,显示在微信平台上面提供学员测试答题,实现对学员的一个自身的检测,同时帮助学员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做到随走随学。②在线课堂。在线课堂模块提供了可供学员学习的在线视频,学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直接观看在线视频讲学,在线视频对应了学员相关专业的知识。这种相对简短的微视频将知识点碎片化,通过理论引入、诠释和案例支持相结合的视频教学,使深奥复杂的专业知识以分步解读的方式传输给学员,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更加容易理解,从而提高了学员的及格率。并且丰富了学院的教育教学形式,每学完一章节视频的学员可以根据当前状态选择进行下一章节的学习。

四、效果与结论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原有的学习管理平台是一个基于B/S架构的WEB网站,曾经可靠、快捷、准确地为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及网络宣传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近年来随着4G网络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性能提升,以及我们学院办学规模的稳定增长和办学形式的调整扩充,原有的单一的WEB端的平台已成为制约我院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提升的一个瓶颈。因此,本文作者尝试了将部分管理与教学的功能模块向智能移动终端转移,以实现给学员以多平台多种学习方式交互的学习环境。目前学员反应良好,公众号的关注数已经破万,学号绑定率也逐步升高,基本实现了在籍学员人人关注并绑定学号,往届学员毕业后七成以上未取消关注。总之,我们应该在规范学员的学习认知和行为规范的同时,使用更多的教学方式丰富学员的学习体验,使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够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威,蔡亚萍.关于移动教务信息系统的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

[2]丁俊,李心科.基于SOA的高校移动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23(6):38-41.

[3]龚健.基于SGIP的无线教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4,43(3):416-419,439.

[4]李云.浅析微信在教务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143-144.

[5]刘立群,火久元,王联国.数字化校园中移动教务系统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1):30-32.

[6]史娟荣,徐宏.移动式辅助平台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巢湖学院学报,2013,15(3):20-22.

[7]魏靖,张公鹏.移动式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3):89-91.

[8]高鹏,王冬杰,苗冠军.移动数字技术在卫生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策略[J].电子测试,2013,(5):169-171.

[9]李纯玉.基于SOA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集成层的研究与实现[D].长沙:中南大学,2009.

[10]刘丽君,熊才平,林利.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实验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68-72.

[11]钱丽丹.WAP技术在校园无线信息平台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0,(1):11-13.

[12]张乾.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浅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0,(9):312-313.

[13]孙彦学.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11):160.

作者:傅友 朱荔 陈勇 顾平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第三篇:信息论视角下成人教育管理探析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成人教育学生管理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当前时期下,传统的成人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终身教育理念成为了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借助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时代背景,成人教育呈现出了现状的特点,本文针对信息论视角下成人教育管理的价值含义、常见问题及具体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

信息论;成人教育;管理;培养;人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成人教育学生管理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形式,忽视了教育措施的针对性,因此教学效果见效甚微。当前时期下,传统的成人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终身教育理念成为了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

一、信息论视角下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

成人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种表现,它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高技能、高技术、高标准的创新型人才。它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近些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速度逐步下降,教育生源的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以河北省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成人高考每年能够达到40多万人。随着普通高等教育普及范围的增长,20年间,成人教育缩小了近10倍,从2011——2015年,成人高考人数已经从9.7万降至到了不足5.3万,并且还在以每年锐减近万人的速度逐步下降。

二、信息论视角下成人教育的特点

1.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空间。在教学手段上,当前成人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已经不单单是“灌输式”、“对等式”的发展趋势,所以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对现代网络技术的融入,能够借助于互联网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从而为受教育的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2树立多元化的教学载体。对于受教育的人来说,教育是重要的载体,无论是从人的身体、精神上,都会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成人教育的教学载体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各个方面,通过这些综合的行为因素,能够进一步深化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操、在人际、自然等关系上,加深受教育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三、信息论视角下成人教育管理策略

1.树立“服务型”的教学理念。成人教育和常规教育不同,它的面向受众较为特殊,都是具有社会思维的管理理念。成人教育的发展质量取决于是否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作性。在教育管理措施上,成人教育的发展需要增强自身的就业力和创业力,因此,树立“服务型”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尝试把学生的需求、地位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上,教师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使成人教育的精神基础能够变得更加扎实和严谨。进一步满足成人教学的发展需求。

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载体。在成人教育的办学机制上,成人教育的办学体制上覆盖到了企业、社会等各个团体上。因此,成人教育管理者要进一步规范社会团体乃至办学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和社会部门的多项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在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入学办法、选拔方式、办学条件等方面,加大参与者的常态化教育培训。要破除“一刀切”式的教学手法,建立以学分制为主,选课式为辅、创新为发展的教学结构。同时,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举办资质证书、专业培训和教学改革,促使成人教育的各项措施更加和有效。

3.设立“专业化”的课程选择。在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加大信息化教学建设。通过开发新的专业、构建新的课程,加强学科的完善。还要考虑到成人就业及工作岗位的而需求。根据不同职工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促进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时,利用网络化的服务优势,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包括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通过计算机软件实施人性化的选课流程、提供合理的教学咨询,使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够进行学习,是受教育者能够达到学有所教、学有所用,进一步设立现代化和立体化的服务目标,逐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4.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评估。首先,成人教育工作中要通过科学的办法,将考试入学转变为注册入学。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客服传统成人教育在生源、教育上的不足,在注册入学时便建立多样化的入学水平测试制度。并且要考虑到不同成人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形成一个坚强的教育质量监督。将“严进宽处”转变为“宽进严出”。所谓“宽进”,就是放宽了学生的学习七点,不需要考试就可以注册进行学习。而“严出”,则指的是学生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课程学习、考试,取得规定的成绩才可以毕业。打破花钱买文凭的不良思想,在审核、评选、教育、评价等方面,适应成人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要求。这样,才能为成人高考的发展融入生机,实现成人教育的民主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的管理目标是增进成人教育的唯一标准。因此,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探究当前时代下的教育成果,按照社会主义的建设需求,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为信息化成人教育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逐步提升成人教育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兰月.对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在实施中异化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冀贞秀.终身教育理念引导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无线网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1调查结果统计

1.1信息检索课教学的反馈考虑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与学生需求,目前本校主要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但从学生的意愿来看,他们更希望在大一就学习到信息检索的相关知识,大一的本专科生选择比例达到了56.8%和44.2%。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是相当肯定的,他们希望信息检索的培训能伴随整个大学生涯,而不仅限于专业学习与论文写作时期。但学生们刚进校门,他们学习的专业性与目的性还没有凸显出来,这项调查反映出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的初步认识问题。本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实际教学,在信息检索课中尝试过多种教学模式。归纳到具体的教学手段分为理论与案例的讲述、专项操作演示、参与式实践和互动式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几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效果最好的手段还是参与式实践,即针对具体任务具体操作,在实际运用中掌握检索技巧,总结检索经验。在问卷后面的教学建议中,也有不少同学把增加实践操作作为首选的建议。可见学生还是将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手段放在首位。本科生中对考核方式的选择,案例考查、综述论文考查与综合考核平分秋色,专科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综述论文考查。可见学生还是偏向于灵活的、能体现自己能力的考核方式。有效知识板块的回馈是个多选题,结果显示所有完成了信息检索课的学生,他们对课程涉及的几大板块的认识趋同,均认为最有帮助的是网络信息的获取、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图书馆的利用以及检索工具书的使用。专利信息的检索、综述与论文写作、科技查新这种专业知识涉及较多,需要的技巧性更强的板块选择相对较少。但在实际使用中,检索工具书的使用逐渐电子化、网络化。

1.2信息素养教育调查显示,分别有53.2%和62.5%的本专科生认为信息素养的提高对专业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应怎样结合起来学习,学生尚不明确。在课后收获的选择中,本科生的前两位选择是“学会多种检索技巧”与“完成一项特定任务”,专科生的前两位选择是“了解多种检索渠道”与“学会多种检索技巧”。可见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诉求还是更倾向于完成一件具体的任务,更加深化、有针对性。目前本馆提出了“三阶段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即针对学生3种不同层次的信息需要分别进行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毕业生论文指导。大多数学生认为这3种方式都有需要,学生希望一踏进校门就获得信息素养方面的帮助,因此我们先从新生入馆教育开始,采用层层递进的、分阶段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除了三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本馆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作为补充。比如知识竞赛、培训讲座、演讲辩论、实地考察、交流体验等。调查显示,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方式是交流体验活动,其次便是培训与讲座。

2问题与特点

2.1信息获取方式更加自由化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通讯设备的功能日趋强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越来越广泛,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获取信息变得十分便利,信息的获取过程更便捷、更个性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获取信息、看书、查资料、检索实用信息;网购、聊天讨论、打游戏;个人日志、旅行经历;参加各种活动等。

2.2实用性需求越来越强烈正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终端的开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运用使得信息的利用更趋向于实用性。这一点在学生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在手机终端上安装的更多是实用性、娱乐性较强的软件,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也集中在与生活学习相关的实用信息上。信息交流的群体也不局限于空间上的集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将其列入多个虚拟的群体,在任何时间地点均可实现交流。在信息素质教育的体验中也同样体现这一点。

2.3纸质工具书的使用进一步下降这里的纸质工具书指检索工具书,如百科全书、辞典、手册、文摘索引、年鉴、统计资料等。学生对这些工具书的使用是逐年下降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网络检索的方便快捷,而纸质工具书的编辑出版时间及图书馆的采购与上架时间相对较为滞后,这使得所需要的最新数据通过纸质工具书得不到及时满足,学生逐渐放弃了纸质工具书作为数据的检索来源。

2.4信息素养教育的通识化与专业化调查显示了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通识教育,所以希望在一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设信息检索课,并希望多进行互动体验式教学,而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他们并未将信息素养考虑在内。因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渗透程度不高,这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大宣传渗透,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逐渐向专业课程深化。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宣传与影响,提高认识独立学院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学生的特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应充分利用图书馆针对大一全体新生的新生入馆教育,结合丰富新颖的内容,宣传图书馆、宣传信息素养的作用。介绍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吸引更多学生选择信息检索课。除了利用讲座培训、有奖竞赛、社团活动、体验交流等方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来外,还可以通过海报漫画、宣传手册、校内广播、读者表彰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加深学生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解。

3.2加强课程建设、发挥馆员与教师的共同作用信息检索课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最直接的方法。根据国内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采用更先进的模式与更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多体验、多参与。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信息检索的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到专业论文写作中,始终保持对学科前沿动态的关注,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嵌入最新的学科资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3.3加强资源建设、拓展教育方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先进的硬件设施、丰富的可获取的信息资源,因此,资源建设与共享显得尤为关键。独立学院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包括本校拥有的资源、附属母校可共享的资源;还包括公共部门,比如湖北省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共享资源,以及各种商业机构提供的可获取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并组合这些资源,将它们融入到教学科研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3.4开展特色化服务除了笔者提到的各种信息素养教育的手段外,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信息服务窗口,图书馆提供特色化、人性化的信息服务必不可少,其可直接有效地影响全体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从而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张娟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第二篇

1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

构成信息素养的三个要素(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而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过多地强调信息技能的学习,而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经常被忽略。信息伦理与道德从根本上就是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对象没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意识,那么他所掌握的信息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将越大。因此,笔者认为信息素养中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根本,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它,积极地寻求一条提升信息伦理与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1.1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许多资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部分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伍”于新的信息素养要求。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如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因为在许多教师看来,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在于计算机操作,这就导致片面追求技术的深度与广度,而不大顾及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与研究。

1.2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比较低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还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

1.2.1信息意识淡薄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较弱,积累、管理知识的意识淡薄。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1.2.2信息能力亟待提高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地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工具使用上,对于网页的制作、网站后台管理和开发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方面略懂一二的学生不多,精通这些信息工具使用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1.2.3信息道德缺失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许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有的学生法律观念差,缺乏信息道德。例如,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

2大学生信息索养培养策略的探索

对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出路的问题探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问题,笔者针对前面论述的四大现状,大胆地提出以下相关的观点和建议。

2.1建立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和完整丰富的课程体系

2.1.1制定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目标由于我国的信息素养培养起步比较晚,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比较分析其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吸收其先进的成分,改进其不科学的成分,并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立多元的目标体系;尽量细化目标体系、尽可能做到量化。

2.1.2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单靠一个部门不可能做好,必须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各单位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有明显效果。我们可以仿效美国的一些高校,成立信息能力小组或信息素养开创新计划委员会,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可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长、图书馆馆长、教师和有关教学单位和行政管理单位的领导组成,共同研究信息能力的界定,开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和项目。实施以图书馆为主导,以文献检索课为龙头,计算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为支撑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机制。开发出适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时,才能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具体来说,就是在分析信息素养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层次性的培养目标,分解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对课程类型、课程的组织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策略进行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富有一定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课程体系。

2.2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只有当专业教师具备整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时,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联系和照应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做好引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修养。提高专业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各高校对所有教师作硬性规定,抓好持续的教师信息素养教育。

2.3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图书馆必须参与,并取得合理的位置。高校图书馆员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备的网络检索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手段和场所,图书馆里有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又熟悉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馆员,他们是教育的重要“后台”力量。

3结语

总之,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高等院校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各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中去,而作为新世纪的学生也必须把提高信息素养作为己任,培养信息素养能力刻不容缓。

作者:褚晓峰单位:吉林大学农学部人文教研室

第三篇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从广州地区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抽取281名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19人,工科生171人,文科生110人。由于大二学生已经过近两年的大学学习,对于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对于信息技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运用,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保证研究的效度。

1.2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采用李克特式的多选项量表的方式,选用内部一致性较佳的五点量表编制而成,包括两方面内容:信息素养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的文献研究,信息素养问卷主要借鉴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并参考了国内吴晓伟、娜日(2011)、莫铄(2007)等研究者的信息素养能力量表,同时结合高职应用型人才的信息素养教育特点编制而成,涉及信息素养的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自主学习能力问卷依据Zimmerman的自主学习理论,根据庞维国(2003)关于自主学习能力测评方法的论述,参考了朱祖德等人编制的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涵盖自主学习能力的五个主要方面:明确学习目的、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监控策略使用与评估学习过程。为确保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小范围的预测试,使用SPSS21.0软件对问卷题目进行总的项目分析及建构效度、信度的因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问卷中不合理题目进行了删除和修改。

1.3数据收集与分析调查共发放3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1份,问卷调查有效率为88%。将所获有效问卷数据录入,并使用SPSS21.0对其进行统计。首先分别对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作相关分析,然后以信息素养中的几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如表1所示,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的均值为3.452,处于中等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在信息道德的维度上的得分最高,在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低。问卷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信息道德方面普遍得分较高,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并可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但对于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在信息意识方面得分居中,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较强,但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尚显不足,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尚不能有效地根据学习目标收集所需的学习资料和信息;在信息知识方面得分最低,主要表现为学生虽已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但仍缺乏必要的网络基本知识,对通用信息知识与专业信息知识的掌握方面并不理想;信息能力方面得分也不高,主要表现为学生可通过信息工具实现信息的发现和获取,但对信息进行归纳、鉴别、分析与内化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在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与信息交流方面的能力也较为欠缺。

2.2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如表2所示,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均分为2.936,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自主学习的五个维度的统计结果平均值介于2.6-3.5之间,其中明确学习目的这方面的得分较高,说明高职学生普遍能够较好地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需要;而在制订学习计划和选择学习策略方面得分处于中等和中下水平,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学生虽有制定学习计划的意愿,但能够主动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并不多,学习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高职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认识到学习策略对学习效果的作用,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策略却缺乏科学性,过多地依赖于已有的学习策略与习惯,无法有效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在监控策略使用与评估学习过程这两方面的高职学生得分普遍较低,大部分学生很少有计划地阶段性评估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对学习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表明其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能力还有待提高。

2.3高职学生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系数达到0.712,两者呈显著相关关系,一方面说明学生的信息素养越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也越强,另一方面也说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学习。从数据分析结果中不难看出,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中,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性最强的是信息能力,相关系数为0.746,达到了显著相关的水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5、0.574和0.452,表明信息素养的这三个维度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较为显著。由于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的日常教学中已广泛使用,高职学生更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信息素养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显著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高职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基础和保障。信息能力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最高,对自主学习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这是由于信息能力所涵盖的对于信息的使用、获取、分析、处理与交流等能力已完全贯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良好的信息能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去发现和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形成批判性思维,并能将信息通过E-mail、BBS、即时通信工具等方式传递给别人,从而获得更好的自主学习效果。信息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为较显著相关关系,由于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的前提,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意识才有可能对信息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从而进一步去寻找和利用信息,因此信息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信息的程度和效果。信息知识作为信息素养的基础,代表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对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这三个维度起到了支撑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分析结果中其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亦显示为较显著相关。信息道德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最低,但仍处于较显著相关的水平,因为信息道德作为信息素养的导向,决定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良好的信息道德可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时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或对社会造成危害。

2.4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检验信息素养所涵盖的四个不同维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程度,以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作为自变量,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终进人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为3个: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而信息道德则由于对因变量的预测能力不够显著而被剔除未能进人回归方程。如表4所示,F=23.256,P=0.000,回归方程有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对自主学习能力均有一定的正向预测效应,其中对自主学习能力影响最大的是信息能力(Beta=0.346),其次是信息意识(Beta=0.293),影响最小的是信息知识(Beta=0.207)。由分析结果可知,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高职学生成功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有效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结语

通过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素养与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信息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最高,信息知识和信息意识也对自主学习能力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可见,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高职学生在信息时代有效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和条件,高职学生在信息时代要成功实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职教育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结合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高职教育体系之中。一方面可通过开设计算机与网络基础、文献检索等公共课程,加强对高职学生信息工具使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的力度,另一方面需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学过程中,例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网络交互式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工具深入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专业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信息的真伪、良莠进行鉴别、判断和选择,实现对信息资源有目的地利用、积累和转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必需的基础和保证。

作者:侯春雨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港管理学院

第四篇

1军校学员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军队院校只有引入新的、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方式方法,使教与学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顺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才会使军事信息素养教育在军队院校教育中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1.1构建目标体系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把军校学员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和各项标准分解为具体的可评测指标,细化信息素养构成要素,最终形成清晰的目标管理系统。军校学员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可叙述为:为适应部队军事训练转变和院校教育转型需要,通过院校教育,努力培养学员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较高的信息能力、较好的信息道德,尤其重视对学员军事信息获取、鉴别、判断、评价和利用能力的培养。根据总的目标要求,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培养方向,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拟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要求的具体目标,最终形成科学、完备、实用的目标体系。具体目标包括:理解信息对信息化社会及人类的影响,认识信息素养在终身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掌握有效利用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信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判别可供选择信息的优劣及获得的可行性;运用相关信息提高课题综述和述评的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信息的收集、判断、评价、处理、传递、交流,以及创造必要信息;理解信息理论的必要性及承担必要的信息责任,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1.2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军事斗争实际和信息及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建立专业的、先进的、着重培养学员军事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是军校学员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军队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所设置的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军事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军事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军校要以“全军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材”的出版发行为契机,全面普及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根据不同学年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见图1)。军事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所包含的设计。信息意识教育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及信息更新意识等。可开设《军事信息概论》、《军事科学研究》、《图书馆利用》等课程或讲座。信息知识教育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基础知识、信息语言有关知识等。可开设《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概论》、《数据库概论》、《信息学导论》等课程。信息能力教育包括信息的获取、鉴别和评价,文献信息、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管理与决策,信息与科研设计等。可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信息管理与决策》、《军事通信》等课程。信息道德教育包括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传播法规与知识产权、信息的合理利用等。可开设《信息道德与法规》、《知识产权》等课程。军事相关知识教育包括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军事法规、安全保密、信息作战以及信息心理等。可开设《军事高技术》、《军事运筹学》、《指挥自动化系统》、《信息心理战》等课程。

1.3构建教学体系军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确定后,科学构建一个包含多层次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形式教育方式的信息素养教学体系,是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军事信息教育中的教学体系归纳为基础教学体系、专业教学体系和创新教学体系三个层面。

1.3.1基础教学体系这一体系主要进行培养学员基础信息知识能力和通用信息知识能力的教学,包括信息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信息资源的了解和选用等知识与能力。基础教学体系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制作入门指导的文档放在院校或图书馆主页,还可利用网络视频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式可由专门的图书情报信息人员(如图书馆员)独立承担。

1.3.2专业教学体系在及时吸纳通用学科领域成果的同时,从本学科专业的建设和教研实际出发,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和部队实际,加速军事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新训法等向教学内容的融合和转化,逐步形成具有军事学科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专业教学体系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与学科课程相关的指导、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指导,这些教学方式需要以学科教师为主、图书情报信息人员(如图书馆员)为辅,通过合作来完成。

1.3.3创新教学体系构建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体系,必须要吸纳那些能够提高学员挖掘、搜索最新信息和对未来信息发展预测能力的知识内容。搭起科研学术平台,创造更多的学术研究机会,使学员参与进来,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创新教学体系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与学术研究相关的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这些教学方式需要通过任课教员、计算机教员、学科专家组成员和图书情报信息人员(如图书馆员)协作完成。

1.4构建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反馈调节系统,对教育活动有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军校学员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在遵循先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规范化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等分级进行具体的量化。在考虑军队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评估指标时,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分析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大量基础性数据。评价内容应包括:评价学生对教学方式、授课内容、学习教材、教学人员是否满意;评价某种信息素养教学方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评价学生在教学前后的通用信息素养能力、基于学科信息素养能力。根据军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信息素养教育分解为若干个需要接受考核评价的要素,课题组提出将已达成共识的军事信息素养内核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军事信息五要素作为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系统,按照已经分解出的5个方面继续往下分解、展开,确定评价指标,形成离散的、可测量的具体指标,即三级指标。为便于使用者掌握和操作,便于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分解的层次不宜太多,最终列出评价指标条目也不宜过细。这种三层次树形框架结构提供了信息素养核心内容自上而下的层次结构和自下而上的度量机制,形成了军事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结构模型(图2)。信息意识方面,学员要坚定信息制胜观念,具有强烈而明确的信息需求和较高的信息敏感度,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网上军人形象等素质。信息知识方面,军校学员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普通信息知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战知识等。军队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要求学员熟悉军事信息学有关理论,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等等。信息能力方面,军校学员要具有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创造能力,以及信息战组织能力、信息战防御能力和信息抗干扰能力。信息道德方面,军校学员在使用信息和信息系统时,应该遵守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包括尊重知识产权、遵守信息法律、保守信息秘密和尊重个人隐私等内容。军事信息方面,军校学员要具备以信息为主要武器实施心理攻击,并能够巩固自己心理信念的信息心理战素质;信息安全意识也是军事人才必备的信息素养之一。在确定了军队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就要按照指标体系逐项收集有关原始数据、资料和信息,经过整理与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具体实施一般可通过以下步骤:第一,确定评价目的。确定军事信息素养评价是为了解学员的信息素养现状,还是为了解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或者还有其他目的,这是进行军队院校信息素养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意义的体现。第二,确定评价范围。军队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范围包括评价内容范围和被评价对象范围两个方面。可以对评价指标中所有内容进行评价,也可以分层面进行,如对军人进行信息意识层面进行评价或对信息能力层面进行单独评价;被评价对象可以是某学院的全体学员或部分学员,也可以是某地区多个学院共同参与。总之,只有对特定范围的被评价对象进行特定范围内容的评价,其结果才具有可比性和合理性。第三,确定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将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只有根据评价目的和范围等因素,事先确定评价方法,才能得出合理可信的评价结果。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课程考核、技能测试、素质考察,自我评估、专家评估、群众评估,机关、院校、部队联合评估等三个层面。也就是说,军事信息素养评价的方法可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学员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满意度调查;也可通过学员在某一研究项目或课题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员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教学效果。第四,确定评价结果。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根据本院校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对学员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之后,要对其结果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一方面可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则对完善评价体系有着最为实际的指导作用。

2结束语

军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伴随新军事革命,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而兴起的,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都带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根据军校学员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教育需求,突破陈规,勇于创新,不断发展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以及相应的教育模式,提供多种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学员信息素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是我们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作者:薛玲禹伟民孙妮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图书馆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图书馆

第五篇

1教育模式的构建

1.1制定信息素养指南信息素养指南旨在指导课程设计,明确学生通过信息素养课程学习应当具备的信息能力。在制定过程中要引入用人单位和行业参与机制,推进“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使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信息素养指南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用人单位及行业所需要的毕业生信息能力需求、学校与行业认可的信息素养标准、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等。

1.2组建教学团队信息素养的课程整合不仅要靠专业教师和图书馆馆员的合作,还需要校内多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支持。信息素养教学团队成员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图书馆馆员、学习支持小组(由督导与教务相关人员组成)和信息技术人员。教学团队成员对信息素养课程整合的目的和重要性有共同的理解,共享各自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精通学科领域及课程中学生需求,图书馆员具有信息源、信息检索、论文写作、信息分析与评价等知识,学习支持小组通过支持课程设计和评估来协助团体,信息技术人员支持在线学习活动。教学团队中成员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1.3课程开发与实施信息素养教学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持续的、贯穿一门的课程,并横跨多门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课程分析、任务驱动、学习成果、评估与评价4个环节。

1.3.1课程分析为了把信息素养整合至学生的课程计划中,需要理解专业的拟定课程(意向课程),并识别每个年级适合整合信息素养的计划课程。首先是拟定课程分析,明确能够嵌入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其次是研究信息素养教育如何置于专业课程的内容、活动、作业和课程评估中。14.2任务驱动任务驱动环节要在计划课程的学习情景单元中,提取出每个工作任务的信息素养要素,使学生掌握基于工作岗位的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任务驱动是将信息素养整合至计划课程中的关键内容,体现职业教育中以“能力应用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1.3.3学习成果信息素养教学要形成分层次的信息知识理论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捕捉、获取、评价、利用与创造信息的能力。一至三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成果分别为了解信息需求、具备初步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获取、分析评价信息,应用信息于实践。

1.3.4评估与评价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讨论与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的反馈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

2教育模式的实践

上述教育模式已应用于本校2011级药学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2.1确定信息素养教育指南首先,教学团队分析学校的教学文件与相关政策文件,如专业教学计划、行业对药学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估标准、教育部与卫生部相关政策文件等,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与用人单位沟通,最终确定专业、行业与国家三个层次对毕业生信息素养的技能与素质指标:学会使用图书馆,掌握专业数据库搜索方法和技巧,能够获取专业相关特定主题电子资源,了解网络免费电子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掌握较高药学信息获取技能,能够自我更新医药卫生工作技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指南将有助于教学团队了解信息素养以及将信息素养整合到课程中的重要性,并从整体上规划信息素养教育,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生教学培养目标体系,提高信息素养教育在学生教学培养中的地位。

2.2分析拟定课程学习支持人员从主管部门获得相关课程信息后,药学学科馆员与学习支持人员分析该专业一至三年级的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并从中选择能够整合信息素养的计划课程。学习支持人员与计划课程的教师沟通,并分别为一至三年级建立3个信息素养课程组。

2.3开发信息素养课程课程组成员共同设计信息素养课程,将信息素养内容整合至计划课程的课程目标、课堂活动、实验活动、作业、自主学习活动和在线学习活动中,分为3个阶段。

2.3.1初识教育一年级的信息素养课程由专业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是将信息素养内容整合入课程计划,通过在计划课程中渗透信息素养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基于工作任务的信息需求,具备初步的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一年级的信息素养教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学生入学阶段进行图书馆利用教育,通过参观图书馆、举行讲座、广播和分发手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利用图书馆教育,使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功能作用、馆藏布局、目录体系,建立初步的信息意识。第二部分是在计划课程中渗透信息素养内容。如在《药剂学》课程中,要求学生应用信息技能检索相关药品信息,并将曾经使用过的信息源按照标准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列出。在后续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更深一步理解信息和信息技能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2.3.2强化教育二年级的信息素养课程由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是将信息素养整合入课程目标和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加强对本学科信息源的了解,增加检索技巧,扩大专业知识面,提升学生捕捉、获取、分析评价专业信息的能力。二年级第一次信息素养课程设在药学专业实训实习后,由学科馆员授课,共8个课时,包括4个理论课时和4个实训课时。信息素养理论课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如教师要求学生提交实训中接触的一些药物处方的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并查找相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要围绕这个任务选择相应的检索工具,查找期刊论文、专利、标准等各个类型的文献,并对获取到的文献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理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宏观掌握知识的架构。实训课内容为基于理论课程案例的上机练习,使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理论课程学习的内容理解。第一次信息素养课程后,设有在线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如何通过CNKI和PubMed数据库检索药学主题资源。第二次信息素养课程也由学科馆员授课,共2个课时,主要教学生分析与评价获取到的信息,以及遵守信息道德的相关内容。在该学期末设有另一个在线测试,内容主要涉及如何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获取相关的信息。

2.3.3利用教育三年级的信息素养整合课程由专业教师、图书馆馆员和学习支持人员共同完成。本阶段课程要指导学生进行结合专业的综合实践,这是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指导临床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总结和就业信息查找和分析,这是信息素养教育的落脚点。三年级上学期,由图书馆咨询馆员与授课教师沟通,总结学生的毕业设计方向,并授予2个课时的信息素养课程,指导学生使用信息学习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信息素养课程由学习支持人员授课,共2个课时,主要教授学生如何捕捉、搜索本行业的就业信息,如何分析、评价信息,如何根据就业信息撰写和个人简历。

2.4课程效果评估为了比较课程前后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改变,课程组采用同一问卷调查比较选修课程的2011级药学系277名学生课前和课后信息素养的变化。课前、课后均收回有效问卷277份。问卷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与频次百分比比较分析。调查数据显示,课程前后能及时主动记录有价值信息的学生增加了2.2%,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急需专业信息时,借助专业数据库查找信息的学生增加了15.2%。(从大量信息中迅速找到所需信息的学生增加了4.4%,对于查找的信息满意的学生增加了19.5%,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考虑知识产权问题的学生增加了10.8%,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课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结束语

与一般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比较,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与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整合,突出了高职院校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是循序渐进地展开的,比较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三是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融入到了学生学习及职业生涯,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教育模式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实践教学不断改进,一定能达到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双赢。

作者:杨文秀杨朝晖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篇

一、高职学前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高职学前专业以为幼儿园培养优质的师资力量为主要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主要面向本地区的大中小城市,给那里带来新鲜的教育血液。城乡幼儿园有别于大型的优质的幼儿园教育,那里缺乏必要的信息化资源,所以对高职学前专业的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训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在学前专业的课程开设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无论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还是五大领域的教法课程、艺术类特长课程都融入信息化的手段,但由于流于形式,学生的自身素质原因,这种信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信息意识淡薄高职院校的学前专业学生是为幼儿园储备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幼儿教师是培养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站,幼儿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幼儿最初的成长足迹。从信息化角度来看,幼儿教师的信息意识直接关系到幼儿获取信息的内容。当前学前专业的学生在信息意识方面还比较淡薄。在信息化社会的各种诱惑下,缺乏判断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与引导,在缺乏督促的情况下,便缺乏辨别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在搜集整理信息时,自我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较弱。这些信息意识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留下隐患。在信息化时代,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否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并进行整理为自己所用,是信息意识的重要体现,而目前看,学生恰恰缺少这样的意识形态。

(二)信息知识缺乏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学前专业学生对某一信息需求时,从主观能动性角度看,学生会自主的寻找自己的所需。由于学前专业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也有多样化的特点。计算机网络、儿童书籍、教育书刊、影视资料都是学生进行本专业学习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学生缺乏最基础的信息知识。在信息检索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全面的搜索引擎的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又缺乏理论知识的引导,寻找资源较盲目,获取资源结果的准确性较差。

(三)信息能力单一社会信息思潮的不断涌入,未来幼儿教师需要较强的信息能力。在校学前专业的学生信息能力还有待于提升。学生不能够完全熟练的操作信息技术,在大量的信息库中找寻自己所需的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技能和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更是平常。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对信息知识的需求缺乏积极主动性。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够对获取的信息做更深入的整理和加工,以形成自己的理念,更多的是照搬照抄,图方便快捷,缺少思考性和理解性,所以信息能力过分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造性。(四)信息道德缺乏安全意识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开端。作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摇篮,学前专业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但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却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安全和法律意识。对不良的信息资源,过多的选择沉默,部分学生还会选择转发。对涉及缺乏伦理道德的社会问题的资源,学生会以不熟悉为借口进行转载与使用。或者对一些盗版的光碟与图书进行购买,都是信息道德缺乏的主要表现。虽然,我们大多数的学前专业学生能够以教师的身份正式自己的信息素养,诠释健康的信息素质,但还有部分同学对信息法律和安全问题认识不清,对信息知识产权的维护与使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提高高职学前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信息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多样化,需要学生构建良好的信息素养结构。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就是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资源的最有效途径,为学生获取信息化知识提供方便,为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提供空间。无论从理论基础课还是艺术特长课程都要建立信息资源库,便于学生对资料的查找,以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所以学校要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增加计算机网络的数量,加速信息网络的速度,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以及资源共享网络的建设等。

(二)提高信息专业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把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日常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专业特点,便于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掌握信息资源的搜索方法和技巧,获得专业知识的信息资源,提高未来工作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信息素养的教育对学前专业的学生是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提交平时的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以及最后的毕业设计等方面的作业,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得最优质的资源进行学习与创新。专业艺术知识需要通过信息资源获取舞蹈、声乐、故事等方面的优质资源进行创编和仿编,为己所用。信息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学前专业学生市场的竞争力,为就业提供最根本的可能性。

(三)建立信息化专业的课程目标高职院校在学前专业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首先要考虑到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置。学前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是让学生具有全面的信息知识、强烈的信息意识、优良的信息道德、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教学计划是指在学生入学初对信息知识进行引导,在学习阶段进行辅导。课程目标在于编制与本专业相融合的信息技术课程,例如案例电化教学、计算机课件设计等课程。其次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提升学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信息化,将信息技术知识整合到学前课程体系中。例如,教法课程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与相关课件,让学生直观了解幼儿园实践教学活动。

无线网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1UW信息素养评估内容设计

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ILT操作手册是UWILT-S项目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评估内容围绕信息素养5大标准展开:(1)具备信息素养的学生应能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学生能够确认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么?(2)具备信息素养的学生应能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找到所需信息么?(3)具备信息素养的学生应能对所获信息及其相关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别和分析,并将其精华融入个人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学生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评估么?(4)具备信息素养的学生应能通过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达成某种个体性或团体性的特定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信息的使用创造特定成果么?(5)具备信息素养的学生应能了解围绕信息获取和使用引发的经济范畴、法律范畴和社会范畴问题,合理和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信息———学生可以合理合法地获取和使用其所需信息么?由于第4条评估标准涉及特定目标和特定成果下的实证性问题,存在问卷测试方法下的非可行性,故暂未被列入ILT-S项目评估内容。经过图书馆员、数据评估分析师和专业学术人员三方的通力合作,针对所有学生信息素养测试的55道客观题和针对专业学生的54道客观题(其中:公共健康相关专业34题,公共事业管理相关专业20题,其他相关专业题仍在设计中)初步成形:(1)55道普适性信息素养测试题目中(如表1)体现评估标准1的为17题,占总题数的28%;标准2的为11题,占18%;标准3的为20题,占33%;标准5的为13题,占21%。某些选题如第3、10、12、53、35、54题同时体现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准的考核。(2)ILT-S项目对其测试标准的权重分布相对于初始ILT模型有局部调整,主要体现在,ILT测试模型中,针对标准2、3的测试权重设计较高,均为32%,而ILT-S模型中,适当降低了对高年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评估比重(从32%降低为18%),继而提高对其信息认知能力的测试比重(从20%提升至28%),这是因为,高年级毕业生经过数年的信息素养培训和实践,检索技能均已达到一定水平,对其信息素养的评估重点也应从技术层面转移至认知层面和更广阔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范畴。(3)54道专业性信息素养测试题与55道普适性测试题的有机结合使得该测试综合性和专业性兼具,进而实现对毕业生信息素养的综合评估和有效判定。

2UW信息素养评估项目的启示

2.1构建联盟,实现多方通力合作和优势互补ACRL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指出,教师、图书馆员或其他专家学者相互间的讨论和协作对系统评估标准的制定、全面信息素养教育方案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ILT操作手册中也有对多方力量协作的强调,而全美信息论坛NFIL的成功实践更是各组织、社团间通力合作的结果,这是一个广泛的联盟,它在信息素养运动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如何借鉴ILT-S项目的成功合作模式,建立高校校园内广泛的信息素养联盟,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是今后国内信息素养评估工作的重点。

2.2明晰分工,确认各方合作者职责ILT-S项目组通过经验借鉴和优势分析,建立了包含图书馆员、评估分析师和专业学术人员的合作联盟组,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对这三组成员的项目职责进行了较为明晰的划分:(1)图书馆员的协调和联络作用。不可否认,信息时代、知识社会中的图书馆员具备一定的专业优势和信息素养优势。首先,在信息素养的认知和信息检索能力方面,图书馆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较高,可为项目组提供总体轮廓上的信息素养知识概要和检索技巧考核内容;其次,图书馆员更加熟悉ACRL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对标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能够更快地将其与ILT-S项目相结合,进行测试设计;最后,由于其在历届ILT评估中担任的组织、协调角色使得图书馆员成为ILT-S项目主导力量的不二人选。(2)评估分析师的作用和分工:①提供信息素养评估测试发展的最佳实践;辅助图书馆员和教授进行专业内容领域的评估开发;③进行测试标准的精确性、正确性(信度与效度)等心理计量特质的分析;④协调普适性考核指标和专业性考核内容的制定。具体来说,评估分析师将与四名负责核心评估项目编纂的图书馆员合作设计出最初的55个客观测试题,确认这55道题能够集中反映ACRL1、2、3、5项的考核标准(标准4由于是涉及学生成果相关指标,暂不列为评估对象),并反复确认该考核项的最佳实践性,同时,评估分析师需要综合考虑联络图书馆员专业性信息的反馈,将专业性的评估融入综合性评估。(3)专业学术人员的作用和分工:①提供专业领域范围的专业知识指导;②了解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研究的信息阻碍和困难;③发挥其在专业性信息素养测试项目编纂中的主导作用;④实现专业性信息素养目标和ACRL标准的有机结合。

2.3强化纲领性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构建,指导信息素养评估深入开展纵观美国高校信息素养评估,全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提纲挈领作用不容小觑,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网站开辟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专题,全面阐释了信息素养的定义、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使用指南、信息素养评估指南和信息素养指标等详细内容,网站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理工科科技信息素养标准、心理学信息素养标准、护理学信息素养标准等指导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教育信息素养强有力的评估工具箱的形成。此外,针对这些标准和细则,ACRL网站上还出现了包括中文在内的各种版本的译文,这对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标准构建和评估工作的展开都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相对国外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强的理论体系,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其涵盖7个维度、19项标准和61条具体指标,统一指导北京高校信息素养评估工作的展开。国内统一信息素养标准和评估指标的构建将是今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工作开展的方向和重点,依托纲领性文件的指导意义,推进信息素养评估工作的深化发展。

2.4大力发展标准化测试工具,实现试点检测向大规模测试的平稳推进除ETS的ISkill(信息素养技能)测试标准和ILT测试模型外,由美国多家机构资助,美国和加拿大的82所高校,42000名学生参与研制的ProjectSAILS(美国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价项目)同样是现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有效评价工具之一,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为高校信息素养评估指明了方向,而标准化的测试工具则为高校的评估工作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工具。在构建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基础上,我国还需重视实践性标准测试工具的开发和研究,切实抓好信息素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勇于开拓,建立多种测试工具,通过小范围的试点工作,对测试工具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最终实现测试工具的标准化和普适性。

2.5综合反复运用信度、效度分析方法,检测完善测试设计的科学合理性考核一项测试是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适用于大规模的考试推广,重点是实施对其信度、效度和难度的测量,检测相关指标是否达到测试学要求的标准,考试信效度越高,说明考试成绩越能代表学生个体的真实水平。据研究,托福考试的信度在0.95以上,HSK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信度一般都在0.98左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客观题的信度达到0.9以上,UW的ILT-S项目正是充分运用了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CITAS分析法实现了对其测试模型的反复检测、评估、修正,使得最终的测试信度达到0.8以上。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测试同样需要对信度、效度检测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通过图书馆员、数据评估师、专业学术人员和考试专家的通力合作,推进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工作的纵深化发展。

3结束语

由于信息素养缺乏,导致全球低水平重复研究造成的科研经费浪费已高达百亿美元,而纵观国内,每年各类科研革新课题中有50%是对国外已有成果的重复,专利文献的利用率仅为1.1%,书刊文献利用率低于30%,信息收集在我国科研人员工作开展中的比重也仅为5-15%,大大低于美国的59%[2]。如何客观、全面且系统地评估用户信息素养水平,建立有效的信息素养评估机制,大力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值得图书馆人不断探索,国外多维的信息评估模式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施婧单位:毕节学院图书馆

第二篇

一、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相对单一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图书馆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如对电子阅览室更新换代,对信息素养教学方式则研究不足,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情况也不鲜见,缺少馆员与馆员、馆员与教师、馆员与学生等的交流,缺乏图书馆与院系、图书馆与职能部门、馆际之间、图书馆与社会团体等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与实践应用相脱节,教学方式还停留在教与学的阶段,导致部分学生面对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加以应对,步入社会后也难以进行独立分析,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在Web2.0时代,信息交互,信息素养教育应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与课堂内教学、面对面传授相辅助,创建在线自学环境,通过课堂外培训和在线互动实现服务时空、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多样化,丰富用户的教学体验。

(二)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有待改进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仍是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管理过程中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般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图书馆馆员本身就有相当繁重的日常工作,即便成立了信息(文献)检索教研室,在工作之余还要承担全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图书馆馆员工作的岗位考核与教学岗工作的考核评价存在差别;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的馆员也容易引起不从事信息素养教育馆员在日常工作分担方面的抱怨等。近年来,虽然国内不少学者就评价机制、标准这方面作过相关研究,但依然未形成一套可行的评估体系,导致对信息素养教育缺乏科学规范,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无第三方客观评价,制约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与深化

(一)分层实施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自觉通过最基本的分层方式进行着信息素养教育,如对新生进行的馆情介绍,基本检索技巧与咨询的FAQ(FrequentlyAskedQuestions,常见问题解答),开设公选课和面向院系的专业检索课,举办各类专题讲座等。但这些分层教育,总体上还是从用户的需求层次出发,并没有更多考虑到信息素养教育本身。笔者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拓展三个层级并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程计划,系统实施。首先,针对低年级同学开展通识教育,让学生明确信息时代的特征及信息社会的本质,掌握相关的概念与技巧,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激发潜在的兴趣与需求,培养他们甄别各类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维护知识产权等。其次,结合课程和专业,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及技术处理,通过问题设置,以任务驱动进行专业检索教育。第三,在前两者基础上,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拓展,即是将信息的敏锐捕捉能力与灵活充分的信息利用能力应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从而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两者相得益彰。

(二)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界定,嵌入式教学是指把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教学作为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称为“与学科的整合式教学”或“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的渗透式教学”。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分为一次介入式、可扩展模式、全程跟踪式等,一次介入仅仅是在课堂需要的时候即一次性提供相关教学;可扩展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学习目标等,添加、减少或有所侧重地实施信息素养教学;全程跟踪则是全面介入到某一学科或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具体在各个高校图书馆开展起来会因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如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嵌入式教学一般分为相关、完全两种方式,前者是馆员对专业课的部分或局部介入;后者是馆员对专业课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形成了局部嵌入式教学、跟踪进阶式教学和全面融入式教学三种,分别对应一次性、集中讲授课程知识与技能;服务团队跟踪大一至大四不同学习阶段,由浅入深开展教育;与专业课程或老师合作,参与相关课程教学全过程。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思路,改变了传统孤立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探索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就是针对目前信息素养教育中教育主体力量过于分散、教育过程缺乏整体统筹、教学内容不够全面系统等问题,将信息素养教育中原本相互独立的元素通过彼此融合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模式。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曹志梅等撰文指出一体化信息素养的措施分为教育内容分层并重,将大学的不同阶段进行区分,制定相应计划;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实践导师双重导师制的教学模式;问题求解式教学;定期开展师资培训等。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究其本质而言,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承担主体进行整合,调动图书馆馆员、学校相关教师和部门的积极性,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共同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全程的完善,扩大和整合被教育的对象,增强教育合力。

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一)依托平台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除各类课程教学外,信息化教学环境对自学很有裨益,通过互动讨论的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截止到2012年8月我国约有701所高校图书馆通过各类平台提供在线的信息素养教育,功能涵盖了自主学习、在线学科信息服务、疑难解答、信息讨论、资源共享、信息反馈、服务定制等多个方面。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信息素养教育在线学习系统,集在线练习、组卷功能、阅卷功能、成绩查询、新闻等多个功能,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目前依托平台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都以自建或商购的各类E-learning平台为主,但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因为其严谨性,对用户本身欠缺吸引力,要结合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好各类新兴的交流平台,将其嵌入到信息素养教育中,增强效果。如笔者所在高校图书馆早在2011年6月就通过新浪网开通了官方微博服务,通过微博开展了图书馆宣传、虚拟参考咨询、用户信息需求收集和个性化服务、辅助用户培训(培训消息和后续解答等)等工作,学生粉丝达数千人,效果明显。对新兴交流平台的利用可多元化,除去新浪微博,还可在腾讯网、搜狐网、人人网等平台上开通,多人参与,同步更新,共建共享,争取更多用户参与;还可通过官方微信开展,主动推送信息,进一步扩大教育受众面。

(二)LivingLibrary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结合Livinglibrary,又名Humanlibrary,它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服务模式,它的服务理念就是将人作为一本有价值的“图书”进行借阅,读者不需要交纳费用,通过登记姓名就可以以交谈的方式进行“阅读”。高校图书馆将Livinglibrary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创新了教育方式,充分挖掘了个体的隐性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图书”自我价值实现,还有助于消解教育对象的精神压力,消除迷茫情绪,适应信息时代和潮流,通过交流,分享智慧,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借阅不同的“真人图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通过视频聊天及各种语音技术设别,现实与虚拟结合,可不受时空局限,方式灵活多样,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结合笔者在Livinglibrary实践中的经验,为提高教育成效,Livinglibrary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流程,具体操作中可分“真人图书”招募、借阅、反馈等步骤。在招募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信息意识,让他们推荐感兴趣的师长、社会人士,由图书馆专人负责对“图书”进行分类编目和管理;在借阅环节,读者可自行在众多“图书”中进行选择,按照一定的编号(索书号)借阅;借阅完毕后,通过完善的网上平台或其他途径进行反馈,以便改进。Livinglibrary还处在探索阶段,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但不论是从读者角度还是从“图书”角度,或是上升到文化建设的角度,因为其吸引力大,互动性强,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在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方法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通过游戏来提升信息素养国内鲜有信息素养教育与游戏方面的论述与实践,有学者认为游戏虽是一种大众活动,但游戏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而且玩游戏本身就是素质的体现,且多数游戏因为有趣新鲜、设计精细、生动活泼和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而充满吸引力,在视觉听觉的感官享受中完成知识的吸收,具有传统的说教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信息素养教育与游戏找准结合点,就能够事半功倍。通过游戏的信息素养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易和某一具体问题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通过游戏来提升信息素养的实践案例少之又少,这里固然有将游戏与误人子弟等同的认识误区,但图书馆人的理念和管理方式等也需要改进。要用创新的精神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寓教于乐。例如新生入馆教育方面,3D模型的虚拟图书馆就能给用户带来更为直观立体的视觉效果,让读者通过游戏的方式在虚拟的图书馆中畅游,有目标的熟悉和找到相应馆藏,广东五邑大学图书馆将馆藏等各类信息通过3D展示,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了“360°图书馆全景导航”。馆藏流通方面,通过游戏设计检索流程,如笔者所在信息服务部门已经着手构思“疯狂排架”、“数字文献在哪里?”等Flash小游戏,这些想法一提出,在和学校学生社团读书会的同学座谈时就受到了欢迎,他们认为轻松幽默、活泼有趣的方式更吸引人;在阅读宣传方面,开展游戏主题活动,将课堂教学与游戏结合,设置知识竞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

四、结语

虽然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存在不足,但高校图书馆印发各类读者手册、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培训或活动、尝试专业信息检索课教学等提高信息素养教育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从未停止。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图书馆人的创新与努力,还需要学校和院系的重视与支持。近年国内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可以说,研究和推广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高兆云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第三篇

一、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

1.图书馆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环境互联互通的网络世界,将一个分散式的信息交流环境带给用户,用户不仅可以查阅内网信息资源,而且能通过网上冲浪来搜寻、选择自己所需的外网信息资源和服务系统,极大地扩展了资源范围。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信息环境的支撑,图书馆长期的文献资源建设奠定了其知识基础设施的地位,使其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和实习基地,而信息共享作为一个综合的学习、交流研究的信息服务环境,将参考咨询、网络技术服务和多媒体资源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的信息共享环境。2.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基地图书馆应当了解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以及最新的重大科研课题,通过与各类校院合作,走共建道路。建立一支由图书馆员与专业老师相结合的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发挥各自的特长,由图书馆员承担信息利用基本原理的教学,专业老师承担专业检索工具的教学。图书馆要进行读者入馆教育,进行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讲座,使学生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藏书布局和自己专业的资源及借阅的有关事项等。同时在专业课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于学科教学中,这是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将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3.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培训课堂学科馆员和院校合作是信息素养教育最重要的合作类型,从学科馆员协助老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到馆员参与老师课程教学,与老师合作建设课程、学习社区、信息素养网站等方式,馆员在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开展信息素养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和更新老师的信息资源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能力,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改进信息系统教学的能力,以信息素养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改革,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境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早,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和公民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美国信息素养的概念由图书检索发展而来,自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这一概念后,到20世纪80年代时,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逐步取代了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学校已开始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使其得到了更多的大学、教育机构和企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信息素养教育的层次不断扩展,教育的对象从原来主要针对高校学生向中小学生和在职人员扩展;公民信息素养教育不仅由研究人员所倡导,而且得到了普通公民的接受与支持。在英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国家新课程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这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有能力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做准备,学生可以运用信息工具创造性地发现、探索、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学会如何使用信息工具迅速的从社会、文化中获得思想和经验。在日本,1998年6月公布的新的课程方案将“信息科”作为高中普通科的必修科目,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带来的信息社会的变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韩国开设了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并实施信息素养认证考试,以此来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我国港台地区,非常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如:香港中文大学的信息素养认证考试内容由5项内容组成:面向图书馆的教育;数据库搜索方法和技巧;专业(例如经济、教育、工程、物理等)相关电子资源;网络免费电子信息资源的获取;有关香港或其他的有影响的重大事件。

三、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面向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多是利用电子阅览室、网络课堂、专题讲座的形式,但效果不理想,讲座的知识内容单一,对信息检索相关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法律法规则很少涉及,更少有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很难实现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追溯到1984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技能。2002年教育部首次将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成信息素质教育,表明文献检索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素质教育在各个高校开始得到重视,在实践教学上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模式经历了由单一到综合、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的发展过程。当前我国高校的信息检索课普遍得到重视,开设信息检索课的高校也在逐渐增多,基本形成了必修课及选修课两大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但是还没有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及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通过实践总结,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重检索方法的讲授,轻信息意识与信息观念的培养;重文献信息知识的传授,轻文献信息道德的培养;重文献信息的搜集获取,轻文献信息的评价利用等。另外,实践环节的课时安排少,甚至没有,教育模式单一,教学方式不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提高。

四、加强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

1.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多数都实现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网上咨询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上海图书馆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但经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低,人力资源联合不多,其他公共图书馆更是如此。因此,公共图书馆之间不仅要加强参考咨询馆员的联合,还要积极与高校的参考咨询专家及学科馆员进行联合,拓展参考咨询合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力量。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简称IC)的构建不仅是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有力举措,更是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的综合平台。IC包含了提供信息素养教育所需要的全部要素,如便捷的网络、先进的技术设施、丰富的馆藏、多功能的学习共享空间等,使公众在协作交流、研究学习中不断地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处理技能,为现有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在公共图书馆的IC构建中,各图书馆应依据馆情和用户需求的不同,建立物理信息共享空间和虚拟信息共享空间,注重资源和环境的整合,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团队信息技能,使IC成为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基地和最佳场所。2.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是以图书馆检索为中心的文献检索课形式,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单一,教学形式落后,使许多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引不起足够的重视,这对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学习中所需的信息检索基本技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此,人们探索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效果较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是以学生读者需求为主体,图书馆员作为教学助手嵌入到课堂或网络教学平台,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把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通过与专业教师的协作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信息素养教学。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有深度的教学服务。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特色教学形式:①以“课题”为核心,让学生自行选题,结合先进科技手段,开展探索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有目的地进行资源查找,完成所需信息的积累。②以“团体协作”的方式,通过团体内部的交流、探讨,使其形成一套信息求索模式,再配合图书馆员的合理评价与正确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③借助网络,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行查找所需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独立的实践能力。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吸收者,更是知识的分享、生产和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要实现“在线化”。借助多媒体效应,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创建“在线信息素养课程”,提供专业性的24小时网络在线服务,进行信息素养指导,这是新时期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方案。信息素养教育的“在线”课程,强调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和教学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同时将在线教育与讲座、课程相结合,合作开发课件,实现教学管理和评估工作。以往在线信息素养课程主要是“文献检索课”、新生入学培训、数据库应用与培训,其主要服务人群是高校师生。在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受益人可以由本校师生扩大到国内各高校,甚至是校外人群,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接受群体的“广泛性”。“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形式,以全天候的在线指导为主,学生不必再拘泥于上课时间,可以随时获取资源;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可以重点突出,循环播放,以减少学生咨询次数,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便捷性”。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引入最新的信息资源,减少课堂文本教学中对时间的浪费,保证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时效性”。另外,学生可以利用馆藏在线目录、专业搜索工具进行资源查找;馆员与学生借助博客、邮箱等交流工具探讨信息接受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素养教育的“交互性”。

作者:付东霞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第四篇

1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内容

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以高校师生的需求为重点,全身心地为高校师生提供全面优质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同时,要求图书馆员有效规避垃圾信息污染,不制造、不使用、不传播恶意信息,不利用多媒体平台盗窃他人隐私、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利用信息资源从事不正当活动等。

2如何培养和提升高校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

2.1需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直接决定着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态度、信念和意志。高校图书馆员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本着“一切为了读者”的信念,兢兢业业,认真务实,热情耐心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用科学的理论检验信息真伪,尊重信息的知识产权,自觉抵制恶劣信息,正确引导读者科学有效地利用新信息、新资源。

2.2需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培养和提升图书馆员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图书馆员要随着信息社会进步逐步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不仅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增强自身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触类旁通,涉猎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加强对其运用能力,提高自身创新水平。

2.3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能力。全球化的信息社会,要求高校图书馆员不仅具备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外语的掌握也是一个硬性要求。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能力,才能更好地将国际上最新信息提供给进行科研教育的读者。

2.4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的在职教育。在职教育是目前更新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不断加强:首先,专业技能培训。根据图书馆员专业岗位分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各大院校之间可以直接进行对接,图书馆员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或者定期进行国外研修,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选派一批优秀的图书管理员到国外进修,取长补短,加强国际间图书管理技术和素养的交流与合作,在先进管理经验的吸收中,提高自身图书管理的服务和素养。其次,举办专题讲座。定期引进优秀图书管理人才为现有图书馆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讲解最新图书管理的信息和成果,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技能和效率。最后,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图书管理员信息素养的高低也作为高校教育考核的一个要素。必须与高校人事管理机构协调,基于当前实施的事业单位工资结构调整,把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水平作为考核和晋升的重要标准之一,从而从物质和精神激励方面切实有效地提升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

作者:张倩单位:驻马店黄淮学院图书馆

第五篇

1军校图书馆对于培育学员信息素养的重要作用

1.1军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储备的原始生态,有利于培育学员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学员必须把各类信息综合起来,或分类,或加工,或提炼,或升华,变成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必定会对学员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从一定程度上看,这种图书信息资源的原生态,更利于给学员提供较大的发挥余地和创新空间,更利于学员学会与各类信息打交道并最终凝练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1.2军校图书馆学习阅读环境的优化改善,有利于培育学员高尚的信息道德修养目前,各级领导对军校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经费投入也逐步加大,相应的馆舍和阅览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不少院校甚至结合新校区兴建对图书馆进行重建,使图书馆的面貌今非昔比。环境的改善无疑会让学员感觉身心愉悦、便捷舒适,但同时也对学员的行为举止起到某种暗示和激励作用。面对先进的信息平台,如果文明素质跟不上时代,显然有悖潮流,不相适应。

1.3军校图书馆安全保密工作的严格规范,有利于培育学员严谨的信息安全意识鉴于军队严格保密纪律和安全防范要求,有时不得不对某些涉密信息作技术处理,同时在使用某些涉密信息时,往往标注有很多使用限制和下载权限。在日常文献信息保障过程中,图书馆有时会在组织服务上门活动时专门强调安全保密方面的种种纪律和规定,教会学员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时注意种种识别和防范方法,这在无形中自然会增强学员的信息安全保密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2军校图书馆在学员信息素养培育中作用发挥不足的表现

2.1学员运用图书馆提升信息素养的意识不够强,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学员对信息的敏感度不高,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还不够深化,有的学员将运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单纯地理解为只是学习的一种需要,或者只是解决学习难题的一项技能,很少有学员能够上升到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思维理念、一种价值取向去认识。这充分说明,学员在信息时代对利用图书馆提升信息素养的敏锐度和自觉性还不够高,利用图书馆提升信息素养的观念和意识在学员群体中普及程度还不高,远远没有普遍引起广大学员的关注与重视,同时也说明院校在图书馆的推广使用培训与信息素养教育上所做的工作和所投入的精力还远远不够。

2.2学员运用图书馆提升信息素养的能力比较弱,方式较单一主要表现为:一是存在盲目性。学员们获取信息非常便利,他们一到图书馆,往往看到什么书好看就看什么,碰到什么新鲜的就下载什么,结果资料复印下载一大堆,从来不用,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二是存在娱乐性。由于军队院校管理相对比较严格,使得学员们在不能更多接触外界社会的情况下,往往更热衷于利用校内网络进行聊天、娱乐等,而忽略了有效信息的存在,无法将有用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使图书馆变成了他们娱乐休闲的场所。三是存在功利性。有的学员为了完成课外作业和毕业论文,到图书馆找些资料,稍加改造应付了事,有的甚至直接从图书馆找几篇相同文章或直接下载相关资料拼凑了事。四是存在风险性。由于图书馆人力有限,对图书信息的管理审查不可能每本、每条都严格把关,加之数字图书馆的虚拟特性,致使各种虚假、垃圾信息充斥其间,而学员又过于依赖网络平台所传递的信息,缺少甄别与鉴定,无形中增加了被不良社会思潮冲击的风险。

2.3图书馆在培育学员信息素养中功能发挥不明显,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一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主动性不够。近年来,军队院校在教学保障条件的经费投入上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军队院校“2110工程”的实施,军校图书馆受益明显,已逐步向正规化、现代化、数字化大步迈进,但从深层次看,却还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有的院校过多地注重图书馆发展的物质层面,而忽略了其教育功能;有的院校图书馆虽然开设了信息文献检索服务课程,但也只是一种功能性的介绍,并没有将运用图书馆提升信息素养纳入整个院校教育体系,少数院校仅通过开设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文献检索等几门公共课程,导致学员的信息素养还基本停留在学会如何使用电脑进行目录检索查找图书的初级阶段。二是图书馆在服务保障中重视信息知识与技能培训,淡薄信息道德教育。大多数军校图书馆对学员的信息需求以解答释疑、完成学业为主,缺乏成体系、有深度的信息素养教育,难以引导学员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信息意识。同时,由于院校教育的疏漏缺位和图书馆自身的定位偏差,不少学员在图书馆的信息使用中缺乏责任意识,对有害信息、虚假信息采取消极避让的态度,有的甚至传播转发不良信息,难以对信息资源合理利用。三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培育收效甚微。大多数图书馆并没有从协助培育学员信息素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定位,少数院校虽然做了某些尝试和探索,但往往因难以得到外界认可和条件支撑,时间一长自然就不了了之。另外,由于军队院校信息保密安全等条件限制,学员运用网络查找所需信息往往网速过慢,不少学员不能快速有效地在有效时间内充分获取信息,某种程度上却增加了学员求知的惰性,转而通过直接请教老师或与同学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不利于增强学员运用图书馆获取信息来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

3构建基于图书馆有效运用的学员信息素养培育机制

3.1基于图书馆主动提供服务的信息素养培育机制一是开展新学员入馆教育培训。军校图书馆可考虑每学期开学初开展新学员入馆教育宣传月活动,通过制作发放图书馆宣传册、组织新学员入馆参观等方式,帮助新学员尽快了解军校图书馆的作用、功能、工作流程等,帮助新学员从入学一开始就建立使用图书馆的信息意识,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信息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掌握正确的信息资源使用办法。二是建立图书馆信息推送机制。军队院校图书馆可指定专人负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学员中的知晓率。亦可考虑定期开展读者节、图书节或设立网上读书论坛,定期向学员推荐新书、推介网上新栏目、交流读书心得。加强数字图书馆的数据维护,及时更新网上信息,增设或完善图书馆信息素养网络专题模块,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网络课程,让学员充分感受图书信息推送服务的便捷性和图书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3.2基于图书馆科学管理使用的信息素养培育机制一是加强图书馆日常管理。军校图书馆应不断完善实体图书馆的文献服务,认真规划定位图书馆内各个功能场所的分布,使图书馆馆舍的布局划分和功能定位更加合理;对纸质书籍报刊进行准确排架,对索书号标签脱落的书刊及时编号,尽可能简化纸质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区别不同种类文献资料的特点,设置文献信息分类检索说明,帮助学员以最快速度找到所需信息资料,不断提升读者满意度。二是试行学科馆员制度。军队院校图书馆可尝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让深谙图书情报学知识和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的资深馆员担任这一职位,在图书馆与各院系间进行信息沟通、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宣传培训等。这些专职学科馆员可根据对口院系学科设置和科研实际的需求,定期为图书馆采购图书期刊资料提出合理建议,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更新与广大教员学员的信息需求对接更加准确,使新的图书文献信息及时得到宣传、利用。三是健全图书文献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军校图书馆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对现有规章制度认真梳理,废旧立新,可采用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博客、微博、微信、电子信箱、BBS留言板、学习社区、读者论坛等平台,更多地听取来自院系教员和广大学员的声音,集思广益。

3.3基于图书馆改革创新发展的信息素养培育机制一是构建军校智能图书馆。可通过智能终端将图书馆的服务植入。鉴于安全保密的原因,军队院校图书馆可根据自身技术手段实现的程度,整合多种网络技术搭建图书馆智能系统,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馆藏智能排架、书籍定位,向学员提供图书检索、预定座位、空位查询、开闭馆通知、电子书下载、在线阅读、书目评分、我的图书馆借阅情况等服务,为学员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二是开设图书馆学习社区平台。图书馆可借鉴SNS网站的经验,在本馆网站开设专门的学习社区,使学员能搜索、收藏、推荐、评论各种书目期刊等,还可加入或创建各种讨论小组,沟通交流。三是实施全军院校数字图书馆云战略。可对数字图书馆海量级异构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和知识重组,为学员提供方便快捷的统一检索、知识服务与资源共享。在总部的统一部署规划下,军队院校图书馆可基于云计算和云服务的理念,系统设计和开发CALIS云服务平台,构建多级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中心,在人工分析数据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RIS自定义元数据项提取元数据,并抽取索引、统计分析,建立能够进行数据增量更新的元数据集群,为学员甚至为部队官兵提供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尽量多地整合多所院校重点学科所需的网络数字资源,逐步建立起有效获取信息的知识网络。

3.4基于图书馆多元互动共享的信息素养培育机制一是拓展学员数字图书参考咨询渠道。数字图书参考咨询服务是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发挥读者图书馆使用的主体地位,注重读者的参与交流。军队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图书馆馆员和馆员、馆员和学员间的沟通,可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组建校园QQ或FAQ学员读者群,实现即时沟通与全程互动。利用RSS信息聚合功能,按本校的学科分类将各个看起来很杂乱的信息有序化,利用Wiki整合网络和学科资源,根据学员的兴趣特征、信息偏好或使用习惯等分析结果,定期向学员推送最新信息,增强互动性。同时,也可以尝试将图书馆FAQ、电话咨询、现场咨询、实时咨询、读者留言、E-mail咨询、BBS图书馆版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互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鼓励引导学员参与资源共建共享。建与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军队院校图书馆应当敢于突破、勇于尝试,可以学习借鉴地方大学图书馆经验,建立网络免费学术资源推荐系统,让读者自己推荐专业免费学术资源,并自行对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可以创建一个动态数据库,设计类似的图书荐购系统,对学员推荐的信息进行鉴别和管理。同步配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管理维护,使系统开发之后不至于因内容稀少或缺乏监管沦为摆设。三是建立图书馆网络资源信息评价机制。设立相应考核和评价指标,既要保证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又要保证信息资源的新颖性、及时性,这样可以对图书信息资源实施必要的质量监督和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的纯度和信度,让学员在信息获取的乐趣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

作者:梁永来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第六篇

1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显著特点

1.1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并不是现在才提出,传统图书馆也主张资源共享,但其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远远比不上数字化图书馆。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只能是区域性的、少量的,而数字时代图书馆资源共享是无时间、空间限制的,既方便又快捷。可以说信息资源共享化是数字时代图书馆最显著的特点。

1.2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就是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通过计算机将各类传统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数字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来源一方面是传统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一方面来源于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同时还有自行开发的各种各样的专题资源库。另外,数字时代图书馆还必须具有存储、保护大量信息的设备和能力。

1.3信息传递网络化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数字时代图书馆通过宽带网与因特网互联,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没有时空限制的、便于使用的,可将各国的图书馆和相关机构成千上万的主机连为一体,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成为拥有丰富资源、大量用户、方便快捷和开放的数字虚拟图书馆。

1.4信息服务多元化数字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是多元化、多媒体和开放性的。除了保留传统图书馆提供纸质文献的服务外,还包括网上公共查询(OPA)服务、电子文献服务、文献资料检索服务、自助借还书服务、用户教育培训服务等,特别是近几年来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都开通了移动图书馆、官方微博、无线网络、IET视频数据库等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服务的特点是全、快、新,即提供的文献资料全,提供服务的速度快,信息资源内容新。

2高校图书馆进行用户信息素养培养的优势

“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里,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义的沟通所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信息素养即有效的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据此检验、判断和组织信息,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中心,也是进行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对用户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现以广西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进行用户信息素养培养的优势。

2.1信息资源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西大学图书馆聚集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包括大量的纸质藏书和众多的电子资源,如广西大学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总量548万册,其中电子图书214万册,印刷型图书324万册,全文电子期刊2万多册,形成了集图书、声像、资料、光盘等多种文献类型相结合,并涵盖哲、法、经、文、理、管、农、工、教等九大学科的多层次、多学科、多载体且特色鲜明的文献资源体系。广西大学图书馆通过这些丰富而又不断更新的信息资源潜移默化的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

2.2信息环境的优势广西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达32338m2,阅览座位3634个,为同时期广西区内建筑面积最大、设施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网络条件最好的图书馆。另外,广西大学图书馆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助读环境,拥有电子阅览室、馆藏信息资源查询终端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及优良的服务环境,为用户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优良的硬件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2.3信息服务的优势广西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的高速局域网,业务工作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馆内设有600余台计算机(或终端)与校园网、教科网和互联网联接,无线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图书馆,还开通了IET视屏数据库、移动图书馆等,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与院系资料室业务管理系统的无缝连结,形成了便利的分布式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为图书馆进行用户素养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4信息队伍的优势广西大学图书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批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其中知识结构涵盖了工科、文科、理科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结构,提高了硕士和学士的比例……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专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他们熟知文献资料的检索、开发和利用,能够很好地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检索、查询和咨询等各种文献信息服务,为图书馆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提供了人员保障。

3广西大学图书馆开展用户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用户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广西大学图书馆一贯重视用户信息素养的培养工作,利用自身的优势,开设文献检索课教学,举办用户网络教育讲座,加强馆员信息素养教育3个层次的活动来帮助用户了解图书馆,熟练使用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全面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

3.1开设文献检索课教学广西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附表),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学院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信息检索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和综合利用的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类型,通过讲课和上机实习,帮助学生掌握手工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与检索手段,在信息的海洋中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路径、最小的力气有效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并能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解决手边的难题,完成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和工作。从而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

3.2举办用户网络教育讲座根据用户的文化背景、使用文献的特点和信息要求,有针对性、分层次、有步骤地开设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的讲座。广西大学图书馆常年举办各类用户教育讲座,内容涉及各学科信息资源使用介绍、全文电子图书使用技巧,光盘数据库检索界面介绍、学科网络导航介绍、标准文献检索以及图书馆新近资源介绍等。还经常邀请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IT专家为用户作学术报告,使用户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趋势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等方面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开拓视野,增强信息意识。

3.3加强馆员信息素养教育为了提高馆员的图书馆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广西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和广西高教学会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委托广西大学图书馆每年举办一届图书馆学、情报学普及培训班,开设《图书分类》、《图书编目》、《文献资源建设》、《连续出版物管理》、《计算机信息检索》5门图书馆基础且适用性强的课程。通过培训学习,使学员能掌握书刊的采购、分编、流通、检索等管理技能。只有当馆员具备整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4进一步拓展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在数字化时代里,需要人们有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以及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它要求人们学会如何学习并对新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和运用能力。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逐步由传统的服务形式转向以信息服务为主,进一步拓展用户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4.1开设有关信息素养的课程传统的文献检索、图书馆利用和计算机培训等课程大多停留在一般技术和一般知识的层次上,教学中呈现出明显的附属性。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必须对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统一成一门“网络信息技能课”。这门课程应重在知识背景、信息观念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并涉及认知信息网络技能的内容和目标;清楚信息网络构成与网络数据库服务;懂得网络信息的组织标引和管理要素;学习网络信息的检索方法与评估策略;学会网络信息的编辑与;建立自身的信息交流网络等。其目的是使用户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不断提高自己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4.2实现图书馆用户的开放性教育图书馆用户的开放性教育是指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国外机构全面开放的信息素养教育。首先,是大学与大学的联网,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学信息网,大学之间互相开放自己的资源远程登陆;其次,大学与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互相开放,大学与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的联系最主要是通过网络,这种开放极有利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再次,大学与国外机构的开放、网络开放和远程教育是大学融入国际化背景的最好办法。但这种全方位的开放必须以一定的数字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提供交流信息的技术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开放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