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冲突范文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冲突范文

时间:2022-06-29 11:19:12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1克拉克洪的文化价值观维度

美国女学者佛萝伦丝•克拉克洪(FlorenceKluckhohn)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她的《价值取向的变奏》(VariationsinValueOrientations,1961)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文化价值取向的五种维度。该书中克拉克洪沿用了其丈夫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提出的价值取向的相关定义,即价值取向指的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克拉克洪认为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可以从五个取向维度来进行考察,这五个价值观维度分别是:人的本性(HumanNature)、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ionshiptoNature)、时间观念(SenseofTime)、活动(Activity)和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s)。克拉克洪认为,这五种取向维度中的每一种都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和个体中,但是每一个社会或个体对于这些取向维度的偏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各个维度对应的基本价值观也是有所区别的。根据克拉克洪的所作的相关研究,这五种取向维度对应的不同基本价值观可以简单地如表1所示。我们知道,无论是从地理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东西方都属于两大不同阵营。因此,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北美为代表的西方必然会存在上述价值观上的差异或冲突。下面,我们就以克拉克洪的价值观维度为标准,从这部反映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电影《推手》中来具体地看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

2电影《推手》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冲突

电影《推手》是台湾导演李安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李安出生于台湾,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长大后又赴美国求学。异国求学的经历使得李安充分体会到了中西文化碰撞时所产生的种种冲突,而作为导演的他自然而然会选用电影的方式来表现中西方在文化、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差异和冲突。《推手》恰好是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一部典型作品。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中国大陆的退休太极拳教授朱先生来到美国移民儿子的家里“安享”晚年,结果在美国家庭中,住在同一屋檐下的父亲、儿子、美国儿媳妇、混血孙子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具体的矛盾和差异可以在较抽象的层面上反映出中西方在价值观上的冲突。

2.1人的本性

在人的本性方面,电影《推手》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让人们对中西方价值观上的冲突略窥一斑。片中一家人吃晚饭时,混血孙子饶有兴味地看着卡通片,而此时卡通片中的画面是“英雄”一脚将“坏蛋”踹飞。朱老先生看到这些,不禁向儿子抱怨道:“这美国动画完全是怪力乱神,唯恐天下不乱,哪儿可以给孩子看呢?简直是鬼打架!”但是,这样的抱怨立即得到了美国儿媳妇的否定,令大家不欢而散。根据克拉克洪的研究,传统的西方思想认为人性是本恶的,这点甚至可以从圣经故事中体现出来。基督教认为,因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而被上帝赶出伊甸园,所以所有的人类自出生起便背负着所谓的“原罪”。直到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兴起,这种“人性本恶”的观点开始逐渐转化为人性是“善恶兼而有之”的。根据克拉克洪的研究,这两种基本价值观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救赎恶”或者“惩恶”。与之相区别,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性是本善的。作为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的《三字经》就告诉人们:“人之初,性本善”。而受这样的价值观的影响,人们的社会态度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扬善”或者“奖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强调暴力地“惩恶”,而是更加注重“扬善”,追求以“善”的力量来感化大众,甚至是“恶”。因此,传统文化用来教育孩子的总是一些榜样的故事,类似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而非做错事会受到多么严重的惩罚。与之不同,有着“原罪观”的西方人认为“善”与“恶”必须清楚地分开,而这其中的“恶”必须要得到“救赎”或者受到“惩罚”。正是由于中西在人性方面的价值观上存在着这样的差异,电影中的公公和儿媳才会对同一部卡通片产生不同的看法。

2.2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电影《推手》中,导演通过许多中国元素来体现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价值取向,比如贯穿始终的太极、中医思想等等,进而又通过公媳之间的矛盾来反映中西方在这一维度上的价值观冲突。片中有一个情节,讲的是美国儿媳妇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胃痛,正要去医院时,朱老先生走来说要替儿媳妇看看病,经过号脉诊断得知儿媳是因为过于紧张造成的胃痉挛,于是让儿子告诉媳妇放轻松,进而自己用推拿的手段为儿媳缓解疼痛,可是儿媳对于这样的治疗手段很不放心,最终由于过于紧张而导致了胃出血被送院治疗。儿媳选择相信西医却不肯接受公公的顺其自然的中医疗法,究其原因,还是中西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冲突。在西方,自然总是被看作是人类社会之外的一种存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亚当的同时给予了他控制一切上帝创造物的权利,并且告知亚当和他的人类后代可以利用自然世界来满足人类的需求。“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提倡在生活中用理性和意志来改造环境,鼓励人们去征服自然”。这就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征服和控制自然世界的基本价值观。正因如此,西方人眼中的人和自然是完全分离的,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西医治病完全以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种化学药物来快速地克服病痛,即便这些药物可能对病人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然而,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早就体现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不以自然为认识对象,而把自然人化或把人自然化,天人合一,主客不分”。与之类似,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观也是从“天人一体”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是人本身的必然属性,也是人在生活中应当追求的不变目标,这都充分贯彻了“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无论是道家的‘回归自然’、‘人与天一’,还是儒家的‘天道性命’与‘仁民爱物’,都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传统的中医也正是遵循了这样的一种价值观,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辅以温和的药物或治疗手段帮助人体恢复原有的平衡,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样看来,持有“天人分离”观念,力图征服自然的西方人显然无法理解这种本着“天人合一”态度的中医疗法,由此也便引起了影片中朱老先生与美国儿媳妇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2.3时间观念

影片一开始便体现出了中西方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在同一户的两个房间里,一间里是一位中国老人在神态悠闲地打着太极拳,而另一间里是一位年轻的美国女人在面对电脑急促地敲着键盘,时不时焦躁地抓抓桌上的减压玩具。这样的画面除了让观众感受到明显的视觉差异外,也让人们体会到了这两个人在价值观取向上的不同。对于时间观念,中西方主要的差异就是将来与过去的冲突。克拉克洪与霍尔都一致认为美国社会的时间观念属于“将来型”。在持有这种时间观念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十分注重变化,认为不变化就很容易过时,很容易被淘汰。与之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则倾向于“过去”的时间观念。在持有这种时间观念的社会中,文化记忆是深刻而丰富的,人们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喜欢引经据典,崇拜祖先,重视年龄和经验,常常倾向于利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来指导当下的行动。影片中的美国儿媳妇是位作家,每天对着房间里的电脑写书。无论是从追求创新的书籍,还是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上,我们都不难看出美国人“将来”的时间观念。另外,他们的快节奏的生活也不断督促他们“走在时间的前面”。然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却是“过去型”的。影片中,朱老先生将“老祖宗”流传下的太极拳招式舞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招一式的传承不在于变化和创新,而在于不变和留存,打出的是深厚的文化记忆,追求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超然和洒脱。除此之外,朱老先生总是把“咱们古语有云”当做口头禅来教育自己的儿子、孙子。这些都可以体现以朱老先生为代表的传统中国人对于“古”的推崇。由此可见,公媳两人之间文化价值观冲突正是导致影片开始时的不协调画面的深层原因。

2.4活动

电影《推手》中,无论是身为计算机博士的儿子,还是作家儿媳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各自忙碌着,这使得中国退休的朱老先生在美国感到格外空虚,以至于他常常感叹“美国是年轻人的社会”。而闲暇在家的朱老先生也常常令美国儿媳感到反感。影片中的这种矛盾也可以归结为价值观的冲突。根据克拉克洪对于“活动”取向维度的调查研究,美国社会是一个强调“做”的社会,人们必须不断地做事,不断地处于“动”之中才有意义,才能创造价值。美国人工作勤奋,并希望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而获得晋升、加薪以及其他方式的认可。相反,中国人所持有的却是“存在”取向维度。中国文化提倡“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一点在太极推手中就可以充分体现,推手的招式始终没有变化,其关键就在于掌握平衡,它讲究“圆化直发、不顶不丢、舍己从人”,而这种思想的来源,便是道家中“无为”的思想。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人们倾向于认为,存在于社会上的人有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因此,在朱老先生的眼中“美国是年轻人的社会”,而退休的老人就应该好好养老,安享晚年。而这些在持有不同价值观的美国儿媳妇眼中就可能是无所事事、毫无价值的表现。

2.5社会关系

影片中,在美国儿媳妇看来,一个语言不通、做什么都让自己难以理解、打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对自己的孩子有错误引导的老人,即便那人是自己的长辈,她心里对他也是厌恶的。在她眼中,公公在客厅唱京剧是不对的,在草坪上吸烟是不对的,对儿子的教育是不对的,甚至连饮食习惯都是不合理、不健康的,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引发了接二连三的家庭矛盾。于是,在影片的结尾,朱老先生为了儿子一家的和谐生活而选择搬出来自己住。从社会关系的维度看,无论是儿媳的抱怨,还是朱老先生最后的选择,都是由各自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对于社会关系维度,克拉克洪提出,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主要存在三种不同取向,即“等级的”取向、“集体的”取向和“个人的”取向。在持有“等级的”取向的文化里,人们很清楚自己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等等。“集体的”取向倾向于认为个人不应特立独行,而应尽量合群,与群体保持和谐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全群体的利益。而“个人的”取向以个人自治为特征,个人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自由个体。在这种取向下,个人的目标与目的优先于群体的目标与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的”和“集体的”的价值观取向都是存在的。因为“等级”取向的存在,朱老先生向儿子抱怨儿媳妇教孙子时“不把小孩儿当小孩儿”,似乎是“长幼无序”;老人最终又在“集体”取向的指引下选择离开来成全儿子的和睦家庭。与此不同,美国儿媳的抱怨来自于西方人“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儿媳妇想要的是个人的、独立的、不受打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而与她共处一室的老人无论是唱京剧、打太极,还是出去抽烟、散步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她独立的生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手》这部电影集中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都是可以从价值观维度去分析的。我们知道,价值观冲突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然而,像《推手》所讲述的故事这样由于价值观冲突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失败却并非不能调和。只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包容和理解、相互交流和沟通,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种种冲突便都可以解决,而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当今生活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人们也是至关重要的。电影中,公公与儿媳妇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两人都不愿意去了解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因此,也就没有沟通和交流。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公媳之间好像在进行着中西方文化的“推手”。不过,在影片结尾,美国儿媳妇也开始主动地向丈夫去了解太极的相关文化,甚至也亲身体验了“推手”动作的要领。这充分说明,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并非不可以协调,而中西方在价值观上的冲突和分歧也具有可调和的一面。协调的关键在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要积极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偏见,并且要主动进行文化交流和对话。所以,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世界里,移民与文化移植既不是指将某一民族的文化原封不动地移到某个异域,也不意味着让人们完全放弃原有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既允许不同民族、不同传统、不同种类的文化继续共存,也引导和鼓励人们在交流和沟通中构建一个共同的、和谐的文化价值体系。

作者:樊瑶单位: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zxwhlw/64756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