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文化背景下英语的运用2篇范文

中国文化背景下英语的运用2篇范文

时间:2022-04-01 04:09:05

中国文化背景下英语的运用2篇

第一篇

一、重要载体: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这一说法是由葛传椝于1980年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首度提出的。葛传椝认为,尽管时代在变,说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所特有的概念需要表达,例如FourBooks(四书)、FiveClassics(五经),这些译文表达形式不是中式英语(Chinglish),而是中国英语ChinaEnglish。当然,对于中国英语的范畴、存在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等问题,学者们有着不少讨论。对于中国英语的定义,研究者亦众说纷纭,徐珺和霍跃红综合了各家观点做出如下总结:(1)中国英语的使用对象是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中国人;(2)中国英语的基础是规范英语;(3)中国英语用以表达中国所特有的东西,有益于中国文化的传播。[5]其中,我们认为第一点表述不当:中国英语的使用对象是不是仅限于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呢?中国人创造的一些中国英语表达方式若由外国人口中所说、笔所书是否就变得不是中国英语了呢?包括国外汉学家在内的外国人根据中国文化创造的类似表达方式是不是也不叫中国英语了呢?答案当然应该是否定的。比如,当外国人谈及李小龙的截拳道哲学时候,直接说出“YouWei”、“WuWei”来表示“有为”、“无为”,其中“YouWei”、“WuWei”显然属于中国英语的范畴。因而,我们认为李文中教授的定义更为可取: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笔者注: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式英语实质上是语用错误或不当)、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意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在翻译中,一味归化、消除源语的文化色彩,会让译文不可避免地在文化方面淡然无味,译语读者绕过了特定的某些源文本文化信息,直接获得与译入语文化对等或接近的信息,文本难以在译语读者心中留下文化的烙印;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使命的英译译文,必然带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色,中国英语自然成为重要的翻译产物,是译文里中国文化的生动体现和重要载体。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持续深入,近年来,中国英语甚至得到外国民众的肯定和青睐,如英国卫报刊登的《中国英语很有水平,不该取缔》;德国人奥利弗•瑞克盛赞中国英语为“英语词典和中国语法邂逅的美妙结晶”。

二、指导思想:文化翻译观和操纵论

20世纪80年代,国外从文化角度对翻译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1987年,Snell-Hornby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我们必须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文化的整体观进行翻译研究。文化翻译观下,翻译的单位不是传统的词、句、段、篇而是文化,翻译的本质当是文化交流。杨仕章指出,文化翻译观下的翻译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所以,翻译要考虑到语言表层的含义,更要注重对原文本蕴涵的深层文化的传播。在对外翻译活动中,我们要时刻谨记,翻译不是机械的文字转换而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当更多的如“Tao”、“LunYu”的中国英语进入到译文中、深入到英语使用圈中并为各国人民广泛接受时,中国文化将透过这些载体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灿烂的中华文明将散发出更为夺目的光芒。中国英语与文化翻译观的关系在很多研究中都为人们提及,但中国英语与操纵思想却看似并无交集,其实,Lefevere的思想对我们也有重要帮助的。Lefevere认为,翻译是最明显可识、潜在影响力最大的改写形式,而其中的操纵因素有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三大方面,译者受其操控,同时也反作用于其,译者和赞助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翻译、乃至文化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力和引导力。中国文化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翻译这座沟通中西的桥梁必须用好,传播中国文化应是每一位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译者在情感和理性上的重要使命,可见,在翻译中有意识地恰当使用中国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行为也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诗学方面来看,Lefevere的关注点主要在于翻译中源语诗学向译入语诗学的妥协,而中国英语则恰恰相反,有意识地保留了中国诗学中的特有元素,比如我们将“包子”译作“baozi”,保留了中文的读音,最大程度地接近了源语,而不是完全归化为“akindoffoodwhichiskindoflikeapiethat…”;赞助方面,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的翻译活动亟待加强,弱势的文化输出是这一事实的直观反映,我们需要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以指导我们通过翻译进行文化传播;与其让研究者们纠缠于过度的、虚无的理论争执,何不鼓励更多的人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探索中发现翻译服务社会之道?这需要作为最重要“赞助人”的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统筹和政策引导,同样需要个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努力,而在这两方面我们都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三、翻译策略:异化加注释

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使命的翻译,要尽可能保留源语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那么在翻译策略上自然要向原文风格、形式等方面倾斜,中国英语便在译文中应运而生。Venuti在《译者的隐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了以原文为归依的“异化法”(foreignizingmethod)和与目的语为归依的“归化法”(domesticatingmethod)。Venuti认为,流畅的翻译往往掩盖了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并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将原文的异域风格和文化特色展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使目的语读者领会其中蕴涵的源语文化,其观点在客观上是对中国英语有力的正名和辩护。王东风也指出:仅从目标文化出发,一味迎合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方便是不尊重源语文化的,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事实,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陆莺还提出,异化策略保留源语文化往往是读者自身阅读的要求。致力于异化研究的Venuti将“异化”从策略层面上升至伦理层面,提出了“存异伦理”和“因地制宜伦理”,并在2009年重申翻译是以促进语言、文化变革为归指的。因而,产生中国英语必然涉及异化,但是否仅仅生硬地异化就一劳永逸了呢?“在翻译这些文化空缺词时,可以采用音译、译借和语义再生的手段译成中国英语,如:功夫(kungfu)、叩头(kowtow)等,从而大大缓解译者的劳动和困难”的想法未免过于简单,kungfu人尽皆知,但将“叩头”译作“kowtow”这种中国英语表达方式,英语读者中又有多少人知其为何物呢?所以,对于英语读者所不熟知的中国文化概念,仅译作中国英语本身是不足够的,我们认为应提倡异化加注释的策略。比如,我们可仍将“叩头”译作“kowtow”,但在注解中注释“kowtowisatraditionalChineseactionwhichmeanspeoplegetontheirkneesandusetheirheadstotouchthegroundinordertoshowemotionslikerespect”,这样,读者虽然不知“kowtow”所言何事,但能通过注解了解译文中的中国英语和其中的文化内涵,久而久之,我们在译文中直接使用kowtow,读者便对其意义一目了然,通过这种翻译策略,更多的中国英语就能像“kungfu”一样为英语使用者所接受,我们便能更切实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在本文里,我们便可将以上提及的几种翻译策略的效果总结如图1。

四、结语

在中国经济崛起、中国文化地位亟待相应提升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翻译来传播中国文化,光靠理论研究远远不够,关键要落到实处,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必不可少。谨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识,通过异化加注释的翻译策略,借助中国英语这一载体,我们可以通过翻译活动为扩大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地位贡献力量,而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是中国人民的主观诉求,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作者:陈谱顺李萌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

1、相关概念简述

“文化”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科学概念,文化的范围分为物质方面的文化,制度、习俗方面的文化,以及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化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与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联系在一起。总的来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衣食住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等。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掌握能力,在教学中是指学生能够在使用外语时,要注意持有这种语言的人如何使用语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掌握能力,不同的交际场合使用何种交际手段等等。国内外对于跨文化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趋于一致,但总的来说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相对医乏,不能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深层次理解其写作意图。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调查分析

调查的意义在于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现状,以及怎么在高职英语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涉及的专业有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形式为调查问卷、访谈和学生跨文化阅读测试。问卷采用了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的形式,随机选取当中l个教学班作为实验班,分为教师问卷、学生问卷两种,结合自己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教师访谈提纲中的问题围绕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设计了详细的访谈提纲,目的在于为访谈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3、调查结果分析

教师普遍认为文化在英语语言的教学中必不可少,学校的文化教学零碎而缺乏系统,没有形成体系,90%的教师并不清楚如何改进课堂文化教学,认为目前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并不能体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本身对英语国家文化不够了解,所使用的教材中包含的文化信息不够丰富,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价仍然是以语言知识为主。意味着教师本身的跨文化知识就不够系统、完整,学生并不能从目前的外语课程中获得足够的异国文化,教学过程中仍以语言知识的输入为主,文化项目更是没有列入考试范围。教师访谈结果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通过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个别访谈了解到,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占有重要的作用。但一方面教师个人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的强弱,而教学质量如果得到稳步的提高,就会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改善,目前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跨文化知识方面,高职英语教师意识到英语文化知识的对学生的重要性。

很多高职生对于跨文化意识一无所知,了解的学生认为高职英语教材中英语国家文化内容含量较少,对于英语教师课内讲解的文化知识的清晰程度不足,认为跨文化知识的讲授对学习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在处理阅读技能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时各有不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学生普遍认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提高英语语篇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但英语课外活动太少,缺乏有效地指导等问题。

4、培养高职院校文化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对策

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养,现有的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以校本教研为契机,研发高职高专英语跨文化阅读材料,精选与高职高专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专业需求相符合的阅读材料。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构建学生的文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跨文化信息,激活教材内容,提炼文化并进行文化比较。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真实模拟环境,教学中构建虚拟的文化语境,让学生亲临文化环境,加深文化理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英语思维模式的英语语篇形式。在学习语言中学习语言文化,提高学生的实际语用能力。建立有效的跨文化意识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应开设选修课程,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电视等途径,多组织一些课外文化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多渗透外国的各种节日,提高高职学生跨文化意识。

作者:党玲吴玮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国文化背景下英语的运用2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zgwhlw/64154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