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文化发展的策略探微范文

中国文化发展的策略探微范文

时间:2022-11-19 03:22:41

中国文化发展的策略探微

一、十八大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发展的灵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髓,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保障。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内容。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制度的灵魂,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之上的,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当代中国不同阶层、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体确立了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集中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利益和愿望,为全国人民在精神、道义及政治方面上的团结一致提供了保障,为实现中国文化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改革开放后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和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1.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高是文化发展的目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具有重要战略性地位的内容和部分,它规定和制约了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因此,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十八大明确指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诚信,是公民道德乃至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作为社会规范和个人品德修养的统一,是法律和道德的结合体,是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精华。当今社会陷入了巨大的诚信危机中,失信、违规、欺诈等现象屡见不鲜,社会规范被严重腐蚀,失信行为已经严重干扰到社会发展的正常进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绊脚石”。不清除这一发展中的“障碍”,不仅个人无信不立,国家也将无信不昌。诚信危机的治理任重道远,要协调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国家和政府是承担“实现道德回归、提倡诚信为本”的主要责任主体。加强立法、执法的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和公民信用的规范制度和失信的惩罚机制;以法律法规为根据,对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信用交易、管理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社会应弘扬有利于诚信建设的氛围,个人的信用不仅仅是中华传统道德和现代人格的内在要求,更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

2.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是文化发展的标志。十八大把“让人民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在创作中心的导向,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具体表现。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整体精神面貌进步,首先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根据民众的年龄、职业、收入和受教育水准等不同情况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战略方案,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使融入生活、贴近民众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其次,要坚持社会效益最大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文化市场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增强是文化发展的途径。十八大强调“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文化的软实力,是指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强的国家和民族所奉行的价值观、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所采用的文化艺术范式,就会“同化”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反之,文化软实力弱的国家和民族,其文化就会被其他国家、民族的强势文化所“化”小、“化”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撑点和关键步骤,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向西方借鉴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不应忘记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建立文化外交,加强中西方文化的官方的和民间的交流,让国际社会接受一个强大而友好的中国,实现中国文化的软着陆。

二、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

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实现文化强国,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以文化自觉达成文化活动、成果与效应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互动、整合和协同。

1.文化“全球化”和“民族化”的有机结合。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交流、融合,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发生的事情都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发展,地球成为了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文化村落。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表明,任何个体的文化形态只有在与“他者”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才会激发自身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以包容和学习的心态迎接四面八方的先进文化,尊重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恪守“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积极吸收全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与文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我用”的基本方针。同时,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特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国民不仅失去了自身的精神支柱,社会整体发展也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和发展方向,全面系统地学习传统历史和优秀文化,抛弃逆社会发展的糟粕文化,使之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与现代化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魅力和时代风采。

2.实现文化自觉。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就是指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生活的人对自己及其国家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觉的主体是包括文化工作者在内的人民群众,因此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不仅需要依靠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主流媒体的强制传播,还应该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达到全社会的人文教化,这样才能积极调动广大民众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引导民众自下而上的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民众自身的文化素养,使人们步入一个道德、情感和智慧融合一致的文化境界,进而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3.文化服务的“公共化”。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和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完善,让全体国民都能平等地享受文化教育。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就必须突出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强调国家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文化的“公共”是指文化资源的公有性、公用性,实现文化事业的“公共化”也就是提倡国家和政府拨付经费对全社会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进行管理,全社会成员或某一特定群体都有支配和共享的权利,使广大公民能够透过文化事业的公共化平等、充分地吸取知识、获得教育和审美熏陶。文化事业“公共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的实践形式。它虽然不以经济效益的增长为根本目的,但其“非营利性”着眼于社会效益,为全社会提供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彰显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于提高社会文化氛围、公民文化素养的社会担当。

4.文化事业的“产业化”。文化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实现文化事业“产业化”就是指要形成社会认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下的规模程度、通行法则,以寻求从质的规定性上达到文化普及的发展目标。文化事业产业化能够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对打破文化垄断,使文化从过去封闭的精英地位走向市场和民众,变奢侈品成为必备品,这样的突破在促进文化的社会普及同时也提升了公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在产业化的进程中,通过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促使文化资源在不同领域内流动,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合理调试和优化,满足了民众的需求。同时,文化事业产业化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向文化事业各领域渗透,促进了精神产品生产过程的现代化,使文化作为精神生产活动能够生产出满足现代人需要的精神产品。

文化事业产业化通过文化塑造人的心灵从而塑造整个人类世界,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事业具有公众性,产业化进程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文化服务的消费者之间通过参与、体验,将对思想、观念和思维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了心理、情感、社会伦理和社会行为的相互调整或相互适应,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护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提供固化和润滑作用,为凝聚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引领作用。

作者:苑野薛忠义单位: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国文化发展的策略探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zgwhlw/63220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