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识范文

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识范文

时间:2022-06-10 09:59:02

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识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behavior)是指个体使用言语意义以外的其他方式沟通信息的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视觉行为、身势与动作、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等。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是对社会性对象主要是指对人的认识,包括对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感知、记忆、判断和推理的过程。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指通过对认知对象的非言语行为的判断以达到对认知对象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思想十分丰富、源远流长,并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将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思想概括为:视瞻、言语、容止、颜色、声音、好尚等六个方面,兹逐一加以分析和评述。

l视瞻

所谓视瞻,是指通过观察人的眼睛以获取有关对方心理活动信息的过程,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非言语沟通中的“视觉行为”。现代人讲“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其实,中国占人对这一观点早就有所论及。孔子的弟子曾子日:“目者,心之浮也。”…意思是说:眼睛是心灵的反映。盂子也有相应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小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隙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眨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州引观察眼睛而了解人心,眼睛流露出的真情无法欺骗他人,内心的正恶便会一目了然,再辅佐于其言辞,人还有什么能够隐瞒的呢。视瞻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视远、视下、倾视、雌视、偷视、邪视、视非礼等。这些都是指人的视觉行为的不同表现,视远是指一个人的视线朝远处看。当一个人的视线一直朝远处看的时候,反映了其某种异常的心理诸如心不在焉、心事莺重等,尤其是当他的视觉行为与其他的行为不协调时更足如此。所谓:视远者心有异志,即是。视下是指一个人的视线一直朝下处看,反映了其人或缺乏自信,或心有隐情,或悲伤忧虑等心理。具体是何种心态要视当时的情境和其他相关行为而定。倾视指的是人的视线越过对象的面部朝向远方。倾视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不正常的视觉行为,表现了当事人的一种傲慢、清高、鄙视、自以为是等心理。《礼记•曲礼》云:“凡视,上于面则敖”¨1,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雌视是指像女人的视觉行为一样看人,《吕氏春秋》称之为“烟视,妇人之视态也”【4J。雌视反映了一个人的虚伪和做作心理。《观人学》云:“丈夫而妇人视者,其性虚伪。”【5’偷视是指偷看,邪视为斜眼看,视非礼是指看人没有礼貌。这些都是不合规矩的视觉行为,反映了一个人的无礼、粗野等心理。’上述主要讲的是眼睛视线的角度和方向。除此之外还有视觉的内容即不同的眼神,眼神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和内心状况。《观人学》云:“视瞻非常,目精烂然者,必为豪杰;视瞻凝重,目精了然者,必为贤良;视瞻闪忍,目精灼然者,必为小人;视瞻蒿乱,目精瞠然者,必为庸夫。要亦不易之理也。”口。《檀几丛书》中有更为细致的论述并依据眼神对人作了分类:“视瞻尊严,气静神凝,望之俨然可畏,即之蔼然可亲者,在上位之君子也;视瞻平正,神气冲和,殷然如有虑,抑然如不胜,挺然污淖之中,淡然世俗之外者,在下位之君子也;眼光闪烁,气宇深沉,太和之泽少舒,肃杀之机时露者,在上位之小人也;瞻视不常,神气散乱,远之无可观型,近之无可衿式者,在下位之小人也。”L6o目光折射了一个人的内心,或目光尊严,神态凝重,望之敬畏,近之可亲;或目光平和中正,神气和蔼,出污泥而不染,淡薄名利超然世俗之外;或眼中光芒闪烁,气宇深沉,泰然平和,又不时露出肃杀威严之气;或目光摇曳不定,神情散乱,外无形象,内无气质,等等。目光不同,人之心理与行为迥异。现代社会心理学对视觉行为(visualbehavior)的研究,包括视线、视觉时间、视觉位置、瞳孔变化、文化对视觉行为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有关视瞻的论述与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中国文化中有关视瞻的论述涵盖了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有关视觉的大部分内容,但比其更加广泛和全面,还涉及到了视觉行为对人格的反映、依据视觉行为对人的分类等内容。由此可见,中国古人能够对人的视觉行为作如此深入、详备的分析与阐述,表明中国古代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思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2言语

这是指根据人说话时的表情及行为表现来判断人的心理活动。古人所说的“言语”与今日之“言语”意义不同,意思是指言语的方式,也即是社会心理学中非言语行为的辅助语言和类语言。中国古人早就对“言语”有所论述。《易•系辞下》云:“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说话者的表情、辞序、闪烁、内容的多寡、游移等不同的表现,均反映了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孟子•公孙丑上》云:“设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2j波辞、淫辞、邪辞、遁辞,分别是指偏颇的言辞、过分荒唐的言辞,偏离正道的言辞和躲闪的言辞,根据这蝗“言语”行为的表现就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心理意图。占人还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门别类,《鬼谷子》将寿语分为:佞言、谀青、平言、戚占、静青;《大戴礼记》将言语分为:恶言、忿言、流言、烦占;《韩涛外传》将言语分为:隐语、讳语、移语、苟语。当然,这些分类有些并非是纯粹非言语的内容,而是言语与非言语的混杂分类。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虎钤经》曾言:“言语也者,神之发也;举动也者,神之用也;行事也者,神之本也。”【8’即言行是人的内在思想、精神的外显和体现。它提出了通过人的言行表现来观察其内在心理状态的十六种情况:“人有言肆而目骇视者,心怀异图也;言枝蔓而不径者,心有隐也;矜大人善惟恐不至者,党人也;言错综而无归者,心躁竞也;方言而他视者,心不态也;言卑而色下者,心有所屈也;方言而四顾者,其辞妄也;言人之短而视不定者,诬罔人也;言多以私事为扰者,顾妻子之人也;言大而理不精者,其学虚也;色悦而徐徐顺人意者,佞媚人也;矜已善而斥人不善者,倔强人也;言未发而却缩者,含蓄人也;言无公私必及利者,贪人也;色卑而言多谄者,志下劣人也;事曲而言直,气悖而言顺,心鄙而言大,事不详而强能,理矫而强正者,此奸诈人也。”【8o这十六种情况对人的言行不一和不正常的非言语行为表现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有言语的、辅助语言的、类语言的和行为的,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檀几丛书》则对依据言语进行观人作了详细的论述:“言近指远,简洁清越,隐恶扬善,形之自然,温厚和平,发之天性者,在上位之君子也;言语拘谨,不苟言笑,耻矜己之长,乐道人之善,不文己之过,不讦人之私者,在下位之君子也;言语奸深,穷见事情,议论风发,旁若无人,时有操纵,学博泽顺,己不知非,人不能难者,在上位之小人也;言语无序,辞烦理寡,随人上下,轻变鲜实,闻人闺阃暗昧,则津津有味,见人道德仁义,则苦苦排击者,在下位之小人也。”№o依据言语,同样可以将人分为上位君子、下位君子、上位小人和下位小人。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根据人的非言语行为表现来认识人的心理。当然,上述内容并非均是非言语行为认知,而是言语与非言语的混合。对于这一点,应有明晰的认识:一是占人没有今日社会心理学之概念,不可能象今日社会心理学者一样进行明确的划分;二是中同占人强调实用与致效,摒却空谈与形式,故将非占语t亏青语行为合体并沦是十分自然的。其实,这恰恰是中国古人的睿智之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言语与非言语魁混杂在一起的,在对人的认知过程中,言语线索与非言语线索是可以相互补充、互为依据的。另外,我们也小应依今日社会心理学之范式去苛求古人,此一时,彼一时也。

3容止

容止者,容貌举止之谓也。这是指通过观察人的面貌和相应的行为举止来判断人的心理活动。《大戴礼记•少间篇》有记载:“尧取人以状。”…尧帝就是依据人的外貌举止来选择人才的。《孝经》云:“容止可观,进退可度。”【91人的容止可以观察,行为可以测度。这都是说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容止行为来判断人的心理活动。《礼记•玉藻》云:“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州副这些当然是说一个人应有的符合礼仪的容止表现,但也是观察人的依据。《观人学》云:“容貌敬则吉,反是如惰、傲、骄、替,则有咎;举止端则吉,反是如步高、足高、失位,则有咎。州副这些都是说人的容貌举止与人的命运福祸相关。《檀几丛书》亦有依据容止知人之论述:“立如乔松,坐如山岳,进如日朗,意气垂豫,不疾不徐,退如水流,步履安详,不蹶不逆者,在上位之君子也;立容如斋,坐容如尸,进见厚实显荣之人,不觉浩浩落落,步履蹇谔,别去单寒微素之士,不觉依依违违,步履徘徊者,在下位之君子也;于众人属目之地,坐次故为庄严,于丛人广坐之中,进退故为舒泰,一揖一供,骨软臀蹲者,在上位之小人也;坐起不正,手足屡摇,进见则惶顾骇愕,举止失措,退去则急遽无状,肩背俱忙者,在下位之小人也。”№o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依据人的容貌举止来判断人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并将人分为上位君子、下位君子、上位小人和下位小人,可谓深刻之至矣。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有关容貌的研究,主要是对人的面部五官结构和面部表情进行分析,显然,中国文化中有关容止的论述与此是不同的。中国文化中的容止概念具有更加宽泛的含义,包括容貌和举止,也即是除了面貌以外还包括了身体行为。另外,容止投射了人格,依据容止来判断人格甚至是推测人的命运,以及依据容止对人格进行分类,这都是中国文化有关容止的论述中特有的内容。

4颜色

就是所谓的察颜观色。《说文解字》对“颜色”的解释为:“颜者,眉目之间也”、“色者,颜气也。”Il训今天我们说的“颜色”指的是整个面部的脸色和表情,这是反映人的心理状况的晴雨表。《大戴礼记•少间篇》云:“舜取人以色。”…尧、舜二帝各有取人之术,或以状或以色,但都得到了想要之人才。《观人学》云:“盖色者,人之精也;容者,人之粗也。容不俟色,则土木其形,非道家者流,杜其德机,即大奸之人,深自掩盖者也;色不俟容,则附丽无著,非病狂之人,笑号无端,即飞妖之辈,精魂离橐者也,故容赖色以彰,色依容而存,好人伦者,可絮比而观也。”【5j这是谈到了色与容之间的关系,当二者不相符合时,其人便有异常心理。《檀几丛书》中有观颜色以鉴人之论述:“喜怒不形,宠辱不惊,处危难而性情闲畅,闻毁誉而颜色不变,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者,在上位之君子也;怒不至洗,乐不至极,不逆将来之得失,而乍愠乍喜,不忆未至之荣枯,而或欣或戚者,在下位之君子也;喜怒徇情,恩仇分明,好执小数,操切上下,执拗骄纵,喜同恶异,患得患失,色厉内荏,耻言微时,羞称故步者,在上位之小人也;闻卢即骇动,遇事如风发,好夸己长,耻闻己过,是之则喜,非之则怒,预测豪华而神飞,时拟高位而色变者,在下位之小人也。”【61君子与小人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于颜色是不同的。君子能够控制自己的颜色,喜怒不形于色,荣辱不惊于颜,而小人则为外物和情绪所左右,喜怒哀乐形诸于色,宠辱得失见之于颜i依据颜色便可察人知心,焉有不知之人。《反经》从面色与心理之机理的角度亦做了相应论述:“夫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仁固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哗然以强。夫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痰之色,乱而垢理。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垢惑之色,冒昧无常。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已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凡此之类,虽欲违之,精色不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也。”【l¨古人认识到,当“色”与“言”相违时,则宁可信色而不信辞,即“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这与现代社会心理学关于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当人的言语内容Lj非苦语行为不一致时,非言语行为所传递出的信息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够反映出当事人的真实心理。由此观之,中国古人的先见之明粲然而现,不言自明。

5声音

这是指根据人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显然,这是属于有声的非言语行为。《大戴礼记•少问篇》云:“汤取人以声。"[¨尧、舜、汤选取人的依据是不同的,但无论是“状、色”还是“声”,都可以用来知人。《人物志•九征篇》论述道:“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副这里强调了人的声音反映了其性格和气质,同时,声音与貌色又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构成了观人的依据。《观人学》进一步对通过声音以及人借助物体发出的声音来判断人的心理进行了论述:“人声之不同,如其心气。采听其声而处断其心气,人之智愚、贤不肖,可知之矣……男子心气刚,故其声舒壮;女子心气柔,故其声温媚;老人心气已耗,故其声弛缓;孩童心气始满,故其声迅脱。”【5o这里所说的心气,就是指人的人格。不同的人格特征,能够通过声音反映出来。依据声音来判断人的人格特征,便可以一目了然。现代社会心理学有关非言语行为中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的研究,主要是关于音高、音强、节奏等声音的变化以及人嗓发出的非语言类声音的内容。我们会看到,中国文化中有关声音的论述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还涉及到了声音与人格、声音与容貌的关系等内容。另外,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辅助语言和类语言均能够传递出有关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信息,中国古人对这一点却已早有论述。

6好尚

所谓好尚,是指通过观察人的好恶嗜尚来判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如《观人学》所云:“盖有好尚,则有喜戚,因其喜戚之所向,足以知其人何如矣。”【53根据心理学原理,之所以依据好尚可以观人,是因为好尚投射了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和人格特征,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外显。庄子曾对好尚与心理的关系有过深入的论述。《庄子•徐无鬼》云:“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者也。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难j勇敢之上奋患,兵革之上乐战,枯镐之士宿名,法律之七广治,礼教之士敬容,仁义之士贵际。农夫无草菜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庶人有旦暮之业则劝,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此皆顺比于岁,不物于易者也。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返,悲夫!”【13]智谋之士、舌辩之士、好察之士、招摇于社会的人、社会中层之人、身强力壮之人、勇敢之人、尚武的士兵、山林隐士、讲究法律之士、重视礼教的人、崇尚仁义的人等各有所好,这些好尚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借助这些好尚就可以判断不同人的心理。《人物志•八观》也有相应的论述:“烈士乐奋力之功,善士乐督政之训,能士乐治乱之事,术士乐计策之谋,辩士乐陵讯之辞,贪者乐货财之积,幸者乐权势之尤。苟赞其志,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则不获其志,则戚。”¨引性格刚烈之人、正直善良的人、有才能的人、有谋略的人、能占善辩的人、贪婪的人、受宠幸的人都喜欢在行为中表现他们的好恶,根据这些好恶的表现就可以观人知心了。这就是好尚知人法。《观人学》对好尚作一概论:“有好尚者,其人才性必不全备。观其好尚,可知其人品。多好尚者,其人性必杂乱而无所成。好尚之甚,心为之弊。其人言行必因之而不中正。””o其对好尚与心理的关系所作的总结是十分中肯的。依据好尚知人,是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所独有的思想,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缺乏这些内容。

7评价

上述中国文化中有关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思想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有相同一致的和互为比照的内容,但更有独具特色的、不同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思想,笔者认为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思想十分丰富、完整、深刻丽系统,涉及到了非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以及相应的认知等内容,既有宏观的认知思想和对认知对象的分类观,也有具体的社会认知术,详尽而完备,令人叹为观止。它远远地走在了同时代的西方之前,是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2)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是与中国社会政治、社会活动、生活方式、思维和语言等紧密联系的,有其内在缜密的思想体系和严谨的逻辑脉路,反映了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活动方式和特点。它既不同于西方古代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是地道的、“土生土长”的与中国人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思想;3)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工具性和服务性,表现出务实、实效、实用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强调经世致用见功显效,而非纯学术研究或纸上谈兵。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先进并不落伍,是现代社会心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源泉。

被举报文档标题: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识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zgwhlw/60277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