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灾后羌族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灾后羌族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02 05:16:46

灾后羌族音乐文化论文

一、羌族聚居区应形成具有羌族特色的中小幼民族音乐教育

从专业角度出发,羌族音乐文化保护应在传承保护原羌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特色和优势。羌区的学校积极将优秀羌族音乐文化作为讲义课程,编写浓郁羌族特色的地方教材。从幼教、小学、中学到羌族聚居区的各级学校均应传承羌族民俗。传承羌族民俗在羌族历史文化教育上有着很高的价值,也是羌族劳动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将其通过一系列活动扎根于羌族文化本身中,以实现教化作用。羌族音乐文化要想得到传承,还要在教育的基础上扩大宣传。要让学生知道羌族文化为何珍贵,使他们以学习的心态,积极主动地传承羌族文化,发展羌族文化。

二、高校应成为羌族音乐文化保护的中坚力量

高校是高级人才集聚的地方,也为地方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高校是羌族音乐文化保护方面的中坚力量。地震发生后,各高等院校都投入到了对北川羌族文化的研究中,纷纷研讨保护措施。在众多学者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下,编著了《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羌族口头遗产集成》(四卷本)等一系列科研项目,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保护、传承和弘扬羌文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加强与汶川县的合作交流,除了在专业知识上给予无私指导外,还建立长效机制合作共建,将该院的部分学术研讨会、专家会议等放到汶川县映秀召开,提高映秀震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希望根据汶川地震经验,由汶川县和四川大学联合策划,组织专家及汶川相关部门人员到雅安芦山对口援建,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汶川县与西南民族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经济发展、旅游规划、科技成果转化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将西南民大校方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汶川发展的生产力,让校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汶川开花结果,希望校方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将汶川建成西南民族大学的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基地,把汶川与西南民大建成县校合作的典范。四川音乐学院在汶川县水磨镇成立汶川羌藏文化研究院,实施完成了如《四川川北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文化部课题,在音乐艺术文化的保护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阿坝师范专科学校也搬到了汶川县的水磨镇,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加大了对羌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力度。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利用其地理优势,对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更为细微的研究,得以成功收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羌族音乐文化,学院开设了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文化产业经济、羌藏歌舞表演等专业(方向)。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式在学院成立后,就开办了灾后第一家羌族文化民俗展览馆,并与北川县政府共同成立了“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的有力投入,这些都为羌族文化遗产的研究锦上添花。各专业高校持续对羌族音乐文化保护的学术研究和传承弘扬,将对羌族音乐文化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三、羌族民众是保护民族古老音乐文化的主体

教育和引导灾区人民,提高他们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性,使灾后音乐文化重建成为灾区人民的自主行为;音乐文化发展中所获利益要心系人民,以让人们自己去有意识保护羌族音乐文化;而对音乐文化保护更要重视积极建言献策,让所有人置身其中,参与其中。统一规划、建设“羌族音乐文化旅游区”,在汶川等羌族聚集地建设锅庄广场等公益音乐文化活动场所,让羌族民众每天都有专门的地方跳舞、唱歌。合理利用“地震资源”,从利于民众生活和长期发展出发,让民众自己明确目标,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除此之外,灾后重建应该蔓延到各级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文化特色。震前,民族文化是羌族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长远来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是该地区的经济源泉。在旅游项目重建上应该加以扶持,共同开拓资源,发挥优势,共同取得重建突破,要挖掘各自的地方音乐、习俗特色,共同利用好大禹文化、羌族音乐文化等独特优势旅游资源,由震前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改为合作互补局势,建设“羌族音乐文化旅游区”,优选一批区位条件、可进入条件等旅游开发配套比较好的特色景区和村寨,吸引更多游客。要由内而外地提升灾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加大重建力度。抓住羌族聚居区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并发展利用,使民众得到实惠,羌族民众自然就会更主动地保护、传承羌族音乐文化和传统习俗,羌族音乐文化便不会被外来文化所侵蚀。

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羌族音乐文化宣传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大众传媒要积极担负起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一方面,通过媒介的报道宣传,向民众介绍羌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和重要性,唤起公众对它的关注。另一方面,借助媒介的批评性报道、评论等监督手段,引起政府职能部门对音乐文化保护中存在问题的重视,以强有力地行政手段保护羌族音乐文化。此外,大众传媒对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将促进围绕传统羌族戏剧、舞蹈、民歌的文化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保护传承的积极作用。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新技术、观念等,会被非物质文化潜移默化的吸收,这为羌族音乐文化在新语境中的技艺创新和文化积累提供了养料。一种文化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将文化传承和积累相结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羌族音乐文化在内容上得到大力传承,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在观念上受到重视,在文化积累上,获得合理吸收。为羌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积极通过大众传媒、文艺演出和展览等途径宣扬羌族音乐文化。聚焦重点羌族文化形成产业链发展,在向国外传播,吸引外资的前提下也能增强我国的民族自信感,更好地激发羌族音乐发展的潜能,积极通过大众传媒,扩大羌族文化的影响力。四川音乐学院已针对羌族音乐的保护,出版发行了《古城恋歌》《一路感动一路歌———阿坝、甘孜采风实录》和即将撰写《羌族民族民间歌曲典藏》,通过对羌族音乐的收集、整理与发行等为羌族音乐的传承尽绵薄之力。

五、对羌族音乐人才加大培养力度

相关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音乐管理部门。部门管理人员可以采用远程教育系统和定期调派专家教师上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学习培训走样。根据调查采访得知,羌族虽有很多音乐文化人才但却缺少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精英。这反映出了人才缺失和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弊端。建议对羌族音乐文化人才进行规范选拔,也要有针对性和公正性的根据需要再分配人员,这样才能减缓教育和资源的浪费,才能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充分保护。保护羌族音乐文化遗产,不仅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还要从羌族本土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羌族本民族的资源。依据文化规律,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能肤浅应对,要由表及里深入研究。通过对社会结构的评估,通过跨领域和跨学科的分析,提高羌族人民自身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以更好地保护羌族传统音乐。对此,四川音乐学院已和汶川县达成共识,着力在培养羌族音乐文化专业人才上下功夫,已对汶川的“羊角花艺术团”的专业人才培养制定了相应的机制和措施。

六、羌民族语言的传承对羌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

语言是民歌产生的基础,是音乐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灵魂。“在千百年的过程中音乐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与语言联系的。”①歌词和旋律在羌族民歌组成中有着极高的重要性。演唱羌族母语歌曲可以更好地诠释羌族的文化。“羌族旋律和自然旋律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②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做好羌族语言的保护,羌语是拯救羌族核心音乐文化的关键和有效途径。经过现代化进程的洗礼,羌族本族语言已经濒临消退,对其本民族语言的保护刻不容缓。语言和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在教学上运用本民族语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民族归属感;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国家对于羌族灾后重建投入了很多的财力物力,羌族文化的保护也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考虑尽快在大专院校创建羌语系,加大对羌族语言文化的教育,发掘这方面的人才;推进编写关于羌族母语的教科书;在茂县、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羌族母语区的幼儿园、中小学继续实施羌语文教学;在科研机构和高校进一步设置羌族母语课程,提高羌族母语的影响力。

作者:雍敦全宋康周翔飞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灾后羌族音乐文化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yywhlw/65999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