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滦阳饮食民俗特征探究范文

滦阳饮食民俗特征探究范文

时间:2022-06-29 09:22:59

滦阳饮食民俗特征探究

牧民们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牲畜的种类也很多,有牛羊:“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之一)“连天暗丰草,不复见林木。行人烟际来,牛羊雨中牧。”(黄溍《擔子窪》)也有马:“朔方戎马最,刍牧万群肥。”(周伯琦《纪行诗》之一)”还有骆驼:“遥见马驼知牧地,时逢水草似鱼村。”(吴师道《闻危太朴王叔善除宣文阁检讨三首》其一)“阴森晚色晦,寒沙聚群驼”。(袁桷《登候台》)所以元代上都地区虽是蒙古、汉、回、畏兀儿、西域色目人等多民族聚居,但扈从诗中关注最多的是蒙古族的饮食民俗。

首先就是肉食风俗。上都地区以畜牧为主,蒙古人民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的食品,以家畜(主要是羊,其次是牛、马等)肉和奶制品为主,而以打猎所得的野生动物肉为补充。蒙古人习惯吃羊肉,因而羊肉在肉食结构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宫廷饮食以羊肉为主,许有壬是元代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多次扈从上京,他的《上京十咏》主要刻画了蒙古草原的物产和风光,其二为《秋羊》描写秋高气爽的季节,庖人供肥羊,皇帝以之颁赐重臣。其中“肉净燕支透,膏凝琥珀浓”的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秋日肥羊的肉质和庖人烹饪的高超。张昱的《辇下曲》中有“大官羊膳两厨供”,《塞上谣》中也有“野帐吹烟煮羊肉”的诗句。元代时期,蒙古统治者到上都巡幸,与各路亲王举办大型的国宴也是重要的内容,其名为诈马宴,因为赴宴者都着皇帝钦赐的衣饰,也称为质孙(一色服)宴。周伯琦在《诈马行》序言中说:“其佩服日一易,大官用羊两千嗷马三匹,他费称是,名之曰‘只孙宴’。‘只孙’,华言一色衣也。俗呼曰‘诈马筵’。”在诗中也说“:大宴三日酣群悰,万羊脔灸万甕醲。”除了羊肉,牛马的肉也是主要的食品。到元代时,蒙古族还有生食的习俗。陈伯通《海青马生肝》其二“催荐厨中语未阑,控拳豪客簇雕盘。翠翻云叶并刀乱,冰透霜花楚玉寒。一吮味甘牙齿滑,十分香彻鼻头酸。梦魂不到鲈鱼脍,醉眼江湖特地宽。”诗中描写生吃马肝的情景,马肝不仅可以生吃,而且味道堪比鲈鱼脍。除了家禽肉,野生动物肉是重要的补充,这些多靠打猎获得。骑射之长技是蒙古族传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牧民们除了从事牧业生产以外,还经常进行狩猎活动。狩猎既具有经济意义,猎获物可以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又具有军事意义,通过大型围猎活动训练战士,使牧民熟悉弓马,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元朝统治者巡狩上都,除了举行忽里台与朝觐活动以外,还要在这里避暑狩猎。陈高华、史为民在《元上都》第四章里专门谈了上都宫廷生活,主要是宴会、佛事、狩猎、祭祀和其他娱乐活动。上都扈从诗中多有关于这方面的描绘,杨允孚《上京杂咏》中有“北陲异品是黄羊”的诗句,提到了上都地区的一种野味———黄羊。许有壬《上京十咏》其三为《黄羊》:“草美秋先腯,沙平夜不藏。解絛文豹健,脔炙宰夫忙。有肉须供世,无魂亦似麞。少年非好杀,假尔试穿杨。”诗中作者把饮食与狩猎结合起来,描写了狩猎之后,宰杀黄羊的情景。白狼、野兔、天鹅也是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如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其一:“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杀场。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杨允孚《滦京杂咏》之一有“月初王孙猎兔忙”的诗句。柯九思《宫词》其十三描写了狩猎结束之后“,天鹅驰送入宫庭”的情景。

其次从饮酒风俗方面,也可以表现出这种特色。元代的酒,就其使用的原料来区分,有马奶酒、果实酒和粮食酒几大类。元代以汉族为主的广大农业区,主要饮用的是粮食酒,马奶酒和葡萄酒并为宫廷的主要用酒。而在以蒙古族为主的上都地区,马奶酒就是最为重要的饮料。蒙古人蓄养牛马等家畜,马奶以及用马奶发酵而成的“忽迷思”(马奶酒)就成为他们喜爱的饮料,因为湩是乳汁,马奶酒也称为湩酒。受到蒙古风俗的影响,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人对此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扈从诗中吟咏马奶酒的诗歌就非常多:“学士院官传赐宴,黄羊湩酒满车来。”(张昱《辇下曲》)“相官马湩盛浑脱,骑士题封抱送来。”(张昱《辇下曲》)“内宴重开马湩浇,严程有旨出丹霄。”(杨允孚《滦京杂咏》)“皮囊乳酒锣锅肉,奴视山阴对角羊。”(杨允孚《滦京杂咏》)“祭天马酒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龙衣遵质朴,马酒荐馨香”。(周伯琦《立秋日书事五首》)“髯奴醉起倾浑脱,马湩香甜奈乐何。”(贡师泰《和胡恭滦阳纳钵即事韵五首》)“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耶律楚材《寄贾搏霄乞马乳》)“悬鞍有马酒,香泻革囊春。”(许有壬《雨中桓州道中》)“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新醅撞重白,绝品挹清玄。”(许有壬《上京十咏》其一《马酒》)“慢说千杯不醉人,清光压倒洞庭春。携行可用紫丝络,渴饮不烦乌角巾。“”摇动革囊成酝酿,封藏花盎作逡巡。坐中一混华夷俗,或有豪吞似伯伦。”(员炎《马酮》)这些诗歌描写了马酒的香甜、酿造、运储等多个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员炎诗中的“坐中一混华夷俗,或有豪吞似伯伦”,因为这种美酒,使“华夷一俗”,其功至伟。

元代的上都地区属于游牧经济区,原来很少有耕种的土地。蒙古建国后,掳掠中原汉族人为奴隶,这些中原的人往往在水源充足的草原开辟小片耕地。入元之后,政府也在漠南、漠北有计划地开辟屯田,但因为这些地区纬度较高,天气寒冷,入夏始种粟、黍,种植的也主要是抗寒、而且生长期较短的作物,在扈从诗中描写的主要是荞麦,如贡师泰的“荞麦花深野韭肥”《(和胡士泰滦阳纳钵即事韵》),胡助的“荞麦花开草木枯”(《宿牛群头》)的诗句。其他的粮食多从中原地区运来,由于路途遥远,调运不便,所以上都的粮价极高。如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上都每石米价钞55两(《经世大典•市籴粮食》),而差不多同时的大都则只有15两,两者相差近4倍。作为普通牧民基本以肉食为主,面食也只有上都出产的荞面。许有壬《上京十咏》其五《籸面》:“坡远花全白,霜轻实便黄。杵头麸退墨,硙齿雪流香。玉叶翻盤薄,银丝出漏长。元宵贮灯火,蒸墨笑南香。”诗中有自注“:南乡荞面黑甚,热则坚实若瓦石,可代陶盏贮膏火。”诗中描写了荞麦开花、结实、磨面、烹饪的过程,这里所做的食物被称为“河漏”或“合落”“、饸饹”。元代杂剧中有“糁子面合落儿带葱韭”[4]的唱词(杨景贤《西游记》),可见在元代食用荞面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饮食习俗。

草原地区种植蔬菜较少,牧民多采野菜作为肉食的补充。草原上生长着数量众多的野菜,很多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如沙葱、野韭、蕨类、百合、桔梗、黄花、蘑菇、地椒、沙菌等。许有壬的《上京十咏》中就有对这些野菜的描写,《地椒》诗中首先描写了地椒的花色、香味:“冻雨催花紫,轻风散野香。”然后描写了其叶片的形状和长势:“刺沙尖叶细,敷地乱条长。”接着写了地椒被采摘的情况:“楚客收成里,奚童撷满筐。”最后说明这种野菜并非上品:“行厨供草具,调鼎尔非良。”《韭花》诗盛赞其花美味美:“西风吹野韭,花发满沙陀。气校荤蔬媚,功于肉食多。浓香跨薑桂,余味及瓜茄。”《沙菌》诗自注曰:“此物喜生车帐卓歇之地,夏秋则环绕其迹而出。”诗中则描写了其形状和食用情况“:帐脚骈遮地,钉头怒戴沙。斋厨供玉食,毳索出氈车。”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提到过野生的蘑菇:“更说高丽生菜美,总输山后蘑菇香”,马祖常《石田集》中有:“六月椒香驼贡乳,九秋雷隐菌收钉。”袁桷《上京杂咏十首》也有:“芍药围红斗,摩姑缀玉钉。”除了蘑菇外还有紫菊、地椒“: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羊肥。”(杨允孚《滦京杂咏》)上都地区因为气候条件的原因,多数果树不宜生长。所以扈从诗中提到的水果名称有限,而且很多水果来自外地,比如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所写“海红不似花红好,杏子何如巴榄良。”自注曰“:海红、花红、巴榄皆果名。”海红、杏子可能是当地所产,作者觉得其味道远不及花红、把揽。廼贤《锡喇鄂尔多观诈马宴奉次贡泰甫授经先生韵》其二中提到葡萄:“内官当殿出蒲萄”。对此写的最有特色的是杨允孚《滦京杂咏》之一中提到的冻梨:“买得香梨铁不如,玻瓈椀里冻潜苏。”并在自注中解释说:“梨子受冻,其坚如铁。以井水浸之,则味回可食。”香梨变冻梨,可见上都地区天气的寒冷。作为扈从的官员尚且吃不到新鲜的水果,普通百姓就更难。(本文作者:赵延花单位:内蒙古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滦阳饮食民俗特征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yswhlw/62167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