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协同创新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范文

协同创新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范文

时间:2022-10-27 10:56:24

协同创新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

摘要:

在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更是响应国家号召,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从国家教育制度、高校管理和大学生创新素质3个维度出发,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探讨全面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协同创新;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教育制度

2012年,在国家中长期教改和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启动了以四年为一个周期的“2011计划”,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推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各行业企业和国外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创造一个新的合作创新模式。这个模式不仅能适应各方面的发展需求,还能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大环境。如今,“2011计划”的第一个周期收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高校这个协同创新的前沿阵地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结合点,成为了协同创新的中心环节和支撑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协同创新环境的营造和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2011计划”是科技开发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一种突破,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能力。这里所指的“人才”,应该具备不落窠臼的创新精神和服务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科研创新能力。该计划是科技开发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一种突破,本文将就如何在深化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时展的要求

1.1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在整个高校和社会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储备了大量科技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在教育质量、教学条件、办学规模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高校所在地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中,高等学校充分发挥了骨干和引领作用,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也面临种种挑战,尤其在师资、生源和办学资源等方面力不从心,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必须把握好“2011计划”协同创新工程的契机,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更好更快地发展,实现传统教育理念向创新教育理念的转变。

1.2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需要。创新是引领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经济全球化使他们面临世界人才竞争的巨大压力。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成就优秀人才,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逻辑。同时,大学生承担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神圣使命。一个优秀的创新国家,往往在科技贡献方面、创新投入方面、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和创新产品质量方面具备横向优势。目前,国际上公认符合以上标准的创新国家约20个。科技创新是创新国家建设的核心,而人才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学生作为这股力量的主体,他们的科学精神、竞争意识、知识优势和科研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创新能力,影响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国家教育制度、高校管理和大学生创新素质3个维度出发,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全面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2.1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入手狠抓改革创新。作为国家教育的上层建筑,高等教育应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同时,必须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应重新梳理政府、高校、学生、社会之间的关系,给予高校充分的行政自主。高校对于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有最敏感的反映,应当给予高校确立自身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权利。这既符合高校培养有针对性科研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有助于高校形成区域特色,使其更符合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②把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作为高等教育创新的重点。协同创新极大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有所创新,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应该占据更大的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应深入开展教学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③提升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教研相长能力。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只有配备有足够数量的、具有协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任教师,才能形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高校在致力于搭建更广泛的协同创新平台的同时,需要推出一系列专任教师参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做好专业的同时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助力领航。教师可基于科研项目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精心设计项目中待解决的难题和研究方法,设置激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课题,以服务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2优化教学管理,拓宽协同创新平台

在深化协同创新背景下,要想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高校需紧紧抓住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机遇,与同行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开展广泛的协同合作,构建完善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营造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创新实践的良好环境。高校具有学科和社会资源的先天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实现各类资源的大融合。校内外资源点面之间有机结合、互通有无,共同促使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入地讲,高校需要在教学、管理、科研、课外科技、创业5个方面搭建创新平台,践行“以学托研、以管保研、以赛促研、以创践研”的科研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上,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奠定基础;在管理上,通过外招内拓,拓展大学生协同创新平台,通过科研创新保障制度的制定给大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内在激励和制度保障;在课外竞赛方面,将竞赛视作大学生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阵地,给予高度重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的同时锻炼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孵化。与此同时,要在一定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凝练方向,响应国家“双创”号召,积极进行科研创业的实践,形成完整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另外,在协同创新背景下,校企紧密合作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刻性和长远性。在高校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知识架构支离破碎,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而校企协作是将科研实践与实际生产相结合,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深入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这样做,能够很好地破除以上难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填鸭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3深化协同创新,从能力架构的高度入手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能力架构的高度下进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遵循4个原则:①坚持系统性原则。在开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整合政府、高校、社会、企业资源,形成一套教育系统,坚持开放性教育。②坚持个性化原则。坚持因材施教,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③坚持协同性原则。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要搭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合作平台,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④坚持实践性原则。采取各类课外科技竞赛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结束语

在深化协同创新背景下,要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融合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强化大学生解决所学专业产业化中实际难题的能力,优化大学生的能力架构,为科研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撑,使大学生在面临就(创)业时拥有更广阔的空间。然而,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解决2个难题:①思想协同困难,即国家、高校、社会、企业因对人才培养的认知或需求不同,导致联合培养学生的共识难以达成。②平台协同困难,如何着实、有效地促进国家、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类平台的有机融合,发挥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要载体作用仍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5(23):10-12.

[2]赵晓莉,方华,徐德福,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以科研项目驱动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24-25.

[3]常运琼.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与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131-133.

[4]高欣,高伟,郑华艳.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及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6(14):134-135.

[5]黎霜,韦畅,陈洪波.浅析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16(7):25-27.

[6]刘亚毅,安旭.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科技创业月刊,2015(5):42-45.

作者:袁屹 夏航 朱恺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协同创新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xtcxlw/69916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