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范文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范文

时间:2022-10-27 10:51:46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

第一篇: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云技术深入发展的科技背景,主要以高校视角探讨目前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对于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整合优势,形成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从而为实现多方深度合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云服务;高校;协同创新

1引言

协同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其价值核心是知识增值,是以协调融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的资源优势,从而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随着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诸多领域都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优势平台和应用服务,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将云计算技术引入产学研领域也是势在必行。基于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可以提供加速资源汇聚、提炼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平台,进而突破协同创新多主体间的原有壁垒,充分激发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潜能与活力,实现多方的有益深度合作。因此,随着基础实施环境发生的根本改变,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内容延展性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协同创新中高校作为协作主体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协同创新给高校参与方所带来的机遇与优势,并就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形式与内容展开研究。

2研究现状

在美国,SIMtone特意推出了“通用云计算服务”,专业面向教育领域,学生通过瘦客户端、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可以接入云服务,计算资源和硬件设施维护由云服务供应商提供。Google公司从经济性出发,为学生提供软件定制SaaS服务,部分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等学生可免费使用[1]。在国内,基于云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也是当前教育科研领域的热点。鲁若愚、朱卫杰对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形式进行了界定及比较,总结了基于云技术的创新模式特点:依靠云创新环境,整合云创新资源和产生云创新成果[2]。叶伟巍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产学研的协同静态机制和动态演进机制,并研究相应的政策激励效果[3]。陈劲提出基于整合维度、互动强度探索构建两维度的协同创新框架,并对组织架构和平台建设提供实际建议[4]。诸多学者的工作致力于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研究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活动前、中、后各阶段的分阶段机制和全过程机制的构建,以及制定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的保障体系。本文主要以协同创新主要协作方之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其在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中具有的优势,这将对于多方协同创新的实施具有一定意义。

3高校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协同创新虽然受到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多方协作体的重视,并在经历了较长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在项目分解、工作配合、责任认定、利益分配等方面已经形成较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与制度,但无论是在多方协作方式还是协同创新模式上仍然存在有很多问题。而高校作为主要的协作方在整个协同创新过程中做出贡献并获取利益,但其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的问题包括:

1)多协作体文化理念的碰撞冲突与误区。以企业和高校为例,企业注重于直接的经济利益,大多数企业惯性观念认为,校企合作类似于企业赞助,企业似乎并不期待从中获得实际利益,这使得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当然配合度会较差,教学项目实施容易出现拖沓等现象,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大学生的积极创新性以及从社会总体人才储备力量层面的思考,企业忽视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2)多协作体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直接的对接机制。大多数院校的对外合作,依赖于学院自主联系,甚至是教师独协商,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以及提供合作制度和问题解决方案。在多方协同合作的实施和推广中,这将造成很大的协调问题难以解决。各合作方因理念不同在合作过程同样存在随意性等问题,造成合作不畅。

3)高校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与行业的高速发展容易发生脱节。当前高校课程普遍存在设置死板的问题,单课程教学内容难以支撑实际工程项目,多课程交叉内容重复学习也造成一定浪费,课程设计存在改进的空间。而纯粹的企业培训课程大多面向已具有一定实际经验的工程人员,内容注重实效,过于专业精深,不太适合专业基础不太坚实的在校大学生。而且行业发展速度快,要求课程设计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

4)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效果不佳。大多数高校仅以获得少量学分,作为实训考核评价,而对于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进度优劣等具体事项没有建立相应的细则标准,这对学生来说存在公平性问题。同样,也缺乏项目绩效在教师工作量中的核定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5)缺乏有效、快捷的现代化沟通平台。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快速便捷成为基本需求,这在协同创新的实施过程中也同样体现。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要求应该建立相应的协同创新平台,服务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教育部门等机构主体进行多方交流,对合作进度进行及时跟踪,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的协同创新对于这一问题具有普遍认知,但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

4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的高校优势

云计算是未来互联网服务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技术特点包括:超大规模、虚拟化、按需服务、集中式管理、超强计算能力、价格低廉等。因此将云计算引入协同创新势必会引起革命式的变化,而高校作为信息资源、人群资源集中的协同体,在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中将体现更多地资源优势和对云服务的技术利用。

4.1资源节约

基于云计算的协同创新环境,计算资源投入集中,用户只需通过终端产品就可以立即使用云端的平台、软件和存储空间等资源。同时,云计算利用优化的资源管理及调度技术实行系统资源的池式管理,可以按照业务需求的变化动态调度,为用户弹性提供计算资源,从而保证资源的高效使用,做到真正的资源节约。

4.2形成更便捷的沟通渠道

虚拟化作为云计算的一大技术特点,实现了计算资源软件和硬件的分离,其支持用户在任何位置利用普通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即时获取各种应用服务。这将为创新的各方主体提供更加便捷的协同平台,各协作体资源及时、集中、有效的碰撞有利于创新的产生与发展,且云平台的使用便于对创新项目实现即时的跟踪和高效把控。

4.3云服务环境下高校教学形态发生改变

利用虚拟化技术,通过任意云终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搭建学习环境,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利用云存储打破本地存储的局限,从而可实现异端持续学习的连贯性。

4.4教学内容修改变得简单,利于知识的更新

云服务环境下对于学生使用的个体终端设备没有要求,只需能够联网登陆,所有的计算环境、软件应用、存储均由云计算集中提供,所以对于教学内容的修改、计算环境的变更、软件更新等只需在云服务器端一次修改即可,这对于目前高校部分课程由于计算设备及软件更新落后导致的知识滞后问题将有很大改善。

4.5利用高校资源丰富、集中的优势,寻找多专业融合协同创新

众所周知,高校拥有丰富的专业学科,作为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相对集中的协作方,引入云计算技术可以为多专业的知识碰撞提供有效平台,从而寻找到更多的创新点;同时,云服务环境下的校内协同创新将积极促进线下的同步创新。

5结论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资源的日益庞大,针对行业的技术信息库、行业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整合日趋重要,而且各行业的日常工作也已经发展成群体协作事件,而不仅仅是个体事件。本课题的研究是通过云计算及协同创新理论,提供解决协同创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不及时等瓶颈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本文通过对高校这一协作主体的重点研究,分析高校协同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及在云服务环境下的优势,从而促进协同创新观念的部分转化和信用系统的建立,这将有利于云服务环境下各方资源的整合,有效释放企业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创新潜能,同时可对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用的信息支持,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渝江,岳伟.云计算叩开学校大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2):93-94.

[2]鲁若愚.朱卫杰.云环境下协同创新模式的演化形式[J].创新与创业管理,2013(1).

[3]叶伟巍,梅亮.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与政策机遇[J].管理世界,2014(6).

[4]施春燕.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9).

[5]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J].高校教育管理,2012(11):24-28.

[6]韦明.基于云背景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15(6).

作者:关利芳 贾伟 肖宁 王昌 郭飞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第二篇: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与研究

摘要:

以地方高校优势学科为牵头单位构建地方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协同技术联盟、企业联盟,通过建立协同管理创新委员会实现地方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合作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的转变。

关键词: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多元化

政产学研合作是当今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而建立起来的合作创新模式。在过去,产学研合作大多是一家企业和一所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点对点”的关系,表现为“研究成果——产业化”的线性模式。而随着科技与经济日益一体化,以快速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利用为特征,由多家企业及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形成的网络化、虚拟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成为发展趋势。目前,大多地方高校都确立了服务地方的服务方向,也愈发重视面向地方的科技与人才服务工作。虽然国家已经颁布实施“2011计划”,但是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基本采取是“点对点”的合作方式,很少协同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校进行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专门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创新研究机制等均有待建立。同时由于地方各类机制体制障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不高的现象。如何结合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中的骨干作用,促进各类力量的协同创新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地方高校缺乏与其他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融合的协同创新

以笔者所在地方为例,几所地方高校在优势特色学科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但地方高校之间相关学科、专业之间的合作度、融合度不深,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本是处于“独立进行”的状态,多层次、多高校之间的联合攻关较少,缺乏学科集群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

1.2地方高校缺乏与地方企业融合的协同创新

地方企业在有技术需求后,处于风险、利润、时间等因素基本都与已有相关技术成果的国内高校、名校进行合作,很少在有技术需求后能与地方高校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地方高校虽有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科研成果,但自身科技工作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科技创新力不足,导致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的合作一直处于较低层次的线性合作模式。

1.3地方高校缺乏与地方经济融合的协同创新

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过长期的发展,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科研团队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地域优势。但是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基本上是单个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面对地方同一产业集群中的相关企业技术需求时缺乏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

1.4地方高校缺乏与地方产学研管理融合的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实际是管理创新。在现阶段产学研合作中,地方高校更多是作为参与方与企业进行合作,在产学研合作管理中主体意识较弱。而实际上产学研合作不仅需要技术的创新,还需要管理创新,地方高校拥有大量的管理人才,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地方产学研的合作管理中,深层次促进协同创新。

2以地方高校作为管理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与功能拓展

2.1以地方高校为主体,建立协同管理创新委员会

该委员会吸纳政府相关部门、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的专家和学者,以地方核心高校优势学科、专业为牵头单位组建。以笔者所在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联合张家港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政府)、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高校)、沙洲职业工学院(高校)、张家港建筑业协会(行业)、张家港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江苏德丰建设集团(企业)、张家港金港质量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企业)等单位联合组建张家港工程项目协同创新管理委员会,作为各方进行合作交流的中心。依托这种动态联盟的合作模式,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实现政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合作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的转变。

2.2以地方高校为主体,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以地方高校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盟一是要整合地方高校创新资源,将不同地方高校之间的优势学科进行融合,面向地方需求组建协同创新研究团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二是要利用现代网络体系,将科研成果、专家信息等进行共享;三是做好地方企业与国内外其他高校联系的纽带作用,从而解决不同产业集群的技术需求。为此,笔者所在学院联合沙洲职业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等相关单位建立地方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专家信息、科研成果数据库,同时作为地方企业与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国内其他高校联系的纽带,积极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2.3以行业协会、地方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协同企业联盟

根据产业特点,以地方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行业协会为引导,建立协同企业联盟。以笔者所在地方为例,以张家港市建筑业协会为引导,由江苏德丰建设集团、江苏城宇建设集团、江苏金厦建设集团等多家建筑企业联合成立张家港建筑企业协同联盟。企业联盟下的产学研合作不再是以单个企业的技术需求为主,而是强调科技创新成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行业内协调。

2.4根据产业特点,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网络平台

目前大部分地方产学研网络平台功能设置比较单一,并不适用于各种领域、学科。因此,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建立面向地方的多元化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网络平台,由该领域地方核心高校的优势学科人员作为主要管理人员,发挥集成与管理优势,切实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实现协同创新资源的合理流通。以此目的建立的张家港工程项目协同管理创新平台主要面向张家港的工程项目建设领域,更有利于该领域信息的集成与管理以及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开展。

2.5以地方高校为媒介,完善平台教育培训、咨询、人才派遣等社会服务职能

以地方高校为媒介,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企业管理、转型升级等问题提供咨询;联合行业协会等开展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咨询业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博士、教授下企业等人才流动机制,实现高校和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无缝对接。

3结语

以地方高校的优势专业、学科作为牵头单位,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管理人才的优势,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建立协同管理创新委员会,依托协同技术联盟、企业联盟促进地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将地方产学研合作进行深度融合,实现长期、系统、紧密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道先,罗昆.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路径[J].高校教育与管理,2012(6):20-23.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2-163.

[3]孙萍,张经纬.市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及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8):17-22.

[4]何郁冰,张迎春.网络类型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耦合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2):62-69.

作者:王爱芹 杜长冲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张家港

第三篇:协同创新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

教育的发展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增强教育发展的协同创新性能够更好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效改革的重要方面。新时期地方高校要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树立协同创新思维,积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

协同创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各地区高校在发展上具有差异性,对于人才的培养理解不同。但是都要树立协同创新思维,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理念的研究工作。构建教育教学交流平台,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学生都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强化理论应用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本文对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相应研究。

1.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良好教学模式的配合,这样才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在实践中主要采用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得较为零散,还没有构成完善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地方高校应该强化教育的实践性特点,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工作,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逐渐的完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搭建教育实践交流平台,使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正常的互动。应用型热忱培养教学模式注重基础技能的应用,指导实践操作能力,综合性的开展人才培养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的同时发挥教学的指导作用。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整合高校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多样性的协同教学机智,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通过整合重组,体现学科专业特点,这样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课程体系要根据协同创新理念主要内容进行构建,充分的指导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将会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提升。

2.地方高校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校内模式。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根据日常管理经验进行不断的完善。强化校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校内院系协同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内部组织要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对各学科特点进行总结,实现跨专业教学指导。教学与科研要实现相互转换,确认专业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内部组织要强化资源共享,各专业进行学习渗透,注重学生的综合教育培养的形成。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教学是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关键,能够为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高校内部打破各院系界线,突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促进跨院系、跨学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2.2校外模式。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注重校内资源利用的同时还需要强化与外界的沟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办学是新时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够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实验平台。地方高校在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要积极的参考企业需求。将社会发展与自身情况结合到一起开展校企合作,使高校与企业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实现双方利益结合的同时持续深化融合共同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本项目重点探讨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外与校内资源的整体,同时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企业用人的要求进行界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职责,高校与企业应该制定相同的培养目标,共同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组建优质的教师队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学生的基本状况。校企合作方式要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贯通融合,充分的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企业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资金的投入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使高校与企业都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3.1思想意识创新。将协同创新思想融入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不断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构建,明确发展思路。在协同创新的理念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现高校资源重组分配。高校各学科进行专业融合能够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提供重要的课程基础,并且在协同创新理念的影响下完成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同时将会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提升。

3.2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协同发展的最为直接的体现。要保证协同创新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充分的作用。

3.3树立教育服务理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理念在思想上具有先进性特点,系统的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分配。建立各方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只有建立共同认可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多方的共同投入和各方资源共享,构建起链条式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不断的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践。突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4结束语

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树立协同创新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深化改革。协同创新机制的确立能够更好的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的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广灵.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7,21.

作者:刘贤庆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教务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xtcxlw/69916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