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创新的实践范文

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创新的实践范文

时间:2022-03-26 09:50:08

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创新的实践

摘要:阐述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组建育种攻关协作组,培养学科带头人,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引进高水平人才等促进协同创新的做法和成效,归纳总结出4种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实践;组织模式;思考;省级农业科研单位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地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本省范围内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重任。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科研院所持续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1]。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努力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1主要做法

1.1根据科研发展规划和项目具体任务,吸纳相关学科人员组建育种攻关协作组农业新品种选育研究历来是山西农业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围绕山西省优势和特色作物,组织全院从事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土壤耕作、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研究领域的科研力量,组建了玉米、小麦、棉花、杂粮等主要作物的育种攻关协作组,采取联合院属大丰种业、强盛种业、科萌种业等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统一研究方案,统一育种目标,共享优异育种材料,实行首席专家负责,成果产权归属研发单位的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有53个品种通过国家审(鉴)定,比“十五”期间增长了60.6%,有31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占全省审定品种的65%,72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农作物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达到267万~300万hm2,占全省良种面积的60%~70%,年增产粮食10亿多kg。

1.2加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锻炼,造就一批协同创新青年骨干力量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是科研单位未来发展的希望,加强对45岁以下青年科技骨干的培养锻炼显得尤为重要。从2009年开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启动了农作物育种工程资源创新研究课题,对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本专业研究的青年科技人员给予支持,给他们压担子,创造一个独立主持课题的机会[2]。同时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定向培养、追踪考察、动态管理、择优任用的办法,立足本岗位工作需要,选派到国内有优势的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期学习或合作研究,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派出期间由院、所给予2万~5万元的经费资助,返回后由院拿出专项经费立项支持,进行强化锻炼,在第1期确定的166名培养对象中,现已有80%的人成为省部级研究课题的主持人。经过连续多年的培养,全院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持课题比例达到70%以上。

1.3充分利用科研条件平台资源,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不断提升创新水平近年来,充分依托院属单位现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种质资源圃、种质资源库等科研条件平台,组建了10个省部级重点创新团队,通过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使得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如依托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组建的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省级科技协同创新重点团队,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合作,在土壤学科方面承担着6项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及10余项山西省各级项目,获得5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承担的“中国-联合国合作非洲水行动:非洲干旱地区干旱预警机制及适应性技术合作”项目,由于工作成效突出,受到联合国规划署的表彰。依托农业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组建的果蔬病虫害综合防控协同创新重点团队,与国内多家单位协同攻关,制定了多项国家和地方标准,研发集成了北方果蔬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果品蔬菜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1.4通过与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取长补短,组建科研联合体本着“优势互补,协同共赢”的原则,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紧密联合,吸纳在该方面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创新力量,努力打造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群体。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利用多年在大豆雄性不育系研究方面的基础和成果优势,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阜阳农科所等单位协作,在杂交大豆多媒介‘三系’繁制种技术方面,实现了较大面积繁制种平均产量达1249.5kg/hm2,杂交种增产可达30%,受到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专家盖钧镒为首的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山西省农科院作物所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合作,自主研发的抗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新基因被国际基因命名委员会于2009年正式定名,其载体品系先后被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内外20余家研究单位引进和应用,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产生了重要影响。

1.5积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培养壮大自己的研究队伍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3]。通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采取“项目+人才”为主导的引智方式,积极探索项目与人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以业聚才”、“以才兴业”的良性循环机制。2010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先后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聘用11名世界级知名专家,进行短期合作研究,省财政对每个项目补助50万元。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水平,而且培养了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

1.6加强与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实现农业科研成果与市场和农户的有效对接,加速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使现有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求成果持有单位在立项和推广转化过程中,要积极与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以及其他技术接纳方沟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责任,确保技术成果与农户的零距离结合,加速成果的推广应用。如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依托新绛县忠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平遥喜村洪康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的推广,通过技术人员整合、示范样板带动,减少了盲目引种风险,有效提高了合作社和广大社员的经营收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通过与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中北大学、山西精准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等进行研究协作,研发出秸秆育苗钵综合配套应用技术体系,在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生产和困难立地条件下的造林及生态恢复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应用,创造了秸秆等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

2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选择

2.1“研究院所本系统内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合作,组建联合攻关协作组”模式,不断提升应用技术研发的创新水平省级农业研究院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整体,由于同属一个一级法人或独立法人,在本单位本系统内部进行学科的重组、人员的调整,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较不同单位之间要相对容易一些,便于组织协调管理。因此,通过实施本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可根据预期目标任务,选好学科带头人,按照任务相对独立、人员自由组合、成果利益共享的原则,组织本单位的科研力量,组建联合攻关协作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权威和组织管理才能以及参与协作各方的优势,达到最大限度聚集人才、资金、科研条件等方面的资源,加快学科的重组建设进程,发挥协同创新各方的潜能,不断提升应用技术研发的创新水平,达到协同创新的预期目标。

2.2“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模式,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确保科学研究的超前性和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实验条件和一流的管理水平,通过实施国内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项目,加深彼此联系,充实合作内容,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人才资源和科研设备的优势,一方面,培养和锻炼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另一方面,紧紧瞄准国内外同行科学研究的态势,准确掌握先进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研究起点,不断充实和提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水平,确保科学研究的超前性和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2.3“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与省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协作”模式,加快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程通过实施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项目、星火计划项目、农村技术承包项目等形式,积极与省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尽快将成熟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与农业生产主体相对接,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科研单位负责成果和技术的研发配套,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技术的组织宣传和技术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的技术生产管理标准,引导社员科学生产,企业负责销售,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建立责任风险共同承担、成果利益共同分享的机制[4],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科研成果的中试和推广转化方案,加快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程。

2.4“产学研用合作”模式[5],推动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对于国家重点科研计划、行业科技专项、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等全国层面的大范围大规模合作项目,可根据创新总体目标,集聚科研、教学、企业和生产应用单位资源,依据各协作单位的研究强项、人员素质、试验条件等分解研究内容,组建跨地区、跨单位、跨专业的科研协同创新团队,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内科技资源优势,努力形成以任务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果,以成果促效益,真正使科研协作团队成为集研究、示范、推广、效益的完整利益整体,为合作企业和生产应用单位创造社会价值,推动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各方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形成凝聚力强的创新群体。协同创新主体方由于在政策、经费、条件配置及团队负责人的学术水平、组织能力、合作项目级别等方面的差异,在组建协同创新团队过程中,常遇到整体创新能力强的团队和知名度高的人员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勉强同意参加合作的团队也由于各自掌握的资源材料和研究基础整体配置不对等,而实际投入合作的时间精力有限,造成协同创新团队的组建、调整和协调困难,导致创新团队“水平低”“、小作坊”。协同创新缺乏有效的多学科融合、多团队配合、多技术组合的创新体制和机制[6-7],难以真正融为一体。

3.2协同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缺乏由于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高水平领军人才严重短缺,现有高水平人才又很难留住,使得协同创新团队缺乏核心人物,不能真正形成团队优势。

3.3协同创新的激励制度没有真正形成绩效分类评价制度不够健全[8],从事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的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使得部分研究人员宁愿当小课题的主持人,也不愿意参加大型科研项目的协作,单打独干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协同创新的激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协同创新制度建设协同创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创新效率的发挥和创新水平的提高[9]。因此,需要积极探索不同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团队组织管理方式、科技人员聘用制度、高层次人才吸引和培养制度、创新目标监督管理审议制度、项目风险共担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知识产权管理以及成果利益分配奖励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项目、资金和政策引导,为协同创新团队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和制度保障。

4.2优化适宜协同创新领军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的引进,制定切实优惠的政策吸引高学历、知名度高、学术水平高的客座研究人员合作研究,支持和鼓励省级科研单位开展项目合作研究、人才交流、技术引进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领域[10];同时,要稳住现有高水平人才,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尽快形成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核心层。

4.3完善省级公益一类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整体划为公益一类,由于省财政对公益一类科研事业机构的资金使用有严格的限制,导致科研单位内部一些必要的奖励政策无法兑现。建议出台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11],对协同创新过程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进入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科技人员,通过市场去评价,按照国家的相关奖励政策去执行;对于服务社会公益性的研究人员,由社会第三方对其进行社会贡献评价,并配套相应的津贴待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协同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田兴国,蒋艳萍,吕建秋.协同创新是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最有效途径[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1):57-59.

[2]伍冠锁.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高学历青年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2):94-96.

[3]张春芳.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对山西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意义[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48-55.

[4]韩强.农业高校协同创新:模式、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3(5):15-19.

[5]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6]姜涛.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与展望: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展望,2012(3):48-51.

[7]欧金荣.农业知识源头创新的理论构建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55-59.

[8]郑国栋,黎冬明.加强江西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制度建设[J].科技广场,2012(12):50-53.

[9]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16-19.

[10]张春芳.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对山西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意义[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48-50.

[11]刘东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08(8):183-185.

作者:王和平孙振程慧祁海萍贾运荣王卉古兆明 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创新的实践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xtcxlw/68942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