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艺术价值论文: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范文

艺术价值论文: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范文

时间:2022-01-30 05:37:12

艺术价值论文: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雷玲单位:湖南省昆剧团

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南曲戏文得到复兴,南戏衍出的地方化声腔在各地流行,海盐、弋阳等腔逐渐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文化的多样性、频多的社会交往,开拓着文人学士们的眼界和思想,戏曲的创新和改革可谓顺势而出。此时,著名的音乐改革家魏良辅以“十年不下楼”的功夫磨制出了一种新的声腔,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新腔一经梁辰鱼搬上舞台后,很快便引领了时代的风潮。至万历年间,昆腔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流布,衍生了苏昆、北昆、湘昆、川昆、滇昆等,影响波及全国。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昆曲开始流传湖南,先后传入郴州、武陵、长沙、湘潭、衡阳等地,足跡遍及三湘四水。至今在湖南发现关于昆曲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明《万历郴州志》,该书记录了安徽新安人胡学夔(名汉,字学夔)于万历三年(1575)所著《游万华岩记》:“……时值冬日,积雪连日……朱公向岩布席,酒方举,一举,春卿骑至,讶其来迟,三觞之,遂顾苍头做吴歈,众更纵饮以和。”

朱公即朱裳,苏州吴县人,学历是监生,职务为郴州府的吏目(幕僚)。他邀请知事胡汉和友人陈一举、李春卿等游览郴州的名胜万华岩,胡汉、朱裳和苍头(男仆)带着酒菜先到,在万华岩洞口布置了酒席,刚举杯,陈一举和李春卿骑马迟到,三杯酒过后,兴致大增,即命男仆唱昆曲助兴,朱裳、胡汉、一举、春卿等与男仆一起纵饮相和,同唱昆曲。一人开腔,众人唱和,可见当时昆曲在郴州已比较普及。通过查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龙鹰、湘潭人李腾芳的有关记述,我们不难发现,万历年间,昆腔在湖南的流行不仅只活跃于某一州府,而是几乎遍及全境,由南郴州至北长沙,至湘西北之武陵,可谓处处有吴歈了。虽然史料有限,但以交通地理人文情势即可推知湘南之衡阳、湘中之梅山、湘西之怀化,应有昆曲的流布。昆腔发展至万历后期,已成全国流行音乐,上至统治阶层、文人骚客,下至市井走卒,皆醉心其间。此时昆腔压倒诸腔,成为“正声”、“官腔”。而昆曲在湖南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昆腔地方化、本土化的持续深入。明末清初,昆曲在湖南尤其在湘南一带盛行,触角延伸至乡野僻壤,成为底层民众的重要精神文化食粮。或许不同于大市镇中情况,职业戏班及专业家班是昆曲传播的主要力量,在湘南市镇及乡里,昆曲是通过深入民间,充分地方化、世俗化从而完成更进一步的传播融入的。

据湖南师范大学戏曲前辈龙华教授的分析,昆剧传入桂阳后,艺人吸收当地地方风俗民情并与之相结合,使昆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苏昆吐字行腔,上声字出口宜低,曲调舒徐婉转,有“水磨腔”之称,演变的桂阳昆曲上声字出口高唱,音调高、清、亮,字腔之间与地方语言吻合贴切,显得高亢质朴。同时受高腔影响,滚白加衬,节奏严谨,有时连说带唱,近似朗诵。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武打戏均伴以大锣大鼓,文戏用低音小锣,大过场吹唢呐,小过场奏曲笛,伴以丝弦,极富湘南民间风味。舞台道白不用吴语,用湘南官话。因此,桂阳昆曲表演时既粗犷豪放,又不失优美细腻的传统风格,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桂阳昆班的前辈艺人,还善于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吸取营养,提炼出生动形象的表演程式,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清末以降,昆曲式微,乱弹及地方戏曲兴起,而昆曲在湘南还出现了许多业余爱好者,城乡各地的教师、学生、医生、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都能唱一些昆曲,有的还组成团体演出。民国时期,桂阳县城先后成立“玩友社”、“南国社”等业余曲社,传习昆曲,兼习民乐,还曾将《琴挑》、《赏荷》、《闻铃》等昆曲名折作为课程内容编入桂阳的中学音乐教材,在学生中教唱。龙华先生在分析湘昆得以在湘南兴盛的原因时指出,湘昆深入民间,受到群众欢迎,这是昆曲在湘南得到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

虽然湘南的民间曲唱仍在继续,然而昆曲的衰落已势不可挡。自清末中国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相接触以来,本民族原有的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人们听现代话剧、看演芭蕾,戏曲文化被人们认为是封建旧戏,内容陈腐,不适应现代生活。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和电影深入万家,昆剧的观众更被新的视听媒体所分流,逐渐失去了它的群众和文化土壤。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5年,时任嘉禾县文教科长的李沥青先生发现湘昆仍遗存于嘉禾的民间戏班和老艺人中间,立即呼吁人民政府组织挖掘抢救,才使这枝在湘南开始凋谢的兰花,重睹芳华。

1957年冬,嘉禾县举办昆曲学员训练班,得到田汉、梅兰芳等戏界名流的热情支持。1960年以嘉禾祁剧团昆曲训练班为基础,郴州地委做出决定,从桂阳湘剧团等抽调一些优秀青年演员,组建了郴州湘昆剧团,1964年改为湖南省昆剧团,成为全国仅存的六家专业昆剧表演团体之一,为继承和发展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昆曲艺术奠定了基础。而这也意味着昆曲艺术在湖南薪火相传近450年的历史,从此有了传承和发展的平台。2001年5月18日,随着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评出的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文化部也启动实施了“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昆曲看到了一阳来复的生机。

湖南省昆剧团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掘、整理和创作演出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一批影响较大的昆剧大戏,恢复排演了五十多出湘昆传统折子戏。举办了“相约郴州”昆剧展演系列品牌活动,影响深远,并多次代表文化部出国交流访问。2000年,湖南省昆剧团被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国家文化艺术人才交流中心认定为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现已成为推介郴州、宣传湖南、展示中国的一张精美文化名片。

湘昆的发展现状

湘昆是一个很有自身传统和艺术特色的昆曲流派。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他的“方言周圈论”学说中指出,地区的文化往往比中心地区更能够保留文化的历史面貌。也就是说,湘昆可能保留了比昆曲文化中心的江浙更古老的昆曲技艺,加上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湘昆相比其它流派昆曲更具原真性、地域性和创新性。广州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林斯瑜博士认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助高铁的优势,郴州完全可以成为继北京、长三角之后的中国三大昆曲文化中心之一。

1.政府重视,政策扶持,积极打造精美文化名片。昆曲在郴州的传承和发展历经沉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省委省政府和郴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逐渐加大对湘昆的扶持力度。1978年,郴州专区划拨土地建设湘昆剧团新址;1998年,时任省长助理的许云昭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扶持湖南昆剧团发展的有关议题;近年来,省领导梅克保、唐之享、周伯华都先后对湘昆进行调研,做出专门批示。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湘昆犹如一朵奇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3年,郴州市人民政府将湖南省昆剧团由差额拨款列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湖南省昆剧团抢抓机遇,努力打造湘昆艺术品牌。先后代表国家文化部、湖南省委省政府赴欧洲、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演出100余场。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戏曲春晚录制演出10余次。2010年成功举办“相约郴州”——中国经典昆曲展演活动,邀请了全国七大昆剧院团来郴展演;2012年承办“相约郴州”——海峡两岸昆曲交流展演活动,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热议的文化现象,有效提升了湘昆的品牌形象。

2.抢救保护与创新并重,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底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郴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文化部关于昆曲“抢救、继承、革新、发展”的工作方针,注重将昆曲与湖南特别是郴州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抢救性传承和剧目创新双管齐下,恢复和创作了系列精品剧目,同时参与编纂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昆曲演艺家学者访问录》等昆曲理论著作,创作出版了《楚辞兰韵——李楚池昆曲五十年》、《兰园旧梦》等书籍。在中国戏剧节、全国昆曲艺术节、全省“五个一”工程展演、湖南艺术节等国家和省级赛事中,湖南省昆剧团积极参与并屡次获奖。在不断的交流、展演、学习和探索中,湘昆将昆曲带上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成为郴州引以为豪的文化品牌。

3.文化惠民,实施“五进”,提升社会文化品位。在“文化强市”建设的推动下,湖南省昆剧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号召,将高雅的精品剧目生产和普通的群众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在免费送戏下乡和“五进”(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活动中,创造性地生产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带有湘昆艺术特色的剧(节)目。2009年以来,湖南省昆剧团每年免费送戏下乡、开展“五进”活动100余(场)次。特别是与湘南学院及全市部分中学进行合作,不定期开展昆曲专场演出、昆曲专家讲座或昆曲文艺晚会进校园活动,陶冶了青年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昆曲观众。市委市政府将五岭阁和裕后街作为展示交流昆曲的基地,每周末,五岭阁上琴声悠扬、妙歌绕梁,昆曲成为政务接待、商务洽谈重要桥梁,成为人民群众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湘昆文化品牌的建议

从全国的大环境看,各昆剧院团均处于京畿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条件和财政资金上处于湘南一隅的湖南省昆剧团无疑处于弱势,但在艺术禀赋、传统资源保存、地理区位上湘昆也存在着独特的优势。只要善加利用,扬长避短,可以成为闪亮全国的一匹“黑马”。打造湘昆艺术品牌,需要创新剧团管理及运营方式,改革和激活内部机制,面向全国甚至世界吸收和引进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专业人才。同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剧团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主动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大力开拓市场,走向群众。

建议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加大对湘昆艺术的整合包装与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强化昆曲与文化、科技、旅游、传媒等相关领域的融合,加快研究和开发围绕昆曲文化的产业链及其衍生产品,培育昆曲消费市场和新型休闲化商业业态,做大做强湘昆文化品牌。唱响“高铁昆曲”概念①,大力倡导“昆曲休闲度假游”,让“游郴州,赏昆曲”尽人皆知,使欣赏昆曲成为京广高铁沿线的生活新风尚,成为我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名片。

1.将昆剧文化的宣传推广列入郴州市外宣工作和城市形象打造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广场、车站等处设立大型昆曲主题户外广告,以青春靓丽的昆曲带妆生旦融合郴州人文名胜,进行广告设计制作,打出“游郴州、品昆曲”、“林中之城,休闲之都”等广告语,向外界推介湘昆文化。拍摄昆曲主题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或旅游推介短片,在武广高铁,广州、深圳的地铁系统,五岭广场、郴州西站等城市窗口LED电子显示屏上进行播放。这样可以使外地人来到郴州后首先建立起来对昆曲的“第一印象”与感性认识。

2.推进湖南省昆剧团与郴州各大景区及旅行社进行深度合作,开发“游郴州,赏昆曲”项目,实施捆绑销售,使外地旅行团或散客在郴州旅游观光的同时,到湖南省昆剧团院内古典剧场欣赏和体验昆曲国粹。此举将有利于增加郴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郴州旅游整体品位。同时结合郴州市的旅游资源,还可进行专题策划,开发“游郴州、赏昆曲、泡温泉”等旅游精品线路。

3.请省、市电视台在湖南省昆剧团古典剧场进行经典昆曲剧目的摄像录制,并在电视台设置专栏进行宣传和推广播放(可以“昆曲周末大放送”、“昆曲市民大家看”等栏目形式进行播出)。

4.建议参照深圳“戏聚星期六”②的成功做法,以政府采购,市民看戏的方式购买昆剧演出,在裕后街“郴阳戏苑”进行公益性惠民演出,实行低廉的票价,服务广大市民,培育文化市场,活跃城市文化艺术氛围。可将其打造成一项看得见、有实效的“民生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

5.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市教委、市财政、市文化局等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推动在全市大中学校开展“昆曲进校园”活动。由市教育局安排昆曲进校园的演出,请市财政安排昆曲演出基本保障经费,以政府采购形式对每场演出进行补贴。可盘活郴州现有的影剧院资源,如福城影剧院、郴州影剧院、郴州市演艺中心等剧场,或在湖南省昆剧团古典剧场设立定时定点的演出。由市教育局进行统筹调度和计划安排,每周安排不同学区的学校组织师生前往观看。演出及交流内容除昆曲外还可引入嘉禾伴嫁歌等民间艺术项目,开设不同项目的专题活动。活动的形式可进行专门的策划设计,尽可丰富多样:比如开展昆曲专场演出、开展昆曲艺术讲座;进行学唱昆曲的教学(可把中学语文课本谱成昆曲),由湘昆演员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唱;开展昆曲夏令营,在昆剧团生活体验一周,每人学唱一首曲子,并进行比赛等活动。此举有利于扩大湘昆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提高昆曲的普及度与认知度,建立与本土群众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增强年轻一代对湘昆的好感与亲切感,使中小学生从小就能耳濡目染体验昆曲、认识昆曲、了解昆曲、热爱昆曲,让湘昆真正走进校园及广大市民的生活。

6.加大对湖南省昆剧团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剧团机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步伐,重视培养具有创意、策划、设计思维和现代审美及市场运作眼光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提升湘昆艺术资料的数字转化与传播能力。成立湘昆文化创意、设计、制作、研发与传播中心,使其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利用该中心,一方面挖掘、传承、保存和整理湘昆传统艺术资源,一方面开发多元化的昆曲艺术衍生产品:如昆曲音像制品、摄影画册、海报印章、挂历、书签、文具、折扇、服装、茶具、书画、动漫作品等。同时借助该中心,加强活动策划与节目编创,大力开展市场运作与营销推广。

被举报文档标题:艺术价值论文: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xjyslllw/61517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