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西方文化背景下大学文化自信的重建范文

西方文化背景下大学文化自信的重建范文

时间:2022-04-08 10:47:46

西方文化背景下大学文化自信的重建

摘要:

本文在文化政治学的语境下,分析西方文化向大学校园全面渗透的严峻态势,剖析其对大学文化自信的冲击。提出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重要武器。进而探讨在新的信息、文化、技术条件下培育大学文化自信的对策。

关键词:

文化渗透;文化自信;重建

当今文化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冲突开始加剧。这种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以对称的方式进行的,它是以非对称的方式进行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政治及技术、资金优势,向社会主义国家倾销其文化价值观。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体系、文化和民主制度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形式,最终世界都应该是这种意识形态。他在高扬西方文化的历史优越感的同时,也揭示了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强势席卷的态势。对于我国而言,大学校园是西方文化渗透的重灾区。应对西方文化侵袭,关键是要强化文化自信。

一、国外文化自信教育的现状及借鉴意义

国外对文化自信教育的展开。在国外,各国均开展文化自信教育,达到对国家传统文化信念的教育和引导。历史课程是美国大学教育的主要课程,美国文化自信教育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形成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方面,加强学生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韩国学校文化自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道德课将情感培育日常化、生活化,在道德养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了爱国心和对韩国文化的自觉遵守;日本学校文化自信教育以道德课为直接途径,辅之以各种教学、特别活动、学生指导为间接途径,并通过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及礼仪活动加深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德国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学校不断地提倡要做事认真、讲究诚信、热爱劳动、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要勇于追求、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西方学者对文化危机的预示。亨廷顿认为,“国家认同危机成了一个全球现象。各个国家的认同危机除了自身的独特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现代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国民对文化认同和地区认同比国家认同更为关注。”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也在促进文化自信。中国古代学者就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清代学者张之洞面对中西文化冲突碰撞,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试图寻找一条会通中西文化的有效途径,从而解决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与困境,是对当时古今新旧中西文化矛盾的一种积极回应。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性;(2)文化自信内涵、内容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原则;(3)发展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4)增强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我国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前,世界出现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益革新,文化已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出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经是各国在今后的发展中所出现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文化自信对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目前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文化自信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精神的凋敝;其次是大学文化信念的淡化。大学对西方文化出现盲目崇拜的倾向,事实上,没有民族文化的国家是没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在文化交流中缺乏自主性,导致其在文化信念的失落。最后是大学文化自觉的偏离。表现为两种倾向:(1)文化自卑。文化自卑根源于文化虚无主义。它低估民族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到民族文化的优越性,意识不到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立性,从而漠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2)文化自大。文化自大是高估本土文化的价值,唯民族文化独尊,还表现为以一种非此即彼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夸大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陈旧、过时的思想和观念。不无选择地全盘照收或排斥外来文化,缺少包容大气的心态去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去辩证合理地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那么我们应该积极建立大学文化自信去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校园是文化会战的前沿阵地1、大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大学校园是文化传播交流的有效载体,青年学生是最广泛的受众者,大学校园对于文化的传承是大学精神的基础,是民族教育实力的基本体现。2、大学是文化培育的摇篮。大学教育的根基在于文化精神的培育,大学文化对大学生具有熏陶、渗透、浸润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功能。3、大学是文化争夺的对象。大学生正是青年政治中的活跃分子,大学是青年政治的重要场域。从本质上看,青年政治离不开文化,它以青年文化为纽带。同时青年政治又离不开政治,它以国家政治为依托。为国家政治服务的青年政治应奠基于文化自信。所以,大学成为文化争夺的重点对象。

(二)大学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有力武器1、大学文化自信是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对先进文化的自信。2、大学文化自信是培育青年文化信仰的内在动力。文化信仰奠基于文化自信。信仰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顶层,坚定的文化信仰,可以使人洞悉各种文化的本质,在文化潮流的汇聚中辨析方向。由此成为抵御文化渗透的航标。3、大学文化自信是激发青年文化创造力的持久源泉。文化创造力生成于文化自信。人只有具有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产生创造的活力。

(三)大学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基础和内在推动力中国文化自信在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文化博弈中具有战略意义。中国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在大学校园,大学文化自信对于整个民族自信的提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大学文化自信的重建对策

(一)健全文化培育机制1、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高校应充分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现有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传统文化课的比重。应将国学经典课程纳入通识课,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放到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从知识的原点出发真正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整合学校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面的资源,为大学生推出“传统文化大餐”供大学生更好地选择。2、创新主流文化,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全球化时代,适应“90后”大学生新的文化偏好,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应该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丰富的内涵与要求,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如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八荣八耻”、在生活实际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可以鼓励“90”后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性看待主流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批判和继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新,将文化创新与自己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如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工艺美术设计中等。3、塑造青年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青年文化是青年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标志,是青年的群体象征。它传递青年理想、描绘青年梦想的话语体系。大学校园是青年文化发育的重要场所,校园流行的青年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渗透、浸润作用是其他渠道途径所无法比拟的。因而高校要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积极采用中国元素,固本培元,利用文化氛围的贯通融合积极主动地宣传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以青年为主导的中国优秀文化阵地。通过组织学生社团群体开展校园文化长廊建设、校园传统文化节日主题活动以及青年志愿者公益活动等发挥青年学生的校园文化主体作用,让青年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践行文化自信。

(二)健全自信提升机制1、开办文化心理活动室,排除文化干扰。整合校园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管理队伍的相互协调,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人文心理知识讲座等渠道弘扬民族文化,建立专门的文化心理活动室。通过专业的文化心理探测与矫正实验,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大学生进行心理专业测评与辅导,帮助解决大学生自我意识领域心理困惑带来的行为困惑及阻碍。辅导并帮助由文化自卑与文化自大所带来的心理困扰,科学合理地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处理文化价值观领域所引发的意识行为方面的问题,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自信心。2、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深化文化认知。社会实践活动以感性认识来强化传统文化的体验,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考察、采风、专项调查等活动,鼓励学生通过采访手记、访谈录、调查报告等形式充分挖掘本地的民间习俗、历史风情、文化古迹等资源,更加直观地接触中国文化,以“通古今之变”的深厚底蕴,透过五千年的历史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成为生活的态度和习惯。3、促进跨文化交流,拓宽文化视野。文化的不自信与视野狭窄不无关系。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扩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以多元化的视野去辨析去比较,去争论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能力和对本土文化的反思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对外教学和国际合作办学,开拓大学生多元化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多元文化的视角站在学术的前沿去体会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素质,感受文化满足感和归属感,做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四、“一体两翼”的大学文化自信培育立体化格局建构

大学校园要以高校德育课堂为主体,以网络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补充,积极占领网络宣传阵地,营造全民参与的和谐文化氛围。

(一)以高校德育课堂为主体,在教育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抓好高校德育课堂的主阵地,从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到课后实践,重视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养,提高教学针对性。在授课内容上,注重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时事,加强普及与解读,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命运与发展前途;在授课方式上,减少说教式讲解,增加学生讨论与互动环节,以思辨明事理,引导学生探究文化本质的科学性与辩证性,结合社会现实做好正面引导教育;在课后实践上,提倡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参与社会调查、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各种公益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树立高度文化自信。

(二)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有效补充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空间,增强主流文化网络媒体的吸引力,在尊重和维护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判别各种文化现象及社会思潮,积极进行思考和判断。辩证合理地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以开放、容纳、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理性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文化,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推动全民参与,形成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受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广泛影响,同样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也对社会发展与管理方式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因为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推动和影响着社会各个层面向前发展,所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与引导不仅仅是国家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国家层面上的任务,更是社会各阶层的重要任务与责任。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也在影响着全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与自立。全民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群体去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上,文化自信是自信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与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共同构成新时期的执政理念。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基础,有文化自信,才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才能弘扬民族精神,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承载者和引领者,才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

[2](法)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童世骏主编.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9]杨文华.文化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10]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事业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10.

[11]杨文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作者:李鹏昊 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西方文化背景下大学文化自信的重建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xfwhlw/69074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