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西方文化批评与黑人戏剧研究范文

西方文化批评与黑人戏剧研究范文

时间:2022-12-14 09:27:09

西方文化批评与黑人戏剧研究

西方文化批评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多元文化论”的大背景下。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等是其早期的代表人物。“多元文化论”被定义为“对包含不同而相关文化传统与实践的社会予以的承认与研究;常与整个社会组合中不同族群的构成相联系。”文化批评从产生之初就关注并存在同一社会形态中的处在不同生存状态下的各种族之间的联系与矛盾,态度鲜明地认可这一多元存在的意义,并致力于探讨这种构成中各成员的发展与桎梏。作为一个从严格意义上来界定既没有严密系统的组织,也没有权威统一的批评方法的文艺理论,文化批评的范畴涵盖了文化维度下的一切文学观察与研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使得文化批评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点。社会的集体感情构架、个体的感情体验以及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的社会系统机制等社会人文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是文化批评所考察的对象。而其质询传统与权威的特点则使文化批评的研究焦点落在被主流文化忽视或排挤的,被界定为“他者”的边缘群体的文化身份的确立与发展上。文化批评的宗旨即在于颠覆和瓦解强势一方的主导地位,拆解其排斥和压制“他者”的策略和手段,探讨边缘群体“身份认同”的途径。文化批评认为不同的个体对于物质和文化资源并不具有平等的享有权利。这使得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应当具有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处在极其不均衡的分配状态下。因此,文化批评的价值主张坚决支持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被压制和排斥的一方,对任何既有的、普遍的结构和意识形态都持质询的态度,不断向主流文化的固有权威性提出挑战,积极地为在主导话语下失声的“他者”代言,力图批判和重构统治话语和意识形态。边缘群体、身份认同和他者是文化研究的重点批评对象。

文化研究的理论观点认为社会的权力结构存在不均衡的支配与从属关系。因此,文化研究者致力于通过分析边缘群体的生存处境和反应,解构社会机制系统,进而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缝隙中为边缘群体正名。所谓边缘群体,并没有内在的、固化的普遍概念,它在种族、阶级、性别等界说中被划归入各种亚文化的载体。这种特殊的、不具备稳定内核定义的概念随着社会构成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演变。美国文化批评家劳伦斯•格洛斯伯格认为,文化研究“能够对付自身历史语境的无限复杂性”,其原因是它总是能够依据所参与的文本和占有的资源来搭建批评框架,“试图利用一切必要而可用的思想和资源来解释文化。”

悲惨的奴役历史和特点鲜明的非洲文化传统铸造了美国黑人特有的思想意识形态,这也使得他们被排斥在白人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这种族裔层面的边缘处境使得美国黑人群体一直无法找到自身在异质文化中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问题是当代文艺批评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如果文化研究确实处于过渡之中,那么它目前的演变阶段大多被集体身份的问题所占据。”大多数学者将“身份认同”定义为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个体身份辨识。广义上的“身份认同”指某一特定的文化主体在主流文化和边缘意识形态间的身份定义。这种选择往往伴随着强烈的不同观念和思想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困惑和挣扎。生存在白人强势文化中,美国黑人面临着两种族裔、两种身份的冲突和困惑。他们在生存环境的影响下处处感受着同化,与此同时又时时被自身族裔文化传统引导着、警醒着自身的黑人文化属性。因此,身份认同一直是美国黑人戏剧乃至黑人文学积极探讨的主题。在文化批评中,“他者”被用以讨论非理性的、女性的、东方的等没有话语权,处在边缘位置,被排斥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被规诫者。在文化批评中,“他者”的定义是,“人们将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种制度定义为他者,是将他们置于人们所认定的自己所属的常态或惯例的体系之外。于是,这样一种通过分类来进行的排外的过程就成了某些意识形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悲惨的奴隶经历和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使得黑人戏剧在产生之初就在探讨本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生存在白人文化霸权的社会中,黑人无法享有同等的受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他们被排斥在主流之外,是被白人文化界定为“他者”的边缘群体。白人文化的价值观不断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和意识,他们渴望获得平等的待遇,却无时无刻都遭受到压制和排斥。他们本能地传承着自身民族的精神意志,力图在异质文化中寻找到属于这个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十九世纪中期,在南北战争的影响下,美国黑人戏剧应运而生。奴隶制的摧残和种族歧视的压迫使得美国黑人文学普遍具有以下两种主题特点。一部分黑人主张在维持现有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增加黑人参与投票,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等措施来改善生存境况,提高社会地位,使自己逐渐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另一部分黑人则认为,只有彻底消除阶级压迫和种族歧视这些导致黑人悲惨处境的根本因素,才能真正改变黑人受剥削的命运。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使得黑人戏剧创作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一时期的黑人作家将展现真实的黑人生存处境和奋斗愿望作为文学创作的目的。作品中的黑人形象不再是从前白人作家笔下善良、顺从的模样,而是真实的,为改变自身处境不断奋斗的黑人形象。兰斯顿•休斯的《你不想要自由吗?》(1937)是该时期的代表作。这部剧无论在主题创作还是语言写作上都使黑人戏剧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休斯也因此被公认为是第一个较为重要的黑人剧作家。进入五十年代,黑人戏剧在创作上不再刻画顺从卑恭的模式化人物形象,而是开始注重采用戏剧艺术来包装真实的生活材料,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上来呈现抗议的主题。一些黑人文化元素也不再是戏剧中的情绪点缀,而是被用作塑造人物,服务主题的有效手段。洛雷因•汉斯伯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太阳下的一粒葡萄干》(1959)获得纽约剧评界奖。也是凭借这部作品,汉斯伯雷成为首位获得美国主流戏剧文学奖项的黑人作家。六十年代的一些血腥的政治事件进一步促进了黑人平等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的黑人剧作家力图用戏剧艺术的感染力唤起黑人群体的反抗意识,倡导创作具有号召力量的抗议剧。作为第一位获得奥比奖的黑人剧作家,阿德里安娜•肯尼迪在其代表作《黑人的开心馆》通过讲述黑人女孩萨拉在寻求自我发展和认可过程所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和歧视,反映了黑人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艰辛和痛苦的思想挣扎。《太阳下的一粒葡萄干》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黑人贫民窟。

剧作描写了黑人所遭遇的艰难经历和他们所遭受到的来自白人世界的排斥和压制,以及黑人为了维护自身权利和尊严所进行的抗争。黑人妇女丽娜在丈夫死后决定用保险金为一家人在白人社区购置新房。丽娜的这一想法表明一家人希望能够获得与白人同等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愿望。但他们的举动遭到了白人的强烈反对和无情的阻止。当地的白人居民甚至用高价收购房子的手段来阻止他们搬入。显然,在白人霸权文化的社会中,黑人是被排挤的边缘群体,是不被接受的“他者”。在巨大的阻力和打压下,丽娜一家无惧白人的威胁和恐吓,断然拒绝了各种无理荒谬的要求,勇敢地搬进了新居。丽娜的女儿渴望就读医学院校并成为一名医生,这些举动反映了白人的价值观对黑人的同化影响。生活在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氛围中,少数族裔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主导意识的同化。当他们辨认自我的文化身份时,这种同化影响与自身的族裔文化传统相碰撞,往往产生巨大的精神困惑和迷茫。当儿子提议接受白人提供的金钱时,丽娜用本民族的文化精神鼓励他,提醒他要时刻捍卫自身的族裔文化传统,传承那些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在遭到排斥和打击后,这一家人并没像“太阳下的葡萄干”一样干瘪枯萎,而是信心十足满怀希望地开始新的生活。与以往的作家专注于表现反抗斗争题材不同,汉斯伯雷致力于在剧作中表现黑人在接受白人价值观念的同时,通过重寻自身的非洲文化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来确立自己身处异质文化中的身份认同的主题。《太阳下的一颗葡萄干》使美国黑人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过去单纯表现抗议主题过渡到探讨白人文化影响下的黑人身份认同和“他者”角色的解构策略。作品中的主人公既痛恨种族歧视,又对同化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他们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勇敢地探寻自身的文化身份。

综上所述,西方文化批评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分析边缘群体的精神焦虑和生存困境上,将颠覆和解构权威话语霸权作为己任,致力于为被剥夺话语权的“他者”正名,并积极寻求“身份认同”的策略和途径。美国黑人戏剧文学通过呈现被白人主流文化界定为“他者”的黑人群体的真实生存境况,表现黑人群体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两种文化、两种身份的碰撞所带来的精神迷茫,表达其渴望实现平等、独立人格的诉求。

作者:郭静怡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西方文化批评与黑人戏剧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xfwhlw/68383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