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苏联时期俄罗斯人的价值取向范文

苏联时期俄罗斯人的价值取向范文

时间:2022-06-17 09:14:08

苏联时期俄罗斯人的价值取向

电影《静静的顿河》以历史画卷展示了革命与战争年代青年的思想,感情和道德的巨大变化。主人公葛丽高拥有着俄罗斯人本性中正直善良的人性和英勇豪放的性格。在战场上,杀人的行为使他的内心异常痛苦,而队友告诉他:“你不要想这是怎么回事和为了什么,你的天职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砍下去。”从前线回到家乡养伤期间,葛丽高作为村中第一个得到十字勋章的人,处处受到人们的谄媚和尊敬,他身上那种战争初期对人类的同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随着国家形式的急剧变化,日俄战争产生了1905年革命,革命又带来新的战争,葛丽高在新旧两种思想的交替影响下无所适从。当他的哥哥被红军杀死后,葛利高里怀着疯狂仇恨和野蛮报复心理,残酷杀害大批红军战士。他酗酒、放荡,内心极端苦闷,几乎到了神经错乱的地步,他的整个精神状态面临着崩溃。在短短的四年间,葛丽高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靠反革命叛乱。像葛丽高那样“在草原上的大风里迷路的人”有很多,他们从完全不需要思考,只需要相信苏维埃共和国,到幻想着“逃避开这整个的沸腾着仇恨和难以理解的世界。”从革命胜利后对新的生活充满希望,到革命与战争年代苏联社会的动乱和无序,战争带来身心的创伤,而革命带来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带来失望和彷徨。这是一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革命和战争的胜利,人的价值和尊严在斗争的烈火中已经荡然无存。

大清洗让俄罗斯社会处于一种恐怖和压抑的状态之中,而在二战中苏联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亲人牺牲在战场,留给人民的是面对祖国反目和亲人离别时那种无法言喻的痛楚。这一时期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学作品被要求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描写生活的光明和人道主义,有些事实被改写和歪曲。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感受俄罗斯人精神里那种对故土的神圣情感,这种感情超越了一切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层面,这种感情赋予了俄罗斯人巨大的力量。在苏德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有多少红军将领夜里还在囚笼里等待着黎明时分的枪决,可天亮时却让他们立刻退下囚服,换上军装,到达前线指挥军队。他们把一切怨言乃至怨恨都埋藏在心里,为了俄罗斯的土地,忍辱负重,英勇作战,挽救了苏联的正是这种强烈而悲壮的爱国情感。在影片《只有老兵去战斗》中年轻的军官和战士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青春的激情和对生活的挚爱。但是,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又表现出的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以英雄主意的豪情领受了死亡。而影片《一个人的遭遇》则讲述了一个在战争中经历了战斗,被俘,逃跑,最终看到胜利的苏联士兵的命运。从影片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俄罗斯民族顽强的性格,和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的精神。战争给俄罗斯带来的是毁灭,死亡,无数房屋被摧残,遍地断壁残垣。但是战争又昭示出俄罗斯人强烈的爱国之心。正如俄罗斯诗人索罗金所说:“爱女人,爱土地,爱田野和山丘,爱自己的天职,爱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爱祖国,爱这唯一的,永恒的,永不消亡的,永不衰老,永不遗忘的祖国。”俄罗斯人曾经有过的骄傲,自豪和勇敢,而这一切就体现在热爱祖国的无私奉献中。

1953年斯大林去世,经过5年的政治斗争,赫鲁晓夫成为新的国家领导人。他宣布要实行苏维埃社会的民主化。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一个新纲领,明确提出“和平,劳动,自由,平等,博爱和幸福”等口号。此时,青年一代的崛起,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以及公民道德的增强,整个民族的争论少了些,思考多了些,“大声疾呼”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对日常生活的冷静思考。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剧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描写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爱情和责任等问题,电影中三位女主人公叶卡捷琳娜,玛丽亚,柳德米拉的人生态度,正好是当时社会极具代表性的三种观念。卡捷琳娜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坚强女性,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工作去改变命运,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生活。当她的爱情和梦想被人无情的践踏后,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变得坚强自信。她的朋友油漆工玛丽亚传统,质朴,希望有一个可靠的伴侣,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美丽开放的面包工柳德米拉则执着于莫斯科上流社会的生活,希望凭借自己的美貌在莫斯科中个“头彩”。当他们面对时代和生活的无情时,他们依旧乐观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叶卡捷琳娜成功的成为了工厂的领导,并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玛丽亚和自己的丈夫,孩子共同经营着美满的小家庭。柳德米拉生活几经挫折,所追求的东西最终化为泡影,可这丝毫不影响她对生活的希望,“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该行动”。而在果纱心中,幸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他所理解的幸福就是自由和受到尊重。他们的成长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命运的思考和抉择。他们成熟自立,最终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真谛。电影的片尾曲也体现了当时的主流意识,“什么也不是一下子建好的,莫斯科不是一下子建成的,莫斯科不相信空话,而相信了爱情......”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对苏联整个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也包括对电影的改革。改革以来大量引进西方影片,情色和暴力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改变了苏联人民的传统审美。电影《国际女郎》被称为“透视当时社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作品”。主人公塔尼亚本是一位美丽的护士,和作为中学教师的母亲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的“新思维”改变了许多俄罗斯人,尤其是俄罗斯年轻人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不再注重传统俄罗斯精神上的东西,而是追求物质的享受。塔尼亚和许多姑娘一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走上了妓女的道路。而电影《小薇拉》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叛逆情绪和大胆的反抗,表现了年轻一代在标准化社会里想要保持自己个性的强烈愿望。薇拉中学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她向往一种新的生活,但却对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感到茫然和困惑。薇拉便经常达坂城髦女郎,到公园的露天舞池去发泄寂寞。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大学生谢尔盖并同他相爱了,但他们得不到薇拉父母的理解,两代人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在薇拉父亲过生日那天,她的父亲捅了谢尔盖一刀。谢尔盖伤重住院,薇拉却在母亲的压力下向检查机关做假证,说谢尔盖负主要责任。谢尔盖得知后对她十分失望和冷漠。薇拉万念俱灰,在极度痛苦和矛盾中吞服大量安眠药......电影中塔尼亚和维拉的悲剧在于:当青年人在生理上趋向于“成熟”时,道德标准却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而道德这个词,也能理解成为一个暂时的有时间性的概念。正像苏联当时的社会一样,当改革还不具备充足的条件时,戈尔巴乔夫就进行了彻底的翻天覆地的改革,最后只能以悲剧结尾。

电影和任何一种文化产品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俄罗斯的每一部电影都贯彻着人的价值判断,展示着俄罗斯在历史发展时期的价值追求。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可能用三言两语说的透彻。本文只能选取俄罗斯典型的电影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苏联时期人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研究。许多学者认为,虽然俄罗斯也表现出了现代新型国家的特点,但是当代俄罗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和历史上的苏联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就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正如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所说:“我们之所以询问过去,并且一再地询问过去,就是因为它可以给我们解释我们的现在和预示我们的未来呢”。(本文作者:杨宇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苏联时期俄罗斯人的价值取向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xfwhlw/62078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