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可视化范文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可视化范文

时间:2022-09-29 05:16:05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可视化

【摘要】既有研究综述是对研究主题的分析梳理,有助于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参考。通过对学界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既有研究样本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发现:当前研究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也凸显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现有研究基础依然偏弱,缺乏相关专门研究人员的深度介入,系统开展多学科综合交叉不够。

【关键词】可视化;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可视化一般又被称为信息可视化,其本质就是将研究文献所包含的内在信息经过转化从而达到直观、可视化的效果。从具体的操作技术层面而言,就是利用计算机自带的图像处理功能,将隐含在海量文献中的庞大复杂的数据信息通过筛选转换,变为直观可视的动态图像。通过将信息可视化之后,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相关专业领域中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动态,获得比较详实的前沿信息。[1]同时,由于可视化分析的结果多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直观、简单的操作步骤以及功能强大的模块,在客观、直观之余,能更具表现力地分析研究进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文学科的主要专业之一,基本上在各大高校都普遍开设,其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视化分析,可以以他者的视角呈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对于中文类专业乃至传统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是文本研究的基础,选择合适有效的研究数据是可视化分析的立论前提。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是衡量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情况的重要标准和现实参照,这其中既包括公开出版的学术论著,也包括已经刊发的期刊论文等,而学术期刊论文更因其周期短、内容新、更新快、获取易和专业性强等诸多特点,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术研究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选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期刊学术论文为主体进行分析,有助于在整体上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状况,并据此预测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趋势。作为我国目前文献来源最全、覆盖面最广的中文数据资料库,中国知网涵盖学术文献、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是专业研究的权威文献数据来源。因此,文章选择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文献库,截止2018年6月16日,笔者设定“汉语言”并“人才培养”为检索主题或题名条件,共检索精准匹配学术文献377篇。据此,笔者随后运用多种文献计量工具,以数量统计等定量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定性分析研究性规律为意旨,就文献资料的检索、搜集、鉴别、整理、分析,形成事实科学认识。文章通过对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既有研究现状进行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分析,试图直观探讨不同研究范畴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科学有效地预测未来研究趋势和突破点,为深化基于协同创新视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和理论支撑。

二、既有研究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时间分布情况学术文献的时间分布变化是探求特定研究主题学术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对既有文献的学术历程进行历史的、全方位的统计计量基础之上,分析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时间分布,有助于客观评价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走向进行科学预测和判断。[2]具体到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献而言,其时间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基于上述数据来源分布图可以看出,现有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2002年以后,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但总体学术界关注热度不够,年均文献量只有23.65篇,有待深化,需要学界持续关注,在科学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推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实践双向深化。

(二)研究层次分布情况研究层次分布主要是旨在反映现有研究的重点关注范畴和指向领域,一定程度上界定了既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其研究层次状况如下图2所示。从样本文献的研究层次来看,主要分为八大类,其占比情况如下:基础研究类(社科)以74.65%的占比位居首位,其研究文献主要是通过分析现象和揭示内在规律,以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3]其次是关于行业指导(社科)类的,占比11.83%,这类研究主要是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在各领域的具体化建构为方向,进行的一些探索性研究。接下来主要是高等教育层面的探讨,共有20篇文献占比5.63%。剩下的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社科)、职业指导(社科)、工程技术(自科)和大众文化等五类共计占比7.88%,检索可得文献28篇。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既有研究主要是立足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从教育教学经验或借鉴理论工具等视角出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等作出了探讨,为人才培养实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支撑,但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尤其是从高等教育层级作出的系统探讨不够,缺乏深度和力度。

(三)文献作者及机构分布情况研究文献作者分布情况,可以数据化分析研究者对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主题的研究过程和趋势,科学的计量分析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研究动态。研究作者机构分布特点,有助于得到各个机构的论文产出量,进而分析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团体。从图3的研究不难发现,发文量最多的是新疆财经大学何奎5篇,其次是宁德师范学院的何海菊和昌吉学院的李艳玲都是各3篇,其他的作者都是最多2篇,总体没有高产作者,且持续关注时间不长。具体到研究机构的产出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高校为主,其他科研院所关注较少,如图4所见。发表文献排名第一的是长春大学、大庆师范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延安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各是5篇,其次是昌吉学院、安康学院、南华大学和陕西理工学院各4篇,产出3篇以上的有16个高等学校,其中不乏湖南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高校。

(四)学科及基金分布情况从可视化分析的学科分布图(图5)可见,已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知网收录的16个学科类别之中,文献量最多的毫无疑问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共计264篇,占比60.41%;学科论文量第二位的是高等教育学科,刊发文献122篇,占比27.92%;排在第三位的主要是中国文学学科和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类,各有文献13篇和11篇,分别占比2.97%和2.52%;余下的12个学科类别所发文献基本在5篇以下,占比不到1%。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但既有研究还亟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方可达成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改革目的。另外,从基金分布情况来看,总体获得资助来源的不多,只有8项,其中国家基金资助的占比一半,有4项;其他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和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各1项,具体可见图6。

(五)文献来源分布情况文献来源分布情况分析是深度透视现有研究动态和发展格局的重要的指标信息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的现有研究水平和特点,有助于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更有价值的规律判断。[5]从大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章(包括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和CSSCI等)仅有37篇,占比9.81%,其中CSSCI核心期刊和SCI来源期刊只有19篇,占比5.04%。因而,总体高质量文献来源占比权重不大,但两种来源在共时性的变化中趋势基本一致,符合总文献的变化规律。具体而言,从图7可以看出,论文文献来源分布较广,其中刊发文献最多的是《才智》,有8篇;排名前10的刊物累计发表相关文献47篇,总占比12.47%,只有1种CSSCI来源期刊《黑龙江高教研究》发表相关文献7篇。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是发表在一般性的学术刊物上,文献来源质量评价总体一般,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成果不多。

(六)关键词分布及共现聚类情况关键词是表达文献主题内容的实质性词语,是体现文献区分度的标识性词语。科学计量分析作为文献发表必备要素之一的关键词,是大数据背景下深度把握专家学者在既定领域关注热点和研究重点的重要标尺。[6]从图8的可视化分析图中可以直观显示,通过对全部现有文献量的统计发现,出现40次以上的高频词汇有4个,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分别以110次、81次的总标引数位居前两位;“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分别都在59次、42次和26次以上,说明当前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求通过理论研究达到人才优化的目的。 如上所言,通过对研究文献关键词的词频高低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掌握和追踪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仅仅通过词频排序,无法分析研究热点的关联情况和演进逻辑。因此研究者们采用了共现分析的技术来进一步挖掘这些高频词,进而揭示它们的关联和特征所隐含的寓意。[7]具体来说,圆点大小代表高频关键词词频,词频越高,则圆点越大。节点之间的联系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共现次数越多,则联系越紧密。如图9所见,“汉语言文学”“地方高校”是聚类中心点,所有节点由此引出,表明相关研究都是围绕这些核心展开,对整个高频关键词网络起到了核心节点作用。同时,它们与“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是这一领域较为重要的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具有比较强的联系,既印证了关键词的分布特别,也表明这一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三、余论探讨

综上所言,文本研究的重要指向有两点,一在于“过去”,二是在于“未来”。对过去的窥探也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做出主体性的归纳判断,也是力图在进一步对研究趋势的把握上,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点参考。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海量资源的指数式递增和大数据价值的日益显现,研究趋势预测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研究趋势预测就是通过对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以及在上文对研究热点、研究前沿进行了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双一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发展以及相关的国家政策,预测随着时间向前推移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态势。[8]据此,可以预期的是,未来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研究将集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研究。当前,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具体路径,而聚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要旨,也是希望通过分层和分类的建设思路,鼓励高校的“差别化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9]其中设置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约有2000余所。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各高校自身办学历史的不同,同样的其人才培养定位自然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具体就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而形成不同的自身特色。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更大程度上是区别于办学特色研究,对类似具体到汉语言文学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和实践的涉猎还是非常少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进一步深入推进,也将是未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课题。当然,通过基于可视化分析技术的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入分析,我们同时也发现: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既有研究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上述的梳理分析,也凸显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现有研究文献总体趋势呈现递增之势,并且研究领域相对聚焦,集中在“地方高校”和“人才培养”两大方向,这与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基本趋同,但现有研究基础依然偏弱,不论是在研究数量,还是在研究质量上明显不足,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落后于改革实践的。2.现有研究形成了以新疆财经大学何奎老师等为代表的核心学术团队,且大多以师范类高校为主,研究者多为中文系负责人或者学校教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相关管理经验丰富,但缺乏相关专门研究人员的深度介入,这也是导致研究深度不够和缺乏高质量基金支撑的制约瓶颈之一。3.尽管汉语言专业人才改革仅在新世纪之后才正式如火如荼地深入展开,但改革势头迅猛,已经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迫切需要在具体研究层面系统开展多学科综合交叉,逐步拓展研究方向,通过系统深入研究,将既有改革经验总结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加大对全国实践层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曾秀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8,3-4.

[2]邱均平,杨思洛,宋艳辉.知识交流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02):78-89.

[3]刘竞.科学引文索引价值体系[J].图书与情报,2003,(02):35-38.

[4]张玉娟,杨海丽,孟潇,张微.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的科技政策研究现状[A].2017年北京科学情报学会年会———“科技情报发展助力科技创新建设”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7.11.17.

[5]张丽恒.学术期刊计量评价“标尺”之争及其科学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216-218.

[6]张玉娟,杨海丽,孟潇,张微.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的科技政策研究现状[A].2017年北京科学情报学会年会———“科技情报发展助力科技创新建设”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7.11.17.

[7]朱晋伟,邹玲.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的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分析[J].现代情报,2015,35,10:111-116.

[8]曾秀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8,49-54.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作者:刘伟伟 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可视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xdwxlw/74263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