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英美文学课建设必要性及教法革新范文

英美文学课建设必要性及教法革新范文

时间:2022-08-15 01:48:08

英美文学课建设必要性及教法革新

英美文学历来是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面向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开设,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也曾试图将英美文学纳入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从传统的分配型转向市场选择型,曾经是英语专业主要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战能力。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育本身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得能够给他们带来理想工作和较高薪水的,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资格证书。因此,大量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诸如外贸函电、公关英语、旅游英语等。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各种技能的通关考试上。本文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科特色,阐释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以及结合院校特点,以培养高技能、实用性的人才为目的的教法创新。

一、专业实用化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文学课程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以后,急需一大批英语人才,这种新形势使得高校外语系的毕业生成为令人羡慕的对象,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全民英语热,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工具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特别是将英语与一些专业加以复合,如外语加经贸、外语加旅游、外语加法律等,这样看似实用性的人才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我们不能否认,各类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我们却在英语专业实用化转变的过程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英语在作为一种语言常用交际工具的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及表现形式,与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密不可分。而各院校过度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使得外语专业的许多课程被设置为纯知识、纯语言技能训练的工具课,成为了“淘金”的利器,忽视了对于学生品德、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熏陶和培养。英美文学作为文化类课程被缩短了课时,逐步走向了边缘化。郭军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实际上培养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对任何生命主体的亲近和敬畏。它不仅是学科,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在对工具性、实用性的强调,在大学文学课堂里培养这种感悟与体验,不只是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更是一种素质和品行的塑造。”(郭军,2003:146)王守仁教授认为,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王守仁,2000)。尽管英美文学是通常是高等院校本科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但我认为以培养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也有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英语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首先应当是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并且具备完全人格的文化人,而非纯粹的语言工具。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适当复合,以培养通专兼备的人才,适应社会的急剧发展。因为高等教育既是专识教育,又是通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原清华大学校长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大学生应当通专结合,但通专不能并重,而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梅贻琦,1993:101)针对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过度复合的倾向,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先生认为,虽然上外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尝试是成功的,但“这种复合并不意味着把教育导向实用主义,也不意味着纯语言文学专业地位的下降”(虞建华,2002:序2)。我认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除了通过单纯的语言训练以外,离不开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广博文化知识的获得在文学缺位的前提下更是难以想象。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语言能力和写作技能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英美文学课程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文学艺术是对人类苦难和命运反抗、超越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经典文学作品演绎着百态人生,书写着世界各族人民的生活变迁,它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外国人对世界的诠释,在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的同时,独立思考社会和人生,学会调整自身的人生和社会定位,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最终培养起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这就决定了英美文学教育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既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又是通识教育的一环。只有如此,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才能以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结合专科特色,创新教学方法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高专的英美文学课程与本科阶段应有所不同,我们应结合本阶段的特殊情况和本层次学生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和创新。

1.灵活合理的教材内容和教法现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普遍采用的文学史教材编写得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细琐和庞杂,学生陷入知识的无边海洋,无暇旁顾。选读的篇幅往往从古典作品开始,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以技术性、应用性培养为主,还不具备阅读英语古典作品的语言能力,加上课时和古典文学参考书的限制,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只能解读经书式地逐词、逐句讲解。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艺术魅力,文学课程“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教化功能难以实现。学生对作品,尤其是现、当代作品的阅读和反应,是英美文学课程应有的起点。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真正领悟到文学课程的“有用”和“意义”。教师应采取史选合一的方式,以作品为中心,严格筛选材料,精减篇幅,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并把英美文学教学渗透到《综合英语》、《泛读》、《精读》等课程中去,帮助学生精读一些文学经典作品,特别是近现代作品,不追求文学知识的系统和连贯性,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

2.遵循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课堂讲授与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相结合,在课前设置好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切入点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组织开展对于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的充分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动机被普遍认为是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人类进行活动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有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制作图文并茂、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在有限的课时内延伸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利用光盘、幻灯、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强化,特别是利用一些影视作品,如《贝奥武甫》等中古时期的古典作品,对白晦涩难懂,但先以视觉上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与作品的共鸣,则有利于开展互动式教学。教师在观看前引导学生通读作品,对作品中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的反应、所表现的重大事件、语言艺术等提出问题,观看后再细读篇章并组织讨论。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素质教育中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深化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理论基础,增强他们对异质文化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全方面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被举报文档标题:英美文学课建设必要性及教法革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zylw/60896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