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唐代诗文中马意象嬗变范文

唐代诗文中马意象嬗变范文

时间:2022-04-25 09:52:17

摘要:“马”作为一个重要的动物意象,被众多文人所吟咏。早在《诗经》中咏马的诗作就占了50多篇。而在唐代诗文中“马”意象也占有一定的数量,但是其意象却随着唐代分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初、盛唐文人笔下的马多为“宝马、骏马、千里马”;而中晚唐文人笔下的马多为“老马、病马、瘦马”,本文通过对唐代诗文中“马”意象嬗变的分析来全面地了解唐代文人的复杂心态。

关键词:马转变文人心态

马是相对较早进入文人眼中的动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意象。马在外形上给人一种阳刚、健美的感觉,而且性格诚实、忠厚,所以很早就成为文人自喻的动物。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咏马的诗作就占了50多篇,或展示国威,或寄予人们对生命对繁衍的渴望,或表现英雄的情怀。随着时代的变迁,至唐代,国力空前繁盛,文人们也意气风发、积极进取,而马就成为了体现这种社会风貌的意象载体。以《全唐诗》为例,据统计,在题中和句中有“马”的是899条;在题中和句中有“骐骥”的是31条。可以说,咏物的作品在唐代进入了发展的巅峰,大量诗人开始写咏物类的作品。《咏物诗提要》里提到:“昔屈原作《橘颂》,荀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画一物。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邕《咏庭前石榴》其始见也。沿及六朝,此风渐盛。王融、谢眺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于隶事。唐宋两朝,则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计亦。其特出者,杜甫之比兴深微……中间如雍鹭鸶、崔鸳鸯、郑鹧鸪各以摹写之工得名当世。”[1]而到了唐代,“马”意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时的“马”意象大致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宝马、骏马、千里马;一类是病马、老马、瘦马。而这两类意象的划分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宝马、骏马、千里马”多出现在初唐和盛唐;“病马、老马、瘦马”多出现在中唐和晚唐。以《全唐诗》为例,其中宝马和老马这两个意象在初、盛唐和中晚唐文人笔下运用的数量表格如下: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初唐和盛唐时期中,写到宝马的有25首,写到老马的有2首;而在中唐和晚唐时期中,写到宝马的有6首,写到老马的有12首。

一、唐人爱马、咏马的原因

(一)马匹的广泛用途

唐代是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盛的时期,并且也已经有了“驿傳”这一完备的交通通讯体系,而马匹就是交通通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驿傳”中的马匹称之为“驿马”,承担着公文传送、运送官吏家眷及行李等任务。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连接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而马匹也成为运送货物的重要工具,为丝绸之路的繁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唐五代对百姓骑马常常有限制,所以,以马作为交通工具代替步行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社会的战争中,除了训练有素的士兵,战马也是决定战争能否取胜的重要因素。《后汉书·马援傳》中提到“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早在秦国,秦人就已经组建了自己的骑兵以对抗北方凶猛的敌人。隋唐五代时期,在国家的北面和西面存在着许多少数民族,如突厥、吐蕃等,这些少数民族多以游牧为主,善于骑射。

(二)马匹的大量饲养成为“马”意象大量出现的现实基础

在唐代,牧业十分发达,一些王公贵族还拥有大牧场,并且有了私营养马业的存在。据记载“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备私马”(《新唐书》卷五〇《兵志》)。除了官僚贵族养马,民间的养马之风更盛一些,平民不但加入到了养马的行列之中并且得到了政府的保护。这些都是“马”意象大量出现的现实基础。

二、初唐、盛唐的“马”意象

初唐、盛唐时期国力空前繁盛,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的文人们保持着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并且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尤其是建国初期,文人渴望通过立战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出现了大批的边塞诗人,这也使那时的文人多了一丝英雄气概。如王翰的《凉州词》中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马作为战争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必定会成为文人们争相吟咏的对象。一些诗作中还洋溢着轻快的感觉,如陈子良的《游侠篇》(一作《侠客行》):“洛阳丽春色,游侠骋轻肥。水逐车轮转,尘随马足飞。云影遥临盖,花气近薰衣。东郊斗鸡罢,南皮射雉归。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据统计,全唐诗中,诗题含“马”的,李白的诗有31项与查询相匹配;杜甫的诗有39项之多;还有岑参等都有咏马的诗篇或诗句。但是不难发现,初、盛唐的诗人所吟咏的马大多是宝马、骏马、千里马之类,当然这也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文人心态有关。

在初、盛唐文人的笔下,马不但具有俊朗的外表而且还有坚强的意志。在描写马的外表方面,如杜甫的《骢马行》:

邓公马癖人共知,初得花骢大宛种。

夙昔传闻思一见,牵来左右神皆竦。

雄姿逸态何崷崪,顾影骄嘶自矜宠。

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骏碨礌连钱动。

朝来久试华轩下,未觉千金满高价。

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

卿家旧赐公取之,天厩真龙此其亚。

昼洗须腾泾渭深,朝趋可刷幽并夜。

吾闻良骥老始成,此马数年人更惊。

岂有四蹄疾于鸟,不与八骏俱先鸣。

时俗造次那得致,云雾晦冥方降精。近闻下诏喧都邑,肯使骐驎地上行。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作者从人对马的态度,马的出产地,马的姿势、声音、毛色、目光、肉质、佩鞍、速度等方面对马进行描写,最后作者不禁发出感慨:“近闻下诏喧都邑,肯使骐驎地上行。”

岑参的《卫节度赤骠马歌》也对骏马的外形进行了描写:“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请君鞲出看君骑,尾长窣地如红丝。”前两句描写了马身上精美的饰品,其后描写马尾就如同红丝一般,烘托出此马乃一匹良马。

在烘托马的勇猛、刚毅、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等坚强意志方面,有李白的《紫骝马》: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这首诗充满了积极的情绪,紫骝马不但具有俊朗的外表“碧玉蹄”,而且不惧艰辛“白雪关山远”,努力奔跑“挥鞭万里去”。它就如同是诗人的化身,具备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还有李白的《送张秀才从军诗》、高适的《画马篇》、杜甫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五》等都通过对马的描写来烘托文人乐观向上、慷慨豪迈的性格。

三、中唐、晚唐的“马”意象

天宝14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帝国从极盛的巅峰猛地跌落,这一社会背景的变化,使得许多文人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动荡不安的现实社会中感到迷茫与不安。此时马的意象也必定发生了变化,诗人不再是以骥骥良马自比,而是每每以驽劣的“慢马”自谓;即使不否认是良马,也呈现出病态老迈的状态。那些瘦马、老马、病马似乎就是他们的化身。如韩愈《入关咏马》中的老马,刘长卿《疲马》中的疲马,杜甫《瘦马行》、《病马》中的瘦马和病马。老马、病马虽然不甘心平庸但是却无力回天;瘦马、病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自身命运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标题:唐代诗文中马意象嬗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pllw/56514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