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功能翻译论对文学翻译适用度的探讨范文

功能翻译论对文学翻译适用度的探讨范文

时间:2022-05-10 03:29:12

功能翻译论对文学翻译适用度的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功能翻译论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功能翻译论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可能联系,结合功能翻译论中文本规约、功能加忠诚和语义及交际翻译观与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提出功能翻译论能合理解释文学翻译中诸多现象,对文学翻译具有较大的适用性的观点。

关键词:功能翻译论;文学翻译;适用

1概述

随着语言的功能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翻译实践与研究中也越发关注译本的功能。一般说来,翻译研究的功能观具有微观与宏观之别(张美芳2005)。微观层面的功能翻译论依托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在语篇分析基本框架内切入译本,其分析模式相对固定,较为注重对译本语篇功能的研究;而宏观层面的功能翻译研究则是依托文本类型学、目的论和功能及忠诚等理论,关注目标语境中译文能够实现的功能及可能采取的翻译策略,并提出应“依翻译目的选翻译策略”的思想。当前,国内一般意义上的功能翻译论主要就是以德国多位翻译研究者为代表的宏观层面上的翻译观,因而该文重心也集中于该层面的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间的关系的辨析上。

2从功能翻译看文学翻译

在宏观层面,功能翻译理论“侧重功能或文本功能”,对翻译各种理论进行研究,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二:一是初期目的论、文本类型学和翻译行为说等理论的提出及其相应研究,二是以功能加忠诚原则为补充,及对初期研究所受批评的回应。分析功能翻译论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就得从这些核心思想入手,探讨其背后与文学创作与翻译的联系。弗米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翻译“目的论”,并指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该理论认为一切翻译行为都是由相应行为的目的所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最高规则下有两个附属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前者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原文作者向源语读者提供的信息为材料,向译语读者提供信息,其必然考虑译入语读者的状况,包括他们的背景知识、文化情境和接受能力等,并极力提供顺应译入语文化、切合交际情景的可接受信息。所谓“忠实”指译者视原文所需翻译信息来源与出处,这样译入语文本必然会跟原文产生某种关系,并且“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解读”可以用来解释上述译入语文本与原文之间的关系(诺德2001)。在批判曼特瑞所提的“目标文本可完全独立于原文”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学说。她所提的“功能”指能够使得译文在译入语的语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进行运作的所有因素;忠诚则是“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和目标读者负责,属于人际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诺德2001)。文学语言注重语言的形象性。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进而反映来历史和社会,以期使读者能从文学作品中受到熏陶与教育。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各类文学文本的语言都注重形象性特征,但各自又具有其自身的文体特点。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说、散文、诗歌中。因此文学翻译时译者往往会在忠实意义的基础上追求文学作品所含的感情和韵味,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翻译文学作品的方法争论自古就有,集中体现在了诸多“两分”针对上,如“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功能翻译论仿佛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这些看似的矛盾和对立中启迪了解释理由,存在即合理,“目的决定手段”。从宏观层面的功能翻译论看,文学作品是典型的“创造性作品”,其“表情”特征显著,属于表情文本,原作者具有较高地位,信息传递方式较为特别,语言注重形象性。赖斯(2001)曾指出,文学作品语言具有审美性,文本注重形式,翻译行为的目的在于表现其形式,应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国内学者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文军、高晓鹰(2003)、吴南松(2003)、王小凤(2004)等都通过译例分析论证了功能翻译论在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中的作用,都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能够(或部分)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

3文学翻译中应用功能理论的尝试

3.1从文本类型和目的论看文学翻译

作为功能翻译论的基础之一,文本类型学说能够帮助译者辨证思考及选择确定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时所需达到的对等程度。如上所述,文学作品属表情型文本,仿效与忠实原作者是译者选择翻译方法时的优先考虑。而目的论是功能翻译论的核心,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具有显性的解释力,也是诸位译者对自己翻译行为寻找理由的一个重要依据。例:IlovemylovewithanE,becauseshe’senticing;IhateherwithanE,becauseshe’sengaged;Itookhertothesignoftheexquisite,andtreatedherwithanelopement;hername’sEmily,andshelivesintheeast.(DavidCopperfield:163)董秋斯译文: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订了婚的);我用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爱弥丽),她的住所在East张谷若译文:我爱我的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我恨我的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我带着她到挂着浮荡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我请她看一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长久你亲我爱。她的名字叫爱弥丽,她的家住在爱仁里。在此例中,可见董先生本着忠实性原则,极力译出了原文的文字游戏,为了忠实原作者,通过中英文对应的方式来体现这个文字游戏,达到表情功能。然而,译文却让人感觉费解,语言拗口且别扭,实难再现原文的文学感染力。而张先生的译文则是采用了以“爱”来对应原文字母E,通过音韵来处理原文的文字游戏,可归结为仿效了原作者,却没有严格忠实于他。从传统的文学翻译策略看,这两译文在“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二元对立的选择间大有嘴仗可算;而从功能翻译论的文本类型观点看,两个译文都是可接受的,都是“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因为两种译法的目的不同。两者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看都有存在的理由,不必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然而,笔者以为在应用功能翻译论来指导或评析文学翻译实践时,对“目的决定手段”认可的同时,是否还该对“译者的主体性”有清晰的认识?功能翻译论一个备受指责之处就在于其过于关注译文的功能而有“废黝原文,夸大译者”之嫌,这样会使译者失去羁绊,导致原文信息的增减,甚至会出现恶意翻译的行为,对原文权威产生损害。从这一点看来,功能翻译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性还是需要在充分考虑译者能力、翻译目的等诸因素的基础上而提出,并不是一个普适且权威的实践指导理论。

3.2从功能加忠诚看文学翻译功能

加忠诚学说修正了激进功能主义中关于原文作者和翻译者之间的关系,是对当时对于功能翻译理论诸多批评的回应。诺德批判了曼特瑞的文本功能观点,即“文本的价值完全从属于其目的功能,它只是实现交际功能的工具,目标文本可以完全独立于原文文本,译者只需对目的环境负责”,进而提出“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负责,这一责任被称作“忠诚”(1991)。可以说,该理论是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又兼顾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多边关系的一个理论。功能加忠诚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张美芳2005)。“翻译纲要”指翻译委托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原文分析为译者提供决定依据: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与译文功能相关,3)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翻译问题主要为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方面的问题,处理时应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在此思想引领下,文学翻译就可以忠实和准确地再现原著风貌,又不会产生译者的过度发挥,出现“过犹不及”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功能翻译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例.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译文1:WhathaveIbeendoingduringthe8,000fleetingdaysexceptwaveringandwandering?译文2:Intheseovereightthousandhurrieddays,whathasbeenlefttomebesideshesitation?此处散文《匆匆》的两译文的预期功能都是“向国外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张培基2007);预期读者以对汉语感兴趣的国外友人和国内英语学习者为主。从翻译纲要考虑,两译文类似。在原文分析中,从文内因素看译文1对原文中“匆匆”翻译选用了“fleeting”,较形象地表示出时间的短暂性,转瞬即逝性,这是客观存在,我们无法控制。译文2使用了“hurried”一词,营造出了一种“匆忙”与“慌张”之感,主观意味较强,并没有能够再现“时光悄然而逝”的意境,语言也不够具有美感。相较而言,“fleeting”能够更好地表现原作者在文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即面对时间逝去时的无奈与惋惜之情。这种内在情感与无奈是原文的韵味所在,是译者应该原封不动地保留给译文读者的,也是忠诚于原文作者和委托人的关键。从语言层看,两译文所用的“waver”和“hesitate”均含“犹豫,踌躇”之意,能够表达汉语“徘徊”的表层意义。从文化与语用角度看,“hesitate”是常用词汇,通常用来指“行动前的犹豫,特别是面对某具体事件时的不决”;“waver”一词含畏缩不前之意,指行动上的犹豫不决,特别是因为优柔寡断而难以采取行动。比较意义后,我们能发现后者与原文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不平心灵的主题吻合,再现了原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情感。从功能加忠诚角度看,译文1在对原文的分析和翻译问题的处理上都更胜一筹,译文更符合文学翻译的特点。

4结语

从上文分析可知,功能翻译论在许多方面也适用于指导文学翻译中的策略选择。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所需考虑因素相对较多,翻译策略表现为较高的选择复杂性,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些规约和分类有时难以全面且有力地解释文学文本的所有翻译实践与策略选择,但在很多方面该理论还是能够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相应的解释性指导。

参考文献:

[4]程海燕.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文学翻译的翻译方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3):73-75.

[5]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孙岩;吴永红;张艳雷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功能翻译论对文学翻译适用度的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fylw/71421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