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于MTI文体意识的文学翻译论文范文

基于MTI文体意识的文学翻译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11 11:36:10

基于MTI文体意识的文学翻译论文

一、MTI文学翻译教学现状及问题

MTI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在很多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发现,中国内地对MTI文学翻译教学的研究尚未完全展开,在《清华同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更新至2013年底)输入关键词“MTI”,共有66篇相关论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或是聚焦于MTI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等宏观层面的研究论述,或是论证开设如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和汽车行业翻译等非文学翻译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MTI教学,尤其是文学翻译教学探析甚少。此外,国内高等院校在设置MTI课程时,“只有65%的院校设立了文学翻译课”。这意味着多达35%的院校取消了文学翻译课程的设置,认为这门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没有任何意义或价值,而开设这门课程的很多院校仍采用本科阶段的教学模式,这几乎无益于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诚然,MTI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其专业性和实用性,但培养一位真正合格的高层次翻译专业人才,最基本的文学素养却是必不可少的。对专业的高层次翻译人才来说,文学素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有针对性的文学翻译练习,而翻译中是否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则直接关系到译文质量的高低。因此可知,文学翻译课程在MTI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未得到充分重视,其教学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MTI文学翻译教学特点

经过本科阶段的翻译积累,MTI研究生已具备相对扎实的翻译基础。因此,对任课教师而言,教学不应再专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水平,而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论素养与文学素养。任课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MTI文学翻译教学不同于本科阶段的文学翻译教学。一般说来,后者往往注重翻译技能的培养,关注语法分析和翻译对比,强调具体词性和句式的转化,比如汉英翻译中如何将动词转化成名词,如何将主动句转化成被动句等,重视语言层面上词或句的对等,以翻译的准确性为第一标准。然而,仅仅从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讲授文学翻译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关注字词之间生硬的意义转化,却忽略文本的整体构造和美学价值。因此,MTI文学翻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翻译技巧的基础阶段,应寻找新的教学突破口,把文体学理论和翻译实践结合起来,以文体学理论为切入点,配以适量不同文体的翻译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翻译中的文体意识,引导学生在动笔前对原文的语言特征和文体风格进行仔细的辨析,并在译文中如实地加以再现,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三、MTI文学翻译教学与文体意识建构

针对目前MTI文学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教学特点,教师应该如何提高MTI文学翻译教学质量,结合MTI教学实践,笔者认为MTI文学翻译教学应结合文体学理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加强建构学生翻译中的文体意识。具体讲,在理论部分阶段,针对课程特点,应在传统翻译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文体学理论;在实践部分阶段,通过练习的选材、批改、评析及课程反思等环节,在翻译实践中积极建构学生的文体意识。在实际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体翻译理论的讲授有利于宏观地建构学生的文体翻译观;适量不同文体的翻译实践则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等具体的文本语言特征对原文进行文体分析,并在译文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文体效果,从而大大提高译文的质量。

(一)文体翻译理论教学与文体意识建构

MTI以翻译实践为中心,但是翻译理论的讲授却必不可少,因为“翻译的理论素养不仅对翻译实践能力有宏观指导作用,而且是翻译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MTI文学翻译教学来说,仅仅讲授基础的翻译理论还不够,还必须将文体学相关理论引入教学,配以相应的翻译练习,以加强学生的文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字敏感度和鉴赏力,综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翻译素养。就文学翻译而言,一般最难把握的是文体,尤其是风格的传达与再现。因此,在MTI文学翻译教学中,建构学生文体意识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文体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有着宏观、清醒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有意识地传达原文的文体风格。任课教师可在学期初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翻译专家关于文体与翻译的关系的论述,之后简要介绍与翻译相关的文体学理论,并将其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借此不断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比如,被誉为“西方翻译理论之父”的M.T.Cicero对文体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生动的论述:“我在翻译时将自己当做是演说家,而不是解释员:保留原文的思想与形式,或者说是保留思想的‘修辞’,但却使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没有必要逐字翻译,而是要保留原文的整体风格与力量。”换言之,翻译不仅仅是意义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原文的文体风格。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E.A.Nida、A.F.Tytler等知名学者:Tytler提出的翻译3原则强调“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文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自如”;Nida认为“翻译是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学者JeanBoase-Beier在《翻译文体学研究》一书中论述了文体对翻译的影响,通过实例阐释了翻译研究的文体学途径。鲁迅、王佐良、刘宓庆、申丹等中国内地学者也强调翻译中文体风格的传达。刘宓庆教授指出:“翻译是接受语复制原语言信息的最通似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的自然等值物。”26-35申丹教授也曾详细地论述了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的关系,强调将文体学应用于文学翻译这一领域的必要性。综上所述,翻译中传神地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对于文学翻译尤其如此。特定的文体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文体价值和美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在动笔翻译前学会系统地分析原文的文体特征,提高学生在文学翻译中的文体敏感度,MTI文学翻译教学应重点引介文体学理论,并将理论用于指导翻译实践。那么应该如何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英国文体学家GeoffreyLeech和MichaelShort在其著名的《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文体分析模式,即从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等4个层面对文本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文体分析。这个模式可以让学生系统地观察原文的文体特征,从而能够有意识地在译文中再现这些特征。在不同文体的翻译实践过程中,学生可逐渐体会到:“文体是一种选择的过程,各种选择都将对翻译产生影响。”因此,在动笔翻译前应细致地辨别原文的文体特征,“根据语言结构和文体价值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处理好“译文与原文之间特殊的文体关系”,努力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风姿原貌,提高译文的质量,以更多的翻译文化精品让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

(二)文体翻译实践教学与文体意识建构

MTI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级翻译专业人才为主,“教学方法与培养传统学术型人才的大不相同,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在MTI文学翻译教学中,任课教师不仅要从理论层面建构学生的文体意识,更要在翻译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MTI文学翻译实践教学应建构一个包含练习的选材、批改、评讲及课程反思等环节在内的教学模式,以综合加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翻译素养。

1.MTI文学翻译练习选材

MTI文学翻译实践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练习,强化翻译中的文体意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为此,任课教师每周应布置适量的练习,练习材料应涵盖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等不同文体。文体不同,语言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小说的语言要求生动、形象,而诗歌的语言则要求精练、含蓄。如何在译文中成功地再现这些文体特征,是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的关键一环。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选材不能仅凭教师个人喜好,应有一定的广度和难度:前者指体裁要广;后者则指材料要有相应的难度,以区别于本科阶段以提高翻译技能为主的翻译练习。练习选材要侧重选取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不同时期的文学名作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代用词、句法、修辞等方面的文体差异,并在译文中有意识地加以区别再现,而且经典作品往往已有多个名家译本,不同译本便于学生在完成练习后进行赏析或借鉴。总之,恰当的练习选材是加强建构学生的文体意识的重要环节。

2.MTI文学翻译练习批改

在精心选择不同文体的练习材料之后,任课教师应在布置练习前对翻译过程提出具体要求:第一,动笔翻译前应对原文的用词、句法、修辞等文体特征进行仔细的分析;第二,完成练习后要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翻译日志。这个做法得益于2011年笔者在北京参加的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项目”。简言之,“翻译日志”是指把翻译过程中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比如对词、句、篇章等文本层面的具体处理过程,或者翻译过程中碰到的难点或疑点等记录下来。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原文转化为译文的“前因后果”记录下来,以便教师在批改练习时给予更有针对性的点评或指导。此外,批改作业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层,仅仅批改类似单词拼写或语法等基本的语言错误,也不可妄下过于主观的判断或缺乏说服力的评语。相反,教师应从文体学理论角度切入,关注学生译文的用词是否得体、句式是否地道,尤其是原文的文体风格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忠实地传达,侧重强调翻译中的文体意识。

3.MTI文学翻译练习讲评

练习评讲是MTI文学翻译教学中的核心环节。课堂讲评时,任课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原文的语言特征和文体风格,然后针对全班译文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学生译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常都源于文体意识薄弱。具体地讲,用词不够得体;句式不够地道,要么拖沓生硬,要么句义重点转移;文体不符,比如原文是简洁的短句,译文却变成拖沓的长句;语篇方面,或未能吃透原文,挖掘原文的内在隐含信息,过于直译,或未能如实地传达原文的文体风格。例如,在翻译海明威作品时,部分学生选用大词,通篇长句,译文拖沓晦涩,与海明威简洁的冰山文体相去甚远。针对学生翻译中普遍对文体不够敏感的问题,任课教师应以文体学理论为突破口,点评学生译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不同名家的译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对名家译文进行赏析、点评,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文体意识。

4.MTI文学翻译课程反思

经过文体翻译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学生的文体意识得以不断加强,翻译水平也得到综合的提高。课程结束前,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体翻译角度对翻译练习进行一次综合反思,透过语言转换表象,抓住文学翻译的实质。任课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取做过的任何一次翻译练习,结合文体学理论,做一份10分钟左右的总结报告,谈谈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认识。实践证明,这种反思汇报模式效果良好。大部分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从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等文本微观层面,论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语言特征和文体风格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则论述如何恰当地处理原文风格与译者风格之间的关系,对此笔者班上一位文采斐然的男生提出了“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文学翻译标准。对于学生的反思汇报,任课教师应从文体翻译角度进行点评、归纳,强调翻译中建构文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之,期末反思报告有助于从宏观层面加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它是文学翻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新兴专业,MTI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翻译人才。MTI文学翻译教学应以文体学理论为切入点,既要从理论层面强调文体与翻译的密切关系,又要注重适量的翻译实践,综合建构学生翻译中的文体意识。其中尤其重要的是,MTI文学翻译实践教学应建构一个包含练习的选材、批改、评讲及课程反思等环节在内的教学模式,其环环相扣,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将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当然,由于笔者教学资历尚浅,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仅仅以此抛砖引玉,引发国内同行对MTI文学翻译教学的共同思考,以期进一步提高MTI教学质量,为祖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翻译人才。

作者:郑晓岚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基于MTI文体意识的文学翻译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fylw/65167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