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教学微观互文性运用范文

文学教学微观互文性运用范文

时间:2022-08-21 04:17:38

文学教学微观互文性运用

任何特定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自成一体,与其他文本毫无干系,但实际上都与某一文本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这种文本之间关联的特性就是互文性。换句话说,任何文本总是暂时以强化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文本的方式,或者是从侧面联系当代其他文本的方式,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其他文本散播。互文性所包含的这一过程其实与翻译的过程不谋而合,或者也许可以说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翻译就要实现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成功转化。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学习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

一、互文性理论的概述

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女性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Kisteva)指出,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作,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因此所有文学都是“互为文本的”[2],换言之,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单独存在,任何一个文本的意义都须要依赖其他文本的意义阐释。互文性理论强调的是对文学传统的开发,后现代主义文学普遍采用的互文性手法是对以往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句子、片断进行引用或拼贴;把神话传说、典故、民间故事拿来作为“引喻”的材料;把以往作品的人物、情节、叙述模式等作为戏仿的对象。

二、互文性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在翻译中,互文性反应两种文化和文学传统的继承关系与转换关系,因此可区分为共时性互文),历史性互文和转换性互文。在具体操作上,原文的互文性一般不可能全部反映在译文中,过于复杂而隐晦的互文关系会影响到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所以,保持译文中互文性的适当比例是一种基本的翻译策略[3]。翻译的内容比较宽泛,如时事政治、贸易金融及医疗教育等。译者的困难不仅来自源语理解,也来自译语表达,因此译员应找确切合适的翻译应对技巧。根据互文性理论,所有文本都可以通过参照、陈词滥调、文学暗指、引用和模仿几种方式找到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联。由于口译过程不是文本之间的简单转换,源语、目的语、文本转化、历史文化环境多方面的复杂联系,这与互文性理论的实质相吻合,翻译研究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互文活动。因此,英汉翻译可以充分运用互文性这一技巧来实现易读易懂的目的,用互文性理论来指导英汉翻译有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它要求译者必须完全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充分运用大脑中存储的互文性知识,进而将原文中存在的互文知识尽可能地在译语文本中表现出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4]。

三、微观互文性对翻译表达的影响

互文性分为宏观互文和微观互文。宏观互文性主要与作品的立意、母题及艺术手法有关,侧重于文本或作品在利益、艺术手法等方面与其他作品的相似或关联之处。宏观互文性还可以表现为文本之间相似的语篇类型关系。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根据翻译材料所呈现的语类特征寻找必要词典和原始资料,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辩明源语文本的语类是做好充足准备进行翻译的第一步。在翻译任何文本之前,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把该文本放到它所属的语类之中,充分了解该语类在源语和译入语中的功能要求、语言特点和格式规范。微观互文性是指文本之间在词句上的相关性。因而,与注重文本整体的宏观互文性相比,微观互文性对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得更加具体。在动笔翻译前应教授学生在理解原文时,要对哪些有互文性关联的词句、段落作深入了解,才能领会其真正地含义。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互文性,它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引用、仿拟、翻新等不同的细别。让学生自己查找并阐述文中已有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并学会引为己用,或镶嵌、或化入行文之中。微观互文性往往是构成原作风格的要素之一,但是在不少情况下,该风格特色难以用同等形式再现出来。因此,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之间达到最佳平衡。微观互文性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即仿拟和暗引。仿拟会通过使用一些修辞方法,如幽默、讽刺等使翻译文本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暗引包括引用典故、成语、习语、谚语、俗语和文学名著中的典型人物或事件等,而且只引用关键字词部分。作者将它们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并不注明出处。翻译这类语句时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直译等方法[5]。

四、微观互文性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保留词的互文性分析的形象意义每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教授学生养成观察并总结文本,甚至是词语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及时代的鲜明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将其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重对翻译理论、文学理论的讲解,更要加强对学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熏陶,让学生既能翻译出文化底蕴,又能充分恰当的诠释词语的含义。

(二)保留词的互文性分析的联想意义文学创作本就不是一潭静水,也不似水面上显而易见的浮叶。它深不可测,却让人忍不住拨开迷雾,一探究竟。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受其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影响,往往有与其相对应的联想含义。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弄清楚词语的本意,更要展现出词语的联想含义。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从给出一个词,一句话到一个场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保留词的互文性分析的语言风格文学作品本身的风格就包罗万象,风趣幽默,辛辣讽刺,时空颠置等。学生应充分阅读作品,在翻译前就能品赏出作品中的互文性表达,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保留原文语言特色,如原文中的典故,双关语及拟仿词等。

(四)微观互文性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技巧

1.直译加注释直译,顾名思义指按照原文本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直译的主旨是要求译者以忠实且比较完整地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是翻译过程中实现互文对等的一种常用方法。由于中外文化历史背景迥异,不同的认知模式和语言表达可能造成源语文本中的一些思想及文化因素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使译者很难用目的语准确、直接地表达。严重时可能会造成误译。在这种情况下,加注注释行翻译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翻译,即可交待清楚原意又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实现信息交流的目的[6]。

2.直译与意译意译是以传达原文的意义为主,而不是追求与原文的表达形式及修辞格式保持完全一致,当译文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及形式表达才能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时常采用意译[4]。直译也就是强调忠实原作,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力求做到译文通顺易懂。相反,如果使用译文语言中功用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现方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来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这种翻译方法就叫做意译[6]。

四、结语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英语语篇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英语语篇知识与文学分析理论相结合,排除思维方式的干扰,找出学生在翻译时逻辑思维的弱点,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查找可以借鉴、佐证、参考的资料;另一方面,学生应时时提醒自己做到对原作明察秋毫,尽力传达原作中的互文性关联,为促进文化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终上所述.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向学生教授互文性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完成能够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学生使用越灵活,他们的翻译能力就越强。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用互文性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被举报文档标题:文学教学微观互文性运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fylw/60967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