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范文

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范文

时间:2022-11-30 10:07:33

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一、网络文化内涵分析

文化是一个极难定义的概念,网络文化亦是如此。尹韵公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1]李仁武则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2]莫茜更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后出现的,以计算机和因特网应用为基本技术支撑的,以体现网络时代的新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新行为方式、新决策管理方式、新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融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为一体的信息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

王琳和杨永志从现实维度出发,认为网络文化既是一个将文化网络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网络以文化之的过程,它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技术载体与丰富内涵和制度的生态系统,是操作系统和价值体系的统一体,代表了创造和传播主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类别”。可见,对于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学者们莫衷一是,各有侧重,有的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侧重强调其技术特性;有的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侧重强调其内容思想上的特点。虽然观点各异,但都一致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以网络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笔者认为,不管是哪种网络文化的定义,都不无例外的涉及到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互联网、网络技术及与其相应的各种硬件设备、网络文化主体的行为方式及符号表意系统。因此,全面理解网络文化内涵要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入手。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是指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硬件设施以及支撑各种硬件设施的网络技术,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网络运行的各种软件技术等,这是网络文化存在的物质条件。计算机、手机、服务器、数字电话以及宽带线路网等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网络具体物质形态,它们运用相应的网络技术构成了信息的发送、传递和接受系统,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硬件设施及与其相应的网络技术的存在,就没有丰富多彩和不断更新的网络文化。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是指为保障网络良性发展运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网络运行和使用中的各种规则、政策、法规和道德约束,它属于网络文化的中间层次。网络文化的主体是人,网络文化的发展促使人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由此带来人们在政治、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变革,这就需要一定的政策法规来制约,如果没有约束而任由其盲目发展,那么整个社会的网络发展必将走向无序的轨道,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指人们经由网络创造的各种文学、艺术、视频等作品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包括网络道德、网络精神、网络理念等,它是网络文化的核心层次,对整个网络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网络文化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定义和理解网络文化即不能局限于网络及网络技术这个物质载体,也不能局限于各种网络政策法规和人们的网络行为、价值观念等,必须综合分析才能全面认识网络文化。

二、网络文化特征分析

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新的文明成果和状态的总和,它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子集,除具备文化的一般特质外,还有其独特之处。

(一)网络文化的技术性特征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它总是不断的和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融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文化首先是一种科技文化,技术性特征是它最基本的特征,体现在虚拟实在性、全球共享性、交互迅捷性。

1.虚拟实在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包括其存在方式与交往方式的虚拟性。首先,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网络技术要求网络上的东西都只能以无形而又确实存在的“比特”为载体,现实世界里的东西在这里都转化成了没有质量和重量的二进制代码,以“0”和“1”数字组合的虚拟形式存在。孟建和祁林就曾指出:“虚拟性是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5]其次,网络交往主体身份的虚拟化和不确定性是网络文化虚拟性的又一突出表现。网络技术把人们的身份变成了电脑上的一连串符号,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真实交流简化为人机、人网交流,而且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完善,人们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虚拟技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真实世界转化为数字信息符号,生成一个具有声音、光影等特征的逼真、立体、三维的环境,使人的感觉如真实世界一样。虚拟课堂、虚拟驾驶、虚拟家庭、虚拟社群等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典型,这种异样的虚拟生活状态并没有冲破道德和法律界限,而是人们真实生活在网络中的再现。网络时代,人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虚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世界中。

2.全球共享性基于分布式网络理论建立起来的互联网,允许不同型号、操作系统、厂家的计算机共存于同一网络中,这样每一台计算机都是整个网络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它们通过网络协议传输数据,促进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网络文化在强力的网络技术支撑下,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在国家、地域、民族以及时空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在此共生。网络文化不仅是面向全球的文化,更是人人自由平等分享的文化。因此,只要人们拥有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或者具有移动数据的通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言论,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甚至和网友就某个问题展开激烈地争论,无论见解是多么奇异,都不必担心受到监督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网络图书馆、网络远程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等都是网络文化资源全球共享的表现形式,这无疑会大大拓展人们选择利用信息资源的范围和内容,更会减少时间、经济和精力的消耗,提高办事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也给垃圾信息滋生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3.交互迅捷性网络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包容体系,各行各业的数据、文献应有尽有,交互性是它区别于其他传统传播媒介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文化传播方式上,传统传播媒介基本上是单向的,由一个信息发送控制中心把文化产品传送给受众,受众只能在有限的选择中被动接受,而选择的内容大都是经过严格的质量把关,强烈体现制作者意识的文化产品。互联网以多方向、深层次、大范围为特征的交互式传播方式改变了这一切,促使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的变革。网络中的每一个人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而且还是文化的制造者和提供者,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进行选择、修改、加工甚至创造,自主选择和交流互动在此凸显无疑。美国著名的数字未来学家泰普斯科特认为:“网络时代的文化核心就是互动。”[6]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网络文化的传播更具有迅捷性。传统媒介是按月、周、天、时计算传播周期,网络媒体则是以分秒计算。网上的一条热门新闻、一个热论话题、一张唯美图片、一段精彩视频等都可以在瞬间被全球各地的网民复制、转发、评论、下载,人们无需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无需担心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

(二)网络文化的主体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主体是参与网络活动的人,网络文化的主体性是指网络文化主体在其网络活动与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体现在个性群体化、大众通俗性、草根平民化。

1.个性群体化网络文化为个体尽情展现自我个性提供了无限的活动空间和广阔的平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个体可以释放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自我,甚至可以塑造一个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希望成为而又无法成为的人,网络为个体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提供了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只要不危及社会和他人,人们就不必担心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进而无所顾忌地展示自我个性,以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设计、个性化的选择实现对传统平庸生活的超越。生动形象的网络表情符号、个性十足的QQ头像、妙趣横生的网络签名等都是网络文化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网络文化的发展“标志着人际关系对时空、利益、亲缘关系的极大解放,是人类趋向真正自由个性时代的开始。”[7]随着个体网络实践活动的不断磨炼,网络上逐渐产生了因为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或相同目的而建立的团体,即网络社群,如人们常见的“朋友圈”、“博客圈”、“影视圈”、“模特圈”、“时尚圈”、“摄影圈”等圈子群。这样,网络中的每个人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到相应的讨论、群组中,也可以自己建立话题栏目和部落空间,邀请志趣相投的人参与其中。网络文化个性群体化以自我个性张扬为核心,既有助于发挥个人力量,又可以利用群体的智慧。

2.大众通俗性网络文化的广泛性体现在参与主体层次和覆盖内容的广泛性。“网络时代或许是一个没有受众的时代,具有接受信息含义的受众将被主动寻找和制作信息的用户所代替。”[8]与单一的“点—面”的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则形成了“点—面”、“点—点”以及“面—面”的传受关系,如网络电视、QQ聊天、视频会议等。文化的参与主体不再局限于具有一定程度学历、教育、身份等特征的精英人物身上,变成人人都是文化的制作者、传播者和享用者。从CNNIC的信息可看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9]除此之外,网络文化的内容更接近普通大众的生活,如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网络新闻、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上银行等网络应用,《小苹果》、《江南style》等歌曲都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足以证明网络文化的大众影响力。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最新表现形式,其通俗性甚至媚俗性的特征也显露无遗。网络以越来越齐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大众的精神需求,包括大众心理阴暗方面的需求,因此网络空间中也滋生和充斥着各种庸俗、媚俗及粗鄙的文化,如权色文化、享乐文化、恶搞文化、荤段子文化等。可以这么说,网络满足了大众精神和情感的需求,也制造了“娱乐至死”的文化狂欢。

3.草根平民化网络文化的草根性是指文化凭着其特殊载体互联网,综合地反映草根阶层思想意识和真实想法的特性。草根阶层是相对于少数主流精英阶层而拥有广泛群体基础的社会阶层,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和民间性的特点。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民众主要是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介表达意愿,但是这些参与渠道具有信息容量小、使用成本高等特点,再加上严格的“把关人”制度,使得这些传统的表达渠道基本上被社会精英阶层垄断,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草根阶层由于缺乏必要的利益诉求、情感意愿宣泄渠道,缺乏话语权,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喻国明教授认为:“平台和载体的特性对文化本身的原生性有着重要的支撑或是限制作用。在传统媒介通道和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出现具有官方认可基因的一元化、专业化、单纯的精英文化是一种必然;而展现原生态魅力、内容丰富多样化、另类、边缘、强调个性化基因的草根文化则由于缺乏平台,必然处于压抑、萎缩和不发展状态。”[10]值得庆幸的是,网络的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给处于草根阶层的普通民众提供了表达渠道。如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多次与网友展开亲切的在线交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这有利于草根阶层自下而上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和利益诉求。另外,在网络空间中,人们不再崇拜权威,完全依赖专家学者的意见,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指点江山,畅抒胸怀。网络社区、微博、博客、播客等表达载体无不洋溢着平民化与个性化的气息,给网络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三)网络文化的精神性特征文化的精神属性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为本质的属性,网络文化的精神属性是网络文化主体通过文化产品所表达出来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主要体现在开放多元性、平等自由性。

1.开放多元性“网络是开放的结构,能够无限扩展,只要能够在网络中沟通,亦即只要能够分享相同的沟通符号码(例如价值或执行目标),就能整合入新的节点。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具有高度活力的开放系统,能够创新而不至于威胁其平衡。”[11]网络的开放性缔造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文化的核心特征。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任何文化都可以在此碰撞共生,任何新奇古怪的观点都可以在此言说,任何人、组织、地区以及国家都可以在此交流互动,这种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使得文化不是某些人、某些部门、某些组织或某些国家的专利,而是全世界人人共享的文化。网络空间不同主题的论坛、新闻组、博客、播客、游戏、聊天室等基本上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与世界各地的人联系沟通,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的预言已经在网络空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又必然带来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除了“母本”、“真迹”外,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包含在网络中,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等,无论文化是积极先进的,还是消极落后的,多元的文化越来越能满足不同品味、不同精神需求、不同价值观念的受众需要。网络文化的开放多元性促进了不同形态的文化、不同价值的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增加了人类对世界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也给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平等自由性网络文化具有传统文化无法比拟的平等性。网络淡化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财富、身份的差异,打破了传统社会的门第差异、贫富差距、上下尊卑关系,真正实现了“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局面。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的访问利用信息资源,网络早已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人士,而发展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新方式,无论是学富五车的专家,还是知识浅薄的普通民众,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倾诉感情,消磨时光。就像宣告了电脑网络空间新世界正式诞生的《网络空间独立宣言》所声称的那样:“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者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12]同时,网络文化还具有自由的特性,体现在网络文化参与主体的自由性、网络文化表达的自由性、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自由性以及网络文化行为选择的自由性。互联网作为人类社会最新的传播工具,不仅给人类提供了无限的信息资源,还促进了信息资源在全球的自由流动。网络文化空间的虚拟性与开放性又给予主体极大的包容,人们可以自由的登陆任何感兴趣的网站,自由的享受网站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可以尽情随意的交流信息、抨击现实、宣泄情绪,“传播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网络文化的平等性自由性使得网络空间成了个人意见的汇集场,很多现实生活中不敢说不能说的意见都可以在网上匿名自由的表达出来,从而开辟了民主活动的新形式。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是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最新文明成果,并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准确把握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进一步探求网络文化问题及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作者:杨喜冬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lwhlw/68292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