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文学乡土意识的思考范文

文化文学乡土意识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09-29 04:38:05

文化文学乡土意识的思考

本文作者:张纪鸽单位:延安大学外语学院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良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的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使得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民族主义的倾向。比如教授在讲史诗(epics)提到荷马史诗及贝奥武甫时,提及中国诗歌,讲中国文学中没有史诗,有学生反应激烈异常,立刻反问如何解释和界定格萨尔王。教授也当即纠正说是汉族的文学中没有史诗。其实有没有史诗并不会影响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但从我们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上,多少反映出一些民族主义的倾向。

一、文化中的民族主义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因为自己是这个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我们不愿意听到有损于民族尊严或者影响民族自豪感的评论,其实仅从“中国”这一称谓便可以看出中国人一向有“居天下之中”的优越感。尤其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这种优越感更为明显。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才能在一个日益融合的世界中取长补短,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人从开始受到外来侵略之时,甚至更早就已经发现了西方的优点,众所周知,康熙皇帝是一个极善于接受外来事物的皇帝,曾向外国使臣学习数学、天文等知识。19世纪末更是掀起了师法西方的高潮,从洋务运动到,,一直到现在的与国际接轨,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而保持自己中央大国的地位,甚至以此达到与西方并驾齐驱甚至超而越之的境界。孙中山先生的“迎头赶上”和主席的“超英赶美”都流露出这一强烈心理(余英时:民主与民族主义之间)。

陆建德教授在中山大学作讲座(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建设———从外国文学看中国,2005.11.14)谈到中国人的民族主义,陆教授所用例证是中国大陆对于美籍华人作家的认同感。对于外籍华人作家的成就,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将它们纳入我们的文学成就,对作品的内容以及这些作家对他们身份的认同并不以为然,因为他们也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华民族的后裔。华裔作家的作品被美国读者认可是美国接受外来文化、并使之与自己的本土文化融为一体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它是美国文学及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国内现在已有认同,虽然一些作品从他们所反映内容的根基而言,可以认为它们是中国文学的延伸,但这对我们来说无任何骄傲可言。而陆教授的看法也印证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居天下之中”优越心态。这种善于将与自己有关的成就纳入自己成就体系的做法与鲁迅先生作品中反映出的国民性遥相呼应,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所揭示的“像压在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四千年”的沉默的国民性,即一种不能正视现实,妄自尊大的“精神胜利法”,反映在国人心理上是一种不健康的大民族主义。这种主义轻则妨碍我们以清醒客观的态度去正视现实,严重则会引起民族间的敌视。但在多元文化共存、交流日益繁荣的今天,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交流所带来的生机。

二、文化与文学交流中的本土意识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已从最初的经济界和金融界蔓延到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这一概念的出现,给人类生活造成了更大的冲击,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的前景依稀可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与借鉴是不可避免的。鲁迅先生讲拿来主义时就已经指出,别人的东西,我们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不可一概而论。朱光潜先生在《文学与语文———文言、白话与欧化》中讲语文与思想的关系问题时,也谈到“文化交流是交通畅达的自然结果”。因为地理、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每个文化都具有它的个性,都会现出它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不同。“一个民族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犹如吸收养料,可以使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这里我们大可不必听短见的狭义的国家主义作祟。”

朱先生在《谈翻译》中同样明确指出中国文学的很多优点,但是不敢承认文学所有的优点都为中国文学所具备。就“史诗”来说,王国维认为,中国没有史诗,哈佛大学的海涛华(J.R.Hightower)教授也说过:“欧洲所有的重要文类都可以在中国文学中找到,只有史诗例外。”朱光潜先生还指出我国的文学研究中,没有一个作家的生平有一部详细而精确的传记可参考,没有一部重要的作品曾经被人做过有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没有一部完整的文学史,除《文心雕龙》之外,没有一部有哲学观点或科学方法的文学理论书籍。在谈到中国语文的特点时,他说:“中国语文的优点很多,但与欧洲语文仔细比较,它有不少的弱点,我们似亦毋庸讳言。”对于不同文化的特质,我们不必因为它国的语文或者文学比我们的丰富就完全地实行“拿来主义”,但对于我们自己文化里欠缺的部分,我们亦应该虚心采纳外来的成分。

我国的许多作家都受到过外国作家或作品的影响。唐弢在《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中说:“鲁迅曾经受到过果戈理、契可夫甚至安德烈耶夫的影响,不仅自己多次提起,也可以从他的创作里看出来:他以幽默的笔墨描写日常生活,讽刺像果戈理,任务不多、场面简洁像契可夫,又由此吸收其他影响,慢慢地建立一种看似平淡,却有深刻的含蓄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简宁称翻译诗歌为“叔叔”,“首先,翻译作品培植了我们的文学观念、方法和趣味等,另一方面,对每一位本土作家而言,都有一个或者一系列外国文学的典范作者引导着我们成长和前进,并在我们俯身伏案的背影里窃窃私语。”以上讲这么多外国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并不是要否认中国文学里值得我们珍惜或让我们骄傲的东西,只是想说明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文化里缺失的部分。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依靠传统的力量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

当年鲁迅先生给年轻人建议要少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主要原因是,外国的作品自外而来,能启发我们从各个角度、层面去发掘我们本来就有、但却没有被发掘出来的东西,从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己已有的东西,以便更好地保持我们文化中独特的成分。不可否认,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使不同的文化互相融合,但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某种外来文化的完全归化或者本土文化的完全异化。当前学术界已越来越认识到文学、文化研究中的本土意识问题,人们在研究外国的文艺作品或者文学作品时,不仅已经考虑到他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也讲自己文化对他国文化的影响。在由刘海平、王守仁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新编美国文学史》中,编者已经编纂了诸如“惠特曼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赛珍珠的小说”等章节,讲到不同作家、不同国度文学之间的互动及影响,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研究上的一个完善。而且不同的文学史编者会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价值标准对所用材料进行不同的选择,这同样是本土意识在文学研究zo-jzhongde表现。著名文学史家夏志清先生与上世纪五十年代所编《中国现代小说史》因为选用材料与以往文学史编者不同而颇受同行批评。夏先生在接受《文汇报》笔会宋明炜访谈时提及《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大陆文学界的影响,他说:“最重要的看法就是,我把西洋的东西加进去了。原来这本书是写给西洋人看的,因为他们不懂中国文学,一定要把西洋的东西加进去……他(李国涛,《夏志清的微瑕》的作者,作者注)就批评我讲鲁迅,为什么一定要讲西洋文学,但我怎么才能让西洋读者对中国作家感兴趣呢?我只能用比较,我讲鲁迅,讲到海明威,《都柏林人》,也是有道理的。”夏先生与上世纪五十年代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写这样一部文学史自有他的道理。他与半个多世纪之前就以本土的眼光来看待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关系了,并对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说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被称为是“‘一厢情愿’的文学史”,但这其中反映出的编纂者的价值取向和本土意识不言自明。

三、结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存并进行融合的今天,文学与文化研究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本土意识为我们进行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正确认识文化交流中外国文化的价值及其优势,克服对于本土文化认识中浅狭的民族主义,不仅可以不断完善自我的发展,更可以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本国的文化,从而保持本土文化中的特质,使本土的文化永远绽放于世界文化之林。

被举报文档标题:文化文学乡土意识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hwxyslw/61107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