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俄文化差异对俗语互译的影响及翻译范文

中俄文化差异对俗语互译的影响及翻译范文

时间:2022-09-20 04:08:55

中俄文化差异对俗语互译的影响及翻译

摘要:汉俄分属汉藏、印欧两大语系,文化差异比较大,语际转换是不可能完全求对等的,有时求对应、求相似都有障碍。当文化差异现象在翻译活动中需要保留或无法求同时,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解释或注释、加词或减词等翻译方法。本文基于中俄文化差异,探讨俗语互译活动的特点,力求达到译文读者的可接受目的。互译活动中存在的文化方面的障碍是可以突破的,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策略和科学的方法,这也是翻译活动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文化差异;俗语;翻译策略

人类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共同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哲学理念,以及各民族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等。而各民族因所处地域和历史沿革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俗、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即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产生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的差异存在可译性。为了两个民族之间思想的沟通,必须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1]。

一、文化差异对俗语互译活动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表现在不同民族的语言结构存在不完全的对应,即部分对应。这一点在欧美国家的各民族之间表现尤为突出,如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对欧美各国各民族的影响,英国和法国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文化对欧美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影响等。总体上说,欧美各国之间民族文化的差异较小、语际转换的障碍较少。另一类是不同民族之间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成的巨大差异,即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在另一个民族中空缺,表现为不同民族的语言结构中存在的完全不对应的现象。这主要反映在东西方文化传统和语言结构的巨大差异上,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应该属于这一类型。这种巨大差异往往在语际转换中出现“文化休克”和“词语空缺”,甚至造成文化冲突[2]。

(二)文化差异对俗语互译活动的影响

俗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历史、社会、地缘等信息,而且大多是约定俗成的,其中的许多含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的形象、寓意以及词语结构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且翻译中存在许多非对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缺项。这种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给互译活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众所周知,翻译的内容绝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俗语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习俗的浓缩体。俗语互译时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在有些俗语中,中俄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有文化的对等性。而很多情况下,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的含义,是指几个平常人的智慧加起来也可以顶上一个聪明的人。如果逐字直译为“ТривонючихсапожникасоставляютодногоЧжугэЛяна”,那么俄罗斯人将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他们当中很少有人知晓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其实这里就有一个中国文化的内涵意义在里面[3]。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差异是随时随地存在的,熟悉和重视文化的差异使提高俗语翻译质量的关键,目的语的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才是两种语言的成功对接。

二、俗语互译的翻译策略

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基于民族文化平等的立场来传播文化,传递信息。语际转换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障碍是可以突破的,俗语互译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策略和科学的方法。

(一)文化差异的处理原则

无论是处理文化差异的文化调适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处理文化冲突的大刀阔斧的增删、改写和重组,都应该遵循翻译的三原则,即传意性、可接受性和相似性原则。互译活动不能不考虑译文读者的可接性,否则就失去了语际转换的根本意义。传统翻译理论中有一种旧观点,认为译者只需对原语作品、作者负责,而忽视了目的语读者的可接性,因而出现了死译、曲译等现象。必须指出的是:语际转换中的可接受性是其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客观要求。汉俄分属汉藏、印欧两大语系,语际转换是不可能完全求对等的,甚至有时求对应、求相似都有障碍。因此,成语类短语互译活动中有时要采用引申、增补、省略、重构以及阐释或注释等多种手段,才能使译语读者理解、接受原作者的作品。

(二)俗语的翻译策略

俗语包括成语、谚语、熟语等惯用语。它是意义上完整、结构上定型的习用语。俗语的翻译主要包括原义和寓意的处理。处理俗语的翻译问题,从翻译方法上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用直译或意译、音译或意译、直译兼意译或者音译兼意译,以及直译加注释或音译加注释等常用方法,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加词或减词、增补或省略、调序或重组、还原或替代、词类转换或成分转移、句式转换或句型转换,以及词义引申或句义引申等变通手段。在俄汉翻译活动中,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俗语的翻译中,针对不同的文化差异可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1.原语和目的语中的文化概念不相对应中俄两国民族中有一些文化概念不对应的俗语词语,例如:хлебисоль—面包和食盐。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面包不仅仅是食品,还是友谊、好客的象征和欢迎客人的标志;盐也被看成是很珍贵的物品,按照俄罗斯古老习俗常常有一位手捧面包和食盐的姑娘迎接客人。时至今日,在正式礼仪上,也有用面包和食盐迎接贵宾的仪式。中国人常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中西瓜与芝麻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当然也无法理解这句俗语的真正含义。这类短语在翻译时大多采用意译或意译加注释的方法。可译为:Семечкикунжутасобрали,аарбузпотеряли.然后加入注释:Излишнезаботитьсяомелочах,забываяоглавном.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放弃等值的翻译方法,需要加入大量的对文化概念的解释。

2.原语和目的语中的对应词意义不同俄语中有一个俗语:Двамедведяводнойберлотенеживут.(两只熊不能住在一个洞穴里)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化概念中,熊是强大、勇猛的象征。但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中熊并没有这种特定的含义,汉语中与之相近的动物是老虎,所以这句俗语可以翻译为:“一山不容二虎”,比喻一个地方容不下两个强者[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俄语中与之相似的俗语是:Набезрыбьеирак–рыба.(弄不到鱼的时候,虾也当鱼)翻译这类俗语的时候,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的知识功底,充分理解和消化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并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对应。翻译方法可以采用还原或代替等变通手段,尽量使目的语读者在本族文化中找到基本对应的词语,做到两国文化的互相兼容。

3.历史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不同例如之前提到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直译的话一般会出现文化空缺。因此可以采取意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ТрисапожникапосвоеймудростиравнывыдающемусяумуЧжугэЛяна.ЧжугэЛян—знаменитыйдревнийкитайскийполководец.通过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简单注释,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初步理解这句俗语的真实含义。

三、结语

俗语的特点是形象鲜明,寓意深远,用语凝练[5]。翻译俗语应力求准确表达其思想内容,并尽可能保持其形象比喻。如果译文语言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则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并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色彩,或意译,淡化原语色彩,用目的语的一般词汇表达原文中的俗语的含义。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需要通过逻辑分析来明确原文俗语的概念、选用适当的词语来表达。但是正如许钧所说,翻译不可能有定本,即不可能有内容上与原作完全等值,形式上与原作媲美的尽善尽美的定本,没有可以超越时间的定而不变的译本。对同一部原作,不同译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达,因此翻译也不可能有“理想的范本”。[6]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探索和发展翻译理论,不断总结翻译实践,在俗语互译中求同存异,使译文趋于完美和准确。

参考文献:

[1]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刘淼.翻译中文本意义的阐释[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5):44-45.

[3]孙文方.汉俄语言对比与方略[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4]汪景民.汉语和俄语中的问候语对比[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7):26-30.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周梁勋.外宣翻译中意识形态对译者主题性的影响[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4):4-6.

作者:李慧明1;孙文方2 单位:1.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2.吉林俄语专修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俄文化差异对俗语互译的影响及翻译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hcylw/70716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