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文化资源范文

公共文化资源范文

公共文化资源

摘要: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绿洲历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视野研究这一课题还比较薄弱。通过对广东省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后的调查研究,特别关注参观者的游览行为、时空分布以及与博物馆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对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提供建设性路径。

关键词:免费;共享;博物馆

Abstract:Citymuseumasaculturaloasishasalwaysbeenthefocusofacademicresearch.However,thestudydonefromtheperspectivesofurbanplanningandmanagementarestillweak.BasedontheresearchonGuangdong’sfreemuseumpolicy,especiallythevisitors’behavior,theplacestheyvisited,thetimespent,andtheirinteractionwiththemuseum,thepapertriestoprovideconstructiveproposalsforthesharingofurbanpublicculturalresources.

Keywords:free;sharing;museum

博物馆承载着纪录文化的社会功能,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已成社会共识,并且被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地写进了章程。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已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不少国家已成惯例。2008年3月,我国在一些省市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试点后,受到公众普遍欢迎,广东省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免费开放的“非日常化”和人数限定等制约,节假日观众量激增,平时却门庭冷落,而且虽“免费”开放但“从没进去”的人还和过去一样“在门外”。免费政策如何“普惠”所有人?公共文化设施怎么才能真正让公众共享?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为将来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提供一些实证依据和建议。

一、“免费”后的普惠:

参与主体行为的“样态”解读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资源对公众免费开放后,人们开始关注博物馆的参观主体——人,而非参观客体——馆体建设、馆藏品(物),这是对过去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忽略主体意识的重新定位。24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从“以人为本”的尺度来考量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从免费开放博物馆中参观主体数量与质量的罗列分析,是对公众“共享”公共资源内涵的本质回归。

1.参观人群类别变化

免费政策始行前,广东省博物馆的客流承载力长期处于富余水平,参观量因为“票”的门槛受到限制。以2008年3月为例,每天参观人数最小值仅为18人,最大值亦不过750人,日人均流量为111人。免费开放后,人流量态呈跨越式扩张。3月30日博物馆观众近4000人,远高于3000人/天的限制标准,公众强劲的文化渴求因“免费”得以有效释放。“免费”举措的实行使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得到极大改观,也能充分体现博物馆的公益性、非盈利性及公众的参与性等基本原则。

同时,免费开放前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亦随节假日等外部因子作用而迥异。在日均人流量总体增加的同时,周末人流增加更明显。

①年龄结构。免费后,18~45岁年龄段的游客成为博物馆参观的主体力量,比例高达67.8%,约为次主体——18岁以下中小学生年龄段人数的4倍多。由于参观主体文化素养较高,大量的集体访谈资料显示这一人群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度赞许。

②收入水平。调查显示,免费后的广东省博物馆受到中下收入阶层的积极响应,5000元/月以下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已占总人数的88.3%,低层收入人士(800元/月以下)也有24.7%的比例,“普惠”政策效益初显。

③受惠范围。因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其吸引范围表现出以所在区为生源点的圈层式距离衰减,是典型的传染扩散形式[1]。诚然,广东省博物馆的受惠人群为广州市市民,且渗透于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片区。相当多的市民表示“自己屋企博物馆免费,我吾捧场边个捧”(自己家门的博物馆免费了,作为市民的一分子应有义务支持),彰显了他们的区域认同感与归宿感。

2.参与行为时空分析

①时间分布。参观者的访馆时间反映了博物馆内一天的人流节奏与规律[2]。根据广东省博物馆分别在工作日、节假日8小时开放时间参观人次的资料汇总,较之尚未免费开放的广州市南岳王墓博物馆,其人流量体现均衡态势。通过实地观测,节假日上午及下午参观的主体人群为家庭,且多是父母陪同孩子游览;中午则以三两成行的大中学生居多,而相当部分的被采访者将博物馆看作闹市氛围的休憩场所。工作日前来的主力军为成群结队的朋友以及晨练、午睡过后顺路参观的老年人。

②参观形式。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交往是博物馆游客潜在而重要的动机之一[3]。相当数量仍未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的游览主体单元仍是旅游团与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成员可能仅仅处于服从导游或者上级领导的安排,参观愿望并不强烈。自免费大门开启后,广东省博物馆则呈现与其他收费博物馆截然迥异的繁荣景象。局外观测资料的威弗指数量度与抽样调查进行的数据分析有效证明,游客已把参观博物馆看作是增进与家庭或朋友交往的一种方式,调查结果显示,47.4%的游客选择与朋友同行,23.7%的游客与家人一道前来参观游览,其中绝大部分是父母带孩子观赏,藉此增长见识,寓教于游。较小群体的组织形式更能激发公众个体的游览意愿,他们在“免费”契机引导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欲望。

③交通方式。“免费”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群众大多选择公交车或地铁为交通方式,两者使用比例分别为50.7%和29.3%,凸显使用主体低收入性。这些方式的高频率使用,与省会城市市内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不可分离。以广东省博物馆所在区域为例,正门毗邻的越秀中路承载6条公交线;其5分钟步行半径内设有三元里——万胜围段的地铁2号线。经济水平并不富裕的普通大众因这类“亲民”而完善的通勤手段使其参观意愿与出行次数增加,进而成为主导参观群体。

广东省博物馆免费后的参观人群类别具有以下特征:因免费时间的突变增长,多元主体获得文化资源共享。其中,省城广州市的中青年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成为参观者结构的新生力量。他们处于中下收入阶层,但依然存在潜意识文化诉求。相对免费前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较高的参观者,他们的行为更多体现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模式,具有较高的随意性。因此,免费后的省博物馆的人群结构已从“倒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富裕阶层已逐渐向中下阶层过渡,“共享”初衷得以体现。

二、“免费”后的忽略:

特殊群体与阶层的守望

1.残障人士

在对广东省博物馆主体建筑无障碍通道的设计考察后发现:其坡道、楼梯、电梯3个重点都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和老人的关怀与尊重。以广东省博物馆主要楼梯的设计为例,对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可以发现,除扶手直径为7cm,这一项略超过了规范所要求的5cm以外,其他均符合要求。

物质载体的完备却不能成为残障人士在“免费”后走进博物馆的媒介,5月2日前来参观的唯一一位肢体残障者在接受调查时说:“来这里是要有勇气的,因为周围正常人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我,不是自己非要看是不会来的”。可见,除硬件设施完善,人性化的软件服务跟上才能逐步消除这一群体的参观焦虑[4]。

2.打工者(新市民阶层)

广东省博物馆四周有不少施工或装修工地,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本调查选取了11个深度访谈样本,职业类别为保安、装修工人、施工人员等,藉此试图解释“博物馆打工者罕至”现象的深层原因。

①博物馆认知度。社会距离量表(又称鲍格达斯量表)分析显示,打工者接受省博物馆的认知度分布于“毫无知晓”与“初步尝试”两大阶段,而后者的行为实现根究于工地与博物馆的邻近效应。相当比例被采访者对广东省博物馆一无所知,绝大部分的务工人员从未有广州市内其他博物馆的参观经历,仅有一人曾到过广州南岳王墓博物馆。

②自我休闲意愿。打工者的工作强度较普通职业更大,他们每天仅有晚上的2~3小时为自由支配时间,而广东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时间为9:00~17:00,需求与供给时间产生强烈错位。与此同时,他们主要以逛街、打麻将等蓝领普遍喜好的活动为自我消遣方式,并认为这些活动既经济又适合。可见,他们的诉求仅停留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爱与归属需要阶段,每天极度辛苦而单调的工作状态迫使他们急需寻求简易的社会群体生活实现压力缓解。更有不少打工者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生理需要还未得以有效解决,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消费自然被排除于需求边界之外。③教育文化程度。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少部分为高中或中专水平,更多的只具有初中或更低文化水平,教育素养的不足、个体自卑感被激发、潜在的自我认知约束等因素,使他们对博物馆等文化殿堂望而却步。

实行“免费”政策后,参观者主体在数量上大规模增长,在质量上类型相应变广,由此实现了“共享”初衷由量态到质态的初步飞跃。然而,某些弱势群体——残疾人士与打工者(新市民阶层)的守望,仍是人人“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终极目标达成的阻碍因子。

三、“共享”的终极目标:

设施与服务多因子满意度

1.博物馆设施服务环境分析

为探知“免费”开放广东省博物馆后服务环境是否保持舒适性与游客满意度,本调查立足参观者对周边各细微配置构件的感知体验,以“5非常满意”、“4比较满意”、“3说不清”、“2不大满意”、“1很不满意”为度量层次,寻求各因素所表征的参观者服务环境质量评价。调查显示,广东省博物馆总体设施建设广受游客好评,各项满意度平均值皆在“比较满意”之上,且无任何“很不满意”的评价。其中,参观者对展览种类、展厅环境舒适度、展品质量、展厅整洁程度、展览形式等体现博物馆主体硬件风貌的因子评价最高,对馆内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以及讲解质量等两项评价较低。

2.满意度影响因子聚类剖析

参观者对服务环境的评价约束于其对博物馆内不同领域设施的认知程度。然而,主观评价最高的因素并非意味其与参观者感知服务环境质量呈高度相关。根据调查,有以下5种因素影响博物馆参观者的满意程度。

①形象宣传。包括宣传资料、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专供特殊人群的设施、展品质量等,这些皆为广东省博物馆体现自身风貌的重要元素,是群众了解本馆形象的直接窗口,因此,免费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应借鉴企业形象设计及顾客满意战略的经验,根据自身的特点,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并加大在形象塑造方面的投资,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形象建设的管理策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训练员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观众满意度是衡量博物馆形象的唯一标准[5]。

②展品诠释。包括展览种类、展品更新度和讲解质量等,它们成为增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众多初次参观者对文物、展品兴趣的关键渠道;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除了专业人员对知识的诠释之外,应该寻找并多引入贴近观众生活经验,奠基在不同文化层面的展示元素作为展览起点,抛弃以往说教的色彩,向着亲和、人本、交流的方向发展,使博物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博物馆要强调观众的参与意识,大众的参与对博物馆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免费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更应该借助高科技手段,广泛采用声、光、电及多媒体新技术,使广大观众产生全身心的感觉和体验。

③展览空间。包括展厅环境展览形式和休息场所等,它们都是影响博物馆观众心里容量的重要因子;免费后的博物馆应在宜人的展览空间中使观众获得从耳目到心灵的审美愉悦,它不仅让历史与文明相遇成为可能,还是一个创造未来与释放无限活力的处所,也是一个与美丽对话的场所[6]。

④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与否,应该作为一个博物馆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的标志。其实,任何一项公共服务设施都应以人性化的设计为本,要想不断提升观众的满意度,博物馆就必须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高的诉求;必须加强博物馆导览服务优化标志系统,引导观众尽快实现目标发现与定位,使他们不致因迷失方向而困扰。

⑤配套服务。包括纪念品、小卖部、饮水设施、卫生间以及双语文字注解等,这些配套服务设施是群众参观行为中辅助的游览节点,也是博物馆是否以人为本尽善尽美实现免费共享的细节体现。

3.合理承载量分析

以上5大影响参观者满意度因素的提出是广东省博物馆服务环境作为真正“共享”载体的必要条件,可是,所有因子仍约束于整馆建筑承载量的合理控制。广东省博物馆现实行“免费不免票”的措施,即规定每天参观人数上限为3000人。因失去价格机制约束,博物馆“价格排他”的特性亦不复存在,并从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属性更变为拥挤性公共物品的属性[7]。因此,从拥挤临界点视角探讨广东省博物馆的合理容量是公众满意度的前提。陈列区是博物馆建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为观赏空间、休息空间和交通空间3部分。博物馆合理观众人数应为3部分参观人数之和。遵循国内已有计算博物馆人均面积的合理方法,笔者据调查及一些实际量算得出理论上博物馆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合理参观者的人数为1478人。而据前文所述,3月30日免费开放后的广东省博物馆有近4000名访客,按照观测高峰时段人数占全天总人数比例(40%)计算,不难发现博物馆若不实行限票政策就会超负荷运营。

总之,“免费不免票”的措施应该在即将大面积实行免费政策的博物馆中推广与实施,同时博物馆应从影响参观者满意度的5大因子对其进行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无论参观者特征行为还是博物馆服务环境,才能有效呈现顺应“共享”潮流的强烈态势,互为需要,互相作用,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刘俊.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0-44.

[2]马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行游轨迹及时空分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70-83.

[3]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调研课题组.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2):30-35.

[4]张微.论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教育[J].博物馆研究,2008(1):10-13.

[5]王晓曦.博物馆靠什么提升观众的满意度[J].博物馆研究,2006(3):18-23.

[6]严建强.博物馆“疲劳”及其对策[J].中国博物馆,1992(2):85-89.

[7]高培勇,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