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客文化传播行为与特征分析范文

大学生客文化传播行为与特征分析范文

时间:2022-09-19 09:24:42

大学生客文化传播行为与特征分析

【摘要】“客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高校大学生“客文化”是网络“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大学生“客文化”的传播在传播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方面有独特的行为表征:网络技能熟练、个性意识强、思想积极向上;传播内容聚焦在记录学校生活、分享社会信息、抒发个人情感、关注名人明星;传播对象集中在同学老师、家人朋友、普通网民三类群体。传播特征主要表现为开放性、互动性、包容性、多重角色性、依赖性、盲从性。

【关键词】大学生;客文化;传播行为;传播特征

秦州在《网络“客”文化》一书中指出,所谓网络“客文化”,其实就是网络文化,是从网络诸客现象与视角来阐释网络文化,亦可以把它看成是网络文化的一个特定领域[1]。“客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它反映了网络传媒时代的开放性、互动性、合作性、及时性等特征。这种新型文化给虚拟网络空间当中的网民提供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近年来在网络当中形成了数十种形形色色的网络“客”文化。有擅长计算机技术、爱好钻研电脑入侵技术的黑客;有专门与黑客为敌,从事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红客;有喜欢把自己日常生活点滴记录分享在网络上的博客和微博客;有专门制作视频、音频资料在网上直播的播客;有爱好摄影,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拍摄作品的拍客;有在网上出售自己无形资产的威客;有在线协作式共同编写网络内容的维客;有想象力极为丰富、热爱新鲜事物、对技术狂热追求的极客、创客;等等。为了调查高校大学生“客文化”传播现状,笔者做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客文化’现状”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96份。样本选择以在宁高校为主,兼顾苏南和苏北的一些高校,调查对象专业、学科、性别、学龄等均衡分布。

高校大学生“客文化”从属于整个网络“客文化”,是网络“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客文化”传播行为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客体三个方面。

1.从传播的主体来看,大学生虽然从属于整个网民群体,但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行为特征。他们年轻有活力,乐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从年龄特征上看,当代在校大学生群体普遍20岁左右,这一年龄恰好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时间接近,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是网络社会的原著民。网络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共享性,无时无刻不吸引着当代大学生们参与其中。绝大部分大学生群体网龄很长,他们一般从初中甚至更早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他们思想独立,个性意识强,乐于展现自我,对生活的质量和品位有很高的要求。在调查大学生使用博客和微博的主要原因时,除了获取信息之外,有40.4%的同学选择了通过博客、微博平台来展现自己的个性风格特征,另外35.3%的同学选择通过使用博客、微博来获得更广泛的交际面。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上看,他们除了关心自身问题之外,还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动态。在调查当中问到作为拍客倾向拍摄哪一类型视频的时候,有40.3%的同学希望拍摄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视频。

2.从传播内容上看,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传播内容涉及最多的是校园生活以及学习方面。调查大学生平时在“客文化”传播平台传播哪些内容时发现,传播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记录学校学习、生活点滴;(2)与他人分享社会信息;(3)通过文字、图像抒发个人情感;(4)转发名人、明星动态。访谈中有同学表示会通过博客、微博发表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观点,并且和其他同学在网上进行互动讨论;也有校园拍客拍摄校园当中各种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小插曲,之后上传网络供大家一起欣赏评论;一些晒客同学会在网上通过微博、微信平台上传各种关于校园生活的图片、视频等等。大学生们除了选择通过“客文化”传播平台记录学校学习、生活点滴之外,最多的就是希望通过“客文化”这些传播平台与他人分享社会信息。诸如一些社会实习、企业招聘、就业形势之类的信息就为大学生们日后踏入社会发展提供前期的帮助。名人、明星动态对在校大学生也有着足够的吸引力,选择这些人物作为偶像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3.从传播客体来看,主要包括三类人群:同学老师、家人朋友以及普通网民。在接受我们访谈的同学当中,有48.9%的同学选择了自己平时“客文化”传播内容的受众为同学、老师,40.4%选择了普通网民,10.7%选择了家人朋友。通过对大学生博客和微博平台上的留言、评论、转发、关注、私信等进行简单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中参与互动的多为在校同学。他们通过博客、微博的信息内容主要涉及校园生活,包括课程安排、讲座信息、校园动态等。这些信息在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客族平台进行传递,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大学生“客文化”传播现象。学校老师通过微博实时了解到学生最新的学习生活状态,对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之间进行留言、转发、私信等多方面的互动。这种网上的互动还会延伸到现实交往当中。家人和朋友作为大学生“客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二类受众群体,他们也很关心大学生生活、情感以及学习状况。除了电话联系之外,一些家长会通过关注和查看学生的博客、微博、微信、晒客、播客等来了解他们在校的生活状态;朋友之间也会通过网络传递信息,交流生活情感。

从对大学生“客文化”传播行为的相关调查分析中我们总结发现如下三个方面的传播特征:

1.开放性与互动性。1996年,JohnPerryBarlow在《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声称:“我们正在创造一个谁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和偏见。”[2]互联网具有跨地区和跨文化的特性,网络“客文化”呈现出开放性与互动性。在网络虚拟的社会当中,人们可以不受国土疆域、社会制度、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束缚在世界范围内共享信息资源。互联网开放性的宗旨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就自己关注的问题表明立场和观点,在网络中与更多人形成经验交流和互动。博客、播客、晒客等客族能从网友回复的评论与留言中获得极大的身份认同及由此带来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拼客和换客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当中,利用网络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节约成本,结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在网络新媒体的“数字化时代”,青年亚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青年文化群可以被越来越多地看做是带有‘共享观念’的文化群”[3],在这些网络“客文化”中结成的新联盟里,大学生年轻族群彼此共享新的兴趣爱好。网络“客文化”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特征昭示了大学生群体特有的年龄所应具有的青年亚文化特征。“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新媒介情境下的参与行为,体现为积极利用网络技术的互动性,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交往空间。”[4]与网络“客文化”有所不同,大学生“客文化”开放性与互动性不仅仅只体现在网络传播当中,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得到印证。在网络当中,大学生群体享有普通网民同样的待遇,像他们一样享受着网络“客文化”的开放与互动带来的不同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在校大学生每天都要学习、生活在一起,这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互动性程度非常高。比如很多同学都使用微博发表学习生活的图片、文字,这些的内容除了可以在网络上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之外,通过线下对话形式讨论那些内容的具体细节将比通过网络互动来得更直接、高效。此外,在校大学生们课外时间还会经常拍一些短片、视频,这些制作从剧本台词、道具服装到最后的演员拍摄都是由学生们共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之间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克服困难都是校园拍客文化一种深度互动性的体现。大学生“客文化”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由于网络开放性的特征,更多的群体能够不受限制的参与到网络活动中来,各类型客族群体有机会聚集到网络世界中进行互动交流,最终形成了多元的网络“客文化”传播现象。

2.包容性与多重角色性。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平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客文化”寄生于网络这个传播平台,延续了网络文化包容性强的这一传播特征,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各种“客文化”族群在网络平台上自由表达、共生共存。网络“客文化”包容性的形成,既源于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又与青年亚文化的“客文化”的传播主体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新诉求、新理念密切相关。同时,网络“客文化”的包容性决定了它的多重角色性。同一个网民个体可以同时归属于不同类型的客族群体。比如一个博客用户可以同时成为拍客、播客、晒客、换客,同时体验不同类型的文化形式。在校大学生这个年龄层的群体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而且还有充裕的课外时间去尝试、探寻新鲜事物。多数学生既是爱好发表文章、图片的博客,又是喜欢拍东西上传到网上供其他人浏览、评论的拍客、晒客等。数量庞大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客文化”的多重角色性作了一个很好阐释。在校大学生年龄阶层特殊,喜欢跟随时尚潮流,并且这种追随潮流之风从日常的穿衣打扮延伸到网络当中各类“客文化”传播现象之中。客族群体广泛性和覆盖面积大而导致学生们选择参与客族群体之中,可以从群体压力和趋同方面理解。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约束力,它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程度,影响着群体效力的发挥[5]。在群体压力下,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招致群体的制裁[6]。很多同学正是出于担心脱离数量庞大的客族群体而招致制裁的心理压力,才选择了参与到客族群体当中来。

3.依赖性与盲从性。网络“客文化”的产生、发展对互联网技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技术滞后会导致某些客族群体瓦解和消失,同时“客文化”也会跟着一并消亡。技术革新会产生新的网络“客文化”现象,以及新类型的客族群体。比如2005年前后中国博客网、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等各类博客平台的建立使中国互联网进入了博客时代,大批网民通过注册个人博客在网上发表文章,表达自我。而到了2009年微博兴起之时,网民们又将视线迅速转移到微博上来,沸沸扬扬的博客热也渐渐退烧,近年来的微信取代微博之势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新技术对网络“客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客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依赖网络技术的革新,同样作为网民个体对形成“客文化”的群体也会依赖,这种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有高达26%的同学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了4小时,在网络世界当中,大学生们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客族群体,有崇尚技术的黑客、红客、创客;注重自我表达的博客、播客;追求低消费的换客、拼客,还有推崇合作精神的维客、威客,等等。大学生们首先接触到这些群体,而后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参与到这些群体活动当中,最后融入到群体的文化氛围中不能自拔,产生依赖情绪。比如很多学生有自己的博客、微博账号,即使自己不内容,也会时不时的上网刷新,关注其他人的最新动态。这种现象除了课外时间之外,在访谈时有同学反映课堂当中也比比皆是,这些行为表现为对群体的依赖,也是对网络“客文化”的依赖。大学生“客文化”群体除了具有依赖性之外,还有盲从性。所谓盲从是指“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没有意见或放弃自己的信仰、知觉、判断或行为,而盲目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7]。这种盲目的跟从往往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如跟从黑客恣意攻击他人电脑、服务器,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博客、微博通过自媒体传播平台传递不良信息,造成社会负面影响;晒客在网络中展示自己私人物品会产生盲目攀比情绪等。

【参考文献】

[1]秦州.网络“客”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5.

[2]林壹.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苏州大学学报,2008(6):108.

[3](英国)安迪•班尼特:虚拟亚文化?青年、身份认同与互联网[A].安迪•班尼特,基恩•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C].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95.

[4]陈霖.新媒介空间与青年亚文化传播[J].江苏社会科学,2016(4):202.

[5]汪新建.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27—328.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2—83.

[7]王小章.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99—103.

作者:叶海a;张蔚b;陈尚荣b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a,宣传部;b.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客文化传播行为与特征分析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