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思路范文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思路范文

时间:2022-05-17 10:04:24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思路

摘要:

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但目前三地文化产业协同程度还比较低,协同效应还不明显,为此,应树立“一盘棋”发展理念,加强京津冀文化协同顶层设计;确立差异化发展思路,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融合对接;构建统一文化市场,释放京津冀文化消费活力;促进文化要素流动,优化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配置。当前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应着力布局文化旅游业、体育健身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动漫设计业和会展业等六大领域。

关键词: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本思路;重点业态

文化协同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为京津冀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文化支撑。作为京津冀文化协同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地文化产业如何实现协同协作和联动发展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分析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并梳理出相应的对策思路,对于加快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步伐,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京津冀地区历来都是我国文化发展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三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近年来,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市文化协同脚步也明显加快。《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2012年12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2014年8月)、《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2015年4月)等协议的签署,表明京津冀三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京津冀整体利益出发,对推动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合作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来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程度还比较低,具体体现在:一是三地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如2014年,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各自GDP比重分别是13.2%、9%和3.8%,差距较为明显。二是三地文化产业协同效应不高。文化部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指数》显示,我国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指数得分的标准差分别为京津冀(5.33)、珠三角(4.54)、长三角(3.10),即长三角地区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最小,协同度最高,而京津冀地区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最大,协同度最差。

造成这种现状原因,一是长期“两市一省”的行政管理格局及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造成京津冀三地地区本位意识较重,未能形成“我们是一体的”观念,对外部借力和区域协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协同发展步调不一,行动滞缓。二是目前京津冀多数地方仍习惯于依托自身的某种特色文化自主发展,对文化产业的交融性、关联性认识不充分,往往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能自觉寻求产业的价值链延伸,发展状态自然松散。三是受传统行政体制及京津虹吸效应影响,文化产品与服务及人才、资本、创意、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难以在京津冀三地间自由流通,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难以实现互补对接,统一的文化市场难以形成,区域文化消费活力不强。

二、加快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1.树立“一盘棋”发展理念,加强京津冀文化协同顶层设计。京津冀三地均要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着眼于文化产业发展“一盘棋”的战略视角,自觉将协同合作理念与文化政策制定、经济利益考量融为一体,在京津冀文化协同的棋局上落好每一粒棋子。要强化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领导机构,并逐步构建完善的利益协调长效机制。要共同出台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规划应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统筹梳理三地文化资源,着眼于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本着合作、共赢、互补、开放的原则,对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路径、战略重点、协调机制及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地精心谋划,形成脉络清晰的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线路。

2.确立差异化发展思路,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融合对接。京津冀三省市应根据各自的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及功能定位,统筹规划、有序推进,谋求京津冀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和高效对接。要鼓励、支持区域文化园区、企业、项目间的协作交流,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转移和对接,创新协同发展路径和模式。依据文化产业链中策划、设计、创意、加工、营销及衍生品开发等诸环节的市场特性,按照差异发展、科学分工、互补互惠的原则,通过园区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对接等途径,不断提升区域文化产业链的关联度和互补性。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和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京津冀文化品牌形象;培育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引导区域关联文化企业贯通产业链,共同构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京津冀特色文化产业带。

3.构建统一文化市场,释放京津冀文化消费活力。要着力构建京津冀现代文化市场环境,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共同评估体系、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和执法联防协作机制,净化区域文化市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三地文化产品市场、文化要素市场联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区域文化市场。京津冀区域内人口总量达1.11亿(2014年),在文化消费领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三省市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放大本地文化特色,又要对接三地文化市场和消费人群。三地文化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设计文化产品时,应将眼光拓展到京津冀这个大市场,熟悉、了解三地文化内涵、特色与优势,将三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和服务中,不断激发区域文化消费活力。

4.促进文化要素流动,优化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配置。要大力发展京津冀文化要素市场,激发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财税统筹、金融扶持、技术推广、信息共享及人才配置等途径推动文化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人才是文化产业的灵魂,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是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加快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的共建共享和合理配置。三省市应对区域内文化产业人才的开发与建设、合作与配置进行战略性、总体性规划;梳理统计当前京津翼文化产业人才的构成情况,依据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和各自定位,建立健全区域内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培养选拔、流动引进、管理测评、激励保障等的相关机制和政策法规,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错位发展和交流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京津翼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整体效能。

三、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应着力布局的重点业态

综合考量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的业态分布、特色优势及协同现状,课题组认为,加快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协作,当前应将文化旅游业、体育健身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动漫设计业、会展业等六大业态作为优先推进的重点领域。

1.文化旅游业。研究梳理京津冀不同区域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如古城文化、运河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避暑文化、三祖文化、坝上文化等,在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基础上将其巧妙地整合配置,实现不同文化特色的互补性、谐和性,逐步延伸、放大文化旅游产业链。要着力发展体验式文化旅游模式,加快由观光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积极开拓人文历史型、自然景观型、农副产品型及餐饮娱乐型等休闲旅游体验,并加快其集聚发展、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其品牌效应和知名度,逐步形成关联度高、成系列的京津冀特色旅游服务产业。

2.体育健身业。推进京津冀地区体育运动、休闲健身和竞技类赛事的产业化、市场化运营及集群发展、规模发展,建立特色鲜明的体育健身服务产业集聚区和体育健身用品特色街区,着力打造如崇礼“冰雪运动”那样知名度高、品牌效应强的体育运动健身基地。以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拓展产业链,以体育健身服务业带动和促进体育用品制造、销售及旅游业、商业、交通运输、餐饮业等相关服务产业发展。

3.印刷复制业。作为京津冀传统产业,印刷复制业的协同发展要遵循差异化发展思路,避免重蹈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的覆辙,开辟一条高端引领、绿色发展的道路。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推动传统印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与现代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相配套的高端印刷复制产业;依托京津冀在印刷复制和物流方面的基础和优势,整合现有资源要素,提高区域内印刷企业的集中度,着力打造现代印刷产业集群;协同推进印刷产业的绿色发展,共同探索相关环保治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推进绿色印刷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加快实现京津冀印刷复制业的绿色转型。

4.工艺美术业。将京津冀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开发与京津冀文化元素有机结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强化品牌意识。在尊重多样性和独特性基础上,鼓励工艺美术产品的开发性创作和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提升其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布局一批京津冀工艺美术产业聚集区,并鼓励各类艺术品策划、经纪、机构进入发展,扩大与艺术品收藏、鉴定、拍卖、传播、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提升京津冀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品的质量和能级。

5.动漫设计业。依托京津冀三地动漫设计产业既有的基础和平台,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动漫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加快形成策划设计、内容创意、经纪、制作、运营推广及衍生品开发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建立包括动漫创意设计室、中大型动漫公司、专业传播公司、专业营销公司、品牌公司、衍生品开发公司及公共服务平台在内的环节完整、要素齐备的动漫产业系统。逐步放大产业链,加速和其他文化业态的融合与对接,例如可以和当地的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等合作,联合开展动漫真人秀、动漫衍生产品博览等各种体验活动。

6.会展业。京津冀三地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导产业与资源优势,应据此推动会展业的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降低同质化竞争,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北京应发挥科技、文化、国际交往方面的优势,走“高精尖”路线,着重承办大型、国际化会展活动,打造亚洲会展之都;天津、河北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特色与办展能力,承接因受空间和环境限制而不适合在京举办的大型会展,同时结合各地优势产业,大力举办品牌会展与特色会展,不断提升会展的规模和档次。

参考文献:

[1]许立勇.京津冀协同不能承受文化之“轻”[N].光明日报,2015-9-17:14.

[2]刘杰.京津冀新文化产业的“三国策”[N].天津日报,2015-12-21:23.

[3]薛惠娟.石家庄市政协建议打造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N].河北日报,2015-8-3:12.

[4]王风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5(6):108-112.

[5]孙丽娜,彭肖建.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探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13.

作者:耿茹 赫鹏飞 刘建军 王媛丽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思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