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范文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范文

时间:2022-12-04 10:26:36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功效被越来越多地提及。虽然有人基于保护文化的原因反对文化的产业化,但一来文化注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二来历史事实也证明,经济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以文化来支撑,而文化要想完善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因此,为顺应这样的时代需求,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是顺理成章的大举措。近年来,各式各样、各级别的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这当然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认可。事实上,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所带来的收益或许更多,而付出的代价却更少,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未来。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确实也出现了破坏文化的现象。

有人觉得这只是暂时的副作用,有人觉得这是发展产业的代价,但我却认为,问题的出现可能跟文化产业化没有关系,而是因为我们缺乏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我们知道,一个行业要想深入发展,没有一定数量的人才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本文就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够发现一种有别于过去、完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有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我们以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与中央新影集团的合作办学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简单介绍一下两家单位:中央新影集团于2010年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成立,是我国唯一生产新闻纪录影片的专业机构。它涉及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电影院线经营,同时,还经营动漫产业、新媒体业务开发等,是目前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影视文化产业集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以艺术类专业设置为主的四年本科独立学院。该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培养应用型的艺术人才。其次,我们来讨论两家单位合作的发心和目的。2014年底双方正式签订共建协议,即共订培养方案、共拟教学大纲、共同培养学生。作为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大型企业,前者希望将自己的丰富实践教授给学生,同时借助大学的传统优势资源,培养出更多适应行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后者则希望可以通过前者,将教学环节更加丰富化、深入化,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使得学生真正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于科德学院来说,由于新影集团派出的老师都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授给学生的更多是他们从实践工作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包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这些与书本上的知识相比较更具有可操作性;于学生来说,该模式可以将教学与实践,包括学生未来就业都能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就有了较强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使学生对学校产生了归属感;于新影集团来说,这样的模式可以为其培养一大批特需的熟悉业务、善于沟通的人才,为自己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件三方共赢的好事。

甚至,对于学校的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再学习、更新完善自身知识储备的过程。由于新影集团是一个第一线的传媒企业,它直接负责相关的作品的制作,具有较强的前沿性与实际操作性。在共建过程中,又由于双方是共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所以,对一些具体的教学要点会进行深入的沟通,乃至碰撞,这种沟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这个模式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传统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经常被人诟病的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就是说学校里所教授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应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学习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学以致用也就成为了一种空话。但是,作为一个文化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还需要看到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它必然要以文化为其发展的最重要支撑,才能切实地产业化。如前所述,新影集团之所以寻找与高等院校合作,是想借助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包括教学的环境这样一个外界无法比拟的优势,来为本集团深入发展提供新鲜血液。而科德学院意图从中获取的更多是一种新的教学包括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而言,是为了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高等人才。这是科德学院办学的宗旨。从今天的经济发展来看,专业性人才的缺失是目前最大的经济需求。而且,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借助新影集团的优势力量,更好开展学校相关设施的建设,比如共建电视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可以开展辅修专业、举办主持人及演员选拔大赛等。

显然,仅仅局限于学生就业为主要目的的合作模式并不能被称之为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从双方的发展来看,新影集团与科德学院之间的合作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于新影集团来说,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人才储备的基地,更应该是一个行业引领的平台,是集团发展文化事业最好的顾问团队、策划团队和科研团队。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可以提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实践的基地。在西方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模式,即由公司提供大量的科研基金来解决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者为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发展规划。进一步说,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进行良性的循环,具有可持续性和创新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探讨的模式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的“学”字,而不是“用”字。从发展的角度看,强调“用”不可避免地会有受制于企业自身的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而缺乏一种长远的眼光。从学校来说,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于当一个技工,更应该是具有开拓性和延续性的人才。他们不仅仅可以胜任眼前的工作,更可以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意见,甚至主导这样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在新模式的构成中,学校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企业对于学校的支持更多是为了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体制。这也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用意,也恰恰是当今文化产业模式的新起点。这么多年以来,大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诟病不能单纯地归纳为大家对文化产业化的不理解和不支持,而应该看到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过于注重产业化,压榨文化产品的剩余价值,而忽略了文化也需要保护和完善。否则,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饮鸩止渴似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可持续性不说,更会导致最终的崩盘,带来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具体一点,我们可以这样想:作为艺术类为主要课程的科德学院,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很好的项目,而中影集团提供充足的资金以实践这样项目。项目本身具有实验性,一旦具体落实,可能带来巨大的商机,则中影集团自然会成为首要的受益方。比如文化艺术名人的纪录片。在我研究的领域中,为当代著名艺术家做纪录片的尝试不是没有,但少质量过关、学术性强的产品面世,更没有一个集中和体系性的存在。如果我们科德学院能够利用学院人才优势和中影的设备优势,或许我们可以为当代艺术家立传,不仅仅涉及他们的人生经历,更有他们的艺术创作过程的留影,这样的资料显然对于未来的文化研究者和学习者是弥足珍贵的。现在网络中流传的一小段艺术大师的视频,就会有相当多的人点击观看,更何况有成体系和完整权威的纪录资料呢?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其中部分做成文字版,还有光碟盘等等衍生的商品,更可以邀请被采访的艺术大师来学校讲课,对学生又是很好的激励。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在于,这个项目本身着眼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留存足够丰富的资料,建立一个档案库。雅昌艺术网之所以在艺术领域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跟他具有十分强大的信息库有很大关系。这个项目一旦完成,其信息量将超越雅昌,而后续的艺术和经济空间将是十分庞大的。

我们当然要肯定具有丰富第一线工作经历的老师授课的好处,但这也不是要否定传统教学的优势。相比较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大学中的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具客观性,也就是更具有长远性,而学生的活力和思维更是超前和跳跃的。因此,在大学老师的辅导之下,活跃的思想或许能为我们开启更多文化产业化的新模式。这个新模式的核心原则就是:以文化完善为核心。当然了,对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这一问题的探讨,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越加深入。从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这条道路上,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好!我们也衷心祝福双方都能在合作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作者:施艳萍

被举报文档标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