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论文范文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29 03:55:39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论文

一、彰显“和谐型生态”的思想魅力,着力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全球生态和谐”思想理念

和谐伦理观念的建树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基础。一般来说,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伦理支持系统。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所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要求我们把伦理道德的指向扩展到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尊重地球、呵护生态环境,确立人与地球之间和谐共处的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在这个方面,许多西方的专家学者与我们的认识也是一致的。诸如美国国会和总统顾问委员会环境事务顾问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教授就认为,“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消费观念的转变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引擎。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财富激增,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负面影响也随踵而至,有些人只顾个人享受,从未有大局意识,盲目地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我们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是主张可持续发展,主张合理消费,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要求每一位中国公民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观,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不仅如此,在高校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活动中,还应大力推崇“全球生态和谐”理想。习在论及生态文明问题时具有很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他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球生态和谐”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一种更宽领域、更高境界的和谐,要求人们树立全球生态环境伦理观念,一切活动和行动以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为目标,一切活动和行动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目标,建造一个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全球人与社会和谐、全球人与自身和谐的多方位和谐复合体。为此,我们的教育活动既要从多角度展开,形成教育链;又要找准着力点,突出“全球生态和谐”的教育重点,解答好思想难点。

其一,要着力帮助人们正确辨别“全球生态和谐”思想与西方绿色运动思想的联系和区别。当代西方绿色运动对世界的自然保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其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主张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在当代西方学界,还有一种生态社会主义的全球生态和谐发展理论,也主张“全球生态和谐”,认为自然和社会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自然和社会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只有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建立人类物质与社会自由充分实现同时又符合生态原则的社会[5]。其二,我们的教育活动应着力建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观。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温室气体效应、大气臭氧层的破坏、能源资源短缺、日趋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凸显出来,它已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局部性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生产与利润最大化的标准应服从社会生态标准,经济与生态应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种“生态经济”模式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展开的内容之一,我们主张既要抓经济发展,又要抓生态发展,科学把握两者的平衡点。其三,我们的教育活动应着力建树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观。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已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必须将这一问题上升到国际层面逐步加以解决。西方甚至有人主张用“欧洲生态共同体”取代“欧盟”,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建设生态文明的全球政府。当然,我们重视国家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但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生态殖民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甚至西方学者都已经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掠夺与剥削是一场“生态帝国主义”的掠夺与剥削,“环境的质量与一个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裕与贫乏是紧密相关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夺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环境,使之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不少学者都在呼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一种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摒弃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对恐怖袭击和战争,建立无核区和无化学生物武器区,维护世界和平[8]。其四,我们的教育活动应着力建树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文化观。我们推崇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文化。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了现代物质文明,同时也是造成优秀文化缺失和人的“精神危机”的罪魁祸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成为商品的奴隶、劳动的工具和科技的附属品,成为精神失落的物化的人,人的自由个性和自我意识,被充斥社会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以及商业文化所扼杀。西方学者鲁道夫•巴罗对此也不满,希望构建一个“生态村落乌托邦世界”[9]。我们要建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一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着力增强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生态道德、砥砺生态意志的文化价值观。导引人们不仅要有优越的物质生活,而且要追求高雅的生态文明生活。

二、坚持“发展型生态”的价值取向,着力加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谋求科学发展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向。我们追求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这种发展理念也全面渗透和体现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之中,其价值目标表现为鲜明的“发展型生态”思想。因此,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的培育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大力导引“发展型生态”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的直接价值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就是具有天蓝、地绿、水净自然美景的中国,是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结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所需要资源构成危害的发展。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2013年4月,习在海南考察时,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11]。可见,我们党和国家在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一贯坚持为人民谋福祉的宗旨,积极主张和大力倡导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规划了蓝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从生态经济学的全新视角提出来的,是一个契合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主流思潮的全新理念,是一条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后代的科学发展之路,也是世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培育活动中,一定要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的目标导引,着力提高人们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提高全体民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是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生态意识的提出,不仅是当代人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而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更是标志着人类伦理道德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可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等三个视角,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解析为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文明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文明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文明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文明生态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意识的政治外化。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通过生态政治意识教育,帮助广大师生建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世纪之交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有力地进入了政治领域。时光荏苒,斗转星移,生态环境问题已愈演愈烈,已从孤立、个别和局部的生态环保事件衍变成了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其生态环境状况关系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尤其对正处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而言,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事关稳固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人心向背的重大政治问题。生态社会的基础是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又植根于对一地生态特点的了解,植根于政府与公民的依赖关系,生态社会必将吸收公民的观念,以此作为生态文明的社群基础。因此,我们不仅不能回避雾霾天气频发、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等诸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而应理性思考上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更应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主动处理它。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文明生态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意识的主体因子,可持续地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首要任务,而可持续地发展经济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文明生态意识的导引。因此,就必须加强经济文明生态意识教育,强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很广、很紧迫,诸如生态产业转型理念、生态保护与修复理念等。促进生态产业转型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向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态经济的转变,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受“唯GDP”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股脑”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全然不顾生态环保的畸形增长方式,认识不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共存关系。要通过严重的雾霾现象、云南滇湖污染、太湖蓝藻事件等案例教育,促进经济文明生态意识的增强,导引广大师生注重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双极增长,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既要关注未污染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科技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要注重被污染地区生态系统的修复,科学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物理-生物修复、化学-生物修复、微生物-植物修复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文明生态意识养成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意识的终极凝聚。生态文化是一个崭新的术语,甚至可以说,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又一次新的文化思潮,展露了人类在思想观念领域正在经历的一场重大变革,显示了人类对大自然敬畏和热爱的本能。广大高校师生既是文化的承继者、传播者,又是新文化的创造者、倡导者,其文化文明生态意识的养成尤为重要。这就必须加强其生态文化的理性认识和实践修养,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加强文化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从思想深处大力提升文化生态文明理念,切实增强广大师生践履生态文明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由于生态文明行为修养决定于根本的思想意识选择,所以其教育必须着力于夯实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要使广大师生牢固建立一种基本共识,即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广布的一个物种,就是因为人类具有生态文化意识,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生态环境的社会适应造就了自身的生态文化;而随着人口、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的尖锐化,为了使生态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行为,积极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生态环境蜕化,创造新的文化来与生态环境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客观规律在昭示人类从传统工业文明进化到现代生态文明,告知人类应理性约束自己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人类社会自身,而不应只顾金山银山而不要绿水青山。

三、建树“责任型生态”的中国形象,着力增强维护中国环境权和发展权的生态信念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既对自然负责、对世界负责,同时也要通过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积极诠释发展中大国的生态责任,积极培育国民勇于承担相应生态责任的思想情感,建树“责任型生态”的中国形象,着力增强维护中国环境权和发展权的生态信念。其一,教育内容要积极诠释发展中大国的生态责任。所谓生态责任,是指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职责和义务。它至少包括个人生态责任和社会生态责任两个方面,其中,社会生态责任是首要的因素。个人生态责任的行使必须纳入社会生态责任的框架,只有在兼顾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才可取得最显著的效果。生态文明要求建构全球性的生态情怀和合作生态治理理念。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赖的,离不开彼此之间的合作,只有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同主体之间、不同客体之间以及不同主客体之间形成合力,生态环境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应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生态大国,主张和支持共同承担但有区别的生态环境责任,因为这是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前提。在2011年的南非德班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就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事实上,在过去长达数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是造成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理应承担主要生态环境责任。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与经济、环境与贫困、环境与发展、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压力……既要维护发展主权、争取发展机会,又要对子孙后代、对全球环境的安全承担责任。正因为如此,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就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命题,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却阻力重重。西方发达国家推卸生态环境责任,一味地从所谓“平等”出发强迫发展中国家承担相同的生态环境责任,甚至滥用“碳关税”、“反倾销”和“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不平等措施压制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反,我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倡议者,而且是忠实的践行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数据资料表明,近十几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初见成效:2010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工业粉尘排放量448.7万吨,比上年减少14.3%[13]。不仅如此,中国还颁行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铁的事实一再表明,中国是一个勇于承担生态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展现出了“负责任大国”的崇高形象。其二,教育旨向应努力增强维护中国环境权和发展权的生态信念。纵观当今世界,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发达国家将污染物和永久废弃物越境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并利用征收“碳关税”、反倾销、反补贴等不平等措施遏制发展中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总量位居第二的最大发展中国家,维护环境权和发展权已成为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很显然,建设生态文明,谋求永续发展,是我们维护环境权和发展权的根本目的和生态信念。捍卫中国的环境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所谓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的在适宜健康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国家环境权又称环境主权,它是国家主权的固有组成部分,是指每个国家不论大小在对其国家范围内环境资源的享有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拥有在国内的最高处理权和国际上的独立自主权。专家学者一般都认为,国家环境主权主要包括环境资源的享有权、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权、环境管理权、国际环境合作与对抗权等四方面内容。显然,捍卫这些权益都是中国梦的要义之一。维护中国的发展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所谓发展权,是指在全球生态环境合作时,发展中国家有权根据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目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达国家不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名,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或设置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而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生态环保科技有偿服务。在这方面,同志早就表明过中国政府的立场:“我们愿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积极贡献,但不能承诺与我国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义务。理所当然,发达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多负责任,我们坚决反对某些发达国家搞所谓‘环保外交’,借环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作为生态责任大国,中国政府和人民既主动、积极地承担生态环境责任,同时也坚决维护自己的发展权。毫无疑义,中国既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要防范某些西方国家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对我们造成的伤害。西方某些人希望为保护生态而保持“零增长”、‘负增长’,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合理也是行不通的。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思想,切实强化两个核心理念,即环境是发展的第一基础,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

作者:胡凯刘邦捷刘新庚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被举报文档标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stwmlw/67111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