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时间:2022-04-15 04:09:13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摘要]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产生于蒙古族所从事的狩猎和游牧生产、生活的历程中,反映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伦理等许多方面。它具有生态化、适应性、生活化、伦理性等特征。保护与传承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促进社会文化多样性理论的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引导现代生态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化;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内涵与特征;意义与价值

近些年,基于生态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蒙古族文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尤其在当前内蒙古草原植被破坏、沙化严重、保护措施不完善等引发的生态危机日溅严重的背景下,众多学者将研究目光置于蒙古族生态文化维度。全面梳理了蒙古族生态文化的发展过程,追溯了其历史源流及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以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院及自治区高校专家葛根高娃、乌云巴图、宝力高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对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理解。20世纪初,以法国哲学家施韦兹、美国环境学家莱奥波尔德为代表创立了生态伦理学,提出敬畏生命、尊崇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理念。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著作《寂静的春天》,该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同时吸引了大家对环境恶化及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各国负责人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打开了环境保护事业的新局面。

一、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展现了人们解决人与自然存在问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具有文化特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受特定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和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通过传承,实现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蒙古族的传统生态文化是从蒙古族所从事的狩猎和游牧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产生,并指导这个伟大的实践,使蒙古族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1]6。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习俗、宗教、文化、伦理等诸多方面,以狩猎文化和畜牧文化为主的生态文化。

(二)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特征

生态化。生态思想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游牧活动中逐渐认识和感悟到,游牧社会是由人、家畜、草场三个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关联互动的生态系统。人依靠家畜生活,家畜依靠草场生存,草场依靠人来保护利用,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中人起着重要的调解作用,以保持生态的平衡。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游牧文化就是一种生态文化[1]8。基于民族生存的需要,游牧民族要积极融入自然,心怀感恩,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生态原则要植根于游牧民族的内心。自然与牧民有机统一,互不分离。游牧民族纯朴的生态意识与朴实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映射于独特的文学艺术中,扎根在丰富的民情风俗中。用他们独有的文化方式,将朴素的生态意识升华为深深的生态情结,将坚定的生态观念提升为民族的生态文化,世代相传、延续。适应性。人源于自然,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应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游牧民族生活在北方广阔的草原上,草原尽管常有宜人的季节,美不胜收的景观,但那也只是一年四季中短暂的佳期。而其他时间就并不如此惬意了,甚至还会伴随着一些灾害的发生,例如旱灾、白灾。可见,游牧民族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兼有不利与有利两种客观条件。因此,游牧民族必须想方设法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并在其所处的特殊条件和环境中去建构自己的文化。游牧民族要在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延续下去,必须学会适应,他们做到了,而且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传统。不论是生产、生活、耕作方式,还是知识体系的确立,都旨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而保证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智慧。全球越来越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人们尝到了盲目改造自然带来的恶果,通过冷静地反思,深深地感受到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珍贵,也体会到其中适应性特征的科学与合理之处。在活动中,通过游牧,既能满足畜群的食草需要,也能促进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保证自然植被的整体性与持续性,促进自然环境的不断优化。因此,游牧民族与环境是互相支撑的和谐体,这种生活模式,在历史上对中国北方生态系统的维护发挥了积极作用。生活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即在于它是该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结果,具有适应生活实际的合理性。如在住居方面,蒙古族的可移动式蒙古包,是处于方便游牧民经常流动的生活需要而发明的;在服饰方面,他们穿着常常的蒙古袍和靴子,是为了抵御严寒和方便骑马及在草原上徒步行走;在饮食方面,喜食用肉食和奶食,是为了克服严寒的恶劣环境和游牧迁徙活动;在饮食方面,习惯饮用的奶茶,是为了有效调节体内的盐分与水分的平衡;在丧葬方面,多采用天葬和野葬,它具有避免过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一面。而地广人稀的生活现状及严酷的自然环境,不便于民族内部的沟通,代之辅以强烈而虔诚的宗教信仰。生活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游牧民族,生产方式遵从着自然规律,生活习性也散发着生态气息,体现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崇敬之情。蒙古族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将保护自然放在首位,个人利益居于次席,不会伤害自然。诸如,蒙古包以树枝为支架,以家畜绒毛擀成的毡子为包体。蒙古包展现了蒙古族儿女的智慧,体现了对自然的保护与热爱。同时,牧民以牛羊粪和枯树枝为燃料,不会损坏树木,与此同时,禁止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和便溺。这种朴实而简约的生活方式蕴含着对自然能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伦理性。作为信仰萨满教的蒙古族人,以对“天父地母”的尊敬与敬畏来尊崇自然、敬畏自然。这种宗教信仰思想,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引领着人们遵循一种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体现了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本身的一种伦理性。北方游牧民族以萨满教为主。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主张“万物有灵论”,主要崇拜自然,众神和祖先,认为每一寸的草原、飞禽走兽,河流和湖泊都是精神和神圣的象征,不能伤害,否则将接受神的惩罚。世界上一切都是天父地母所生。世上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和谐统一。原始宗教是游牧民族确立生态思想的伦理基础,内在地规范和约束着游牧民族自觉地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一定意义上提升了自然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从道德层面约束着破坏自然的行为。这种由宗教促成的生态伦理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古代蒙古族人养成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与主动行为,传承着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精髓。

二、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一)促进社会文化多样性理论的建设

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一个民族就会止步不前[2]79。游牧民族及其特有的文化,至今仍深深扎根于曾经孕育的他们的民族生态环境之中。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风俗、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仍保持着勃勃生机并发挥着作用。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是蒙古族原始文化经过一代代蒙古族人的传承与积淀而形成,它独特的文化体系,既展现了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原貌,也呈现了一些现代化的特点,如蒙古包的制作原料从原始单一的木条、毡子到现在的铁条、铁架、柳笆等。这为我们了解蒙古族文化、认识人类历史提供了现成的、丰富的材料。因此,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对传承与发扬我国历史文化具有积极的价值与意义。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是蒙古族对历史特定时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历史所证明了的能够代表这一地区独特环境与发展历史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是多元文化共存是时代的主题。社会文化多样性理论提倡文化界百花齐放,形成社会多种文化共存的局面,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质,展现了自身的特色,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繁荣与发展。文化多样性理论推动了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发展,并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发展又为文化多样性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进而与其他文化形成一种整体与局部互动的良好局面。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在现代提倡生态文明的社会里,人们会发现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是最朴素的、极具生态性、能够适应自然发展规律、贴近人类生活实际的、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文化形态。它为解决当代人类环境问题、生态危机,重新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宝贵的生态理念和实践方式。

(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几千年来,蒙古族依托草原天然的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符合地理生态环境的、遵循自然规律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游牧文化,使得牧民、牲畜、与草原的质朴、和谐的关系展现出一种先进和科学的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精髓。游牧民族创造的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珍惜民族生存空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游牧文化,不但保护了草原的完整,而且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我们保护和传承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生产生活方式所蕴含的深刻的生态文化,并将其运用到今天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科学、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理念支持。游牧民族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向下一代传授爱护环境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通过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育,培养青少年追求和谐的信念。游牧民族依托于大自然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孕育了其互敬互爱、私有观念淡薄、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民族精神。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中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科学技术、伦理规范等诸多方面都蕴含了鲜明的生态思维与和谐理念。在游牧生活中,游牧民族热爱草原、爱护牲畜、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诉求,彰显了十分可贵的生态意识,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思想基础。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尊重和汲取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优秀素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今生态危机再一次唤醒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正是我们今天追求的“和谐社会”所体现的主旨所在。因此,继承与弘扬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观念,对于建立生态伦理的思维方式,确定和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以及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引导现代生态文化的发展

生态文化是全球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代表人类认识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古代蒙古民族在辨别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的过程中并没有造成人和自然的冲突,更没有引发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而遵守人和自然之间的自由和谐规律,让主体和客体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就是他们在游牧生活实践过程中论证的理性认识和生态意识。生态失去平衡和环境严重污染是现在人类遇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在这问题的解决中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提供了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其意义在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能够控制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实践中,培育和建设新时期的生态伦理道德,进而构建欣欣向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宝力高.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民族出版社,2002.

[3]陈寿鹏.草原文化的生态魂[M].人民出版社,2007.

[4]张昆.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作者:常红梅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stwhfzlw/69157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