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文化在中国概念中的体现范文

生态文化在中国概念中的体现范文

时间:2022-06-19 09:57:38

生态文化在中国概念中的体现

一、“美丽中国”概念的深层内涵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源约束、生态退化、环境危机,也为人类通向更高层次的文明,筑起了难以逾越的“文明高墙”。面对发展不能长期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的现状,人类开始着手应对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同样承担着空前的生态压力。如今,这种压力已从有形状态变身为令人防不胜防的无形状态。近年来,我国民众已经普遍感受到一些地区空气质量下降,尤其是雾霾天气明显增多,PM2.5指数增高,波及范围越来越大,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受到威胁。付出了巨大生态代价而单纯寻求经济发展的中国,绝不是美丽的中国。“美丽中国”这一概念是对中国未来前景特别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一种美好的阐释,其实质是要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文明发展新境界,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美好未来的深切期盼。从对“美丽中国”的字面解读不难看出“美丽”二字的特殊价值。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要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些表述无不彰显着“美丽中国”对美学价值的追求,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更要将所追求的价值理念提升到美学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既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判断、新思考、新要求,也是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维护好自然环境,人类在改造自然时,也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文化、科技、制度作为保障,也需要社会大众的支持和参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样看来,“美丽中国”概念就被清晰地分成了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指自然美、人工美和格局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之美,同时,也要在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顺应自然规律,保证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构筑科学发展的格局美。人类的实践可以将自然美转化成人工美,人工美是人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的体现。格局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产物。我们既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之美,又要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合理的人工环境,实现美好和谐的中国大格局。第二个层次是指文化美、科技美、制度美、人的心灵美与行为美。[2]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条件。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合理的文化氛围,需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需要加强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需要建立和完善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关的制度,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美好行为、塑造美好心灵,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观念、节约观念、生态观念,营造爱护自然、保持生态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三个层次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归宿。美丽中国,首先是美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上。这种和谐关系能够使经济产业结构朝着更优化的方向发展,使人们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美丽中国,还美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类实践要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合理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人类整体出发、从人类未来出发协调生态利益关系。

二、人类生态伦理的觉醒和中国生态文化的发展

(一)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生态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主要探讨生态的伦理价值以及人类对待自然的道德规范。[3]生态伦理学从伦理学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的道德关怀从人类社会延伸至非人的自然世界,是对整个伦理学科的发展和完善。生态伦理学还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确立一种道德关系,保证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整体性,更加科学、合理地来对待自然和保护生态。生态伦理学最早兴起于西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应用伦理学。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是生态伦理学产生的决定性前提。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是对当前人类面临的空前严峻的生态形势的一种意识反映。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在:严峻的生态形势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类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为之付出积极的努力。生态伦理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发展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态伦理思想才逐渐备受关注,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伦理学科。研究生态伦理,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超越了工业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取得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成就的总和,也是人、自然、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4]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却为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筑起了重重“文明高墙”,人类在批判工业文明、努力构筑生态文明的同时,促使生态伦理发生深刻变化,这也使得整个伦理思想体系发生了整体性变化,使得生态伦理在伦理结构中处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二)中国生态文化理论的发展中国对生态伦理学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在探索生态伦理学基础理论、汲取西方生态伦理学优秀成果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论。中国生态文化论的研究更注重立足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基础,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的思想精华,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生根发芽。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生态文化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这里,以人为本注重的是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本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生态文化论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坚持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公共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即“人类整体主义”原则[5]。虽然我们在促进生态文化论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种种进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愈演愈烈的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受多重价值观念的影响,新的价值观念还未确立,旧的生态价值秩序又被打破,各种观念相互冲突,反而使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处于矛盾之中。在我国,多少年来,增长性发展观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的增长程度一直被当作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在工业文明时代,以GDP作为指标去衡量社会发展的观点更是大行其道,人们只强调经济增长的首要性,却忽视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个体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取经济利益,一味追求效益优先,往往无法兼顾环境保护。然而,经济个体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国家整体的生态利益却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而国家生态利益却遭受了空前的损害。在这个生态文明还未确立,但人类生态伦理思想已经觉醒的后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冲突将是生态文化论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建设美丽中国面临的最大困境。

三、生态文化———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价值基础

(一)生态文化观的基本内涵我们研究任何一种理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生态文化论也不例外。中国的生态文化论研究要想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具备创新的生态文化思想以及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美丽中国的建设实践迫切需要一种以生态文化论为指导的新型的生态文化观,这种生态文化观既与我国古代的生态道德智慧区别开来,又与西方传统的生态思想划清界线。它是一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对东西方生态思想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生态文化观。这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沃土中的生态文化观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共同的思想价值基础。生态文化观以生态道德为原则,以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内容,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目标。生态文化观是人处理自身同自然关系合乎理性的提升,它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的逻辑要求。[6]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和谐社会,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而要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法律的“硬约束”之外,从很大程度上而言,道德的“软约束”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过程中,弘扬和践行生态文化观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指针。生态文化观产生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下,而生态文明建设又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用生态文化观来指导美丽中国的建设实践是理所当然和水到渠成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大国来说,生态文化观的弘扬和践行,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文化观的实现途径当前,为顺应构建美丽中国的现实要求,必须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生态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育生态文化观的增长点,牢固把握这一思想价值基础,以更好地指导美丽中国的建设实践。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是弘扬生态文化观的基本途径,它是环境革命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化素质的重要步骤。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环境素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使人们可以更加自觉、热情地投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去。弘扬和践行生态文化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梦想,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是我国走向科学发展的社会变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树立生态文化观,才能自觉地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保护生态,让宝贵的自然环境长久造福人类;只有树立生态文化观,才能积极适应、主动补偿、适时调整、逐步恢复自然,才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本文站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化论的角度,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为主线,深入挖掘美丽中国的内涵和生态文化论的精神,并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共得出了两方面的结论:一是生态文化论的理论价值。生态文化论作为一种学说,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能够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方式方法予以理论上的引导。二是生态文化论的实践价值在于,生态文化论需要贯穿到美丽中国建设实践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其意义,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及落脚点。生态文化论的目的是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一个既具有理论深刻性又具有实践可行性的行为依据和价值取向。随着新型生态关系的构建和当代伦理价值的转变,直面现实而又不断发展的生态文化论将对美丽中国的建设实践发挥更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美丽中国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勇于承担弘扬和践行以生态文化论为理论基础的生态文化观的重任,为建成一个美丽的中国而不懈努力。

作者:张薇 单位: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生态文化在中国概念中的体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stwhfzlw/67410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