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俗文化下的生态文化建设思考范文

民俗文化下的生态文化建设思考范文

时间:2022-09-09 02:15:37

民俗文化下的生态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在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广东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可以通过挖掘广东民俗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性”、“开放包容,传统性与创新性并存”、“注重礼乐的道德教化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实际,从完善生态文化知识体系、加快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广大民众建设生态家园的生态文化价值理念、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等四个方面致力于广东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民俗文化;广东;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产生,并与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时代相适应的一种先进文化,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其核心价值观理念,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产物和标志。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其文化博采众长、内涵丰富,各地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各放异彩,并有着极其深厚的生态意蕴,在我国的文化大舞台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席位。广东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活跃于广大民众视野中的通俗文化,因为其来源于大众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广东民俗文化特殊的文化性质在对社会结构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对广东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基于广东民俗文化对广东生态文化进行研究,对于广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在推动“美丽广东”建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广东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其生态意蕴

民俗是广大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普遍共识和文化通则,是反映广大民间人群意愿,“无论是作为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还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类型,抑或是口耳相传的民间技艺”,“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应该是它的地方性”[1]。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厚的部分,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民众个性和独特精神的表征。广东省处于我国大陆南部,与湘、桂、闽、赣四省及香港、澳门接壤,并与海南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广东人的祖先大部分是从中原迁入的汉族,同时把中原地区较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引入广东,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发展及各民族的融合。在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各自的文化及生活习俗也得到了一定的交流与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各种文化的相互作用,使广东地域内的民众逐渐形成了多种文化特点兼备、融合的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些独特性中的一些元素和内涵与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文化主旨不谋而合。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性广东省作为祖国的南大门,海陆兼备,又靠近香港、澳门,有着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古往今来,“天人合一”一直被作为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中一个根本性的主题,在我国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农业文明时代,它是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的生存境界。后来,“天人合一”也成为了在中国社会占了几千年主流文化位置的儒家和道家所极力倡导的一种处理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广东人民在长期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以及“自然是生命之源”的观念,其生产、生活方式也一直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朴素的生态意识观包含了广东民众原始的、朴素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具有亲情的生态伦理观,在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亚民俗文化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如广东省的醒狮文化,作为广东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传承过程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既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又彰显了岭南人民高超的生态智慧”“‘骑楼’建筑在岭南的风行,体现了岭南人民遵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态观”[2]。另外,广东地区的客家人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艰苦岁月里,为了获得较为理想的栖居之所,以朴素的生态意识观念,顺应自然的需要,形成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观念。客家人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并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做出了“围屋”,将“居之,取之,用之,育之”的传统民居生态观念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广东的一些民间手工技艺绝活和娱乐饮食文化也体现出了“和谐”理念,如广雕(玉雕、木雕、牙雕等)、广绣、石湾陶瓷技术、广州织金彩瓷艺术等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世代相传,中外闻名,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与外来文化和谐交融,相得益彰,在丰富广东民众的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广东的饮食文化深得传统中医调理精髓和自然之法,注重人的身心协调,也充分彰显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性。

(二)开放包容,传统性与创新性并存由于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开放包容,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兼备的、传统性与创新性并存的民俗文化。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广东人民积极借鉴和吸收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形成了独具广东特色的民俗文化,既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又彰显了广东人民高超的生态智慧。一方面,它继承并保留了许多古老而传统的习俗,既留有百越古族的民俗习惯,如骑楼的建筑风格、百越人的酿酒技术等,又保有了中原古人的很多古风民俗。另一方面,“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成为华人华侨人口第一籍贯省,其生活方式受到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民俗中带着‘洋’味”[3]。既过传统的春节,也过西方的圣诞节;既吃狗肉、蛇肉,饮功夫茶、老火靓汤,也吃汉堡、披萨,喝红酒;既舞龙舞狮,也跳拉丁舞、华尔兹……地方传统与西方做法得到了天然无缝式的结合。这些兼容的文化特性生动地诠释了广东民俗文化丰富多元、开放包容的内在品质,都体现出了广东民俗文化传统性与创新性并存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正是生态文化“仁爱万物,协和万邦”道德情怀的一种体现。

(三)注重礼乐的道德教化性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的科学知识匮乏,认识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主要都是以万物有灵论为主的思想观念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包括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信仰。尽管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对大自然质朴的敬畏和尊重之心仍然以各种形式呈现在精神民俗活动之中。广东人民很早就产生了对动物、植物、水等自然神的朴素的天生敬畏和崇拜心理,并由此形成了众多富含生态意蕴的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如农历二月二十三南海神诞(波罗诞)、三月三北帝诞、三月二十三天后诞、四月十七金花诞、五月十三关帝诞、六月十九观音诞等,这些信仰民俗以广东当地传统的道德文化为基础,以遵守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为前提,形成了当代独特的新的社会风俗规范。其约束力与影响力从广度或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法律,自然成为当地通行的社会规则,自觉地维护着某种既定的社会秩序。广东当地那些信仰鬼神报应之说、相信“阴功”的人,其神秘的心理暗示作用,使其谨守礼教、不敢贸然做出超越礼教的事。这些在有形无形之中都表明了广东民俗文化注重礼乐的道德教化性,体现出了生态文化“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道德意识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二、广东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在国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号角的指引下,经过广东省委省政府、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广东省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广大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全省的生态文化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广东省的生态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致力于广东生态文化建设。

(一)广大民众生态文化保护理念薄弱广东省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比较快。然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给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考验。例如:为了适应城市发展规划需要,部分城市兴建一些高楼大厦完全取代了原有的古街、古居、古巷;为了兴建工业,一些古村落不得不被迫拆迁建厂;蚕桑习俗、桑基鱼塘等具有广东水乡特色的农耕生产习俗因当地人外出谋生而面临无人从事发展的尴尬境地等等。另外,广东省传统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也并未深入人心。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广大民众日益追求没有节制的物质享受与消费观念,对一些具有历史传统的民俗文化原生态产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经意间形成了人和自然环境对立的生态文化思想理念。有些企业经营者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绿色生产观等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能把握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责任意识缺失,生态文化保护理念较为薄弱。

(二)生态文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广东一些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愈发丰富,但当地生态文化的发展却没有结合当地的民俗民情,相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例如广东的东西两翼及粤北等地区的一些市县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但是其用于生态文化活动的公共文化场馆却十分有限,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许多地方目前仍然还没有专门的生态文化方面的宣传场地,在已有的十分有限的生态文化设施中,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馆舍陈旧、内部设施单一少量及活动器材简陋等问题,与生态文化方面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文献资料更是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现实存在,亟需当地政府结合本地民俗民情,进一步加强符合广东省生态文化发展需求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三)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度及民众知晓度较低近些年来,广东省的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然而,在全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广东省的有些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大众媒体等相关部门对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普及工作做的还远远不够,广大民众对生态文化知识的知晓度也不高。比如,在学校层面,广东省大中小学校用于生态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范围、程度十分有限,相关经费也无法保证,学校的人文生态素养教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由于学校生态文化教育的不到位,适合广东民俗民情的生态文化思想理念也得不到充分普及和发扬,致使广大民众整体的生态文化意识水平及生态素养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全省的生态文化建设工作。

(四)广大民众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社会参与度低在国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及广东省努力建成“美丽广东”生态大省这一目标背景下,广东省广大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精心组织和大力引导,民俗生态文化的宣传和实践力量相对分散,广大民众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还不是太高,社会参与度也远远不够。例如,广东省的许多生态文化产业,生态民俗旅游、生态农场等每年都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参与生态文化产业的主体往往是项目开发者和游客,置身其中的广东当地民众尤其是当地农民反而成为“局外人”。另外,广东省的生态文明民间组织现存力量还比较薄弱,队伍零星、散乱,没有形成系统的组织、领导、活动机制,还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肩负的价值功能,其作用和影响还远远不能满足“美丽广东”生态大省建设的迫切需要。

三、广东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又被提上了新的历史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新一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的生态文化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生态文化传统并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而形成并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观念体系,是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先进文化。广东民俗文化是广东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广东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生态意蕴。在建设“美丽广东”和“文化强省”的大时代背景下,针对生态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基于广东民俗文化中的生态意蕴,构建广东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态文化,是推进广东省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建立生态文化知识体系,强化民俗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理念,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态文化知识。广大高校的专家是广东生态文化知识研究的智囊团。一方面,应立足于广东省的现实,依托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各大高校的相关研究部门和研究团队,尽快尽早成立“广东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为广东省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发挥智囊团作用。高校专家群策群力,吸收利用广东民俗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智慧,建构具有广东省特色的生态哲学流派,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生态文化理论体系。另外,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定期研讨机制,邀请广东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广东省生态文化建设课题研讨活动,结合全球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时代背景,畅谈对广东省生态文化建设的新认识新想法新举措,从多视角把握广东生态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力量,在大中小学教育中都设立相应的生态文化教育课堂,加深大中小学生对生态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广东民俗生态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社会课堂方面,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风情,通过建设有广东特色的民俗生态文化博物馆,通过开展各种民俗生态展览等方式,利用文字、实物、图片、视频等载体和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工具,向人们展示广绣、粤剧、骑楼等广东特色建筑及象牙雕等蕴含广东精神的民俗文化,传播保护民俗生态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更多民众自觉树立建设生态家园的价值理念,在广大社会民众中大力倡导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全民保护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化广大民众民俗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让广大民众成为民俗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总之,通过结合和聚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建立广东省的生态文化知识供应体系,强化广东省民俗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从而推动广东生态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

(二)凝聚多方社会力量,加快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广东省的一些地区生态文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实际情况,全省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民俗文化与审美习惯,将政府的规划设计与乡村民众对生态文化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在充分利用好当地现有的神庙、戏台等民俗文化设施资源的基础之上,按照广东省各层级各地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和定期规划,增加各地区、各部门相关生态文化设施器材,购买和收集与本地生态文化相关的图书、报刊杂志等资料,扩容和盘活现有的生态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场馆,凝聚当地政府、社团、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和民众等各方面力量,通过筹集资金、吸引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等方法和办法,大力推动各地方各部门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培养广大民众建设生态家园的生态文化价值理念要结合各地民俗文化,推行生态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广大民众建设生态家园的生态文化价值理念。广东民俗文化中一直就有着“家园意识”的传统理念,这种理念也一直延伸至现代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广东省的各个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各异,民俗文化也各不相同。生活在城市中各个社区的广大民众可以结合社区居民的民俗文化背景,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居民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例如,一些外来人口比较多的社区,可以组织这些社区居民开展具有乡土文化艺术的表演活动等。另外,广东各地的地方政府也可以结合当地居民民俗文化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当地有特色的民间社团组织开展各项特色生态文化活动,让广大老百姓成为广东省生态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剧中人”。同时,大力支持现有的具有生态意蕴的民俗活动,如梁园、南风古灶、文昌塔、黄飞鸿纪念馆、康有为故居、醒狮活动等具有丰富广东生态文化内涵和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结合广东省的地方民俗特色和群众文化,保护发展好生态文化遗产,提升广大民众生态文化建设的整体社会参与度。

(四)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绿色、节能、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4]50。这深刻揭示了要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就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必然性。广东省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调整其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并结合广东各地民俗文化的发展情况,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文化旅游,为广东省生态大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第一,要积极发展节约资源的生态友好性农业。要根据广东实际,加大科技投入,“把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通过培育有特色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5]。“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6],在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共赢。第二,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低碳节能型生态环保工业,形成绿色合理的工业布局。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电子产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发展较好,但其中有很多是高耗能、大投入、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在视察广东时,就要求广东省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广东应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推进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大幅减少工业污染,迁出的企业要根据生态环境承载力进入相应的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园区的绿色发展。在发展生态工业方面,广东的一些企业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工艺,到供应商和销售商等全产业,都极力打造环保的生产与发展模式,实行“低碳运行模式”,增强了绿色生态企业的竞争力。第三,除了发展生态农业和工业,推进广东省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民俗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因旅游而生动,旅游因文化而精彩。广东民俗文化因受到地域、气候、环境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有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丰富和滋养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元品格。不仅有“波罗诞”千年庙会、赛龙舟、佛山“秋色”等独特的节庆民俗文化,也有天后、龙母等多样的民间信仰民俗,有商业骑楼、西关大屋等传统民居建筑风格,还有饮早茶、行花街等社会生活民俗等等。与此同时,广东位于中国最南部,属于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昼长夜短,所以林木茂盛、百花争艳、动植物种类繁多;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尤以山地居多,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南邻南海,水系发达,有中国第二大河流珠江贯穿其中。由此可见,广东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加上广东优越的自然环境、浓厚的水乡特色,将广东民俗文化和生态旅游很好地融合起来,发展广东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潜力巨大。几千年来,广东人民在特定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下,创造了富含生态意蕴和地域特色的广东民俗文化,这也是孕育广东人民的精神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在广东省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构筑广东省生态文化建设体系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这对于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及2030年建成生态文明模范省目标的实现必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J].民俗研究,2019,(3).

[2]黄玉华,徐勇志.试论岭南民俗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2).

[3]杨绍森.在“侨批档案”宣传推介会的致辞[J].广东档案,2011,(11).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于坤.生态文明建设探析——以青岛市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8,(6).

[6]吴英力.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科技与企业,2014,(6).

作者:徐勇志 周媛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俗文化下的生态文化建设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smwhlw/74105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