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时间:2022-09-17 11:41:25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际遇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正是本文的立意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文化的问题不能仅靠文化自身,需与政治经济社会联动,需社会各阶层共创共为,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和认同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研究;构建路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相关概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结构相联系。中国文化亦有其特殊的生长环境以及与世界其他文化迥异的内在特质。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一般意义文化的要素、特征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它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共同富裕、民主公正、和谐文明等价值规范,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从特点上看,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粹,扎根于中华儿女生活生产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代表人民意愿,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等等。从形成过程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观”“和谐文化观”这四个阶段,并转化为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理想追寻、价值坐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内容

结合前文所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特点等,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执政文化认同等。一是民族文化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的根本特质,就是因为其优秀的民族特质被中华儿女接受和保存,这些由民族情感、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所共同凝结而成的民族特质,是价值巨大的文化资源宝库。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为认知、认同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三是执政文化认同。执政文化包含着民族国家历史传承中形成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与情感。它以政治价值观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左右着人们对一个政党的政治取向和认同度。一个执政党得到人民认同,不仅体现在法律、制度上,而且也体现在道义、文化上,是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统一。也就是对执政党自身的指导思想、价值理念、奋斗目标、思维范式及其执政意识、执政价值、执政方式、执政制度的认可和拥护。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时代境遇和现实挑战

(一)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

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发展,原先的认同会被打破,新的认同将被重建,文化认同总是在“认同—认同危机—构建新的认同”中螺旋式上升发展。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时代鼎新。当前,全球化、网络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也愈加深入和复杂。国内社会急剧转型,经济政治社会深刻变动带来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都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带来挑战。同时还有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从各个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冲击。

(二)市场化的影响与挑战

随着全球市场化的飞速发展,我国文化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无论是在图文、出版、音像等传统文化产业,还是在创意设计、数字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知识、资本、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的要素和资源在世界市场上进行优化配置是一个显著特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后劲十足,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健全,使得我国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较弱。市场需求巨大,而供给能力不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造成冲击和挑战。

(三)网络化的影响与挑战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超越国界、民族、阶层、年龄、党派,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插上翅膀,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也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挑战。一是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特征。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高达9.89亿人,互联网的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斗争将主要集中在这一空间展开。二是互联网的匿名性、即时性引发舆论环境新变化,给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带来挑战。三是虚拟网络瓦解了传统社会中群体的身份认同,导致个体价值“去中心化”危机与挑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构建路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需

要高度凝练的核心价值表达我国十分注重提炼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党的十八大后,“中国梦”以其简洁凝练的表达、通俗大众的形式及其背后的历史意蕴、现实意义、未来图景,已然成为当下社会的热词,成为凝聚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共识和力量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将无从谈起,实现中国梦也将无从谈起。

(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方式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是准确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加强研究,注重科学理论的准确性,才能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提供理论支撑。广大人民群众能不能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理论,既取决于理论本身的内容,也依赖于其表现和传播形式,语言表达形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就要在宣传方面,根据受众的年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社会角色等,适时转换话语表达方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俗化。

(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合功能

文化整合是“各种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而产生一种新的文化”的过程。多元异质文化的存在、交融与冲突是文化整合的前提,实现对主导文化的认同是文化整合的根本目的,也是对现实的观照。当前我国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这些思潮的多样化存在与发展、碰撞、交锋,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但与此同时,如何科学引领、有效整合当代多元社会思潮,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重要课题和必要路径之一。吸收整合社会思潮的有益部分,不仅有利于主流文化的丰富创新,还有利于扩大文化认同的群众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参考文献:

[1]杨敏.话语意义历史理论重构当代中国国家认同[J].外语学刊,2013(5).

[2]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

[3]左高山.政治忠诚与国家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

[4]郭艳.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5]陶家俊.同一与差异:从现代到后现代身份认同[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2).

[6]李平.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外国语文,2013(S1).

作者:陈也

被举报文档标题: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shwhlw/75101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