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传统实践范文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传统实践范文

时间:2022-03-16 04:22:10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传统实践

公共艺术和大美术的观念是有一定特殊意义和条件的。公共艺术是指人们集群环境中的艺术综合体,也可以说是园林、壁画、雕塑、建筑、灯光、喷泉、音响等的综合设计的组合艺术。同时,它的设计又必须和城市规划、交通、环境等客观条件取得协调一致并形成整体关系的统一和完善。更简要地说,公共艺术是人民大众共享的,它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画龙点睛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美化功能之外,它同时又是特定纪念性、主题性的大型艺术最为适合的表现形式。这是艺术与科学、技术与工程紧密配合得以实现的大型艺术。其本质是现代设计,没有周到而深刻的设计思考,就等于乐队没有指挥,电影没有导演。就拿城市的建筑规划来说,每座单独的建筑设计绝对不能只由每座建筑的业主来决定取舍,作为这座和那座建筑相互的组合关系,以及多个组合所形成的总体构成关系都必须认真思考并进行多角度、多视角分析、比较而评定的。尤其是建筑的造型关系、比例关系、色彩关系、材质关系以及外轮廓的影像关系五个方面理所当然的都应当成为审定的标准。建筑艺术风格的问题,又是另一个重要的专题,这涉及四个相关问题,如东方与西方的问题、古代与现代的问题、整体与局部的问题、审美与功能的问题。

无论是建筑艺术设计的五大关系或是建筑艺术风格方面的四个问题,都关系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总体设计问题,我们也可以把人们聚居活动的城市看成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与此相联系的公共艺术也离不开这个总体规划的制约,制约正是它的艺术的特点。它区别于个人自由发挥的纯粹绘画或是架上雕塑。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必然地产生艺术口味的变异,文不对题了。当然,世界上有不少享有盛名的著名画家亦同时参与了公共艺术的壁画、雕塑以及环境设计,甚至是建筑设计,文艺复兴三杰的著名壁画更是西方一个重要时期深具历史意义的代表性巨制。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这些大师们不仅是艺术家,同时还是建筑师、设计家、科学技术家。20世纪现代艺术巨匠马蒂斯也是多才多艺的,我曾经参观了他在1932-33年应美国费城其友巴恩斯之约为其花园建筑创作的《舞蹈2》巨幅壁画,为了使这幅壁画与庭院式的建筑和庄园的欢愉气氛相和谐,画家在壁画中采用了三座拱形圆的结构,相互环抱着一群自由舞蹈的人体并用淡雅而别致的钴蓝、粉红、银灰、黑、白为色调,人物单纯有力的线条和生动夸张的影像造型,使这幅壁画具有极为简明而充满装饰性的美感,它与建筑和周边环境气氛十分呼应和统一。

在创作这张壁画之前,马蒂斯曾画过另一幅《舞蹈》,但是这张作品由于没有根据建筑的比例和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色调过于沉重,所以只能重新创作,他重新创作这张壁画时是专门从法国来美绘制和设计完成的。他这幅《舞蹈2》的色彩和造型处理也是经过了多次试验而后确定的。他用彩色剪纸反复拼贴,研究其组合的关系以及壁画与环境配合和呼应的效果,然后才选择了这种平面处理的既含灰调又明快的独特色调,把线的运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自这张极其出色的作品完成之后,马蒂斯也开始了他的贴纸艺术创作时期,完成了许多精美的彩色腊纸剪贴的插图作品。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对每一位从事公共设计和创作的艺术家来说,都必须首先了解客观环境的适应关系以及艺术风格的和谐与统一要求。中国古代的公共艺术是极其丰厚的人类遗产,从公共艺术角度来总结和认知它的重大意义正是今天发展公共艺术事业的重要任务。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对待城市艺术环境的思考,更具备了以科学认识为基础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视觉美感的因素必然地涉及了环境科学的多个方面所形成的总体层次、更高水平的要求,无论是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联系生活质量提高之后环境影响人们的内容上都更为广泛了,特别是人民在特定环境中对历史知识和文化生活的渴求,对科学与未来的无限憧憬,对艺术品味的重视和创造性追求,对新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向往等等,因此发展公共艺术事业越来越成为充实、提高、丰富、鼓舞人们健康向上的生活素质的时代需要。对于从长期封建社会过来的人民来说,这种人本的自由独立的生活渴求,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本质意义的人本精神的真正解放。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所从事的规模巨大的公共艺术建设,为人类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辉煌成就。

然而,在那崇仰皇天神灵的年代,也由于这些巨大的公共艺术魅力,把人们的期望、信仰置于永远效忠的一座座巨大的艺术祭坛上了。因此它给我们的既是财富,也带来了难以摆脱的束缚。但是更重要的在于真正地理解和汲取,因为即使摆脱也只能是与新时代难以为继的那一部分,而真正好的东西是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如果回头审视那永具魅力的公共艺术,我们不得不敬佩古代艺术家那恢宏的创作构想和整体性把握,以及艺术上追求永恒性的造型的高深功力。如公元4世纪之后大型公共艺术石窟一个接一个相继建成,公元366年始建敦煌莫高窟艺术,公元384年建甘肃麦积山石窟艺术,公元420年建甘肃炳灵寺石窟艺术,公元460年始建山西云冈石窟艺术,公元495年河南洛阳建龙门石窟艺术……。最近我去龙门参观,中外游客人海如潮,这中间绝大多数是专程来欣赏艺术作品的游客和青年学生,特别是在“奉先寺”殿堂进深38.7米、宽33.5米的平台上,几乎全站满了欣赏者,大家为其壮丽规模惊赞不已。威严庄重祥和的主像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其侧装饰的文殊、普贤两菩萨身高各13.25米。身披铠甲、神态威武的两天王身高各10.5米。气势不凡的二力士身高9.75米。生活化梳妆的两位供养人也身高6米。

真可谓之国之雄魂,举世鲜见,它的恩泽行善,以美名扬天下,1500年是生生不息的。其实这许多公共艺术的文化遗迹,已经失去了建业时的初衷,它留给人们的不是教义和信仰,而是永驻春秋的艺术永恒。现在看来,当初武则天拿出两万贯的脂粉钱由艺术家建造奉先寺的公共艺术,总比挥霍浪费强多了,艺术是永恒的!公共艺术家在雕刻佛像的时候,常常是抓住了最具普遍性的造型特征的,这种程式化、典范化的创作亦使传统公共艺术的造型表现注重整体视觉效果,影像清晰,局部造型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极其讲究的基础上定型的。著名法国老画家“巴尔蒂斯1996致北京美术家的信”中亦指出:“时下画家作画,是要表现他们的那个‘个性’,却忘记了共性才重要。”其实共性并非简单重复的表现,中国佛教艺术中,有不少优秀的雕刻作品非但注重规范,也十分重视深刻的思想刻划,风格程式化只是一种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前不久我在华盛顿“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刻陈列室中见到一座1.8米高的整身石雕佛像,尽管其缺损了头部和双手,但这座巨大石雕造型简洁典雅的袍装上面,周身刻满了极其精美的浮雕本生故事,山林翠岚、野水楼台、烟霞云霭、单骑鹤飞,提示了佛主的博大胸怀,它心中装满了整个世界的经世大观,寓意非凡,充分体现了公共艺术致广大、尽精微的特征。它深刻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个性表现是统一在东方审美观念的总的艺术风格之中的,这正是中国传统公共艺术中应当继承的精华。

至于雕刻与壁画的结合,以及融和于整体建筑或自然环境之中的统一关系,那更是艺术实践中最根本的宗旨,也是无一例外的,只是过多重复的格局与型制,形成为礼仪的规格之后,艺术的活力与想象力受到了束缚,这是今天完全应当革新的,故此重视艺术本质的汲取尤为宝贵。这里我想借此讨论公共艺术创作设计问题,例举两个新近落成的实例,以进一步阐述重视公共艺术综合化和总体化设计观念的至关重要。首先,我最近访问美国,重点考察公共艺术设计成果时看到的《罗斯福纪念公园》,它建成在距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不远的地方,我深为其精心的设计思考感到敬佩,而且从规划到选材和工艺都极为认真严谨,它集古典和现代设计风格于一体,把大自然的气息与凝重的纪念性揉为一体,自由而庄严,可圈可点之处确实很多。我特别赞同设计者选用红紫色又呈暧色调的花岗岩和青铜雕刻互为参差配置的材料选择,让人感到一种坚实与永恒的纪念。在平面和立面设计中,它有机地把罗斯福从1933年担任总统开始至1945年逝世,长达13年的时期,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重点介绍。用瀑布流水和曲折分割的空间变化,把不同内容串联一线,分别用浮雕、圆雕、徽饰以及用古罗马体撰刻在花岗岩上的逝者名言等深刻动人地表达了极为概括的内涵。

第一部分是1933-1936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饥饿、失去住房和家庭的安乐……一对老年夫妇的青铜雕塑有家难归,5名失业工人的等身塑像排着队在等待领取救济……稍远处一扇斜面侧墙的拐角里,罗斯福总统坐在那里认真听着收音机,墙体上刻着的文字大意是我倾听着千万人民的呼喊,我一定要为解决这些困难而不辜负大家的嘱托。整个是揭露与回忆的刻划。雕塑语言在写实风格中又更具概括和强化的处理,更注重形体的锐面,以及不该突出处所的朦胧。那青绿的铜色使人倍觉一种清醒的色彩跳出来了,这当然是艺术家的绝妙用心!第二部分是1937-1940年,这是表现了在动荡年代中不景气的经济状况,开始了局部的恢复复苏的阶段。一幅巨大的青铜浮雕壁画中表现了在机械制造、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业绩,其中也反映了为盲人提供生存权利的设施,表达了对人的生存权利的关照。壁画前有5座巨大的花岗岩柱体,上面镶嵌了同一幅壁画的部分阴模,一正一反,喻意复兴再现之意。这种处理很是耐人寻味,给人许多联想。第三部分是1941-1944年。这是二次大战最为艰苦而重要的阶段。巨大而斑驳错落的花岗岩石块散落大地,被战争破坏了的一片瓦砾,残墙断壁,令人对战争无限深恶痛绝。从高大的侧墙断壁上倾泻而下的瀑布,飞鸣奔腾,它像历史的见证发出有力吼声。在地上杂乱的一堆其大无比的花岗岩上,用黑体字不规则地刻着这样有力的警句:我看到这战争!我恨这战争!它摘录自罗斯福的演讲,显得自然有力,发自肺腑,就在这一部分结束的转折墙体上,一幅青铜浮雕,马队拉着的灵车和哭泣的人群走过来了,罗斯福是在二战胜利的时刻逝世的。第四部分是1945-1946年设计者处理的画面既简洁亦动人,在垛斧的花岗岩石头上记载了罗斯福为建立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宣言,一座青铜雕塑是他的夫人站在联合国国徽前面,仿佛在向参观者平静地叙述逝者的一生。在这两个单元之间,一座两级石的平台上,安放着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总统的大型青铜雕塑,其外形由斗篷构成象一座严峻的山。一只小狗随其前侧。这里既有威严,也提示了爱心。

应当说公共艺术为了大众的欣赏,是综合了多种语言来表达的,是一首交响乐,是各种乐器的共鸣。这里还包括了文学、字体、流水的声音,或光滑如玉或极其粗糙的石头、草地、林木、河流和瀑布……从整体上看,“罗斯福纪念公园”是一座强调匠心设计,在风格上追求平易近人,并富有情感力量的作品。它的抽象性是抒情地含蓄在各个艺术的细节之中。设计者劳伦斯•哈佛林为此付出极大努力,特别是总体的艺术概括和内在力度的贯彻始终,达到了统一而完美的境界。这座公共艺术应当是美国在本世纪中最具独特个性的成功作品之一。就我个人的公共艺术实践的经验来说,是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的。我体会比较深的首先是启动构思的准备阶段要有全面、总体的思考与选择,必须在创作之初,对公共艺术置放的客观环境包括其自然条件与人文历史背景应当深刻地了解,同时对项目功能和现实可能的因素亦有清楚估量,这许多情况都会成为公共艺术设计、制约和想象力的依据。下面再例举我个人的一件创作———《华夏文化广场》。当我和袁佐、袁加应桂林市园林局之邀为“七星公园”设计文化广场的时候,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令我们深受启示。自隋唐以来,这里就是文人荟萃的胜地,摩崖碑碣多达500余座,每当金秋时节,满园6000多株桂花涌金流银、繁花似锦,七星山七峰并峙,岩洞雄奇,蔚为奇观,使这座占地134.7公倾的名胜园林,成了桂林市人民和中外游客最向往的地方。

从这里亦启发了《华夏文化广场》的设计构想,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增添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意韵,由此确定了《华夏之光》壁画和《世纪宝鼎》雕刻的主题,为与七星岩石的整体联系,均选用石材制作,亦适宜室外环境之需。《华夏之光》彩色花岗岩浮雕壁画呈微弧形,长106米,高5米,壁画概括地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集7000年华夏文明历史于一堂,其整体集群的视觉效果亦构成了相当规模而壮丽的中国气派。壁画前因适应文娱演出的需要,设计有舞台、喷泉、灯光、音响,在巨大的绿茵广场近60000平方米的中心,是一座6米高的“世纪宝鼎”,它矗立在直径9米的圆形石座之上,上面饰以壮鼓雕花,象征世纪之交的信心和热忱,送旧迎新,再创辉煌。中轴线的另一端与壁画遥相呼应的是一座蓝琉璃瓦盖顶的“月牙楼”建筑。广场总体设计是方圆相间,又以点、线、面为骨架,“当代中国气派”的恢宏精神是“华夏文化广场”的设计灵魂,正因为得到如此理想的四面环山的境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待空间的态度也是惜墨如金的。我们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敢于肯定空间的存在价值,这是有无相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空则灵气往来,实则精力弥满”(宋人周济语),宗白华先生亦强调“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过去多把它看作中国画的创作法则,这次运用到公共艺术的大环境中来,亦倍感亲近,也许因为它的每一块空间是实体的存在。灯光是夜晚的眼睛,为此也应精心设计思考。当夜幕降临,地灯照射在绿茵草地上发出的一片油绿显光的颜色,谁都会感受到大地的魅力,这时为它衬托的壁画、雕塑、建筑、喷泉、音乐……又将是另一番和谐的美景。据七星公园的朋友告诉我,1997年八月中秋的夜晚,桂林市有上千个家庭点着蜡烛,围坐成个个圆圈,三五一群,老小聚欢,那种融融祥和的歌声笑语,一直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直至烛光熄灭也不肯离去。他们都把这个“广场”当成是最能尽兴人生乐趣的好地方。作为公共艺术设计家,这也是最大的安慰吧,因为人民需要它!

被举报文档标题:公共艺术的观念与传统实践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shwhlw/59395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