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哲学考究范文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哲学考究范文

时间:2022-10-13 02:09:39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哲学考究

现代化进程离不开文化启蒙,思考文化启蒙的历程、反思文化启蒙的结果、总结文化启蒙的价值,无论对于启蒙运动本身,还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无可否认,既然都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搞清楚其中的基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审视,认真分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要素,把握好其中关键环节,正确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

文化是人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尤其是精神产品的总和。为此,文化具有“属人”特征。一方面,文化是人的本质性力量的外在显示;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命与意义在于人的传承与发展。从文化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的作用在于“化人”。为此,文化发展包括了三个基本维度:主体、方向、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人文精神、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

人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体。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在征服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也在创造着文化。作为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成果,文化与物质生产一道,都是人类创造性本质的重要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仅仅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文化进步的历史。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完成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提供了保障。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是文化的主体。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也在引导人们进行新的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谐文化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的文化,是增强人的主体性的文化。从社会意义上看,一切社会关系的中心是人,和谐从根本上看是人的和谐。社会和谐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是和谐的核心。同时,人的解放和发展是和谐基本依据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在推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人文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取向。人文是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态度、方法的总和,是人精神生活的各种现象的总和。从总体看,人文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等方面的设定,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思考,是从根本上对人与社会的价值追求。为此,是对自然的辩证否定,是人对于自身发展的肯定。从思想渊源看,伴随着西方的“文艺复兴”,人们开始了对于自身的关注。就是说,从人来考察自己,以人为出发点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人文“关心人的发展的目的与意义,它的对象是人,是在对人的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人类前途等进行理性探询的过程中产生的。它追求对人的本质、潜能的发掘以及个性的张扬,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展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求善求美是其核心。”为此,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文不是对于西方“人文主义”的简单模仿,而是对于人的发展的肯定,是一种提倡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保障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取向。法国著名学者佩鲁曾经指出,全面发展应该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趋向;发展应该是“为了任何完整的人的发展,发展同作为主体和行为者的人有关,同人类的发展及其目标和显然正在发展着和演变的目的有关。”在努力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只有在人文的基础上,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动力。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与演进的高度,深刻指出:“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正是在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中,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作为人的类本质。”为此,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动力。从概念上看,自从20世纪早期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以来,创新越来越突破狭隘的经济领域,成为广泛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领域的概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不是静止的,而是追求和谐、实现和谐的文化发展过程。为此,对传统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模式、文化体制进行优化和改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同志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最为根本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要大力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为实现文化创新提供重要动力。

从哲学角度看,和谐是事物的本质中差异面的统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反映了矛盾统一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对立面表现出来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辨证范畴。和谐文化建设是协调文化各个部分、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的过程,也是推进文化不断创新和稳定有序发展的过程。在特征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突出表现为整体性与统一性。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结构上的整体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中,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从构成要素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发展方向上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以和谐精神为实质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发展动力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通过塑造高素质的文化主体推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方向来促进自身发展;需要以创新为动力推进自身发展。所以,从整体意义上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激发人文精神、创新文化发展的模式,培育和谐理念,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孕育和成长,实现文化发展与社会运行的协调统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支撑。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功能上的统一性。从社会发展看,以人民为本位、人文精神、创新动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发展。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法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这种“社会有机体”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特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爱护人,对人民内部矛盾采用和谐的方式去处理;并且,建立在平等、关爱、理解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有助于发扬互助精神,弘扬人文精神;同时,一个自由、宽松的社会氛围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助于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一致,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文化。同志提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提出:“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的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在加剧。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时展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举什么样的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方向,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同志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基本利益为基础,不仅需要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也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享有者地位。为此,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才能促进人更加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随着生产与消费的日益国际化,思想文化的全球化也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文化之间的互动在增加,国内思想文化的碰撞也在增加,各种文化之间的交锋也在加剧。在充满对立甚至突出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尤为重要。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和美国加州贝克兰大学教授罗依克·瓦岗指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化条件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方式,运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词汇,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着殖民主义征服。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活力。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不是孤立、封闭的系统,而是联系、开放的系统。在人类社会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人类社会系统的“嫡值”在不断变化。“嫡值”越小,系统越有序;反之,系统的有序性越差。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而言,只有处理好文化系统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系统之间关系,才能推进文化发展。麦克尔指出:“在人类学家眼里,自然选择很恰当地被表达为作用于人群的力量的总和,所有这些力量的总和不是别的,而是环境,人群的每一个有机体在这环境只能感得以发展或者未能发展。当然在多数情况下,环境被认为是存在于群体之外的,由其他物种如土壤、水、气候等等构成。但是在涉及到社会动物的情况下,还有另一种日益重要的因素:社会环境本身。因为这样的社会群体之内的有机体,其同类和它们的社会组织形式都包括了这个环境的一个有活力的部分。”文化酝酿形成发展于人们社会生活之中,是人们的主观意识的外在体现,是人们精神现象的集中体现。因此,丰富多样的具体文化形式具有同构性。黑格尔认为,“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对立,主要的必须坚持一点:即内容并不是没有形式的,反之,内容既具有形式于自身内,同时形式又是一种外在于内容的东西。于是就有了双重的形式,有时作为返回自身的东西,形式即是内容。另外作为不返回自身的东西,形式便是与内容不相干的外在存在。”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觉”,加强文化的沟通和对话,健全文化建设的体制,形成文化健康发展的机制,逐步把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正如罗素曾说:“不能自圆其说的哲学决不会完全正确,但是自圆其说的哲学满可以全盘错误。最富有结果的各派哲学向来包含着显眼的自相矛盾,但是正为了这个缘故才部分正确。”

著名学者米希尔,兰德曼认为,“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的和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人的行为靠人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配。”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有助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被举报文档标题: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哲学考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shwhlw/57811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