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兰亭序》的文学与书法艺术之联系范文

《兰亭序》的文学与书法艺术之联系范文

时间:2022-09-22 08:46:00

《兰亭序》的文学与书法艺术之联系

《兰亭序》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不仅传神地演示了魏晋书风灵动飘洒、空灵至美,更是体现出流美畅达、潇洒达观的魏晋风度从而成为不可攀越的书法巅峰。《兰亭序》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一千六百多年来被历代书家奉为至高法帖,王羲之更是很大程度上因《兰亭序》的书道被尊为“书圣”。但是,在人们在津津乐道、千年品味《兰亭序》的书法艺术美时,却极少有人去关注并认真拜读《兰亭序》在中国古典文学散文史留下足迹这篇文本的具体内容。如果从《兰亭序》诞生的本身而言,王羲之最初的创作本意及目的是为一次雅集的诗集写的“序”,其最初是为文,而传世书法作品《兰亭序》是他大醉以意行书,手录“序”文的写字草稿,从《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等的命名可知。因独特的环境和心态使写字草稿成为一幅得意忘形、超脱格局的妙手天成的书法作品。古言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但“书如其人”也是书道中的真言,在古代的文章和书法中往往有相通相融、相辅相成的意趣和内蕴。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是文学作品精品,又是书法神品,我以为,只有把王羲之《兰亭序》这篇文章读透,才能从根源和整体上了解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意趣;只有品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其中一二,才能从体味王羲之《兰亭序》文章的文学艺术内蕴,从而摸清《兰亭序》的文学与书法艺术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把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融为一炉。鉴于王羲之真迹《兰亭序》在唐代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本文采用目前书法界公认最为接近原迹的唐代冯承素摹本“神龙本”《兰亭序》作为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艺术的研究参考主体。

一、文从字顺,书文一体

《兰亭序》王羲之在兰亭雅集即席所做的一篇文章。据载,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当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饮酒作诗。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兰亭集》,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文思泉涌,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书文具为一绝的《兰亭序》。从文章的角度而言,《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质俱佳的上乘之作。余诚先生在《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云: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斤当日竟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2]《兰亭序》短短三百二十四个字,却言简意丰,特别在表达方面顺手拈来,把记叙、抒情、议论熔铸为一体,给人一种言出法随的准确和润泽。从书法的角度而言,笔法的变化、字体的大小以及墨色的变幻在抑扬顿挫的纤牵巧连之下舒张云烟之卷。

根据其文理,我们将《兰亭序》分成四个部分,即:第一部分由“永和九年”至“亦足以畅叙幽情”,第二部分为“是日也”至“信可乐也”,第三部分为“夫人之相与”至“岂不痛哉”,第四部分为“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至“亦将有感于斯文”。这四部分各自独立成义,又两两相合。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联系较为紧密,第一部分紧系兰亭客观的山水美景感受,第二部分则从兰亭散发对宇宙的思考,心系万物,思接千载。两部分合为一体,写景、记叙、抒情融合无间,文笔自然素雅,极体山水之乐。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承意相契。第三部分对时岁短促、人事变幻思考引出了“死生亦大”的命题;第四部分则反思古今,论道生死,两部分为感死生之悲,抒发古今之见。从《兰亭序》文章而言,第一、二部淡定从容,文人雅集以求自娱自乐,自有法度;而第三、四部分则为直面“生死”,有旷达之意,亦有激动情怀。以《兰亭序》书法而论,纵观整体布局而言,是先缓后急,先稳后逸,可见壁垒。与《兰亭序》文字内容相适应的是第一部分内容书写稳健而悠闲自在,虽然在第四竖行的“峻岭”前缺了“崇山”二字,但也不急不躁加补进去,通段温雅柔润。而第二部分则承接上文,虽有稍变,书意与前一部分相连,而用笔加以厚重,如“日”、“观”、“类”、“目”、“足”、“极”、“视”等,压纸入墨,犹如强音飘于清风,想落天外。

这与王羲之从山水之观至宇宙之察的转让向有一定心绪的观照和感应相通。而第三部分通过“夫人”二字过渡,书中用笔较为急凑,结体微缩而中宫守抱,与之相对应的文意是思虑人生,由人及已,直面“生死”大命题。而文中书写有“因”、“向之”、“痛”三处四个字用浓墨大字压改原字,略显为文运字之难,定字准确之谨。而所改压四字其墨粗如铁,字围粗大于常字二三倍,笔法有魏楷方圆反折之意,以压卷定锤。所思愈大,为文愈谨,三改而成文,可见文心字意。第四部分感古思今,超脱生死,直面当今,重归逸事,郑重结文。因而,书写方面更为急凑,如“临文嗟悼”、“喻之于怀”等几处行气冲贯,文墨俱动,这与开篇的“永和九年”等书写不可同论。而且有三处文意改动,一处直接用墨覆盖,一处用“夫”字以浓墨大字压改,文末最后一个“文”字,先用淡墨覆盖,再加的浓墨大字压改。从整体来看,《兰亭序》是文书一体的同时同步产生的作品,是同一主体的文意与书道相合的自然和综合释放,使这幅书法作品融铸了作者的性情、思想,因有所感而达“天人合一”之境,乃至文书俱老特殊创造的艺术意蕴,以至成为书道中的独一无二的绝品。

二、天真任性,笔法自然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羲之的《兰亭序》文贵书重,能在文学史和书法史都占据重要地位,与它的自然精髓有着深切的关系。陶渊明有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王羲之也是处于东晋同时期的人,他信仰老庄,向往自在,崇尚自然,有一种“性本爱丘山”自然的情怀,更有回归自然、远离樊笼“复得返自然”追求理想。《兰亭序》的缘起就是王羲之牵头邀约当时的名士谢安等四十二人雅集浙江绍兴兰亭,借修禊饮酒赋诗得三十七首而汇编成《兰亭集》,王羲之为该诗集即兴作序,是为《兰亭序》。兰亭雅集本质就是娱乐山水和远离尘俗。首先,借修禊远俗。“修禊”是种人们在水边洗涤、祭祀的辟邪求吉的民俗,在晋代演变成为文人雅事的怡情山水盛事,而王羲之对此邀约主持,并亲笔写序,可见对自然回归之向往,乐享山水之趣。其次,借景体性。王羲之用雅洁的文字,俊洁的线条,紧抓住“崇山峻岭”、“茂竹修林”、“清流激湍”、“流觞曲水”等精致自然景象融注笔下,使其文其字无不充满自然的气息。王羲之同时用天然自在的笔法,把感悟到的山水之美倾诸于笔端形诸于文。再次,悟道自然。王羲之在这次自然的洗礼之中感受深刻,体会宇宙变幻之无穷,探索生死之真谛,得“兴怀其致一也”的启悟,活出本真,活在当下。

而“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则透看古今,评说由人。王羲之在《兰亭序》里的感悟是他人生转折点,第二年他就辞官归隐会稽,与山水相伴,回归本真。而从书法的角度而言,《兰亭序》的创作是自然天成的作品,也是打破书法诸多创作界限和方式的作品,回归书法写的本源。一是毫无创作准备。王羲之在经“流觞曲水”而“一觞一咏”之后已半醉,没有书房雅座,也没有琴音香薰,更没有佳纸精墨,拿着作记录用的平常鼠须笔和作为草稿纸张的蚕茧纸,随地随手记文,以写书序的草稿形式书写,而不是以创作书法的心态和固定程式去书写,抛开书法创作诸多界点。二是即文即书,文思与书道相融为一体。文章是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文字又需要线条了牵连完成,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写一篇从来没有文章,也在写一幅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字的书法作品,这需要一位书家调集所有精神,以及综合的书法素养来完成。而王羲之在醉意朦胧之中又得大自在,作为记录的方式又可以自由挥洒,不入窠臼,以致在前部写景记叙时轻松自在,在中间抒情时又情意盎然,在结尾时议论探讨又修改涂抹。三是作品本质自然。从唐代冯承素摹本“神龙本”《兰亭序》我们可以一窥全豹,《兰亭序》通幅作品先松后紧,能真切体现作者的心情,而字里行的“崇山”二字添增,“因”、“向之”、“痛”、“夫”、“文”的涂改以及第二十五行涂抹掉的两字原墨犹如七星缀点,在满卷烟云中突显而缓冲字行急速书韵,犹如砥柱扛流,又如巨石抟转,与前半部的温雅开张形成一个整体的平衡对等。《兰亭序》正是因为其文自然,其字自然,其精神自然,自然天成而贵重。据说王羲之本人在离开兰亭回到家里重写《兰亭序》近百次也比不上当天即写的《兰亭序》书法艺术高度,正是因为事过境迁。文章出来了,书法的文意就形成了可知的程式和构造,就不自然了。所以,书法精品《兰亭序》在某一方面来说得益于它是文章《兰亭序》的同根同源生的自然本色,因而变幻万方,创意无穷。

三、相合共主,察情体意

唐太宗在《晋书•王羲之传》中云:“所以察详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功,裁成之妙,烟雾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4]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其本身也是唐代的一位书法家和书法的推动者,他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痴迷,采用计赚的方式派遣手下盗取,得到后遍请诸家摹临分赏诸遂良等书法宠臣,死后更诏令《兰亭序》陪葬帝陵。所以,他是最后一位拥有《兰亭序》真迹的主人,他对王羲之书法的评断可谓实论。而唐太宗提到的“烟雾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正是《兰亭序》中的书法艺术的成熟技术法和艺术特征所在,也是它的运字成篇的一种形成的体现。《兰亭序》是文书共生的。从文章而言它不同于东晋的前的僵化呆板骈文,而是运用了口语化的词句更为流美畅达记事写景和抒怀。《兰亭序》不是句句讲求“四六”的华丽骈文,也不是一韵到底的韵文,它的节奏合乎文意心声,韵律符合的自然而灵脱,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如“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不讲工对,只为言情达意,不拘格套。因而,王羲之在拟写《兰亭序》时,他的笔触入纸,所书写的文字节奏和韵律,是与其文意相通而同步的。在文章而言,通篇的节奏表现为断句,韵律表现为所诵音节,而与书法相对应的节奏表现则为字组,韵律则表现为墨色的重轻,字体的大小。如“天朗气清”四字为轻音,文气飘远,在《兰亭序》书法的表达中则墨正而雅浅,并且把“天朗”和“气清”依照颂读习惯书写两两为对,紧邻而凑,因为是并列句式;紧接的下句“惠风和畅”四字则为重音,书写时用墨稍重,“和畅”二字为“惠风”注补为一体,所以书写时四字紧密而同源,可为一组。又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惑受深刻,节奏沉重逼人,因而落笔厚重。而文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连续八个字的书写则字薄而微小,有直面无惧,淡看人生的达观意境。因此,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文是因作者的意而成,而字则随意而生。文与字相合共主,以察情体意为主要。它在成文的过程中不会为对仗、押韵而放弃文意,在书写时也不拘书道常规法则,以象心顺意为主。

《兰亭序》又是文书理念相通的。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这里包含了“俯与仰”、“内与外”、“静与躁”的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同时这也是书法之中的运用法则。“仰观”与“俯察”是人生中理性的态度,是对事物的本源探索,而书法中的“俯仰”则成就上下通贯之势。如“亦足以畅叙幽情”七字因为俯仰牵丝而互相呼应,特别是“以”与“畅”更为典型,“以”字最后一笔为俯,而“畅”字的竖笔犹如灵蛇探头,直立而视,活灵活现,两字之间贯为一体。胸有诗书万卷自然养成于“内”,而一吐块垒则形诸于“外”,王羲之兰亭修禊得山水之乐,体观宇宙而体人生之悟,化为时文。而即席挥豪,文从字出,书成千古名帖,则是其遍习名家,融铸于一身的书法道艺从笔端流出外化为字。王羲之师曾从卫夫人学楷,后又渡江北遍历名山探碑,最终“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兰亭序》就是他的书道外化的最大体现。如“年”、“春”、“山”等字楷书笔格鲜明,可见底蕴深厚;“足以极视听之”的“足”字,“仰观宇宙之大”的“大”字,虽有行味,但结体扁密,有北碑风貌;“信可乐也”的“也”字主笔弯钧则用隶书笔法,这些都融注在王羲之的浓纤折衷的遒媚劲健体系,产生化合“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审美意蕴。而“静与躁”则可文中得山水之乐静,探死生之悲而情躁,这形诸于笔端的书法则表现为“静”与“动”。《兰亭序》书法作品总体可见前后部分的不同,总体为先“静”而后“动”,而字行之间又往往动静相生。如“少长成集”为静“流觞曲水”为动;“天朗气清”为静,“惠风和畅”为动。四、品拔高超,文书精雅王羲之固然是文学家,他更主要的成就是书法,他的根也在于书法。因此,他的文中也会融合书法的技巧。《兰亭序》的文风平易、闲适、自然,书风则用笔纤浓,结体多变。全文三百二十四个字,而合掺写景、抒情、记叙、议论等各有亮点的表达之处,由眼前的自然之景生发宇宙之无穷,由宇宙之思转为生死之探,而后为古今之叹。《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可见其文品拔之高,意趣之大。《兰亭序》在短文小品之中可谓惜墨如金,用字精准,布局有序而通巧。从细处看,字字珠玑,一字千金;从局部看来,又词采华美、穷形尽象,以极少的精妙用词抓住关键点、如写景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如雅集与会人员“群贤毕至,少长成集”,用词精准而信息量大;多全局来看,通篇具有大智慧,体现作者的人生哲学和书道艺术,如“死生”之探,“古今”之观。在书法的体现也与之相对应,并且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和意趣。首先,用笔精到,无多余。《兰亭序》全文320个字,惜墨如金,而王羲之在书写每个文字的时候更是无一懈笔。《兰亭序》在成文是文字与书写在作者的思绪中文笔同出的,因此在惜字的当中也惜笔。王羲之为人高雅,品性谨严,他对每个字的书写都注重,起笔、收笔都交待清楚,同字绝不雷同,书道素养已达到孔夫子所言的“不逾矩”而自成格局的至境。如《兰亭序》中的二十多个“之”字,它们笔法不同,字形变换,风格各异,达到同一花枝而开出万朵千红争春的百花意趣。又如“清”字,左部的“水”字旁,避免三点叠加,但又有别于“流”字的三点水。就通篇而言,单字在布篇中也犹为特色,如第三行的“少”字,第五行的“右”字,以及第七行的“足”字,以墨重内收为特点,如下子布棋,破格显凸,使本来平和的文段猛然突增亮色。其次,在通篇布局上,文章虽小,却要素俱全,交代清楚,而主题鲜明。就书法作品而言则浑然天成而内蕴阴阳矛盾律动之变化。对于空间的整体分割,字距或紧或呼应,行距略疏,但左右顾盼生姿。如第一行的“在”字与第二行的“之”字,两者“撇”与“捺”隔行参差呼应,自有意趣;第一行的“癸丑”二字过小,则在第二行用“兰”字扩张以压卷,得大小比对之趣。

每竖行书写十一至十三字不等,具体依据字形天然特性和文意而定,每行首字基本持平,而尾字参差跳动不过一字之位差。全篇风格浑然一体,若断还连,格调优雅,虚实相生而顾盼成趣,真正做到了情、文、书三者交融合一。总而言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以他的情感、素养的综合主体为媒介而汇集成为“花开两枝”的两篇名作。出于文章与书法同时诞生的特殊情景,割裂任何一种单独研究都是不完整的探导,只有把两者的联系疏理清楚才有可能追探它的本质,无论是书法还是文章的《兰亭序》。

作者:刘乃明 单位:茂名市书画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兰亭序》的文学与书法艺术之联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sfyslw/67926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