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范文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范文

时间:2022-04-03 10:49:16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摘要】进入21世纪,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为我们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关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问题。从而通过人文地理、历史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人文精神;培养

背景

主观方面,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然而在我们这个日益物质化、利益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气息的淡化,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忧虑。正如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人们走入了手段的王国,却迷失了人生的目标;跨入了物质的天堂,却跌入了精神的深渊。”许多青少年有悖于常理、法理的事件的发生,使人们意识到,找回他们失去的精神家园,拯救青少年的灵魂,重塑他们的精神世界,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我们21世纪所面临的紧迫的任务。客观方面,人文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同时,又是《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四大特点之一,《历史与社会》为培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不论从标题来看,还是从内容来看,甚至从设疑来看,它无处不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例如,《傍水而居》,这一标题用一个“傍”字浓缩了水和人的关系,一种意境之美尽显其中,再如,用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内容和图片来吸引学生,把人文地理的丰富内涵用学生喜欢的彩色图片和阅读材料体现出来等等。因此,我们要充分合理地上好历史与社会这门课,加强学生人文方面的发展。

现状

一方面,受中考指挥棒等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我们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性和功利性。一个突出表现是关注学生的教学成绩,一切以分数论英雄,一切以中考成绩为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重传授和管束,轻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悟,忽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这就必然使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还没有彻底领悟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还在实行先前的那一套师道尊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也就造成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此同时,新课改后,教材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单课教材,改变成了综合性的教材,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许多教师还不能适应新时期下的教学。从而也缺失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气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入手。

一、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新课改,新时期,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类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在的教师必须具备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富有时代精神品质,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其中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自身的人文气息是其成行的重要保证,而且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教师必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历史与社会教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古董”,是“古板”,是“传统”而非“新潮”,与新时期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有点格格不入。但教师的榜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又往往超过他们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产生的影响。因此,新型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人文修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加强课堂教学语言、姿态和表情的修养,追求一定的个性,追求大气,豪气,追求历史学者的广博,地理学家的执着,政治学家的豪迈。努力达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要求。只有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高品质的学生

二、挖掘学科资源及其学科补充资源

历史与社会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人文地理、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浓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之情,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等。除了我们利用学科这个主要资源之外,历史与社会教学还应该积极利用学科之外的大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照片、音像资料等等。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积极主动地对教材进行人文化的加工,把对知识的讲解转化为师生对课程进展的真切体验、感受和领悟,使历史与社会变成“活”的脚本,更丰满,更有立体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究未知的领域,去放飞自己的心灵,健美学生的人格。

三、充分发掘教材人文思想

新课改以来,《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例如,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各区域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而且这些人文思想也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掘该方面的教育因素。课改后,不管从版面还是从教材内容来看,《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材把学生看作是“人”,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独立个体,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应有效地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丰富的人文因素,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思维。如七年级的“草原风情”,“母亲河”及八年级上册的“探寻丝绸之路”等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素材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同时还应该增补一些新鲜的有丰富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的内容,如在教学中贯穿“神舟十号”,“嫦娥三号”、杭州20国集团峰会等。拓宽学生视野,渗透思想教育,增强人文意识。教师只有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地理历史现象中,梳理出最具人文价值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语言艺术,才能再现历史的人文魅力,使课堂教学自然融入在人文氛围之中。

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等相关学习内容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辩论,提倡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或生成新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学生才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才能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在这种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如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全面发展的学生。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地不断推进和深入,新课程走进了课堂,走近了学生,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成为我们新时期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作为我们新课改后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只有在新理念下的教学中,大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梁仁华.《课程改革与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5期

[2]赵亚夫.《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1—2期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符悦东 单位: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rwjslw/71298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