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思考范文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思考范文

时间:2022-06-24 09:06:20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思考

一、高校文化软环境内容结构分析

毋庸置疑,任何一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即在大力推进校园硬件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始终把文化软环境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硬任务来进行。一般而言,高校文化软环境的内容囊括三个层次结构的内容:奠基层次的基础内容、核心层次的中心内容、主导层次的引领性内容,具体结构层次可参见下图:

(一)办学的传承与积淀:高校文化软环境的奠基性内容。从空间序列结构的观点来看,高校文化软环境的构成有三个空间序列。高校的办学历史传承与积淀无疑是基础性的奠基性内容。高校的办学历史并不是一个僵硬枯燥的空洞数字,就其实质内涵而言,它甚至表征着高校所处当时历史时代的兴衰和更替。一部高校发展兴衰史往往可以映射特定时代的历史特征和特定时代历史印记。任何一所高校自成立之日起,就会有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学习于此,为之奋斗,为之呐喊,为之欢呼,为之流泪。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包容的文化软环境始起于20世纪之初,历经百年中西文化的激荡回旋、沉淀扬弃和吐故纳新才最终得以形成。可以说,一所高校独具特色文化软环境的形成是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因而,长期徜徉于此的师生员工,沉浸在如此别树一帜的文化软环境中,无形中也会浸染上母校文化软环境所携带的那种特殊的精神气韵。故而,一所高校办学历史的传承与积淀是文化软环境建设之路得以起航的基础性原点。

(二)校风包括作风、教风、学风:高校文化软环境的核心性内容。一所高校的校风是该校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外在表露。优良的校风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由于校风形成的复杂性原因,优良的校风还渗透作为办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者———校长个人的品格特征、学识修养、个人魅力、智慧谋略等隐性因素。可以说,优良校风的形成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也许是最为繁杂的。教风是一所高校教师员工整体素质、教学质量、个人风格的整体性综合展现。其中,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所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感染的教育作用。人们经常会提及的一句话就是,“小学、中学或者大学的某一位老师对自己的影响特别大、印象特别深。”之所以会这么讲,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和持久的。也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传递给学生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学风则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总的态度、基本观点、外在体现的高度概括。一般来说,优良的学风集中体现在学生整体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基本因素上。好学而深思,务实而进取,勇于担当而又严谨刻苦的学风是任何一所高校学风建设的目标之所在,而这种学风也正是构成文化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明确的是,校风中的作风、教风、学风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物,而是具有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交互作用的一个有机体,三者共同构成文化软环境的行为文化部分。厚此薄彼的做法是不可能在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上取得实效的。校风、教风、学风三者立体交映、相互映照,从而构成了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核心性内容。

(三)顶层制度设计: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引领性内容。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不仅需要办学历史的不断传承和积淀,也需要着力推进校风建设,而且在更高层次和结构层面需要高屋建瓴地进行文化软环境建设的结构优化设计。实践证明,科学的顶层设计可以为高校文化软环境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最大程度规避文化软环境建设的盲目性、短视性和狭隘性。顶层设计的内容主要以文化制度设计的形式呈现,其中最主要的当属一所高校所制订的《大学章程》。《大学章程》犹如国家的《宪法》,其地位和作用自不待言,它决定着一所高校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发展的路径和发展的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章程》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沿着合理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方向运行,不会因为高校领导人的变换更迭而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序乱象。而校园环境所呈现出的秩序化、条理化、法治化也恰恰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竭力建设的目标之一。

二、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现状描述

基于本文论述的针对性,笔者着重只选取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进行现状描述。历史的欠账交杂现实的种种境遇造成了今天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的尴尬局面。

(一)历史积淀:无法短时间祛除的缺憾。众所周知,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大都是在20世纪之初的高等院校合并的大潮中,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升格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20世纪末、21世纪之初的高等院校合并、升格、扩招也注定会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册。不可否认,随着高校合并、升格、扩招,为满足广大青年学子接受高等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一个始料未及的情形是,伴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浪潮,一批新建的地方理工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办学历史不长,在缺乏办学历史传统积淀情况下,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形成浓郁而独特的校园文化的。有人说,虽然新建的地方院校到处是崭新的大楼、漂亮的宿舍、豪华的体育场,但唯独感觉不到一丝文化的气息。“有知识没文化”,“一眼就可以看透”似乎成了这批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短时期内无法愈合的一道硬伤。

(二)办学理念: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性定位。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面对升格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各院校之间谋求生存空间竞争的加剧,为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纷纷选择了“重理工,轻人文”的办学理念。如果说在升格之初,迫于高等教育重新洗牌的竞争格局,选择“重理工,轻人文”的办学思路是权宜之计的话,那么将这一明显有失偏颇的办学理念无限放大并长期贯彻执行在办学实践中则是无法想象和无法理解的。“我们的大学是培养才干、技能和品性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操作工具。工具和工具的发明创造固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人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工具的层次。忽视人文科学、忽视人的精神塑造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3](P161)按照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大学是在研究和教学中寻求哲学和科学伟大的实际统一。偏执地奉行“重理工,轻人文”的办学理念与当代大学精神和大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我们所教育的人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二为一,教育者的本领和艺术,在于他每时每刻都能清醒地把握住这种和谐发展的实质。”

(三)制度建设:工具理性判断压倒价值理性判断的偏颇性行动取向。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缘于倾向性的办学理念,必然会导致在文化软环境建设中的偏颇性行动取向。比如,在有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科研立项、课题申报、师资队伍建设、划拨办学经费等方面,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在实际中做出重理工科发展、忽视人文社科发展的举动。人文社科类专业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舍去这些重要载体,学生的人文基本素养的完善、理想信念的坚定、精神品格的塑造则无从谈起。如部分新建理工科院校在五年规划中几乎没有对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做出远景规划和经费支持的制度设计,甚至在五年规划中也没有制定相关专业的引进人才来更新师资队伍结构。在部分新建理工科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中,着实难觅“人文社科”的踪影。总之,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尴尬境地。时至今天,依然有相当数量的院校随意搁浅文化软环境建设。时下,成为熟练车间工人和地方产业大军似乎成了部分地方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当然,新建地方理工类院校立足地方,培养学生熟练的机器操作技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部分院校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漠视文化软环境载体依托建设,完全无视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就显得违背大学精神的要义和大学教育的本质,也因而就贻笑大方了。

三、走向融合汇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导致了一些严重问题和后果,引起了人们持续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之道和交相互映之路来观照文化软环境建设,并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嵌入到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始终,仍是一条值得努力的方向。

(一)目标归宿的深度契合。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必定会在所培养学生的规格中显现出来。有资料研究显示,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往往人文精神失落,而且带有极强的地方实用主义的狭隘倾向和功利化色彩,同时也具有较为冷漠的性格特征和合作团队意识不强的特点。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归宿方面有着高度契合性的指向,即两者最终都是以培养学生“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为归宿。毫无疑问,“精神成人”的培养任务,抛开人文精神的持续熏陶和张扬之外,没有第二条道路能够担当此使命。因此,在文化软环境建设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汇通具备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统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课程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桥梁。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无一例外地体现理工类课程的重要性,而人文社科类课程却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基于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必须花大力气扭转目前这种看似地方特色实则过于偏颇的课程设置模式。如坚决摈弃随意删减人文社科类学时的错误做法,可在理工专业大学生必修课目中适当规定一定数量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必修课程中也适当规定一定数量的理工类课程。只有修完相应学分,完成相应学时,而且经考核合格才准予毕业。另外,可以尝试开设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大讲坛,积极营造活跃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在课题申报、专业申报、团队建设等方面适当向人文社科类专业倾斜。倘若如此,坚持数年必能逐渐扭转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单一枯燥的境况。

(三)张扬多元自由的独立批判精神。多元自由的文化氛围是任何时代所希冀追寻的一种文化境界。和而不同、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态势才是一种充满着正能量的文化形态。而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氛围于任何高校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学术贵在探索、贵在质疑、贵在创新、贵在批判。缺乏开放包容、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任何学术也不会找到适合萌生的生长点。“文化的多样化与自由探索的科学并不冲突,各种传统、科学、文化历史悠远,空间广阔,含义丰富,多样化才是人类文化与科学的本质之所在。”爱智、求真、向善、致美的境界正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相映照所创生的崇高而美妙的境界。与此相应,在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过程之中,也应该大力张扬独立批判精神。

独立批判精神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科学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是寻求真理,探索未知,启迪智慧所无法或缺的一种精神指引和动力源泉。事实上,多元自由与独立批判是互为表里和内在统一的。如果缺乏一种和而不同的自由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氛围,那么所谓的独立批判精神的萌芽便会过早窒息而终。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是孕育独立批判科学精神的先决基础性条件。而独立批判的科学精神正是自由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长期涵育和催化的必然逻辑结果。欲求创新之成果,必先破解创新思维能力之奥秘。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必须要观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汇通之道,而对于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在建设文化软环境过程之中必须要大力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大旗。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固然需求大胆的批判反思科学精神为依托,同样,人文精神的张扬亦需要科学精神的持续注入和激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家园中两束盛开得最为绚烂的花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汇通之道才是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达至“深奥的致远之境”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唯一创新路径。

作者:朱磊 单位: 湖北理工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rwjslw/67428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