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全域旅游下民族特色小镇发展策略范文

全域旅游下民族特色小镇发展策略范文

时间:2022-03-28 11:06:30

全域旅游下民族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摘要: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方向,特色小镇是全域旅游实施的重要载体。民族旅游小镇存在着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文化体验性不够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下,通过构建以特色小镇为“元点”的空间圈形发展布局、打造以文化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实施“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路径等策略,从而将特色小镇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全域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策略;肇兴镇

一、研究背景

2014年由浙江发起了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迅速向全国范围蔓延。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共同《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建设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的目标。旅游小镇是将“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一种小城镇发展模式”[1]。一般而言,特色小镇基本上都具备旅游这一基本特质,第一批127个部级特色小镇中旅游小镇有64个,占总数的50%以上。长期以来,在数字化的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由于初始禀赋相对滞后、中心城市聚集和扩散功能较弱,普遍存在“城镇化水平较低,且低于非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到达57.35%,迈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特色小镇是民族地区“城市—城镇—乡村”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2016年国务院在《“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要重点建设200个民族特色小镇和2000个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对民族特色小镇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辐射范围30公里以内带动的特色村寨数不少于3个。2016年全国旅游会议将全域旅游确立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特色小镇成为全域旅游实施的重要空间载体。2016年肇兴所在黎平县被确立为国家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县,2017年肇兴镇列入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因此,在全域旅游发展策略指导下,以肇兴小镇探索民族地区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性。

二、区域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肇兴小镇现状1.区位优势明显且交通便利,客源市场稳定。肇兴镇坐落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东南部,距离黎平县城约70多公里。肇兴镇下辖22个行政村,163个村民小组,50个自然村寨,共5490户23400人(2010年统计数据)。2014年贵广高铁通车,厦蓉、黎洛和三黎高速开通,黎平机场航线加密,昔日偏远的民族小镇一跃成为“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入黔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凸显。便捷的交通使肇兴融入贵州东南部、湖南西南部和广西东北部三大旅游圈,成为黔、湘、桂三省交汇的旅游接待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随着周末游和周边游的日渐兴起,肇兴成为广东、广西、湖南和贵阳等地居民出游的首选旅游目的地,这一区域居民出游率高,旅游消费能力强,客源市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2.旅游资源丰富且文化内涵丰富,知名度高。肇兴旅游资源丰富,尤以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著称,是我国侗文化留存最为完整地区之一。肇兴侗寨是镇政府所在地,由肇兴村(又名上寨村)、中寨村和下寨村三个行政村组成,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座侗族村寨,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寨子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坝子上,总面积18万平方米,生活着1000多户,共5000多居民。肇兴侗寨与周边的“七寨一山”和皮林溶洞群共同组成了面积38平方公里的侗文化旅游区,肇兴侗寨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七寨一山是旅游拓展区。“七寨”包括周边的堂安、厦格上寨、厦格、上地坪、登江、纪伦和纪堂七个侗族村寨,各具特色。萨岁山是侗族人民的神山,被誉为侗族的“圣地麦加”。皮林溶洞是一处典型“喀斯特”地貌,岩溶发育良好,形成颇为壮观的溶洞群和摩崖石刻。近年来,肇兴侗寨获得“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中国最具价值文化旅游目的地景区”和“贵州省十佳特色旅游城镇景区”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问题

1.景区(点)旅游开发模式,导致特色小镇持续发展动力不足。2003年黎平县确定了“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肇兴的旅游业开始起步。黎平县经济发展比较滞后,难以对肇兴小镇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在外部拉力不足的情况下,肇兴小寨向内寻求发展的推力。作为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肇兴侗寨获得了政策和资源的优先支持,景区道路、接待设施和景点建设等不断完善,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景区旅游人数和收入不断攀升,2016年,肇兴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然而,由于肇兴侗寨旅游发展仍是沿袭传统的景区(点)旅游开发模式,导致特色小镇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一是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景区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以“逛寨子,看表演,品美食”为主要旅游活动,产品业态单一,景区淡旺季明显,游客停留时间短,盈利点低,整个景区呈现出“有数量而无质量”的增长特点。二是本地居民共享旅游经济收入的持续性不足。景区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外来资本入驻,调研发现,景区核心位置60%的住宿设施由外来者经营。纵观整个景区,旅游获益最多的是位于寨子沿河两边和主干道的部分居民,仅靠房屋出租一项每年就能获得10多万元的收入;而位于核心区周边的居民,只能以经营小摊点或在景区就业维生,参与层次低、获益少;更多的远离景区的周边村寨的人们,则被排除在旅游发展的边缘,没有任何获益,旅游漏损非常严重。因而,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受到极大的抑制。

2.区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限制了特色小镇的旅游吸引力。文化是特色小镇之魂,对民族特色小镇尤为如此。“地域是从事生产和生活的人类活动的场所,是在经济社会和自然方面都具有一定自律性和个性的完整的地理空间”[2],民族小镇是以文化为纽带的地域共同体[3]。人类学家马康纳的“前台—后台”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区应该划分为前台和后台两种不同的文化展示空间。前台是民族文化的“实验区”,是文化集中展示的地区,后台是民族文化“核心区”,是文化深度体验区。肇兴小镇文化底蕴深厚,形态完整,建筑、侗戏、民族节日和神秘色彩的“萨”文化等遍布整个区域。肇兴侗寨是是游客进入肇兴旅游的“前台”,文化的展示和体验决定了游客对地域文化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然而,现有旅游开发主要停留在对建筑、服饰、饮食等一些静态民族文化元素的展示方面,缺少对地域文化的深挖。如景区的主题酒店和民宿,以侗文化为主题定位,但在内部装饰和文化意境营造上却缺乏有实质性内涵的文化元素的展示,导致文化项目的旅游吸引力不强,辐射带动效应较弱。区域核心的具有体验价值的侗文化开发不够,如抬官人、祭萨、踩歌堂、侗戏、打花脸、行歌坐月、酿酒、榨油、造纸等。“碎片化”的文化呈现方式,人为地将特色小镇与周边村寨割裂开来,由于缺少了来自“后台”的周边村寨的文化支撑和补给,特色小镇的旅游产品呈现出浓郁的“表演性”特征。

3.资源禀赋不同,区域旅游发展呈不平衡发展态势。从功能分区上将肇兴镇划分为民族文化旅游区和农业耕种区。位于肇兴侗寨核心景区的本地居民80%通过经营旅游业或在旅游行业就业,分享旅游发展的红利,人均年收入在10000以上。堂安、纪伦和厦格等属辐射带动区域,居民通过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如运输业、蔬菜种植、油茶和养殖等也能获得一定的旅游收入。远离肇兴侗寨的一些村寨则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人均年收入在不足3000元。从资源比较优势来看,这一区域却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资源、土地和交通等资源条件。随着核心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两大片区之间的差距必将越拉越大,在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两大片区之间的矛盾也会进一步激化。从两大片区的资源类型来看,核心旅游区主要以民族文化为主,农业区主要以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为主。从肇兴镇的整体发展来看,现有开发集中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自然生态景观和农耕文化资源开发比较滞后,两大片区缺乏必要的产业融合,“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三、全域旅游理念对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的启示

(一)以特色小镇为“元点”,构建全域统筹的圈形发展格局“全域旅游的核心在于全行业中全要素的整合,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的供给,以及全方位的游客体验”[4],即全域旅游的核心在于对当地资源要素最大程度地整合、优化和运用。近年来肇兴侗寨品牌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2018年央视春晚分会场设立,一时之间声名大噪,成为继西江后贵州民族旅游的又一张新的名片。从目前肇兴小镇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来看,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产业链条基本完备,民族特色村寨众多且特色各异,这些村寨是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和民众生活的聚居地,能够成为民族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空间基础[5]。因此,构建以特色小镇为“元”点,对周边村寨资源吸收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向外辐射的圈形发展布局,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首先,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引下,通过“极化效应”对周边村寨的资源要素吸纳和聚集,倒逼特色小镇“增长极”显现,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中心镇、特色小镇、集镇等多个中心极点支撑的空间结构;其次,发挥特色小镇经济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村寨和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引导作用,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将特色小镇的能量向周边村寨扩散,最终形成整个区域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以民族文化为“主线”,打造综合性的民族文化体验目的地民族文化是民族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总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特色小镇不仅要重视特色产业发展,更要重视文化元素的注入特色小镇文化品味根植于乡村地域的整体文化当中,历史人文、文化遗址、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载体。通过挖掘乡村的文化基因,利用“文化+”在产业发展中嵌入文化创意元素,从而达到对特色产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民众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特色小镇依赖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惠及社区居民的过程,要增强对民族文化价值内涵的认识和保护传承的自觉意识的提升,从而产生多重效益。从文化生态的整体性而言,“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6]。肇兴侗寨与周边村寨的民族文化是共享共用的,“前台”的文化展示需要广阔的“后台”文化予以支撑。因此,全域旅游要注重对旅游目的地整体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打造。深入挖掘村寨的文化给予不同的文化主题定位,如“堂安—第一座侗族博物馆”、“纪伦—徒步深度体验游”“厦格——侗文化研究中心”和“纪堂——侗寨建筑博物馆”等主题村落的营造。

(三)以“旅游+”产业融合为发展路径,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全域旅游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要注重发挥旅游业的引领作用[7]。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特点,能发挥“一业带百业”的巨大作用[8]。长期以来,由于发展理念的限制,肇兴的农业与旅游业一直各自为政,限制了旅游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产业链条较窄。这种狭隘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但不能满足游客对旅游地差异化的心里诉求,也极大的制约了特色小镇的区域辐射作用,肇兴沦为区域旅游线路上的一个中转站。因此,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构建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成为突破。一是农旅融合区。发挥“旅游+”强大融合功能,在旅游核心区周边形成“农旅融合区”。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元化,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田园景观、民俗风情、原始农耕活动等与传统农业有关的资源,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具有搬运消费和强关联性的特征,农旅融合可以促进农村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保护和重塑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极大的推动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以全域发展为导向,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开发旅游新业态,改变农业和旅游业二元分割局面,带动区域农业资源的发展,形成旅游业和农业共赢的局面,实现1+1>2的“聚变”效应。二是保留农耕文化区。全域旅游的核心不在于空间上的各种‘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系统,向开放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改变单一的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产业融合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地域上的扩展,但全域旅游并不意味着旅游开发的全域化或全区域成为旅游区[9]。作为乡村旅游地的民族特色小镇,由旅游业完全取代农业既不现实也不可取。原因在于:一是从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肇兴侗寨附近,农业资源主要分布在距离核心景区较远的皮林和岑所等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旅融合的全地域覆盖;二是从旅游业对区域社会的负面影响来看,农旅融合势必会侵占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土地,土地用途的改变会引发社会和生态问题,如随着景区扩容,肇兴的大片稻田被侵占,空气质量和水源日益恶化。三是从农业在乡村旅游的战略地位来看,乡村旅游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其“乡土性”。肇兴是我国南方传统的稻作农业耕种区,如果全部从事旅游业,不但梯田、摘禾和晾谷等场景和工具将不复存在,与此有关的文化习俗也将彻底消失。因此,应秉承“不开发就是最好的开发”的发展理念。

四、结语

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特色小镇作为全域旅游区域发展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为基调进行统筹规划。因此,秉持全域旅游的发展视角,实现民族特色小镇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现阶段,全域旅游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理论和实践还不是十分成熟。因此,以全域旅游理念解决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一定要关注到各个民族特色小镇的独特性。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未来特色小镇还有更多的研究空间和价值需要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李柏文.旅游城镇:统一性与矛盾性的协同体[J].旅游研究,2010(3):39-60.

[2]祖田修.农学原论[M].张玉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3.

[3]李忠斌,李军,文晓国.固本扩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论探讨[J].民族研究,2016(1):27-37.

[4][7][9]石培华.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6-02-03(004).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Z].1998.

[6]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2001(3):105-113.

[8]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J].经济纵横,2009(5):1-4.

作者:朱宝莉 刘晓鹰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长江师范学院 三亚学院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全域旅游下民族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lywhlw/73123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