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探析范文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探析范文

时间:2022-03-15 06:14:22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探析

摘要:本文探究当代一些大学生礼仪素养存在知识欠缺、意识淡薄、自我标准降低、礼仪素养水平整体滑坡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家庭礼仪素养教育在大学时期出现断层;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欠缺,礼仪素养重外在,轻内涵;高校礼仪素养教育不足。针对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实用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创新大学生礼仪素养课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注重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与实践的相结合,贴近现实生活。增进当代大学生对礼仪素养的了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素养;存在问题;对策

礼仪素养涉及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理论知识,但由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原因,对礼仪素养的研究偏重于政治色彩,而对其教育功能的研究甚少。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作为社会成员之一,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礼仪规范,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促进自我发展,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还能够加快大学生适应社会化,提高社会竞争力。

1.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礼仪”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仪”等同于“礼”,涵盖典章礼制、乡土礼俗、伦理礼节等;狭义的“礼仪”仅指“行礼的仪式”。“素养”的含义有两层:一是素质,二是教养。既包括一个人先天拥有的素质,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潜能,又包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形成的各种教养。由此,礼仪素养既包括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与教养,又包括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交际能力等外在表现。国外有关礼仪素养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蓬勃发展,并最终成熟于现代社会。《周礼》、《仪礼》、《礼记》、儒家的礼仪思想,分别作为我国礼仪素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对国人礼仪素养的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踏入近现代,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礼仪素养相关研究进入全面复兴阶段。专门针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研究开始于90年代后期,并在当代得到蓬勃发展,但由于大学生礼仪素养本身存在学习内容缺乏体系等问题,研究方法单一,不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研究有待加强。

2.大学生礼仪素养存在的问题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在不同场合表现出来的行为观察及走访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礼仪素养问题,如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在图书馆、自习室、食堂等公众场合言语不规范,着装不适合、行为不合宜。归纳起来,主要有相关礼仪素养知识欠缺、遵守礼仪的意识淡薄、整体礼仪素养滑坡这三个问题。

2.1礼仪素养知识欠缺。

礼仪素养知识欠缺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该如何做出相适宜的行为、着装、言语表达等。一些大学生对礼仪素养的内涵模糊,基本礼仪知识匮乏。同时,大学生一般都处于青少年时期,加之大学环境约束力较弱,部分大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对自己有约束力的礼仪素养知识,最终纵容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随意等行为的发生。2.2遵守礼仪意识淡薄。人类每一个行为都是行为者内心真实想法的反映。部分大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基本的礼仪素养知识,而是身处环境中没有意识到需要遵守礼仪。同时,当前高校开设的课程中,大多重视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相关礼仪素养教育处于次要地位,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必然导致大学生对礼仪素养的轻视。

2.3遵守礼仪素养的自我标准降低。

礼仪素养行为需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即礼仪的标准。部分大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行降低了对自我礼仪素养标准的要求,比如以点头示意代替问候,致使礼仪行为的效果大打折扣。

2.4礼仪素养水平整体。

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突然拥有相对高中时期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缺乏约束力的环境,高校礼仪素养教育的断层,加之部分媒体对社会不良风气的诱导,互相攀比,致使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出现滑坡现象。

3.原因分析

3.1家庭礼仪素养教育在大学时期出现断层。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受教育生涯的起点,每个家庭都有一套教育方式。对于礼仪素养的教育,大部分家庭都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其他家庭成员。拥有良好礼仪素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色的人才。就目前国内的家庭教育观念来看,学生的礼仪素养教育大多集中在中小学时期。大学生步入成年后,家庭教育的主要地位将由学校教育取代,造成大学生家庭礼仪素养教育的断层。但其实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言语、情感认同会继续受到其成长的家庭因素的影响,在家庭互动过程中家庭成员可以对大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施加礼仪素养的教育。

3.2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欠缺,礼仪素养重外在,轻内涵。

党的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等领域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但由于欠缺行之有效的引导,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由此发展出礼仪素养重外在轻内涵的倾向。

3.3高校礼仪素养教育不足。

3.3.1高校课程设置强调专业性和技能性,礼仪素养处于次要地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大多是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方面,礼仪素养课程安排始终处于次要地位,一般为选修课,不计学分,不加入学期末考核。除少部分艺术类专业设置了相关的课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甚至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礼仪素养知识。这种重视技能轻视人文素养的教育观念,面对当前的社会风气和就业形势,让一些大学生难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3.3.2礼仪素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教师。部分高校总是将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教育统一划分到德育范畴里,由思想政治老师代为教授,甚至是辅导员全权接管,没有专门经费聘请礼仪素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不提为专业老师举行定期进修、培训或研讨会。

4.对策及反思

4.1创新大学生礼仪素养课程。

第一,将礼仪素养课程设置由选修课转变为基础必修课,增加课程量的同时与学分相挂钩。课程内容方面,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日常基本礼仪、自我形象管理、交际应酬技巧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第二,创新教学形式,针对不同群体,灵活选择多种方式。“案例教学法”通过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传播媒介,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或者播放一些名人礼仪方面的音像资料。“模拟教学法”可以通过真实环境描述、图片展示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模拟再现,教师在学生自我思考与评价的基础上合理引导,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素养。作为权威性人物的代表,教师在任何场合下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榜样激励法”就是注重教师本身尤其是礼仪素养专业教师的榜样力量,进行现场讲解和示范。4.2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家庭、社会、学校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家庭教育主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学校礼仪素养教育是系统的,有概括性的。社会教育是多面的。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培养需要搭建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联系的多维渠道,构建大学生礼仪素养发展的联动教育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充分发挥优势和功能,做到目标一致、内容互补,为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形成合力。

4.3注重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贴近现实生活。

第一,高校定期举办大学生礼仪素养大赛,辩论赛、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还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形成自己的精品课程,发挥品牌效应,并以此为大学礼仪素养教育的有效载体。第二,学校应该努力建立学生和社会沟通的桥梁,通过不同渠道,积极与校外专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共赢关系。高校为培训机构提供人才输出,培训机构为高校补充目前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第三,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礼仪活动,多学习,多实践。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学以致用,最终达到内心情感认同,逐步培养良好的礼仪素养习惯。

参考文献:

[1]徐晓霞,常翠鸣,主编.大学生礼仪[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丁萍.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王志强.当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相征.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

[5]林丽楠.礼仪教育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完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

[6]郭天梅.关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作者:姬苡萱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lywhdlw/72987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