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本科院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范文

本科院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范文

时间:2022-07-26 03:42:05

本科院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该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文化教学,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力度。基于此,在分析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美国文化”课程为例,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相关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ICC);存在的问题;文化教学;培养模式

引言

国务院总理2014年2月26日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常务会议中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2014年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培养目标中也提及了培养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宁波工程学院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61所试点高校之一,浙江省首批6所应用型建设示范试点高校之一,首届“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作为这样一所应用型院校,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外语知识和国际交流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早些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根据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文化教学比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1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下简称ICC)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诸多要素,涉及面广。国内外学者根据自己研究领域、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各自构建了相对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框架,其中Byram的ICC理论模型最有影响。它包含五个要素:态度、知识、阐述和联系的技能、发现和/或互动的技能、教育:批判性文化意识/政治教育[1]。Fantini在此基础上将ICC的概念进一步细化,总结归纳为三个方面———关系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四个层次———知识、态度、技能和意识;以及一系列特点(见表1)[2]。ICC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胡文仲、贾玉新、高一虹等学者在改革开放后,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语言交际,把ICC研究引入国内,逐步构建起了中国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框架。贾玉新把ICC概括为四大系统———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各系统又分成若干子系统(见表2)[3]。这是当今国内对ICC所作的最详尽解析。胡文仲、高一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把ICC的培养落实到外语教学目的上,这三个层面分别是社会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4]。认为外语教学的微观目的是培养简单的“语言能力”,中观目的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宏观目标是社会文化能力[5]。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学习,反之亦然[6],这是外语界专家们的共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运行上,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2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缺乏对异国语言文化的理解,缺少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的技巧,很多英语学习者们即使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在文化交际中却时常四处碰壁。他们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学了十几年的英语,有着较高的语言技巧,但涉及到文化因素就束手无策,无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这足以表明目前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不容乐观。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以语言知识教学为重点的主线上。他们受“语言工具论”的影响,认为语言是一种单一的符号,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上他们注重词语分析、语法讲解、句型操练,却忽视了语言外或者超语言的文化因素,忽视了文化教学。

2.2学生层面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笔者对校内2000多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他们对于英语文化的知识知之甚少,对文化内涵认识肤浅,对文化学习概念不清。有32.8%的被访学生“不清楚”英语教材是否足够涉及文化知识;有36.7%的被访者“非常同意”文化学习会降低英语学习兴趣。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取文凭、就业便利、国外旅行、出国学习,等等,也甚为功利,很少有学生将了解英语文化,用英语交流本国文化作为学习英语的目的。结果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文化学习的主动性,更无法自觉地接近、了解英语文化。

2.3教师层面

教师是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最重要的源泉,他们的知识结构、对英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教学的态度是文化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教师对文化教学准备不足,文化素质欠缺,那文化教学就无法有效贯彻实施。造成这种欠缺的一大原因是教师缺乏跨文化实境和文化培训。笔者对本校32名公外教师去英语国家参加文化实践的情况作了调查,其中学习时间超过一个月的仅3人,其中1人还是本人工作前的留学经历;多半教师在多年英语教学工作中只能获得短暂的出国培训机会(不超1个月),无法达到文化沉浸和文化体验的目的;还有不少教师还没有去英语国家体验的经历。他们的语言功底虽然扎实,但文化知识大多来自本国的学习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知识多是些不成体系的零碎二手信息,非常肤浅,而且有些还是错误的认识或偏见[7]。

2.4英语教材

作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材是外语课程教学的有形核心,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比重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文化教学。而目前大学英语使用的教材大都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关于英语国家精神层面的文化材料较少,很多文化信息只是作为背景知识,一笔带过,不做深入研究。有些文化教材中内容数据过时,信息匹配不对称,给文化教学带来困难。文化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也缺乏系统性,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更为少见。而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自然体现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必然会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而这一现象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文化将面临被强势的英语文化同化、吞噬的威胁。

3“美国文化”课程建设中ICC培养模式构建

依据上文提及的ICC的内涵与该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为了将ICC的培养模式付诸实践,我们在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了“美国文化”课程,其目标就是要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在知识、意识、态度与能力方面的文化意识,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课程的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ICC的培养模式渗入其中,使之具体化。

3.1转变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以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课,旨在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了解,帮助他们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该课程能加强学生对文化、语言、交际和特定语境的了解。课程中,将中国文化与之进行对比,融合其他英语国家文化,鼓励学生从多视角进行文化学习,培养尊重本族文化和跨文化意识;通过文化教学让学生尊重、认同和包容本族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能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8]。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文化教学方法,如用图片、课件、视频、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途径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利用实物、图片、影片、短剧等构建真实的跨文化语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体验活动,等等。该课程教学以文化教学为根基,文化主题为主、语言内容为辅,文化学习过程为凭据,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为目标和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9]。

3.2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

ICCMcDevitt[10]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独立的学习者。”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真正的跨文化交际发生在课堂外,在社会环境中。因此ICC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课外活动与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ICC具有重要意义。开辟“第二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安排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进度。“美国文化”课程的“第二课堂”内容有:(1)美国文学读书会。文学之为文化载体,广泛阅读经典是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在学期初列出阅读书目,在学期中后期开展读书报告、经典作品赏析、经典文学沙龙等系列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检验阅读效果,以提升学生的ICC。(2)举办各类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积极性。英语演讲赛、英语趣配音、英语脱口秀、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既能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语言,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技能。(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开放课程(慕课),营造新型的第二课堂。比如通过手机上的“学习通”APP,让“课不离手,触手可及”的掌上第二课堂成为现实。

3.3增强外语教师培养ICC的意识,提高自身的ICC和文化教学能力

作为文化教学的实施者,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理解培养学生ICC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及时更新理念,在关注语言功能意识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对他国文化的偏见和成见,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还要为未来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做好准备。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本族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都有较深理解,经常性、多样化地与英语文化保持联系和接触。同时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涵,具备培养ICC的理论知识,学习新型的语言文化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跨文化教学的能力。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校本教研的机会相互学习,彼此分享教学心得和文化教学经验,共同进步;定期接受跨文化外语教学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积极争取跨文化体验与跨文化交际活动机会,如出国研修、短期国外文化沉浸项目;或者参与国际合作和访问交流,与其他文化的教师进行跨文化合作,以实现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文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3.4增加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以满足ICC的培养需要

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教材对学生ICC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文化”课程的教学团队为了更好地满足文化教学需要,满足ICC培养的需求,为了匹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多套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编撰了《知行英语———美国文化概况》一书。此教材更新了以往概况类教材中的陈旧信息,融入了更多中国元素,将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加以对比研究,在语言表述方面也适当降低难度,以适应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该课本为主,并辅助其他教学材料,整合利用影视节目、报刊杂志资料、网络资料等内容来进行文化教学。这样教师能够不拘泥于课本,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更加自主、更加灵活、更加有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以满足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以理工科男生居多,语言基础相对薄弱,要培养这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解决文中提及的理念、教师、学生、教材等问题外,还需要有更多方面的实践。“美国文化”课程作为文化通识类选修课,毕竟选修人数有限。希望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有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文化课程的教学团队,开设更多更优质的文化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全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林宇飞.泛在学习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07-110.

[7]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8]宋梅砚.语言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2-147.

[9]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谢颖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本科院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kwhjjlw/73804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