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科技文化论文范文

传统科技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11 10:30:06

传统科技文化论文

1科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科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非是想当然的亲密关系。科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诸多冲突,一方面科技文化在多个历史时期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亦在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

1.1科技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尽管尚存在争议,科技本身或具有二重性,即同时作为第一生产力与意识形态,即使科技本身不作为意识形态,作为文化属概念的科技文化也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这种看法颇有历史。第一个将科技视为意识形态的人是韦伯,在他那里,科技与工业发展将使工具理性渗透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实现合理性的同时,也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这一理论被法兰克福学派接纳并发展,从霍克海默到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的全面的单向性,其深层原因都是因为科技发展造成的。哈贝马斯则在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将科技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对上述论断的扬弃,科技作为新的合法性的形式,已经丧失了意识形态的旧形式,成了一种以科学为偶像的新型意识形态,即技术统治论的意识(这显然也是一种科技文化)。当科技实现其统治,人们将以一种科学的方式追逐社会生活的所谓最优化、有效化,目的的合理性完全取代了沟通的合理性,这使得机械性的技术问题将充斥人们的视野,从而排除价值目标与价值实践。工具理性驱逐价值理性,科学的物化或异化凌驾于人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之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特别重视在自然方面的发现,和逻辑的推演与归纳。相反,关于人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最为关注的,诸如“伦理纲常”、“王霸之术”。若仍以哈贝马斯的框架分析,可以参考其对于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探讨。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题上,哈贝马斯认为,共和主义将社会等同于政治社会,是伦理的延长。而这也是亚里士多德与中国传统儒家的看法。在无处不伦理的社会,科技的发展将深刻地改变这种固有的伦理价值观,科技文化则将保证这一过程的持续进行并不断冲击着原有的意识形态。为一种追逐科技的科技文化所推动的高度发展的科技,毫无疑问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伦理关怀和道德情操进行消解。同时,科技文化则提倡某种普遍性的标准和严密的逻辑,与“诗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科技文化所追求的大规模机械与批量生产方式,磨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只属于个人的内省元素,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和单一化产品,复制以数量的呈现否定了个性的独特存在,对于艺术的旨趣从对精神的追求退化至对器物的渴望。此外,科技文化作为舶来品,其异质性也必然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实用主义的成分,但当科技投入应用以产品形式出现时,会产生更大的实用主义倾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改造自然人化世界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既然有如此功能,科技文化不可避免会对于现实物质需求做出反映,在利益驱动之下把自然理解为一个等待被征服的对象。正如同韦伯对亲和性问题⑤描述的那样,实用性的科技文化所带来的福利增长的愿景,使得人们对于征服自然的行为合理化了,并内化为某种人格并外化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这个过程中“寡”和“不均”的问题或许得到了解决,但人通过这样的“升华”显然已经取代了一个创造和启示者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理念“天人合一”无疑将遭到破坏。这一过程中,此岸与彼岸严重地分化了。

1.2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文化的阻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重实用、轻系统。几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用途完全不同,从历史上多次与传教士的接触亦可看出。在被专门发展的学科当中,以数学为代表,传统数学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如勾股定理、圆周率等,但始终是以计算见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并未形成严密的演绎体系,因而无法发展成为纯粹理论性的独立科学。至于中国未能如欧洲发展出科学精神的原因,韦伯已经做了足够的分析。但即使是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习惯认识世界的方式仍然是非逻辑非抽象的,依靠直觉和领悟去把握世界,其结论无法为现代科学方法证真或证伪。这种认识习惯上的差异表征如反智,拒绝违背“常识”的意见,且忽略论断产生的研究方法。另一个特点是并未意识到甚至反对普遍性原理的存在,这或许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矫枉过正。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重经验,偏伦理。一方面,它倾向于自我封闭,重视历史经验,在过去中寻找答案和模板,缺乏在外界事物中探索和追求的动力。自孔孟以后,中国文人多半在做诠释学方面的工作,在难于突破的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知识传承发展的路径依赖。此外,关注政治的传统使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传统吸引着历朝知识分子,以悬梁刺股的方式去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政治的追逐也反映了对伦理的旨趣,科学总要让步于道德评判和政治立场。许多中国人对于一个学者的论断,第一眼不是看是否符合科学性,而是去看此人名声地位如何。对于判断的结果的关心程度,自然也是此人是否有良心比此人论断本身更为重要,学者论断的正确性不是由其数据、研究方法和基本逻辑所保证的,而是由其身份、地位、威望和声誉所自证的。这或许是“五毛”“美分党”之类称谓产生和流行开来,以及学术粉丝现象的一个原因。

2科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现状及展望

我国科技文化在与传统文化的摩擦和冲突中成功得以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时期,只有近代科技却没有近代科技文化。到了时期,赛先生才被专门提出,并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价值取向得到承认。在此之后,胡适、陈序经等人又引发了“全盘西化”思潮及围绕这一主张的论战。新中国建立后,又经历了1956年的“双百”方针到后来中“打倒反动学术权威”闹剧的曲折历程。现今来看,总体而言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其中问题也比较大。第一,长期看重科技作为生产力的功利态度和政治高于科技的事实,使得科技文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受到了扭曲,体现为应用型科技研究停留在重复和简单层面,而理论型研究因经济效率却少有问津。第二,科技文化滞粘于精英阶层,与大众生活距离较远,尽管在国民教育中这一方面已然加以强调,但在现行体制下,科技文化仅仅是课余生活内容中的一项而已,易被忽略。第三,由于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爆炸背景中,科技文化认知反而产生了混乱与纷扰。一方面知识脱节造成的相对学习能力下降挫伤了对于科技追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政府、民族利益和国际资本流动反映到意识形态中对科技文化形成了新的激荡,并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新的冲击。在科技文化发展步伐受到阻碍的同时,现代消费主义对于传统文化的存在感亦构成了威胁。年轻人不再关注中国传统学说和艺术,或向西方思潮迈进,或向虚无主义靠拢。

3结语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仍认为这样的现代性并不会抹杀其存在。正如篇首所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是不言自明的。纵然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强有力的竞争,但这种竞争本质上是一种多元主义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多元的,也必然呈现出某些共相,而这些共相的基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深蒂固的那一部分。这种共相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没有独尊或思想垄断的“殊相”,只要作为人种或民族意义上的中国人依旧作为世界民族“殊相”存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也将继续被保存———进而被演化为新的传统文化———并发展下去。至于科技文化带来的冲击,同样不足为虑。牛顿古典力学对于光速物理的无能为力成就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但后者同样面临来自量子力学的挑战,其中经典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揭示了一个充满了随机性的世界,以往科技的决定论就此破产,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非线性思维反而更加能够促进科学的发展。科技文化非但没有毁灭中国传统文化,反而赋予中国传统文化它新的功能和使命。这是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必然结论。而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碰撞,也会为历史发展带来强大的张力,这或许就是辩证法的生动演绎。

作者:刘璨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统科技文化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kjwhlw/65164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